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正己可以化人。】
這個『正己』為什麼『可以化人』?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只要我們行得正,有真正的德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善緣去啟發別人的善心。所以孔子講「君子之德風」,真的有君子之風,這個風是指風范、德行,「小人之德草」,這個小人是指一般老百姓,他接觸了君子,看到了他的風范、德行,就好像風吹過去,草很自然就彎下來,就受教了,「草上之風必偃」。確實在歷史當中,很多留名青史的聖賢,他們在世的時候,人民都以他們為榜樣,甚至於都把他們當作自己父母一樣看待,這些忠臣去世的時候,老百姓就跟喪了自己的父母一樣的悲痛。所以這些聖賢他們是真正名符其實的父母官,以父母的心愛護子民,他的心是大公無私、是正己。所以「正己」是真正成就德行。假如我們自己沒有正,就想可以教化他人,那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這句話「正己可以化人」,這個也提醒我們另外一個角度,就是教化感化不了人,那就是自己的德行還不夠。所以很多道理我們可以從另外反面來體會。
現在社會當中,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老師覺得孩子很難教,當領導的覺得員工不好帶,那都是沒有化人。這個時候為人領導、為人父母、為人老師,所謂君親師三個角色,能不能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正己了沒?有沒有成就德行?所以孔子講,「其身正,不令而行」。自己真正做得正、做得好,孩子們或者下屬,他在生活點滴當中潛移默化受到好的影響,你不命令他,他自己就效法了。為什麼?他有本善。而孔子又講,「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自己沒有做好,還一味的要求他們、指責他們、命令他們,他心裡不服,你自己都不做好,還叫我們做。那就雖然有命令,雖然有很多的規定,但是他們心裡也不服,也很難真正照著去做。所以正己可以化人,確實也是知所先後的道理,要先正己,然後能化人。這個「化」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的。俗話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它的果實很甜美,自自然然人們就走出一條路來,來采這個桃李。相同的,人真有德行,「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自然能感召別人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