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法師:內心解讀 三、本來分:洞悉內心世界

三、本來分:洞悉內心世界

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捨利子啊,此五蘊十八界一切萬法都是空無自性的,能出生這一切萬法的空性如來藏也是空無自性的。空性如來藏自無始劫以來就本自存在,不是所生之法,也不會壞滅。它的體性是既不染污,也不清淨。既不增加,也不減少。

 

以恭敬的心態聞法

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無相靈敏之萬能體;它不屬迷悟,體絕凡聖。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實系一念無明之過咎。眾生既迷失本性,而認物為己,於是追逐物境,迷著不捨,造業受報,輪回不息!經雲:“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種子起現行,現行復熏種子,由因成果,果復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因是眾生從無生死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不得停息。

“嘲笑,爭論,承認”,這三個階段是眾生對真理的普遍態度。要想真正學習佛法,領悟心理學的精髓,並運用於實踐,需具備良好的心態。如大乘經典所說,聞法時應具三種心,專心、信心、恭敬心。專心即不散亂;信心即不懷疑;恭敬心即不輕慢。於法與法師,不應作任何毀謗,因法師將最珍貴、最饒益之佛法傳予我等,故為報恩,應供養法師,且於心中將法師觀為如佛陀般,而不應將法師視同凡夫,更不能視為下劣。總之,應斷除一切不恭敬之身語行為與態度。

常啼菩薩為求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方親見法勝菩薩。常啼菩薩與五百女眷供養後,法勝菩薩宣講了一段《諸佛無來無去品》。後法勝菩薩回至家中,入甚深禅定七年。此期間,常啼菩薩與五百女眷,一直未眠,亦未坐倚,僅以行住兩種威儀度日,一心盼望法勝菩薩早日出定傳法。七年即將過去時,一日,天人告知常啼菩薩:“還有七天,法勝菩薩即要出定傳法。”常啼聞言,遂與五百女眷灑掃傳法之處,時因魔王干擾,滴水不獲。常啼菩薩為恭敬佛法與法師,刺破自身所有脈管,以鮮血灑地壓塵,其他眷屬亦如是效仿。彼等又敷設好獅子座,如法安置一切陳設,如是恭請法勝菩薩開演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聞法時,常啼菩薩當下即獲六百萬禅定法門,現見無量諸佛。且此後,夢中亦不離見佛。常啼菩薩因於法與法師極為恭敬,故即刻與法相應,得極大加持,可見“恭敬”極其重要。

禅宗二祖慧可大師斷臂求法:慧可知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遂去參拜,然祖師端坐,面壁不語。慧可思忖:“古人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布施,古人尚須如是,何況我輩。”是年十二月九號晚,天降大雪,慧可立於雪中,堅持不動。翌晨,雪埋過膝,祖師憫問道:“汝久立雪中,有何所求?”慧可垂淚:“唯願和尚慈悲,為我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師回言:“諸佛無上妙道,於長劫中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豈可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而希求無上乘?此唯徒勞而已。”慧可聞此教誨,便取利刃,斬斷左臂,置於師前。祖師知是法器,即言:“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軀,汝今斷臂與我求法亦可。”如是為其取名“慧可”。慧可問師:“諸佛之法印可聞否?”祖師言:“諸佛法印,非從人得。”慧可說:“吾心不安,請師安之。”祖師言:“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良久方言:“覓心了不可得。”祖師言:“與汝安心竟。”慧可聞言當下即悟。

是故,若將上師視同佛陀而恭敬,且可奉獻生命,如是決定可與上師心心相印,明心見性成就佛果。在歷史上,有無量修行人皆因有視師如佛之恭敬心,而獲得成就。

 

心理形態區域劃分

腹中心:8 9 1,或者稱為腰中心,以行動為導向,產生本能智慧的是身體的中心;

腦中心:5 6 7,或者稱為思考中心,以思考和理性為導向,產生精神智慧的是思維的中心;

心中心:2 3 4,或者稱為情感中心,以感受和感性為導向,產生情感智慧的是感覺的中心。

性中心:10,或者稱為法性中心,以眾生需求為導向,產生不可思議如幻智慧的是如來藏的妙用。

 

眾生的十型人格

第一型: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韋馱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不斷進步

〖基本困思〗:我若不完美,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原則性、不易妥協、常說“應該”及“不應該”、黑白分明、對自己和別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斷改進、感情世界薄弱;希望把每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希望自己或是這個世界都更進步。時時刻刻反省自己是否犯錯,也會糾正別人的錯。

〖主要特質〗:忍耐、有毅力、守承諾、貫徹始終、愛家顧家、守法、有影響力的領袖、喜歡控制、光明磊落。

〖生活風格〗:愛勸勉教導,逃避表達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

〖人際關系〗:

你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淺顯易明。正因為你事事追求完美,你很少講出稱贊的說話,很多時只有批評,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身邊的人也是!又因為你對自己的超高標准,你給自己很大壓力,會很難放松自己去盡情的玩、開心的笑!

〖憤怒、不滿〗

屬於第一型的你,相信常常這感覺,對吧?你們常有憤怒、不滿的感覺都是源自你們超高的生活要求。當遇到什麼不順意時,就很容易感到忿怒、不滿,覺得事情不應該這樣發生……這種情緒不單是對自己,還有對周圍的環境和人,都是一樣,因為你對他們一樣帶有超高的要求。但要注意,作為你的朋友,要承受你的忿怒情緒,的確不是容易,也會造成壓力,所以要多加注意啊!

〖失望、沮喪〗

同樣因為你們事事追求完美的態度,讓你們在生活裡常常感到碰釘子、不如意。除了是對外發洩憤怒情緒,其實在內心不斷經歷挫敗,不斷經歷失望。這些情緒對你們並不健康,必須積極處理。最根源的方法不是讓自己做得更出色,而是調節對每事每情的看法,輕松面對!其他類型上面說的有的是正確的!

〖基本恐懼〗:怕自己做錯,變壞,被腐敗

〖基本欲望〗:希望自己是對的,好的,貞潔的,有誠信的

 

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時,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他在賢劫千佛中,為最後一尊佛,名號為樓至佛。漢地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寺院,以守護道場。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擔當佛教中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重任,為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相傳,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

 

第二型:全愛型、助人型(Helper/Giver)【觀世音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服待

〖基本困思〗:我若不幫助人,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渴望別人的愛或良好關系、甘願遷就他人、以人為本、要別人覺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 ;很在意別人的感情和需要,十分熱心,願意付出愛給別人,看到別人滿足地接受他們的愛,才會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

〖主要特質〗:溫和友善、隨和 、絕不直接表達需要,婉轉含蓄、好好先生/小姐、慷慨大方、樂善好施

〖生活風格〗:愛報告事實,逃避被幫助,忙於助人,否認問題存在。

〖人際關系〗:

助人型(Helper)顧名思義,你很喜歡幫人,而且主動,慷慨大方!雖然你對別人的需要很敏銳,但卻很多時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在你來說,滿足別人的需要比滿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所以你很少向人提出請求。這樣說來,你的自我並不強,很多時要靠幫助別人去肯定自己。

〖自豪、驕傲〗

第二型的你,是否覺得這個形容很不貼切?覺得很驚奇?其實,一向表現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你,是通過熱心幫助人去肯定自己,要朋友接納欣賞自己。所以當有朋友找你們幫助,你自是開心不已,也會有自豪和驕傲之感,因為在過程中你得到肯定和滿足。

〖占有、控制〗

正因為幫人得到這麼多的滿足,你們很想繼續這樣的關下去,這個很正常!可是,當你們「投資」下越多時間和心力,你希望得到的回報更多。很有可能,你們會很希望朋友會很「attach」你,甚至是只「attach」你一個,事事對你說,跟你分享。這便反映在你內心的占有欲,若然朋友非這樣對你,便會很失望,覺得他們背叛了你。甚或,你可能會對他們施加壓力,以控制他們。這裡當然不是說每個第二型都是這樣子,但當我們狀態不佳,心情不太好時,的確有機會出現以上傾向。多點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有助控制及改善!

〖基本恐懼〗:不被愛,不被需要

〖基本欲望〗:感受愛的存在

 

觀音菩薩: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第三型:成就型(Achiever/Motivator)【普賢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成果

〖基本困思〗:我若沒有成就,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強烈好勝心,喜歡認威,常與別人比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價值高低,著重形象,工作狂,懼怕表達內心感受 ;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肯定。是個野心家,不斷地追求有效,希望與眾不同,受到別人的注目、羨慕,成為眾人的焦點。

〖主要特質〗:自信、活力充沛、風趣幽默、滿有把握、處世圓滑、積極進取、美麗形象

〖生活風格〗:愛數說自己成就,逃避失敗,按著長遠目標過活。

〖人際關系〗:

成就型(Achiever)你精力充沛,總是動力過人,因為你有很強的爭勝欲望!你喜歡接受挑戰,會把你自己的價值與成就連成一線。成就型的你會全心全意去追求一個目標,因為你相信「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動力十足的你,最好做leader帶領其他人啦!

〖自戀、炫耀〗

第三型的人傾向看自己成為頗大、頗重要的,所以有一點點的自戀、自我膨脹。所以你們都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給友人看,甚至極端時,會在朋友面前撒謊,以求「保持」自己在朋水心目中的形象。很多時,第三型真正的實力往往沒有那麼強,因為他們的表達實有一點點誇張。

〖害怕親密〗

第三型的你很害怕親密關系,不是說你們會沒有朋友,只是當關系進深的時候,你可能會因怕真面目被看見而避開、逃掉。所以,親密/好朋友關系對第三型說並不容易建立,因為他們害怕被人看見自己的真面目,也因此很難開放自己與人坦誠交往。第三型的你好勝心頗強,通常認為自己不能在朋友面前「認衰」,所以會表現得「很棒很棒」的,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啊!當能容許自己以真面目視人,你的生活將很快樂!

〖基本恐懼〗:沒有成就,一事無成

〖基本欲望〗:感覺有價值,被接受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普賢菩薩菩薩。《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第四型:藝術型,自我型(Artist/Individualist)【緣覺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獨特

〖基本困思〗:我若不是獨特的,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情緒化,追求浪漫,懼怕被人拒絕,覺得別人不明白自己,強烈占有欲,我行我素生活風格:愛講不開心的事,易憂郁、妒忌,生活追尋感覺好;很珍惜自己的愛和情感,所以想好好地滋養它們,並用最美、最特殊的方式來表達。他們想創造出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形象和作品,所以不停地自我察覺、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探索。

〖主要特質〗:易受情緒影響、傾向追求不尋常、藝術性而富有意義的事物、多幻想,認為死亡、苦難、悲劇才是極具價值和真實的生命、對美感的敏銳可見於獨特的衣著,及對布置環境的品味顯出他的獨特性、極具創造力、過分情緒化、容易沮喪或消沉、常覺生命是一個悲劇、對人若即若離,怕親密的關系令人發現自己不完美就會離他而去。

〖生活風格〗:愛講不開心的事,易憂郁、妒忌,生活追尋感覺好。

〖人際關系〗:

自我型(Individualist)曾否有人跟你說,你有藝術家的脾氣?這個自我型就正正是藝術家的性格-多愁善感及想像力豐富,會常沉醉於自己的想像世界裡。另一方面,由於你是感情主導的人,有些工作你不喜歡就可能不會做,不會考慮責任的問題。

〖嫉妒、比較〗

自我型的你們其實都有點「藝術家脾氣」,對吧!自憐、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喜歡沉醉於自己的想象世界……很多時,第四型的表現會比較抽離,都是因為跟身邊人比較,覺得自己不同,其他人不會明白,又覺得其他人都擁有很多你們沒有的東西,所以在現實的社交圈子裡很難得到滿足。

〖自我沉醉、自憐〗

由於從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自我型的朋友都會在幻想裡建構自己的世界,制造一些moody的環境,好讓自己的情緒得以發洩出來。不過,這樣一來,自我型的人都顯得比較情緒化,令其他人更不能明白你們,更孤立起來。所以你們要小心,不要讓自己過分脫節啊!

〖基本恐懼〗:沒有獨特的自我感受或存在意義

〖基本欲望〗:尋找自我,在內在經驗中找到自我認同

 

緣覺:又稱獨覺,辟支佛,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於現在身中,不禀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依天台教義,緣覺與獨覺不同:有一類行者,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覺悟者,名為緣覺。另一類是生於無佛之世,無從聞法,但以宿世修學力故,能於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而斷無明心想。或在山間林下,見飛花落葉外景,以一念相應慧,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第五型:智慧型,思想型(Thinker/Observer) 【文殊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知識

〖基本困思〗:我若沒有知識,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冷眼看世界,抽離情感,喜歡思考分析,要知很多,但缺乏行動,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喜歡精神生活,不善表達內心感受;想藉由獲取更多的知識,來了解環境,面對周遭的事物。他們想找出事情的脈絡與原理,做為行動的准則。有了知識,他們才敢行動,也才會有安全感。

〖主要特質〗:溫文儒雅 、有學問、條理分明、表達含蓄、拙於詞令、沉默內向、冷漠疏離、欠缺活力、反應緩慢。

〖生活風格〗:愛觀察、批評,把自己抽離,每天有看不完的書。

〖人際關系〗:

理智型(Thinker)你是個很冷靜的人,總想跟身邊的人和事保持一段距離,也不會讓情緒。很多時,你都會先做旁觀者,後才可投入參與。另外,你也需要充分的私人空間和高度的私隱,否則你會覺得很焦慮,不安定!你也很有機會成為專家,例如電腦啦,漫畫啦,時裝啦,因為你對知識是非常熱愛的!

〖好辨、抽離〗

思想型的人常常觀察身邊的事,卻很少參與,所以感情投入也很少。還有,他們好辨,很執著,卻少有「辨輸」的空間和量度。對知識的執著固然重要,但經驗生活中所得的體會也非常可貴,希望你們取得平衡,得到最多!

〖基本恐懼〗:無能,無知

〖基本欲望〗:能干,知識豐富

 

文殊菩薩:音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又譯: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是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們合稱為“釋家三尊”。又此二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盧遮那如來在一起時被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

 

第六型:忠誠型(Team Player/Loyalist) 【地藏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忠心

〖基本困思〗:我若不順從,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做事小心謹慎,不輕易相信別人,多疑慮,喜歡群體生活,為別人做事盡心盡力,不喜歡受人注視,安於現狀,不喜轉換新環境;相信權威、跟隨權威的引導行事,然而另一方面又容易反權威,性格充滿矛盾。他們的團體意識很強,需要親密感,需要被喜愛、被接納並得到安全的保障。

〖主要特質〗:忠誠、警覺、謹慎、機智、務實、守規 、紀律維持者。

〖生活風格〗:愛平和討論,懼怕權威,傳統可給予安全感,害怕成就、逃避問題。

〖人際關系〗:

忠誠型(Loyalist)你會是一個很好員工,因為你很忠心盡責。安全感對你都很重要,因為當遇到新的人和事,都會令你產生恐懼、不安的感覺。基於這種恐懼不安,凡事你都會作最壞打算,換句話說,你為人都比較悲觀,也較易去逃避了事。

〖害怕、憂慮、猶豫〗

忠誠型的你們表現得忠誠,是因為你們害怕,對很多事情皆憂慮,很多時都向壞處打算,所以做人很謹慎。同一原因,由於害怕做錯決定,所以當面對抉擇的時候,你們大都顯得很猶疑,心大心細。適當的憂慮能保護我們,但若過份憂慮則會阻礙我們前行!留意留意!

〖基本恐懼〗:得不到支援及指引,單憑一己的能力不能兼顧全部

〖基本欲望〗:得到支援及安全感

 

地藏菩薩: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過去無量劫前,有一位婆羅門種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生前不積善因,死後必墮惡趣,遂變賣家宅,供養佛寺。後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點,以念佛力來到地獄,見到鬼王無毒,得知因自己供養佛、寺並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親以及其他地獄的罪人,得以脫離地獄之苦,超拔升天,婆羅門女便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釋迦佛告訴文殊菩薩,當時的婆羅門女,就是現在的地藏菩薩。在經中,釋迦佛又為我們講述了地藏菩薩種種的不可思議行願。地藏菩薩恆以“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為誓願。使眾生只要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獲得救度。經中又描述了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在釋迦滅度後、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諸六道中的眾生。

 

第七型:活躍型,開朗型(Enthusiast)【濟公活佛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快樂

〖基本困思〗:我若不帶來歡樂,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樂觀,要新鮮感,追上潮流,不喜承受壓力,怕負面情緒;想過愉快的生活,想創新、自娛娛人,渴望過比較享受的生活,把人間的不美好化為烏有。他們喜歡投入經驗快樂及情緒高昂的世界,所以他們總是不斷地尋找快樂、經驗快樂。

〖主要特質〗:快樂熱心、不停活動、不停獲取、怕嚴肅認真的事情、多才多藝、對玩樂的事非常熟悉亦會花精力鑽研 、不惜任何代價只要快樂、嬉笑怒罵的方式對人對事。

〖生活風格〗:愛講自己經驗,喜歡制造開心,人生有太多開心的事情等著他。

〖人際關系〗:

活躍型(Adventurer)活躍型的你,就是如此這般:樂觀、精力充沛、迷人、好動、貪新鮮、五時花六時變……「最緊要玩得開心」就是你的生活哲學!你們很需要生活有新鮮感,所以很不喜歡被束縛、被控制。你的活力是玩的活力,又跟第三型的成就型又有所不同,相信你們是活動高手,樂此不厭!

〖不耐煩、沖動、上瘾〗

好玩、享樂主義行頭的活躍型,做事欠缺耐性,因為你們都很怕悶。不耐煩之余,也很易沖動行事,因第七型的朋友做事鮮有周詳計劃,很講即慶,想做就去做!但你們必須要小心,就算遇上一種玩意、興趣你十分喜歡,也得學習不要沉迷下去!始終要顧及自己的身體及其他事情啊!(我這樣說是因為第七型的人比其他型的人更上煙瘾、毒瘾、賭瘾、或者打機瘾等等等等,小心!)

〖基本恐懼〗:被剝削,被困於痛苦中

〖基本欲望〗:追求快樂、滿足、得償如願

 

濟公活佛(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台山永寧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禅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懂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淨,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第八型:領袖型,能力型(Leader)【大勢至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權力

〖基本困思〗:我若沒有權力,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追求權力,講求實力,不靠他人,有正義感,要話事,喜歡做大事;是絕對的行動派,一碰到問題便馬上采取行動去解決。想要獨立自主,一切靠自己,依照自己的能力做事,要建設前不惜先破壞,想帶領大家走向公平、正義。

〖主要特質〗:具攻擊性、自我中心、輕視懦弱、尊重強人、為受壓迫者挺身而出、沖動、有什麼不滿意即場發作、主觀、直覺。

〖生活風格〗:愛命令,說話大聲、有威嚴,報復心理、愛辯論,靠意志來掌管生活。

〖人際關系〗:

領袖型(Leader)很多領袖都有以下特質:豪爽、不拘小節、自視甚高、遇強越強、關心正義、公平。你們清楚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前進。由於不願被人控制,且具有一定的支配力,所以你們很有潛質做領袖帶領大家。由於你們都較好勝,有時候會對人有點攻擊性,讓人感到壓力。

〖侵略、挑戰、反叛〗

第八型的你通常身兼領袖身份,可以有權力全權安排,也可指揮他人。由於你們的動力較強,有時會予人侵略之感,而這個也是你本身的動力源頭,你很有爭勝及控制的欲望,但卻要小心運用,不要用之傷害別人!此外,你專向難度及規范挑戰,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任性。所以很可能,媽媽叫你不要做的東西,你偏不聽;老師要你學的,你偏扮傻……你會是這樣子嗎?要是真的話,會是於你有益嗎?

〖基本恐懼〗:被認為軟弱、被人傷害、控制、侵犯

〖基本欲望〗:自己決定生命的路向,捍衛本身的利益,做強者。

 

大勢至菩薩:梵語稱“摩诃那缽”,現今在極樂世界,為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菩薩。《觀無量壽經》載,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根據《觀無量壽經》記載: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量,威勢自在,因此,大勢至菩薩被認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保護眾生,免受邪魔所害。

 

第九型:和平型,和諧型(Peacemaker) 【彌勒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和平

〖基本困思〗:我若不和善,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須花長時間作決定,難於拒絕他人,不懂宣洩憤怒;顯得十分溫和,不喜歡與人起沖突,不自誇、不愛出風頭,個性淡薄。想要和人和諧相處,避開所有的沖突與緊張,希望事物能維持美好的現狀。忽視會讓自己不愉快的事物,並盡可能讓自己保持平穩、平靜。

〖主要特質〗:溫和友善、忍耐、隨和、怕競爭、無法集中注意力,有時像夢游、不到最後一分鐘不會完工、非常倚賴別人的提醒、注意力集中在細節、次要的事、對大多數事物沒有多大的興趣、不喜歡被人支配、絕不直接表達不滿,只是陽奉陰違。

〖生活風格〗:愛調和,做事緩慢,易懶惰、抑壓,生活追尋舒服。

〖人際關系〗:

和平型(Peacemaker)在很多情況,你們都是和平使者,善解人意,隨和。你們很容易了解別人,卻不是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會顯得優柔寡斷。相對地說,你們的主見會比較少,寧願配合其他人的安排,做一個很好的支持者,所以你是比較被動的。

〖怕羞、怕事、懶惰〗

和平型的你與世無爭,渴望人人能和平共處,很怕引起沖突,是不顯眼的一個。由於從不試圖突出自己,你們會比較怕羞、怕事,也很容易有躲懶的意欲,因為你喜愛和平,不喜愛辛勞,所以你也不會PUSH自己!若你心想干一番大事,則要好好鞭策自己啦!

〖基本恐懼〗:轉變與壓力,失去平衡

〖基本欲望〗:維系內在的平靜及安穩

 

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俗名張契此,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生於後梁亂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結善緣。契此圓寂時端坐在一塊盤石上,說偈語道:“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言訖,溘然而逝。人們這才悟到,原來這位胖大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以後人們便按照他的模樣塑成了中國式的大肚彌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來取代了佛教中正統的彌勒佛而名揚四海。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彌勒菩薩偈語選》: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即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退後原來是向前。

——《插秧偈》

 

第十型:究竟型,圓滿型(satisfactory)【佛陀】

【欲望特質】:無欲無求

〖基本困思〗:大徹大悟

〖主要特征〗:世尊佛陀,意譯覺者、知者、覺。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

〖主要特質〗:佛的特質,概括來說就是悲、智、力,一般我們說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雄大力。佛的慈悲是普緣法界一切有情,對一切眾生都象對自己的獨生子一樣,與樂拔苦,一個眾生也會不捨棄;佛的智慧是遍知法界一切諸法,了解一切眾生;佛的力功德是無時無刻不在幫助眾生,而且只要有機會幫助,不會錯過一分一秒的時間,及時給與最正確最恰當的幫助。

〖生活風格〗:平等,大智,大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人際關系〗:

具足對其余眾生從怖畏中救度之善巧方便,因了知所有救度眾生的方便之故;遍知度生方便者,是因方便波羅蜜多究竟圓滿之故;方便波羅蜜多究竟圓滿者,是因以發心與加行串習究竟,所得證德究竟圓滿之故。

〖大雄、大力、大慈悲〗

圓滿型的佛陀,從二障、四魔、染淨粗細十二支因緣等一切粗細怖畏中完全解脫。猶如金輪王勝伏一切違品,自在統治四洲。

〖基本恐懼〗:金剛不壞,安忍莊嚴

〖基本欲望〗:無欲無求

 

《釋量論》中如是說:若左以檀香供佛,右以斧頭砍佛,佛毫無貪嗔偏袒,平等相待。

世尊佛陀,唯一行持饒益有恩無恩一切眾生之事業,因斷盡耽著親怨的貪嗔及種子,並獲得平等觀照一切親怨的究竟智慧之故。如一母有二子,一為瘋子毆打母親,一精神正常承事母親,然母親平等慈愛孩子,無有偏袒。

譬如,提婆達多常常害佛,一次為學佛陀神通,食毒鸠之毒物,極其痛苦,向佛求救。佛說:“我待你如羅睺羅,若我心有親疏偏袒,病則不愈;若無不平等心,汝病即刻痊愈。”果然提婆達多立即痊愈。

一次提婆達多欲害世尊,便假意請佛入城,卻於路邊暗埋醉象,欲趁機踏死佛陀。佛率五百弟子前往城內,城中人擔心佛為醉象傷害,便站在城頭,請佛莫入。時醉象甩動鼻子,直奔佛陀,佛陀毫無畏懼,徑直迎上,伸開五指,作獅子吼,醉象伏地受法,從此馴服,不敢害人。

另有一次,有人請佛應供,欲害世尊,暗中在門檻下設置火坑,上以物覆蓋,且於飯菜中下毒。佛過門檻時,火坑自動暴露,成為清涼蓮池。此人見後,甚是驚訝,認為佛具神通,便坦言道:“此飯菜有毒,勿食。”佛說:“食之無妨。”結果佛陀安然受用飯菜。由此可見,佛已解脫水火、毒藥、刀兵等一切怖畏。《寶性論》說:“諸法圓滿覺菩提,一切諸障能禁止,宣說道谛及滅谛,如是四種無所畏。”

是故,佛陀已遠離一切粗細不平等心,無任何親怨偏執,無論何等有情,僅須歸依佛陀,佛陀決定平等救護。

佛世時,捨利弗尊者教導兩位弟子,一位修不淨觀,一位修數息觀,然修持頗久,未獲成就,便欲廢棄不修。後二人拜見世尊,世尊問二人在家所作行業。修數息觀者言己作守墓之事,修不淨觀者說是打造金器,世尊便令二人交換修法,守墓者修不淨觀,打金器者修數息觀,不久二人皆證聖果。因此,佛陀度人極為善巧,能契合眾生根機及時機,故受教眾生皆得救度。

又如,佛陀弟弟難陀因貪戀妻子不願出家,佛以種種方便度其出家,然其出家後,不學律儀欲逃,佛以神變帶他至雪山,指一盲眼母猴問:“母猴與汝妻,何者更美?”難陀說:“我妻甚美。”佛陀又帶其至天界,觀看天宮。難陀見天子被天女圍繞,享受大安樂,在一座天宮中,內有眾多天女,然無天子,難陀問:“此為何因?”彼等回答:“在人間,難陀守持戒律,將轉生天界,此即其天宮。”

難陀甚是歡喜,回來見佛,佛問:“汝見天境否?”難陀說:“見!”“天女與汝妻,何者更美?”“與天女相比,我妻子如母猴般丑陋。”

從此難陀持戒極清淨。然佛對眾比丘說:“難陀為得善趣果報而出家,汝等是為涅槃,道不相同,勿與難陀言說同坐。”眾比丘皆依教奉行,難陀甚是苦惱,便想:“其余比丘捨棄我,然阿難為我弟弟,應善待與我。”如是便去阿難前,阿難亦起座遠離,難陀問:“爾等為何如此待我?”阿難說此乃世尊教導,難陀聞言甚是悲傷。時世尊來問:“難陀,是否願往地獄觀看?”難陀應允。如是世尊又以神變帶他去地獄,難陀在地獄中見一口空鍋,下燃有烈火,旁有眾多獄卒圍繞,便問:“鍋內為何無人?”獄卒告知:“世尊弟弟難陀為得天人安樂,守持戒律,將生於天界享福,然福報窮盡,便轉生此處。”難陀聞言恐懼萬分。

難陀返回人間後,因明了輪回善趣果報亦無實義,從此放下貪執,連細微學處亦無違犯,成為佛弟子中護持根門第一。佛陀以善巧方便度化貪心極重的難陀,亦用方便度化嗔心猛烈的指鬘、癡心深重的周利槃特等。可見對任何根性之眾生,佛陀皆能以方便善巧度化。

 

般若真空無有生滅,也無垢淨增減之說,

真空境內無有一物,一切感受皆心映射。

 

轉自台灣學佛網 http://www.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