人間天:發願回向念佛的利益

  發願回向念佛【合掌發願】我(弟子我等)至誠發願:願此一生為最後一生,此生捨報已,即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國土,跟隨阿彌陀佛修持佛法。願弟子臨命終時正念不失,心不顛倒,蒙佛菩薩慈悲接引,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忍。

  【持名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回向】願以此念佛功德乃及福德,回向給往生極樂世界,願弟子臨命終時,蒙佛菩薩慈悲接引;普願一切有情大眾,同出輪回,共證菩提。阿彌陀佛。

  同修問到上面的發願回向文有什麼功德或者利益呢?

  首先說下緣起,發願回向念佛是早些羅列在《普門救度實用手冊》裡的一則念佛方法,混在其他的念佛方法裡確實也沒有太明顯,也不那麼華麗。

  為什麼要有這個念佛的方法?因為我們的定課分早課和晚課,早課一般為了縮減時間,內容很少,幾乎是不能再少的了,而晚課或者也可以叫做日課是要做小回向,要回向給3類眾生的。我常常唠叨回向3類眾生的必要性、重要性、關鍵性,可是學佛最終還是要做到關懷自我的,要找到自己生死的依托,這個關懷才能有著落。3部走的整體課程幾乎全部都是小回向,這就使得自我關懷的部分產生了空缺,所以必須要有一種能真正照顧到自我關懷的部分來填補這個空缺。雖然我們在3部走中強調要往生極樂,可是在日常的功課中、回向中、超度中,都沒有觸及明確的告知自己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內容被融化在整體系統中,這對很多人來說,還是需要單獨抽取,才能明白清晰的。

  發願回向念佛法,正是為了填補這個空缺,作為3部走、3位配合的保障補漏方法。

  說完緣起,咱們就說下發願、回向的部分。

  發願和回向從本質上來說是一致的,只是發願是願在行為前,回向是願在行為後。發願是我要如何的目的,所以我才做什麼行為,回向是我做了什麼行為,要去用做什麼目的。

  過去也沒少強調,在3資糧中僅有願是我們當下能拿到手的,能握在手裡的;而在3部走中、3位配合中這個部分突出不明顯,所以發願回向念佛,突出了發願的重要性,也強調了我為什麼念佛,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成就菩提,是為了回歸極樂悟生死根本之事。

  發願回向念佛有什麼好處?

  我過去見過寺院裡的師傅帶做發願念佛,那個時候發願回向念佛已經成型,並使用了一段時間了,如果我們能把發願與念佛與回向統一起來,做成一個念佛就有頭有尾清晰明白的形式,這會對同修有一種帶動性、強調性和追本溯源。帶動是因為你也這樣念了,他也這樣念,我覺得這樣念也挺好,很簡單很方便,而且也不復雜,不像某些形式裡一個祈請就要十分鐘,一個感恩又要十分鐘,這太繁瑣也沒效率。當然在某些場面裡,隆重點也沒什麼不對。強調就是要清晰准確的告知:我的這一聲佛號,都是為了回歸極樂而念!這個部分如果大家理解了,那麼佛號的力量就更大了。這就能形成追本溯源的學佛心態。佛教的很多復合形式裡,其實本身就攜帶了糾偏的功能在其中,粗暴說偏就是跑丟了目標方向的行為,不一定非得是到了著魔、邪見了才叫偏。

  學佛不想出輪回,不想成菩提,不想獲得究竟智慧,這玩啥呢?所以學佛的目的一定要清晰,你的願才會清晰,你的行為才會准確,你的結果才會達成;而如果願不對,行為肯定是混亂的,結果自然也不可能是正確的。歪打正著在小說裡、故事裡是有的,但是在佛教裡沒有這樣的事情,都是因緣之下,哪裡有真的歪打正著?

  發願回向念佛法好處是可以套用在一切的念佛形式裡,比如領眾念佛也可以用,可以直接套用過來,帶大眾發願,帶大眾念佛,再帶大眾回向往生,這事就挺完美的。也可以套在其他的念佛形式上,前面的發願和後面的回向一分鐘搞定。功德這個名詞我們很少提,能幫助回歸自性的心念行為,是有功德可言的;而不能幫助回歸自性的心念行為,就沒有功德可期,最多在其中有福德、福報可得。

  所以咱們就要想一想:我們念佛的這幾聲,是否真的幫助自己回歸本性了?可能沒有,所以功德往往被架空了,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名詞,沒辦法觸及。這就是強調在小回向裡是:願以此功德乃至福德全部回向!倘若有那自然好,若沒有那也是正常不過的。

  這個方法的利益很多。剛剛也強調了目的清晰,學佛的訴求很明白。我要往生極樂啊,所以我念佛,我念佛了,要回向給往生極樂。這事大乘小乘通用的。

  因為早課最少100聲聖號,正常是1千聲,加上這套發願回向念佛法,不會影響整體干練簡潔的格局。

  還有不得不提的一個事情,就像有人疑惑:你人間天厲害啊,請佛光能請來,我不行啊,我沒自信,我請不來怎麼辦?

  我強調無數次佛光是普照的,也就是佛光在此時此地,也在彼時彼處。這個普照分為2個部分,就是橫向和縱向,橫向是一切虛空法界任何處都有佛光,所以佛光本就是無礙光、本就是無漏光、本就是無盡光;縱向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了,佛光過去在,現在在,未來還會在。  佛光既然是普照,為什麼我們沒有察覺,或者說沒照到我呢?是因為我們不認為佛光在,主觀上的疑惑,隔絕了和佛光的溝通。有的時候說“業力重”在阻擋佛光,其實阻擋這個詞用的也不准確,為了方便理解罷了。因為覺得自己業力深重,不配被佛光照耀,這個否定就使隔閡產生了。而《普門超度》中我們請佛光,並非是真的阿彌陀佛趕過來給你投一束佛光,而是佛光本就在,因為你強烈的相信這個地方有2束佛光,所以這個信心和佛達成了溝通,從而佛光顯現在這個區域。這就和電視調台是一樣的,你關閉電視當然什麼也看不到,開了電視,電視又好用,調什麼台,就會顯露什麼內容,這些頻道的內容已經在空中了,只是我們需要獲取,專向的去獲取才能顯露出來。佛光一同,佛菩薩的加持一同。

  所以佛度眾生是以宿願度眾生,這和菩薩救度眾生不同,菩薩起碼還可以激發自己的願力。就像地藏菩薩那樣,眼看要滿願了,馬上再發一個願,令自己總有一個暫時不圓滿的願,他就可以暫時保持在大菩薩這樣的一個狀態,可以先不去成佛。

  諸願圓滿了,成就為佛,就不能再發願了,所以佛的工作就是靠過去的願力在工作,我們去做什麼事情滿足了佛的救度標准,佛就會前來救度。所以發願回向念佛也正是如此,《無量壽-48願》中提出了眾多接引眾生的方法,當然最最接地氣的,也最最方便的就是10念必接。  10念必接這是佛對眾生的承諾,雖然裡面提到了以善根回向的部分,可是這個部分的內容已經完全弱化,乃至在很多人眼裡已經沒有這個回向的部分了,咱們拿發願回向念佛依然是要把10念必接做完整:1、我願去;2、我乃至十念;3、我回向往生。  所以發願回向念佛其實就是完整的圓滿了10念必接的基礎標准,也是和阿彌陀佛的一次完整溝通,完整的激發了一次接引願,完整的一次契合了宿願。當然10念必接裡提到2種眾生不能依靠這個方法,1是誹謗大乘,誹謗正法的;2是造作了5逆重罪的。

  我們知道極樂有一個邊地疑城是胎生的,以疑惑心修諸功德善行,回向往生極樂,發願往生極樂。靠回向和發願也可以往生,就算他的信力裡有夾雜,有染污,乃至有疑惑不信;沒關系,你肯發願,肯念佛,肯回向,大不了往生邊地疑城去。

  這就體現出發願回向念佛的另一個優點,就是能常常提醒,常常發願,常常回向,要保持這個形式,養成習慣,養成一要念佛了,就有一個發願的心在佛號前,有一個回向的心在念佛後,那麼這就會更大力量的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了。

轉自台灣學佛網 http://www.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