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儀軌
家中爭斗,家宅不安,眷屬分離,冤家相遇等都屬於冤家討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一、要化解時的必要認知
許多人覺得我是好人,心地好,從來沒害人之心,為何會有冤親債主?其實,無量劫來,我們身、口、意三業,造作了太多的貪瞋癡、殺盜YIN等惡業,跟無量無邊的眾生結了不少怨仇。別的惡業暫且勿論,單是殺生吃肉,就跟他們結下深厚的怨仇。
印光大師說:“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一碗之肉,冤魂纏繞,一念殺心,罪債難逃。它們被我們殺害時產生無量的痛苦,這個怨恨就像無形枷鎖,把它們的痛苦牢牢的鎖住,讓它們無時無刻不在痛苦的折磨中,而不得開解。它們痛苦如此之大,難怪今世遇到殺害它們的人,就迫不及待的要討債──討回一個公道。我們看到人臨終時的痛苦現象,看起來都不忍心。為什麼會有那些現象?這都是他的冤親債主來找他算帳。他不懂這些道理,只知道跟眾生結罪緣,不懂自己累劫來的冤親債主,大部份都是被自己吃來的!
不僅是病苦,就連日常生活中許多不如意、不順遂的事,也常常是受到冤親債主干擾而不自知。《地藏經》中提到:“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這些臨命終時現身的惡道鬼神,也都是冤親債主變現來誘騙我們前往三惡道受苦的。
因此,當我們遇到重大病苦或諸多不順時,理應依照佛法的教導來正確面對,而非到處求神問卜,藉卜卦改運來化解災難,這種做法即使花再多的錢,終究也是徒然!印光大師說:“世人有病及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業,業消則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
疾病的種類:
病有三種。第一種病是生理的疾病。飲食不當或寒暑不留意招惹的病,比如說感冒,發燒了,怎麼辦呢?趕快上醫院打針吃藥,絕對不能耽誤。因為身體發燒之後恐出現並發症,引起其它別的病變,耽誤不得,趕快去打針吃藥,幾天後也就好了。
第二種是業障病。凡是到醫院能檢查出來的病就叫業障病。你要肯真心念佛,就能消這個業障。大陸一位居士的肺門上長了一個比雞蛋還大的腫瘤,發病時大口地吐血。大夫一看沒治了,發出死亡通知書。他母親是學佛人,學得相當好就告訴他:“兒子,咱們不治了,咱找個高明的大夫吧。”找誰呢?大醫王。“兒子,你就念佛吧,死呢,咱就死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就這樣他念佛求往生。念了兩個月的佛,回家後就往外吐血、吐爛肉,吐了四次不吐了,後來再到醫院檢查,腫瘤沒有了。
這就是由自己業力所感得的業障病(例如癌症、糖尿病、腦血栓、冠心病等等這些病症較重、患者痛苦、不易治愈的疾病都可以歸納到業障病之內,尤其是我們學佛修行之後,很多人業障現前反而得了重病,這些都是障礙我們修學的業障病)。業障病怎麼去除呢?自己的業力還得自己消。他沒燒金元寶,也沒燒黃紙錢,就是死心塌地地念佛,最後腫瘤沒有了。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教給我們“忏悔業障”,誠心的忏悔才是消除修學路上眾多業障的主要方法。
業障病需要不需要吃藥呢?也需要吃藥。但要明白吃藥是助緣,助你好得快,能治業障病的主因是清淨心、忏悔心,誦經念佛來祈求佛菩薩加持的恭敬心。心裡沒有貪、瞋、癡三毒,外邊的毒素就不會感染,再用客觀因素的助緣吃點藥,病就好得快。
第三種病不好治。什麼病呢?冤親債主的病。什麼是冤親債主的病?到醫院檢查不出來因,但是自我感覺身體又確實有病。病源是什麼?冤親債主,所謂冤鬼附身。
醫生沒法醫治,藥物對他不起作用。這一類病如何治?佛法的超度誦經、解冤釋結對這類病有效。超度,用現代話來講,就是調解、勸導。因為過去做錯了事,希望求諒解。誦經、拜忏的目的就是調解,如果對方接受了,他離開,病就會好起來。
現代人被冤親債主附身的很多,神智失常、胡言亂語,嚴重的就送精神病院去治療,結果愈治療愈糟糕。
冤親債主這個病最好找高僧大德從中調解化解。可到哪裡去找高僧大德?高僧大德是可遇而不可求。找不到怎麼辦?在佛前忏悔業障,自己去調解,要天天忏悔,這就需要誦《地藏經》,念地藏王菩薩,然後把功德回向給這些冤親債主。今天他不饒你,明天、後天還這樣做,直到能夠感動他們為止。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因為這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登地菩薩尚不能知其少分功德,何況是在六道輪回中的鬼神界眾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提到:“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印光大師也提到:“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在《地藏經》中,釋迦牟尼佛將他滅度後、彌勒佛未出世之前的娑婆世界眾生,囑咐地藏菩薩代為照顧與救度,換言之,佛不在世,地藏菩薩為代理佛。
不明理的人,不知道解冤釋結要從化解冤親債主內心的仇恨著手,反而利用“大鬼趕小鬼”的打壓方式,仗著他們所拜的鬼神或符咒,去驅趕冤親債主,強迫他們離開。此舉不但成效不彰,還會把冤親債主給惹毛,雖然可能暫時屈服於大鬼的勢力,暫時離開不來討債,但等到過陣子因緣又具足時,就會變本加厲來算這筆帳。猶如欠債人對待討債人,不但無還債之誠心,反而以強蠻手段對待討債人,導致仇上加仇,所以冤冤相報,苦不堪言。
明理的人,了解凡事皆有因緣,“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為徹底解冤釋結,幫助對方離苦得樂,理應以慈悲心、真誠心念佛誦經來回向給冤親債主。藉由自己真誠忏悔的心力與佛菩薩大慈大悲的法力,來化解冤親債主內心的仇恨、解除他們身心的痛苦、並幫助他們超生善道或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才能真正解開往昔糾纏不清、冤冤相報的惡緣。
二、每日固定的修行功課
要知道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在惡道裡沒有能力解脫,完全靠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修行,來幫助他們離苦得樂。但要化解冤親債主心中的仇恨,不是短時間可以辦到的事情,必須要發長遠心為冤親債主永脫惡道來修行,來讓冤親債主感受到我們真誠忏悔的誠意。這些誠意如同心靈甘露,不但能清洗我們的貪瞋癡慢,也可澆熄冤親債主心中的怒火,化怨恨成寬容,再藉由佛力加持,來幫助他們離苦得樂。
為了解冤釋結,我們要發願在固定時間內專門為他讀多少部經,數量要多。例如發願念一百部經或一千部經,而這一百部經或這一千部經,是專門為他而念的。這個有功德,而且力量很大。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七分功德,念的人得六分,他得一分。但是這種為超度而誦經、念佛,一定要有期限。比如說在一年內念完一千部經。不能說念一千部,遙遙無期,想到就念,沒想到就不念,那是沒用的。
1、昭告:每天做功課時,在問訊前,先淨身口意,在佛前說明此次做功課的目的。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弟子為代○○○及他的累劫冤親債主忏悔所有的業障,特持誦《地藏經》一卷、往生咒21遍、阿彌陀佛聖號一千聲。企盼○○○與他累劫冤親債主的業障能早日消除,深信淨土念佛法門,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問訊、三拜。
2、誦《地藏經》,往生咒21遍,合掌念“阿彌陀佛”一千聲。
3、誦經持咒念佛後,站起來代冤親債主忏悔、皈依三寶與發願。
⑴.忏悔:
○○○的累劫冤親債主,您們多生以來因業障重,故輪回六道不得解脫。今天我代您們在佛前發露罪愆,您們要志誠懇切,隨我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念一次拜一次,重復三次)
⑵.皈依:
○○○的累劫冤親債主,您們累劫以來不聞三寶之名,不解皈依之義,所以受輪回之苦。我現在在佛前代您們皈依三寶,我念一遍,您們跟著我念一遍(下列皈依詞每段念一遍後,心中再默念一遍):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拜)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自今而後決不皈依外道天魔;皈依法,自今而後決不皈依外道邪說;皈依僧,自今而後決不皈依外道徒眾。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拜)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生生世世永不墮地獄;皈依法,生生世世永不墮餓鬼;皈依僧,生生世世永不墮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拜)
⑶.發願:
○○○的累劫冤親債主,您們既然已經皈依三寶成為佛弟子,我現在再代您們在佛前發四弘誓願,令您們聽聞來依願修行,汝今谛聽: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念一次拜一次,重復三次。)
4、結束語:
○○○的累劫冤親債主,○○○長久劫來輪回生死,因為無明迷惑造業而傷害你們,致使你們在六道輪回中遭受無量的痛苦與煩惱。○○○深深感到罪障深重,深感後悔,實在非常對不起您們。我剛才代你們讀誦《地藏經》一卷、往生咒21遍、阿彌陀佛聖號一千聲,又代您們在佛前忏悔業障、皈依三寶及發四弘誓願,這所有的功德全部回向給你們,希望能藉由佛力加持,來化解您們心中的怨恨、解除您們身心的痛苦,並幫助您們離苦得樂。也希望你們能夠原諒○○○,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不要來障礙他,趕快找個好地方好好修行,破迷開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也代您們將此堂功課所有功德,回向給十法界一切眾生,願法界眾生同生淨土、同圓種智。
5、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本站建議仍然用傳地藏法門中超度冤親債主的回向偈)
|
|
|
|
|
|
上一篇:不用跪了,我媽來了,她一定會幫您忙的
下一篇:退休老教師出家圓寂後坐化3年肉身不腐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