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類的“貪”讓大氣層病了(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波浪有規律地形成,當大量潮濕海洋空氣吹向漫長的海岸線,受陸地阻擋而被迫往上升。當空氣冷卻時就會凝結成雲,然後以四十公裡時速向內陸推進。把大氣視為一種流體,可以解釋它為何能夠塑造地球的表面,甚至切開堅硬的巖石,這些在亞利桑那的巖石,被稱為波浪,原因顯而易見。這些巨大的曲線形態,好像是由水雕刻而成,但其實,它是由不同的流體運動,也就是風造成的。強風沖擊沙巖,刮起大量沙粒,風變成一塊巨型的百潔布,把巖石的表面擦掉,並且劃出這些線條。波浪形成已經幾十萬年,聽起來是很長時間,但從地質學方面來說,那是一瞬間的事。這也說明了空氣的原始力量,風在不斷塑造大地,強風大規模改變地球面貌,強風持久不斷吹向同一方面,可以形成一排排巨型山脊,它們叫做風蝕土脊。這些是在伊朗,這些是在中國西北部,風不只改變土地形狀,還在全球范圍傳送著各種礦物質,這是撒哈拉沙漠的風,刮起大量富含礦物質的沙粒,把它們吹到空中,帶著它們越過大西洋,大部分沙粒掉落大海裡,海洋因此得到豐富養分。一部分被帶到大西洋對岸,來到南美洲亞馬遜雨林。每年,有大約四千萬噸鹽及礦物,從撒哈拉運送到亞馬遜。

  它們在這裡受到雨水沖洗,落在森林裡,成為重要的養分來源,讓雨林保持健康。不斷翻騰的大氣,不僅幫助地球繼續生存,還以另一個更直接的方式,來影響地球運作,那便是天氣的形成。溫度是天氣情況的重要一環,從最輕柔的微風,到最猛烈的飓風,是高溫熱氣在大氣裡移動的結果。這個過程在全球各地發生著,這段衛星影片,把三個月的氣象變化濃縮成了幾秒鐘,而高溫也蒸發海洋的水分,再形成了雲層,並由此產生了復雜難料的天氣變化模式,而這一切也都是地、水、風之間互動的結果。這些不同的力量相互作用的最極端狀態,全部聚集在了南美洲。

  這是大地母親節,阿根廷七彩山的村民,正在舉行熱鬧的慶典,他們供奉神靈,祈求豐收。他們求助的神,是掌握天氣的大地之母,因為阿根廷這一帶,會出現世界上最惡劣的風暴,科學家以一年裡雷擊的次數來確定全球的風暴頻發地,阿根廷七彩山一帶排行第一,吉姆艾德斯是追風者,他第一次來到阿根廷,感受風暴的威力。

  吉姆·艾德斯(追風者):阿根廷這區域是追風者的夢想。

  解說:你看起來可能是一片寧靜景色,但其實這裡聚齊了醞釀強烈風暴的一切條件。這是一個理想的竟技場。

  吉姆·艾德斯:溫度潮濕不穩的空氣,從亞馬遜盆地吹過來,跟來自南極的寒冷空氣碰上。溫暖潮濕空氣上升,形成特大雷暴。

  解說:冷暖空氣交會造成的極度混亂,這是風暴形成的要素。但這地方還有另一個特點,會使得風暴在這裡特別強烈。

  吉姆·艾德斯:在這裡的安第斯山脈,地理上也扮演者重要角色,促成強烈雷暴的出現,兩團空氣互撞,來自亞馬遜盆地、溫暖潮濕的空氣,跟來自南極的冷空氣相撞,結合起來,暖空氣順山勢向上升,形成地球上最強烈的雷暴。

  解說:吉姆正嘗試要走到正在形成的風眼底下,但是這些促成風暴頻發的群山,卻阻礙了吉姆追趕上風暴。無

  吉姆·艾德斯:沒錯,快要下雨了,就在這座山的頂端。我聽得到雷聲,一道大閃電在這山脊頂出現,開始下雨,雨水在左邊降下。你可以聽到很接近,因為閃電和雷聲之間相距不遠,我們開車前往這雷暴的中心。

  解說:這是一件有潛在危險的事情。

  吉姆·艾德斯:在山頂上,我們一定是閃電的目標,閃電擊打最高的物件,因為我們帶著大量金屬上山,我們是最好的目標。

  解說:閃電是空氣在暴風雲中激烈流動的副產品,溫暖潮濕空氣上升,溫度隨著高度下降,水分粒子結冰,有些變成小冰晶,其余變成更大的冰泥,在狂暴的風雨中,兩種不同的冰互相撞擊,龐大電場開始形成。直到它強大得伸延至地面,但在大氣的更高處,有一種詭異而讓人難以理解的閃電,連吉姆都沒有見過。它們叫做紅色精靈,這種不會擊向地面,而是向上延伸,有時候會延伸到七十五公裡,進入平流層。人們也很少能見到,因為它們在離地面非常遠的上空形成。雲卷雲舒之間,大氣的力量,為地球帶來了風雨雷電,也形成了滄海桑田。不過最讓人震撼的,是在整個地球歷史裡,大氣與生命之間,那復雜而休戚相關的親密關系,讓地、水、風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周瑛琦: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通通都不能生存。大氣層是生命的保護層,但是大氣的變化,好比說暴雨、暴雪、雷電台風或飓風,也常常給生命造成巨大災難。但不管是造福還是為禍,在我們看來大自然都是無意的。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在老子看來,天地生萬物,是自然而然的。毀滅萬物,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所作所為,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不過老子又說,天地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地雖是無私的,但是對萬物一視同仁。但積善的人,常常能得到天地庇佑。

  胡一虎:這一點佛教跟道家看法很接近,佛教說四大無常,地、火、水、風是變化無常的,天災無可避免。但其中也有業力的因素在裡頭,也就是說,眾生,特別是人類的所作所為,種下的惡業,或者善業,也會影響到大自然的變化,星雲大師曾經說過,人類過於驕慢,自以為人定勝天,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任意殺害其他的眾生,形成各種對人類的怨氣。而且人類為滿足貪欲,過度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因此形成的共業與怨氣,使自然災害就更加頻繁。人類要減低自然災害的破壞,光講環保還不夠,還要平等的善待各類的生命,減少怨氣,提升慈悲心,共創善業。

  解說:佛教中提出這種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的理念背後,是生命與自然休戚與共的哲理。其實早在人類誕生前,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就已經開始與自然界互動,並讓氧氣在地球上得以產生。也正是這樣的依存,反映出生命與自然之間共同創造的深刻意義。早在四十五億年前,地球剛剛誕生不久之時,第一個大氣就在地球外圍形成。早期地球滿布火山,幾百萬年來,這些火山噴出大量氣體。這些氣體積累,形成大氣,這種原始的大氣跟我們今天的大氣是完全不同的,它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甲烷和蒸汽以及少量的硫化氫構成。沒有跡象顯示當中包含了我們現今依賴的氧氣。可以說,它是一種致命的混合物,並且一直存在了超過二十億年。直到出乎意料的事情改變了大氣,原始生物的出現。

  要了解原始生物如何能夠改變大氣,必須去到地球上僅有的,擁有最早期進化有機體的幾個地方。生物學家馬丁·范克拉倫唐克正在西澳洲研究這些古代生物的稀有群體,這是沙克灣,世界上經典地質遺跡之一,這個海域有許多生物,不過他感興趣的是這些巖石塊,它們很重要,因為地球上每一株植物、每一頭動物、每一個人,能夠存在都歸功於它們。

  馬丁·范克拉倫唐克(生物學家):這些外表古怪的褐色石塊,其實是非常奇特。而且稀有的有機生物,它們叫做疊層石,世界上只有幾個地方能找到它們,而觀看它們的最佳地點就是這裡,沙克灣。

  解說: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史上最成功的生命形態。

  馬丁·范克拉倫唐克:事實上,疊層石曾經是地球上主要的生命形態,歷時超過三十億年,當時還未有其他東西,例如我們、蝸牛、哺乳動物、長毛象諸如此類。對我來說,每次到來,給我很好的機會回到過去,實際感受早期地球的狀況。

  解說:疊層石進化了大約四十億年,盡管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們其實是最簡單的生命形態之一,細菌。

  馬丁·范克拉倫唐克:頂層其實是由數以百萬計微生物組成,主要是藍藻細菌,它從日光獲得能量。

  解說:這些細菌有著驚人的貢獻,當它們吸收日光,進行光合作用,它們破解水的化學鍵,釋放出一些將會徹底改變地球的東西,它們釋放出氧氣。

  馬丁·范克拉倫唐克:疊層石非常特別,因為它們是第一批制造氧氣的有機體,而且為數並不少。

  解說:大約在二十五億年前,疊層石遍布全世界淺灘,它們全部都吐出氧氣。這帶來了地球歷史上最深遠的改變,地球最終會擁有一個富含氧氣的大氣。但在這種情況能夠實現之前,卻遇上了阻礙。要看看是什麼東西阻止氧氣到達大氣?我們需要深入澳洲內陸,雖然這裡現在又干又多灰塵,但是在二十五億年前,這些巖石在海底深處形成,它們控制氧氣從疊層石冒出來後的去向,當時海洋中的鐵含量豐富,溶解在了水裡。亞當韋伯是地質學家,他研究地球歷史上的這個遠古時期。

  亞當·韋伯(地質學家):疊層石使海洋的氣濃度開始上升,氧氣跟鐵混合,並且起化學作用,基本上就是生銹,鐵銹沉澱到海床。

  解說:這種化學作用阻止了氧氣離開大海,一層層的鐵銹分布世界各地,最終變成一層層的鐵礦。在這礦山周圍就可以看到一層又一層厚厚的鐵礦。

  亞當·韋伯:當鐵生銹,並且沉澱到海床,它們一層跟一層開始升起,最後成為非常厚的巖石,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東西。

  解說:我們現在幾乎所有開采的鐵礦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數十億年前,疊層石開始生產氧氣。

  亞當·韋伯:實在是不可思議,這過程不只是發生在某個特定地方,而是全球都在發生,非常有趣的是,這過程同時在各地發生。當疊層石使氧氣含量開始上升,基本上幸虧那些疊層石。我們人類現在得到鐵的好處,我們把它應用在各方面,例如汽車、火車、船或房屋,還有刀叉,諸如此類。

 

上一篇:大安法師:拜經、每天念多少、持名淺深、回向
下一篇:南瓜粉蒸素肉—很解饞的一道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