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竹慶本樂仁波切:情緒的智慧:勇士的旅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譯者 林瑞冠  審訂 施心慧

根據佛陀的教法,我們有三種看待情緒的方式。在這條修行的道路上,我們將自己視為與我們的情緒作戰的勇士。首先我們視情緒為敵人;接著將它視為朋友;最終體悟到情緒即是智慧,它也莊嚴了我們的道路。行走在這條旅程上的勇士,他們心中的情緒與智慧融合為一。

當我們踏上精神的旅程時,我們就把情緒視為有害之物。在佛教的經典中,貪、瞋、癡就是所謂的「三毒」,或稱做「煩惱心(Klesha mind)的根源」。Klesha(譯注1:梵文,即「煩惱」)被譯成「煩惱的心」或「混亂的心」,它的意涵不僅包含了情緒在內,也包含了痛苦的根源——無明。當我們明了這些基本的情緒就是痛苦的起因時,就會知道由於受到情緒的牽連,因而導致我們陷於輪回之中。

貪、瞋、癡對於眾生所造成的痛苦,到底有多深呢?我們只能運用自己的想象力。不過,我們的這條道路就是要開始認出三種根本的毒,以及與三毒相關的許多痛苦。要認出它們並不難。如果我們就坐下來,仔細的想一想我們的人生,我們會發現有無數的痛苦與三根本煩惱或三根本毒是有關的。

刀 刃

偉大的印度大師寂天菩薩開示:“許多的痛苦都來自於貪欲,就像是「刀刃上的蜂蜜」。”他以意象的比喻,讓我們明了痛苦是如何的從「貪根本毒」生起。在這個例子中,請想象在一把非常鋒利的刀刃上抹著蜂蜜。當我們舔蜂蜜時,我們會發現我們對蜂蜜有一種天生自然的貪著,一種天生自然的執著、渴求的感覺。第一口的味道是甜的,一開始我們會產生些許喜悅或快樂的感覺。然而,一旦我們變得對蜂蜜更加著迷時,我們愈舔愈用力,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用鋒利的刀刃割自己的舌頭。

寂天菩薩也同樣開示了,當生氣或瞋恨擾亂了我們的心,我們的身上是無法找到片刻的寧靜。我們全身顫抖著,這讓我們的心更加的混亂。根據寂天菩薩的開示,當我們受到瞋恨的干擾時,我們連晚上都睡不好。因此,從一開始就認識痛苦的成因,基本上就是這三毒是很重要的。而三毒的成因就是我執,這也是煩惱心的各種體驗的根源。

寂寞的勇士

小乘之旅:將情緒視為敵人

一開始,我們將情緒視為敵人。在我們的世俗世界裡,當我們提到「敵人」時,通常是指造成我們痛苦的人。如果敵人不是造成我們痛苦的人,那麼敵人是什麼呢?我們在面對情緒時,將情緒視為敵人,就好像在戰場上一般。我們就是勇士,正在與情緒這個敵人交戰。這是談到面對情緒的第一種方式時,引自佛教經典中的慣用例子。

在這個階段中,勇士最需要發展的第一種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的弱點。此外,作為一名勇士,我們需要接受更進一步的訓練,以加強我們的技術、增長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的般若智變得敏銳。勇士也需要了解敵人的缺點和長處,尤其需要認識敵人的長處。這點是尤其重要的,因為我們在打仗時,不應該低估敵人。

這場戰爭發生在我們內心的戰場上,發生在我們內心與外在的環境中。我們有敵人,也就是我們的煩惱心;我們也有敵國國王,就是敵人的統治者。支撐我們煩惱心的那股力量,就是我們的我執,它就像是棋盤中敵方的國王。而密切合作的貪、瞋、癡三毒,就像是國王的將領們。此外,從三根本毒所生起的其他所有情緒,就像是執行將領指令的千軍萬馬。

就像是這種情況,我們發現自己身陷在戰場上,成千上萬配備著高科技武器的敵人正向我們逼近。他們配備著21世紀的「我執」武器,朝著我們而來,而且他們背後還有幾百位工兵。此時,我們一定得認知到,自己是這個戰場上一名孤單的勇士。然而,我們具足了勇氣,具足了力量;而同時,我們也具有勇士和人類的弱點。因此,當我們在戰場上正要輸掉這場戰役時,當我們知道敵軍在某個防御區比較強時,在這個當下就運用一點小小的智慧,那就是:“趕快跑!”

我們不應該成為「神風特攻隊」般的愚蠢勇士。這不是一場自殺式的戰役,而是以智慧來籌謀戰略,就像是我們在電視上都曾看過空軍飛行員在打空戰一般。他們非常的機敏。他們會先逃脫,然後再回過頭來射擊,接著再逃跑。從古至今,戰爭史上有許多類似這樣的例子。

如果在此處所學習到的智慧是:“趕快跑!”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要逃去哪裡呢?為了要能夠再戰一回,我們逃回自己的禅修座墊,再次加強我們的技巧和智慧,磨利我們智慧的武器。我們已經在戰役中親眼看到了自己的弱點,因此我們對自己的弱點開始進行評估,並且學習敵軍的長處。敵軍的力量,可能從「貪欲將軍」這邊而來,或者從高科技工兵的這邊而來的呢?又或者來自於「瞋恨將軍」或「無明將軍」呢?所以,我們必須撤退並建構自己的防御工事之後,再回去打仗。勇士是絕對不會永遠脫逃的。

接下來,「智慧」正在找尋適當的時機戰勝敵軍。這是勇士史詩作品中,最常見的題材。在西藏的傳統中,流傳著勇士之王──嶺國的格薩爾王的許多英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格薩爾王並不是每次都贏得戰爭的。然而,在戰役中,他會等待適當的時機攻擊,他會運用許多戰略來征服敵人。同樣的,我們的情緒擁有高科技的技倆,試圖要將我們擊倒。因此,我們不應該低估敵方。這裡所說的敵人是誰呢?就是我們的煩惱和煩惱之王——自我。這個「自我」是誰呢?就是我們需要去征服的「巨大自我」,或者可能是「禿鷹」(譯注二:「巨大自我」的英文是bold ego,而「禿鷹」的英文是bald eagle,兩者的發音很接近,因此,仁波切在此開了個玩笑。)。不過,這可能不是一件容易達成的事,因為這畢竟是我們的「巨大自我」。

在這場戰役中,我們主要在發展二種智慧。第一種智慧是認識敵人,第二種智慧是認識勇士。一開始的時候,勇士培養了認識自己的智慧,接著更進一步的,勇士培養自己的力量,並取得征服敵人所需要的武器。

在佛教的旅程中,小乘道的階段裡,我們有「作戰」的想法。這名孤獨的戰士,他與自己心中投射出的敵人在作戰,而且在尋求自身的解脫——從這些敵人與敵人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孤獨的戰士以謹慎的態度,施展出面對敵人的戰略。

大乘之旅:將情緒視為朋友

在第二個階段,我們在面對情緒時,我們不再將它們視為敵人;相反地,我們視它們為朋友。換句話說,勇士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敵人,此時勇士看到了敵人的價值。我們的敵人對我們很有幫助,由於他們的出現,我們才能夠增強自己的力量。更確切地來說,沒有敵人的勇士,就不能稱為勇士。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敵人幫助勇士成為更偉大的勇士,成為勝利者。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我們就不能稱某個人為勇士。如果沒有敵境的話,我們也沒有什麼可征服的。因此,此刻在這條道路上,勇士認為「友誼」是與敵人之間的一種必要關系。

我們可以把這個「友好」的關系比擬成一個農夫,對這個農夫來說,煩惱心的有害情緒,就像是人類的排洩物。這跟第一個階段的情形相反,第一階段的戰士就好像是住在城市的居民,人類的排洩物對他們一點用處也沒有。實際上,他們想要愈快清除掉這些排洩物愈好,也想要離得愈遠愈好。在第一個階段,有害的情緒被當成不需要的東西,完全以排洩物的方式來處理。可是,對於農夫來說,人類的排洩物是「證悟」和「解脫」的作物得以生長的上好肥料。在這裡,人類的排洩物被視為對我們「證悟種子」的發育是有用而且必需的。在第二個階段,情緒被認為是非常正面的。

我們可以用兩種角度來看待這個正面的特質。第一種方法,就是視情緒是增長我們智慧的外在助緣。舉例來說,就像是勇士知道自己需要敵人,或是農夫知道自己需要肥料。另一種方法,就是了知這些情緒的真實本性。換句話說,這些情緒以各種不同的方法,幫助我們認出心的真實本性。無論我們看到什麼,不管是瞋恨、貪欲、愚癡、自我,或煩惱心的任何要素等等,我們的情緒都在告訴我們一個更深的含意。煩惱傳達了一個更深的訊息,超越了僅只是貪、瞋、癡的情緒。

從這個觀點來說,情緒就像是鏡子,幫助我們照見自己的臉。然而,想要看到我們在鏡中的反影,我們也需要光線,也就是我們的心識。可是,只有光線和鏡子也是不夠的。這裡缺少了什麼呢?為了要能夠看,我們需要智慧眼或日巴(rigpa)。日巴就是「赤裸的覺性」,它是比較主要的部分。因此,情緒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本性。這些情緒不僅是貪、瞋、癡而已,它們有著更深的寓意。它們是一面鏡子,讓我們能看到自己的臉。由於鏡子、我們的心識之光,還有我們的智慧眼的幫助,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臉。我們不只是看到了自己的臉,我們還能夠辨認出自己。

人類心識最棒的其中一項能力,就是能夠辨認出自己。最近有一項由科學家所進行的研究報告,科學家對黑猩猩做了一項測試,看看牠們是否能夠認出鏡子裡的自己。科學家在黑猩猩的面前擺了一面鏡子,但是黑猩猩只是看著鏡子,然後做了一些敲敲鏡子等動作。大部份的動物並沒有自我辨識的能力。不過,自我辨識跟「日巴」好像很相近,但是在此處二者的意義是不同的。這裡的「自我辨識」指的只是能夠認出自己在鏡中的身影。

智慧和般若提供我們極大的力量,讓我們能夠看見自己、辨識自己。認知的能力在道上的第二階段是很重要的,因為勇士因此能夠知道敵人的需求、敵人所代表的意涵,也使得勇士能夠了解自己。從上面的例子,我們了解能夠讓我們認出鏡中自我的基本要素(因緣),有鏡子、光線和眼睛。因此,我們知道智慧、覺性和顯相是十分重要的。缺少這三者的話,我們不可能體會到這樣的「辨識」。對我們來說,不帶任何評斷,不去分別顯相與自我,僅只是單純地經歷煩惱和非煩惱的顯相等等心的對境,是有必要的。在這樣狀態下,是一種本然的「看」,將能者(能感知的心識)與所者(所感知的外在對境)合為一體。這種「看」即是真正的辨識。

從某些觀點來看,我們需要發展單只是讓情緒生起的技巧,讓情緒自個兒獨處。我們的煩惱並非總是在干擾我們,反而是我們在干擾自己的煩惱。我們一方面埋怨情緒使我們無法禅修,使我們無法體驗到這個或那個;另一方面,我們卻玩味著自己的情緒。我們在尋找某種快樂的感覺,在痛苦本質中的基本快感。換句話說,我們沈迷於痛苦。沒有痛苦的時候,我們感覺不自在了。

當我們在禅修中體會到無二元的平靜時,我們感到有點不正常、有點害怕。因此,我們賞玩著自己的情緒,看著它們的演出,再次的回到痛苦之中。我們玩味它們挑釁的美,我們玩味它們激情的攻擊。因此,第二個階段需要相當的正知正念,如此才能夠發展出煩惱生起時,能夠認出它來所需要的辨識力,此時,我們要運用覺性,才能避免去概念化我們的體驗。

三乘之旅

在旅程的一開始階段,我們需要看到自己與敵人的長處和短處。當我們與敵人面對面,彼此的距離只有一英吋時,由於我們已經認識了敵人,也認識了自己,因此智慧就會自然而然地在戰場上生起。我們啟發了「什麼時候該逃跑」的智慧。在軍事用語中,我們會把這樣的行動稱為「策略性的撤退」,我們會稱呼我們的自我是「總司令」。另外還有三位五星上將,分別是貪、瞋、癡,它們執行著總司令“巨大自我”的命令。這是我們的旅程中,第一階段戰場的情形,此階段相應於小乘之道。

第二個階段,我們認為敵人對於勇士的成長,以及勇士要贏得戰場上的勝利是有益且必要的。將自我和情緒視為朋友的觀點,是對應於大乘之道,在這個階段我們了解,要在精神之道上有所進展的話,情緒是必要的。

佛教精神之旅的第三階段,有許多將情緒轉為道用的甚深法門。這是非常有爭議性的一種說法,因為我們通常會在我們的煩惱之外,尋求另外的精神之旅。我們在這些情緒之外,在我們的自我之外,想要另尋一條精神之道。不過,在這個階段,情緒既不是我們的敵人,也不是我們的朋友。情緒本身就是我們的道路。這個觀點相應於精神之旅的金剛乘階段。

金剛乘之旅:將情緒視為莊嚴

在第三個階段,勇士在他的旅程上,獲得了更多的自信。在這個階段,勇士取得了「虛空廣大境」的指揮權。作為一名勇士,你必須要有指揮整個虛空的自信,如此一來,虛空就是你的了。這不是敵人的虛空,敵人是在虛空的統御之下。在這個時候,勇士獲得了足夠的信心來統御虛空,而由於勇士統御了虛空,他與廣大境就合為一體了。因此,當勇士移動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好像是虛空在移動。我們好像感覺到整個世界都在震動一般。

在勇士與虛空合為一體之中,在無限廣大的虛空鏡子之中,敵人的顯相生起了。我們在鏡中所看到的影像,其實裝飾了這面鏡子。如果沒有這些裝飾的話,這面鏡子是很單調乏味的。顯現為外在敵人的這些色相,就像是大海的波浪。波浪自大海中生起,也回歸到大海中。此時,勇士不但統御了虛空,他也同時統御了地和水。勇士航進大海之中,以浪花為裝飾。波浪的力量提供了巨大的挑戰給勇士,而波浪也同時將它們的美麗貢獻出來,成為勇士的悅意裝飾。如果沒有海浪的話,大海就顯得單調,那就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海洋。就像是這樣,沒有概念和情緒的心也是很枯燥呆滯的。因而,就像是海浪使得大海更加美麗,敵人的顯相也富麗地莊嚴了勇士。

在這個階段,勇士不將敵人視為「敵人」。他甚至不把敵人看做是朋友,而是將敵人看做是嚴飾。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敵人是你的一部份。你已經超越了「敵人」這個概念,而且敵人也成為你勇敢心的一部份。在此階段,勝利是自然發生的。勝利遍滿著所有的地方。勝利是這二者合一的:英勇的勇士出現時,同時以敵人為嚴飾。

我們也許無法完全理解這樣的情況,但是培養這樣的認知是我們旅程的一部份。當勇士抵達了旅程的某階段時,情緒不再被視為外在的顯相、標簽化的想法,或是概念性的經驗了。他們體驗到的是偉大的合而為一。在此階段,勇士經驗到這些基本的情緒,皆在智慧的本質之中。當我們能夠以不帶概念、不將我們自己與瞋恨劃分開來、不干擾瞋恨的方式去體驗瞋恨時,那我們就會見到瞋恨中的智慧。我們會見到貪欲中的智慧,愚癡中的智慧,以及自我──「巨大自我」中的智慧。

這是我們面對情緒的第三種方式的一部份。在此階段,情緒不會干擾我們。我們不用摒棄情緒,相反地,我們經驗到情緒是超越概念的。這個經驗不會僅限於我們的座上禅修。我們可以帶入日常生活中,帶入日常的情緒體驗中。一旦我們認出情緒在我們的心中生起時,我們只要去經驗它,而不需要將自己與它區分開來。我們體驗情緒,但不以概念去分別它。當我們努力用這種方式去體驗我們的情緒時,我們將會見到能者與所者是合一的。我們將會見到與清晰的顯相合一的廣闊虛空,就像看到鏡中的影像一樣。

對我們的自我來說,勇士、虛空與敵人三者一體的觀點,是非常可怕的消息;而同時,對我們的自我也是一個很棒的消息。終究來說,我們在這條道路上所發現的智慧,其實就在我們的自我之中。真正行走在這條精神之旅的人,其實就是我們的自我,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全都想成為較好的禅修者:“我想要成為一個比較好的學生。我想要成為一個比較好的修行者,一個成功的修行者。”這就是「自我」的過程。

而同時,這也是「自我」的智慧。在這個我執之中,蘊含著不可思議的力量。「自我」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它想要從自己之中解脫自己。「自我」在尋找「無我」的道路。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很奇怪?這是非常怪異的。可是,在這之中蘊含了智慧。我們在追尋的智慧還有比這個更偉大的嗎?這裡唯一的問題,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就是所缺乏的部份。智慧已經出現了,但是我們對於這個智慧缺乏信心。「自我」覺得自己不怎麼可靠,否則的話,它就不需要在「自我」之外,而外求其他的道路了。這個「不可靠的感覺」本身就是智慧。智慧從一開始就在那裡了。

同樣的智慧也出現在我們的情緒之中——在瞋恨、貪欲、嫉妒之中。智慧蘊含在這些情緒之內,並非在情緒之外。這和「自我」在找尋「無我」時一樣,這是同樣的智慧,同樣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通常我們無法看到這股不可思議的力量,或認出這個智慧,因為我們試圖從外面尋找智慧。然而,智慧就在我們情緒的本質之中。我們能體驗到這智慧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我們的自信和信任。這條道路並沒有要求我們信任外面的任何人。我們只需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智慧。我們只需要信任我們自己的情緒和情緒之中的智慧,另外還要信任自我,美麗的巨大自我,以及在這個自我之中的智慧。

當我們體驗到這個合而為一時,我們就會經驗到顯相無限的清明,一種與虛空合而為一的清明,就像是從海洋生起的波浪,消融在同一個大海之中。當我們體驗到超越概念的情緒時,這會是相同的狀態。我們實際上所感知到的海浪──是可以讓我們做出完美沖浪運動的海浪,是可以對它挑戰的海浪,是可以淹沒懦弱勇士的海浪。從我們精神之旅第三階段的觀點來說,這就是我們的見地。

後記:竹慶本樂仁波切「情緒的智慧」教法,1997756日開示於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布雷敦角島(Cape Breton)的多傑丹瑪林(Dorje Denma Ling)。由辛迪雪頓、阿彌妲古塔、卡羅芬明和湯姆士布魯克編輯。

中譯自菩提(Bodhi)雜志第四卷第一期

 

上一篇:季鹹為壺子看相
下一篇:請諸位大德同修為已離開人世的彭大琨念佛回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