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業由心造,心可轉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 陳兵 

    業雖有束縛、牽引自心的巨大力量,遵循鐵的因果規律運作,但終歸由心發起,終歸為心的活動、心的功用;一切業報,終歸為心的果報。如《法句經》佛陀偈所言:

    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轹於轍。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念善念惡,乃心的活動。業力不可思議,終歸是心力不可思議。心不僅能造業,而且還具有能把握業、操縱業的理智(慧)、意志(勤)等功能,有如實認識業之因果本末的智慧,有比業力更為巨大、更不可思議的自制其心及轉移業、消除業的能力。

    由心起惑、由惑起業的過程及九心輪、五心輪說明:我人對境遇事時的心理反應,雖然以宿世的異熟心為起點,受作為宿世異熟果的既定的家庭、社會環境、遺傳基因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非自主性,但大部分的業,從觸境到發起,須歷經轉心、見心、等尋求、等貫徹、安立或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經“思”的抉擇考慮,才付諸實現。重大的業多經較長時間的反復思考,方才決定。而思,具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完全可以發揮理智和意志的作用,選擇對自他有益的善業而行之,制止惡習之因種而不令其成為現行。如果說業報似一台電腦,則人心便像能操縱電腦鍵盤的手。以正確的信仰、見地,高尚的理想為主導,自制其心,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完全可能成為自心的主人,自造美好的心靈、幸福的人生。在真正把握了佛法精髓的佛教徒看來,一切唯取決於當下一念,當下一念創造現在、未來。當下一念做得主宰,則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業,雖然力量巨大,卻是因緣所生,沒有其常住不滅的實體,其性本空,緣起故、空故,具有可以創造因緣轉化業的可能性。佛教的全部修行、解脫,皆立足於此原理。若業有實體、其性非空,便沒有了修行解脫的可能性,因為眾生所造業無始、無量,如《大般涅槃經》卷四十佛言:

    若以斷業因緣力故得解脫者,一切聖人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過去本業無始終故,是故我說修聖道時,是道能遮無始終業。

    該經中佛甚至說,若言一切業皆必定得果報者,“當知是人非我弟子!” 《優婆塞戒經•業品》說:

    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

即夙世所造的重大惡業,乃至要墮入無間地獄長劫受苦的殺父母羅漢等“無間業”,也可通過至心忏悔,及造作重大善業的強緣,遮止乃至消滅其果報。《大毗婆沙論》卷七九引佛經偈雲:

    若人造重罪,修善以除滅,彼能照世間,如月出雲翳。

說行善能滅重罪,同論卷一四二引佛言:

    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

    《雜阿含經》記載有殺人不眨眼的外道鴦掘魔羅經佛教化,放下屠刀、證得阿羅漢果的故事。然若造重大惡業,也非隨便忏悔一下便能滅盡業報,《十住毗婆沙論》卷六引佛言:

    我不言忏悔則罪業滅盡,無有報果;我言忏悔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是故忏悔偈中說:若應墮三惡道,願人中受。

如《長阿含•沙門果經》佛接受殺父篡位的阿阇世王忏悔,王去後佛告比丘:若阿阇世王不殺父,即當於此座上得法眼淨(見道)。今自悔過,罪咎損減,已拔重咎,但不能證得道果了。《阿阇世王問五逆經》等說,彼王命終雖入地獄,猶如拍球,很快當生四天王宮。

    佛學大講因果報應的旨趣,在教人掌握因果法則,止惡行善,解脫業力的束縛,獲得心靈的自在。《徹悟禅師語錄》說得好:

    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

    如果不能如實認識業的因果本末,以理智、智慧自主其心、自主其業,則心靈必定會被自己造作的業力枷鎖所系縛,命運會被自己所發動而異化了的業力所主宰,生命甚至會被自己所制造的業之機器所粉碎。這是佛陀及其弟子們苦口婆心一再勸誡世人的金玉良言,無論在任何時代,都具有現實意義。

 

上一篇:海濤法師:只要點亮心燈,2012依舊光明
下一篇:楊瀾:論禅易,坐禅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