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讀書筆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讀書筆記

 

筆者敬按:余近日因業障現前,考驗嚴峻,為應付之,逼不得已,謝絕萬緣,掩關數日。於此期間,重讀大師文鈔,精研數遍,獲益匪淺,感悟良多。

本因障深慧淺,一身瓦裂,染心易熾,淨德難成,故發願封筆止語,不再弄筆以誤同倫。無奈好管閒事之天性使然,再加以大劫當前,眼看眾同倫依然悠悠泛泛,於佛經教,師長教誨,置若罔聞,不覺憂心如焚,以致再度違背誓願,啟筆弄舌,以飨來者,以資共勉。

其一,再申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之重要性。余發願戒嗔以來,三月有余。蒙佛慈悲哀愍加持,表現良好。但面對近日之嚴峻考驗,功敗垂成。一把怒火,將三月所積功德燒了個精光。修行功夫,毀壞殆盡。大有“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之感。後全仗掩關期間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方才平息煩惱賊害。不僅失地收復,且有進益之感。余今生作孽多端,業障深重。憶學佛之初,障礙之重,已到匪夷所思之地步。阿彌陀佛四字洪名,竟然無法從余口中發出。若憶此四字,則會心神大亂。展開經卷,立時氣湧難喘,余本非喑啞之人,但面對經書,竟年逾,出不得絲毫聲音,無奈,只得心中默讀。但今非昔比,甚至大有天淵懸殊之巨變。余能於兩年之中得佛法之真實利益,全仗對淨土法門有鎮定不移之守,於師承一脈有直下承當之志。一言以蔽之,功德盡屬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之良訓!余寫此段文字,絕非有自炫之意,只想證明祖師之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真乃千古不易之明訓,出離苦海之捷徑!望與眾同倫共遵之!

其二,持戒念佛。世尊滅度之日,遺訓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印光大師於文鈔中反復叮囑,戒乃佛法之基址,如萬丈高樓,由茲而起。若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復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憨山大師費閒歌強調:淨戒不持總是閒。弘一大師一生精研律學,強調持戒念佛。虛雲大師圓寂之時,留於弟子一個字:戒!恩師上人數十年強調念佛必先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狠扎三個根。無不體現出持戒念佛之精神要旨。余數日之前以持戒念佛,剀切相告同倫,結果出乎意料,勸一人惱害一人。大有談戒色變之勢。歸根究底,依然是不信因果者也!從凡夫地至佛果覺,皆不出因果之外。修德功極,果德圓彰。即功是因,德是果。世人每每追求功德,卻不明此功此德之因果法,致使求功德之心,每成畫餅。若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致力修功,必有功果幽幽至之一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發大菩提心是因,感極樂勝境是果。黃念老在《大經解》中有言:西方勝境,非大菩提心無以感也。何謂大菩提心?益大師有言:求生極樂之心即是無上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三輩九品中,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蒙善知識開導念佛,一聲十聲即便往生。只因此時聲聲佛號求佛救護,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此人此時,雖只一聲十聲佛號,但已全體是佛境界,故可感佛垂慈接引!不可謂為未發大菩提心。若要以口口聲聲喊著要自利自他才算菩提心,亦不可謂為亂打妄想者也!細細推究,小至一飲一啄,大至念佛往生,無一法可以出離如是因如是果者。再者,念佛人一邊不願放棄娑婆世界所謂的欲樂享受,另一邊又寄望臨終十念仗佛慈力往生以脫生死。此等投機之心,豈能往生耳?!轉入其三。

其三,淨土法門,雖是徑中徑又徑法門,但也容不得半點投機取巧之念存之。老法師於講經中早有明示:用僥幸投機的心理念佛,絕對往生不了。為什麼?這是沒有善根福德的表現。《彌陀經》上講的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具足的人,絕對不會有僥幸投機的心理。善根福德不具足怎麼辦?今生惡補。通過念佛聽經,把善根福德補足。余學佛兩年,也常存此心。但近來,感覺此等僥幸心念越來越淡薄,依教奉行之力也越來越夯實。全憑這兩年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大量聽經補了些善根福德出來。於此勸勉眾同倫,千萬千萬不可存此僥幸之心,千萬千萬要老實聽話真干!莫使多劫善根,由茲中喪!

其四,六根所對六塵境界,無一不是提醒當人應時時念佛。以例喻之:春暖花開,風景宜人。百鳥爭鳴,百花斗艷。此乃六塵之境。六根與此六塵對接之時,是迷於花香,醉於暖風,難以自拔。還是猛憶又被境所轉,忘失佛號。若見美艷花朵,能提醒自己此刻不該將此花裝在心中,而應轉成佛號。那麼,此花豈非成了提醒你我時時念佛之真善知識?!故而,若真念佛人,春夏秋冬,無一時不堪念佛;滾滾紅塵,無一處不能念佛!

其五,莫疑念佛功德。印光大師於文鈔中反復申明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是萬病總治之阿伽陀藥。阿伽陀藥者,即漢語所謂萬靈丹。是故,此一名號,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病況,只要至誠念去,無不隨手而愈。《無量壽經》第十二品: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廣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穩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此十二種光明功德無不涵攝阿彌陀佛四字名號之中。亦即只要懇切念去,凡夫所求之延壽,歡喜,解脫,清淨,智慧等等,無一不能隨心所願。不僅念四字功德不可思議,即念一字功德亦是不可思議。胡小林老師曾在念佛體會中多次分享能念一個字就念一個字。余曾對其此等念佛態度大加欽佩,但對所說內容曾不以為然。不料,日興教大師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又曰: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曰:毗盧捨那,以此阿字為秘藏。又曰:三身唯說阿字一法,諸經廣贊此功德。聞名融耳,眾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淺觀但言,直游淨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阿字功德如是,故佛號功德可知矣!吾輩凡夫即當仰信而遵之即可!

其六,感恩逆境惡緣。余過往曾對逆境惡緣多諸沮喪抱怨。有此等情形者,非余一人,可謂普世同然。但近來,越來越覺得逆境惡緣是余修行之無上法階。每受一次挫敗,越過之後功夫必然會上一個台階。舉世聰明俊秀,道業精勤者甚多,但功虧一篑者亦甚多。以余觀之,皆因少了大冶洪爐淬煉之功。如《詩經》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大師有雲: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

此番言語,皆因大師文鈔有感而發,其中之理,非余率爾臆說,皆不出文鈔之列。余只是變換文字,拾掇整理而已。今年冬至,若果真是人類的審判日,我侪之信願行功夫可敵得了這通身的業力?!可有能力於當生成就千穩萬當?!成就以上文字之因,也因是余貼骨大瘡。願以眾同倫於大劫當前共同遵之,勉之!以不負此生此遇矣!

注:《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乃李淨通大德從文鈔之中撷其至精至要者三百三十三則,輯錄成編。余今日針對余之根性,又撷《菁華錄》中一百五十句錄成小冊,以供余學習研教之用。雖僅一百五十句,但淨土法門,余人修行,法法頭頭之注意事項,已囊括無余。重中重處用紅色標記,小楷字體乃余學習心得,來者可略去不觀。本欲將此一百五十句分門別類整理,以便查閱學習,但因時日無多。余之後還欲學習黃念老《大經解》數遍,以作聽經之基。若將《大經解》原著了然於胸,聽經之時領悟理解會更加深刻。佛法是知難行易。解悟功夫極其重要,可以幫助放下。余之前曾小做試驗,極得此法之益,今一並供養有緣者借鑒。

此讀書筆記寫成之日恰逢清明祭祖之節,以此功德回向萬姓先祖、眾等亡靈業障消除,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早登極樂。阿彌陀佛!

                                                               弟子妙音 恭筆敬書

 

 

1)       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

2)       竊聞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

3)       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注腳也。

4)       縱昏迷倒惑,備作五逆十惡,永墮三途惡道之人,佛無一念棄捨之心。必伺其機緣,冥顯加被,與之說法。俾了幻妄之惑業,悟真常之佛性,以至於圓證無上菩提而後已。於罪大惡極之人尚如是,其罪業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無一不如是也。(佛恩難報者,由此可見一斑。)

5)       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6)       律為教、禅、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禅、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

7)       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

8)       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9)       蓮池大師曰:念佛求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

10)  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墮地,顆顆皆圓。不獨於格物致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其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其疾苦者,無不隨感而應,遂心滿願。(此即阿彌陀佛四字洪名為萬病總治之阿伽陀藥之明證。)

11)  當遠公初結社時,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屬法門龍象、儒宗山斗,由遠公道風遐播,故皆群趨而至。(此即孔老夫子所謂之“德不孤,必有鄰”者也。想蓮池大師當初於山中結廬苦修,行人因慕其高風,遂集資修廟,請師住持。後化度之人,難以計數。故此,要兼濟天下者,必先獨善其身。吾輩學人,若想化度天下,必先立志修德。若真功高德劭,冥冥之中必有感應,必然四方來朝。佛菩薩亦會親自請你出山度眾。齊素萍,劉素雲,譚林長等人皆是明證。若不致力於修己德行,自利利他恐怕只是空喊口號而已。試想自己都於經教理路不清,若真度眾,眾會被我們度到哪裡去?說不定本能成就之人,只因我們的一番化度反被送進了三惡道。錯下一字轉語,墮野狐身五百世。自己墮落事小,贻誤眾生事大。是故《大學》之中強調: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是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12)    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

13)    文殊,乃七佛之師。自言:我於過去,因觀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密,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過去諸佛,尚由念佛而生。況末法眾生?

14)    汝發露地學校、露地蓮社之願,固為省事。然又不如隨地隨緣之為方便易行也。上而清廟明堂,下而水邊林下,得其可語之人,即以此事相勸。(強調萬事皆應隨緣。)

15)    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

16)    彌陀為我發願立行,以期成佛。我違彌陀行願,以故長劫恆淪六道,永作眾生。了知彌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彌陀心中之眾生。心既是一,而凡聖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為真信。

17)    以因既是生滅,果亦不能不生滅也。

18)  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谛信無疑。(余嘗慕胡小林老師學習進度使余難以望其項背,故生沮喪自卑。讀此句後,心中稍稍平矣。也許,余於過去生中行殺盜YIN時,正是彼勇猛精進修習淨業之日,致使宿世之中善根累積厚薄不同。天下於任一方面高出我輩者,皆不理同如此。若明此理,嫉妒自卑之念自可稍有泯滅,亦會發起只有此生奮起直追之念也!)

19)    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

20)    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淨,不至誠,與貪瞋癡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

21)    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於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使達磨大師現於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時節因緣,實為根本。

22)    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淨土,皆屬狂妄

23)    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

24)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余,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豈區區持此咒、念此經,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

25)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薮,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

26)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此句極其重要。余曾因不明臨終感應接引之理,終日惶懼。大師於此,明明白白點出了臨終接引原理,可去吾輩因不明此理而致信願不堅之疑!)

27)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業所牽,及轉地獄重報作現生輕報,偶罹此殃,但於平日有真切信願,定於此時蒙佛接引。

28)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

29)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

30)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31)    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32)    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功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

33)    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34)    良以佛視眾生,猶如一子。於善順者,固能慈育。於惡逆者,倍生憐愍。(效法!)

35)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36)    雖是睡覺(音教),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或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想興寺廟。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縱令心淨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有一分就說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

37)    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

38)    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

39)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40)    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極重之業力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

41)    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大勢至菩薩,以如子憶母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

42)    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決不片時放捨。庶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西方。

43)    當雜念起時,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許他在我心裡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則意地自然清淨。當雜念初起時,如一人與萬人敵,不可稍有寬縱之心。否則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當隨我所轉,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也。汝能常以如來萬德洪名極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淨。心清淨已,仍舊念不放松,則業障消而智慧開矣。切不可生急躁心。

44)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

45)    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至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

46)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

47)    世每有小感而大應者,乃宿生修持之功德所致也。

48)    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49)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

50)    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51)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

52)    用一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

53)    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回向淨土也。

54)    即眾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是知無盡法界,無量眾生,鹹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

55)    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

56)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

57)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

58)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59)    直須將一個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則知此吾之镬湯爐炭也,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凡分所應為之事,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則斷不至當仁固讓,見義不為矣。

60)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61)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62)    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若一向專欲博覽,非無利益。奈業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63)    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64)    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

65)    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

66)    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

67)    瞋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干。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

68)    貪瞋癡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欲捨彼三,須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

69)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一心無住,萬境俱閒。

70)    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雲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

71)    甚矣!私欲之物之禍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決不令彼暫存吾心,則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正知顯,而意誠、心正、身修,順流而導,勢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

72)  汝年二十一,能詩能文,乃宿有善根者。然須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愈學問廣博,愈覺不足。則後來成就,難可測量。

73)    汝既知性情暴戾,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縱人負我德,亦當作我負人德想。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無已,則暴戾之氣,便無由生矣。凡暴戾之氣,皆從傲慢而起。既覺自己處處抱歉,自然氣餒心平,不自我慢貢高以陵人。

74)    佛法要義,在無執著心。若預先存一死執著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別無一念可得,則庶幾有得矣。

75)    以初心人率皆不在一心至誠憶念上用功,而常欲見好境界,倘一見此書,以急切之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為現彼所慕之境。及乎一見此境,生大歡喜,怨家隨即附體,其人即喪心病狂,佛亦不奈何彼矣。

76)    凡有忿怒、YIN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雲: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終日由佛不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

77)    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

78)    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79)    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

80)    故欲寡其過,先須從畏此諸聖凡悉知悉見起。

81)    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

82)    學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獨上下手。既能慎獨,則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處?若有,則當力令斷滅,方為真實行履。否則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學佛自稱通家者之貼骨大瘡。倘能以不貳過是期,則學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實益矣。

83)    諸惡、眾善,皆須在心地上論,不專指行之於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於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

84)    學聖學佛,均以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須卑以自牧,韬光潛耀,上效古人,躬行實踐。能如是,則其學其品,便可高出流輩。每每聰明人,均屬矜誇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絕無涵蓄。其人非坎坷終身,必少年夭折。

85)    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

86)    了生脫死一事,豈可以志大言大而成辦乎哉?

87)    心地清淨,聖境現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貧兒拾金,作極喜顛狀?既有此狀,完全是凡情氣概,若不省察,難免著魔。

88)    欲得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

89)    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

90)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91)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

92)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見者,方能得益。任憑智同聖人,當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縱令以死見逼,令其改轍,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聰明人,方才能得實益。

93)    觀來書,可謂發大菩提心,以期自他俱利者。然曰:自利心淡,利他心切。亦甚有語病。不能自利,斷不能大利於他,二者當以不分親疏為是。然利他正一願而已,自利則必須竭盡心力。則自利一邊何可以淡,而妄學大菩薩身分也?

94)    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

95)    不修身而念佛,亦有利益。於決定往生,則百千萬中難得一個。

96)    念佛一事,約現生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

97)    不肯念,為彼說,彼聽得佛號,亦種善根。聽久則亦有大功德。

98)    汝欲光令汝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現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蓮池願文雖有此語,切不可發癡,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矣。

99)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

100)人雲: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終身受用不盡。不務躬行,縱讀盡世間書,於己仍無所益。

101)觀彼之行跡,似乎至誠。觀彼臨終所現之景象,蓋平日未曾認真從心地上用功。

102)心如弦直,語無模稜。居心可以質鬼神,作事決不昧天理。若到臨終,決無此種可憐可憫之現象。

103)芸芸眾生,能念佛者,有幾人哉!既知此義,當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則不負此, 生此遇矣。

104)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105)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106)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

107)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約世法論,何獨不然?

108)合因果、誠明二法,方為聖人繼天立極,垂型萬世之道。

109)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110)念佛雖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

111)若身口意三業通善之人,誦經念佛,比三業惡之人,功德大百千倍。

112)愛人利物,樂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則前程所至,無往不是光明之域。

113)孝親敬兄,愛人利物,皆為自己後來福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皆為自己後來禍本。

114)佛與眾生,心體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淵懸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也。

115)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

116)若用禅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禅求悟,殊失淨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系。

117)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118)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體,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空解脫人,以一法不修為不立,諸佛稱為可憐憫者。

119)雖悟理而仍不廢事,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

120)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此種解法,千古未有。實為機理雙契,理事圓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

121)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122)如仍不了,則是宿欠修習。但至誠懇切持佛名號,待業障一消,則明如觀火,必有相視而笑之一日也。

123)《心經》諸法空相之諸法,何可以凡夫當之乎?凡夫,乃苦集二谛所攝。此空假乃圓教圓妙道理,二乘尚非其分,況凡夫乎?

124)以理為事,是名邪見,不名知法,宜詳思之。

125)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則盡未來際,永作徒具佛性、無所恃怙之眾生矣。若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則盡未來際,常受生死輪回之苦,永無復本還元之日矣。

126)世間人各具佛性,而常造惡業,如以金做馬桶、夜壺,太不知自重了。

127)是知佛祖種種言教,無非指示眾生本具心性,令其返迷歸悟,復本還元而已。

128)蕅益大師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雖三大師之本地,皆不可測。而其所示名字、觀行、相似三位,可見實相之不易證,後進之難超越。實恐後人未證謂證,故以身說法,令其自知慚愧,不敢妄擬故耳。三大師末後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報。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師否乎?

129)悟則大心凡夫,能與佛同。證則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識此悟、證之義,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淨土之心,萬牛亦難挽回矣。

130)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唯其用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故古有死木頭人,後來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之一字耳。

131)            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極,亦能明心見性。非念佛於現世了無所益也。(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見《正編·與徐福賢書》。)昔明教嵩禅師,日課十萬聲觀音聖號,後於世間經書,悉皆不讀而知。(佛號功德由此可知。)

132)佛法大興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參究。喻如僧繇畫龍,一點睛則即時飛去。佛法衰弱之時,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廢繩墨則終無所成。

133)夫持咒法門,雖亦不可思議。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回。方知淨土一法,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誦經,以之植福慧,消罪業,則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則所謂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結,又復理路不清,戒力不堅,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熾,則著魔發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須先得道,得道則神通自具。若不致力於道,而唯求乎通,且無論通不能得,即得則或反障道。故諸佛諸祖,皆嚴禁之,而不許人修學焉。

134)            以後求出家者,第一要真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天姿,方可薙落。否則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綻,則污敗佛門不淺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參訪知識,依止叢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難,以其動辄招世譏嫌,諸凡難隨己意也。如上揀擇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護持佛法,整理法門之第一要義。

135)故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谕,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殁,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136)此兩句,泛泛然視之,似無奇特。若在舉心動念處檢點,則能全守無犯,(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則諸戒均可圓持。見《續編·復宋慧湛書》。)其人已深入於聖賢之域矣。(此兩句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137)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禅、淨,一道齊行矣。

138)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復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139)但自志心受持,功德並無優劣。切勿謂自誓受戒者,為不如法。此系《梵網經》中如來聖訓。

140)唯心無境,須是圓證唯心之大覺世尊說之,則無過。閣下若說,則墮斷滅知見,是破壞如來修證法門之邪說也,可不慎諸?

141)人之入道,各有時節因緣。既因《文鈔》而知佛法,從事修持,即是皈依。不必又復行皈依禮,方為皈依,不行皈依禮,不名皈依也。但願汝能依到底,不中變,即真皈依。

142)夫人宿世果種善根,且無論為學求道,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貪瞋癡等煩惱惑業,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其學問、操持、見地,雖可與無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難,真難於登天矣。

143)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

144)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

145)求子之道,人多背馳。汝欲得身體龐厚,性情賢善,福慧壽三,通皆具足之子,須依我說,方可遂心。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

146)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錢。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凡無利益之心之話之事,均不存不說不行。滿腔都是太和元氣,生機勃勃。

147)以閣下之才論,當依光所說,其為利益大矣。否則擇一寂靜隱晦之處,力修淨業,將從前所得之學問文章,拋向東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無知識之人。於不生分別心中,晝夜六時,專持一句洪名聖號。果能死盡偷心,當必親見本來面目。從茲高豎法幢,俾一切人同歸淨土法海,生為聖賢之徒,沒預蓮池之會。方可不負所學,為大丈夫,真佛子矣。

148)且勿謂吾家素寒,不能廣積陰德,大行方便。須知身口意三業皆惡,即莫大之惡。倘三業皆善,即莫大之善。然須躬行無玷,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女,能信受奉行,別人自能相觀而善矣。豈在資財多乎哉?

149)一切眾生,從YIN欲而生。汝發心守貞修行,當須努力。倘有此等情念起,當思地獄刀山劍樹、镬湯爐炭種種之苦,自然種種念起,立刻消滅。每見多少善女,始則發心守貞不嫁,繼則情念一起,力不能勝,遂與人作苟且之事。而一經破守,如水潰堤,從茲橫流,永不能歸於正道,實可痛惜。

150)欲靠食物滋養,食素人宜多吃麥。食麥之力,大於米力,不止數倍。光吃了面食,則精神健旺,氣力充足,音聲高大。米則只可飽腹,無此效力。麥比參力,尚高數倍。大磨麻油,亦補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實則是焦味耳。(黃豆、豆油,補料最多,宜常服之。見《續編·復鮑衡士書》。)蓮子、桂圓、紅棗、芡實、薏米,皆可滋補。豈必須血肉,方能滋補乎?總之皆不如麥之力大。

 

上一篇:淨空法師:台灣的刑事案件,多是被殺害的冤魂幫助破案
下一篇:淨空法師:把七情五欲在日常生活當中磨得干干淨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