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無上福田

  學誠法師:

  在《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中說:“親供母者與登地菩薩齊。”

  《增一經》雲:“供養父母功德果報,與一生補處菩薩一等。”

  單純物質滿足父母或任由父母性子的世間孝,方顯真正用心關愛的真孝。如同《佛說孝子經》說,你把世間五欲都給父母,那並不算孝,勸他受三皈五戒、學佛、吃齋才是大孝。因為這是在解決生生世世苦樂的問題。

  佛教的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古德有雲:“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黃色彩裝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演照法師

  佛說:“孝順父母,世間第一福田。”若能孝順父母師長,禮敬三寶賢仁,不必四處祈求,則可得四種福報:

  一者,顏色端正。

  二者,氣力豐強。

  三者、安穩無病。

  四者,健康長壽,不逢災難。

  古人雲:“孝為百善之首。”孝順父母為世間第一福田,又雲:“不孝父母,拜佛無益。”不孝父母,學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無意義。

  大般涅槃雲:“我母受大苦惱,滿足十月,懷抱我身,既生之後,推朝乾去濕,除去不淨,大小便利,乳哺長養,將護我身,以是義故,我當報恩,色養侍衛,隨順供養。”雙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父母菩薩

  海濤法師

  1.佛說父母為子女之等覺菩薩,世間第一良佑福田。有佛住世,禮佛供養佛,無佛,禮拜父母供養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2.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壽其壽量而不暫捨。供給衣食醫藥。猶未能報父母之深恩。

  3.依慈父悲母長養之恩。一切男女皆安樂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

  4.父母在堂。名之為富。父母不在。名之為貧。父母在時。名為日中。父母去時。名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

  5.假令盡壽命。勤事天下神。象馬以祀天。不如行一慈。

  6.夫善之極者。莫大於孝。惡之大者。其唯害親手。

  7.父母眾僧是一切眾生二種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

  8.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

  9.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

  10.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政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11.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常助人一切人生福生樂。

  12.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

  13.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之恩,不可不知此。

  14.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15.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

  父母恩情

  1、佛告王捨城內之妙德長者,勇猛長者,善法長者等言,長者!我今說妙義,欲利益未知未來世之恩德者,世間出世間之恩有四種:一者父母恩,二者眾生恩,三者國王恩,四者三寶恩,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負荷。

  2、依慈父悲母長養之恩,一切男女皆安樂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心地觀經》

  3、母之悲恩,我一劫之間住世而說,亦說難盡。……悲母之念子,無物可比也。自入胎十個月間,行住坐臥,受諸苦惱,口不能宣之。所欲飲食衣服,雖得亦不喜之,憂心無時休息,但思惟將生產好兒。若產難時,如百千刀,競來割之;若安產時,與諸眷屬共喜樂,如貧人得如意珠,十月苦痛,以生兒一聲忘之矣。如聽音樂之樂,子寢於母之胸臆,以左右膝,為游履處,由母之胸臆,出甘露泉而長養,其恩德,聳天山岳亦不及,大海亦猶淺。若隨順慈母之教而無違者,諸天護念之,福德無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欲報母恩,一劫之間,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亦未能報一日之恩。《心地觀經》

  4、父母視子有五事:一令去惡就善,二教以書疏,三令持經戒,四使娶婦,五家中所有給與。《六方禮經》

  5、佛問諸沙門,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干臥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飾澡浴,衣食教诏,禮賂師友,重貢君長,子顏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如此,當何以報。《孝子經》

  6、父母生養,劬勞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長養教誨,艱憂備盡,冀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難報。《最勝佛頂尊勝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7、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末羅王經》

  8、佛問彌勒:閻浮提兒生墮地,乃至三歲,母之懷抱,為飲幾乳?彌勒答曰:飲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中陰經》

  9、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時,亦更為人償債,奴婢男子父母,不可稱數,皆有一時之緣,難可脫免,至今得道。現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緣,不由償債,父母世世放捨,使我學道,累功精進,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亦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一墮失人種,累劫不復。《分別經》

  恩情報答

  10、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中阿含經》

  11、知恩者,雖在生死,善根不壞;不知恩者,善根斷滅,是故,諸佛稱贊知恩報德者。《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12、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梵網經》

  13、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不孝也。《忍辱經》

  14、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經》

  15、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上之神也。《四十二章經》

  16、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事壽量而不暫捨,供給衣食醫藥,種種所需,猶未能報父母之深恩。《本事經》

  17、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心地觀經》

  18、有福人,請百人淨婆羅門,百人仙人,百人朋友,於七寶堂內,供養百千種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寶莊嚴床臥具,以百藥治療病,滿百千劫,亦莫若一念孝順心,以微少物,供養悲母,隨從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心地觀經》

  19、奇哉!我母受大苦惱:滿足十月,懷抱我身;既生之後,推干去濕,除去不淨,大小便利,乳哺長養,將護我身。以是義故,我當報恩,色養侍衛,隨順供養。《南大般涅盤經》

  20、夫為人子者,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父母所為,正業不斷。《長阿含經》

轉自台灣學佛網 http://www.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