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我們還來得及做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至樂莫如讀書”曾經是我應對身邊人不解的一句頑言,而自從為人母之後,“至要莫若教子”則是我時刻提醒自己的警言——因為孩子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的唯一延續,扪心自問,自己似乎也已這麼做下來了。3月10日,我處特邀的台灣國學專家蔡禮旭先生在正式演講之前,提問了一句“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我則脫口而出“希望他能健康、快樂、自食其力”,下意識中的這幾個字不僅是我對孩子的希望,也是我自己一直以來追逐的人生目標,但如何開啟與實現,在上下求索過程中,也難免走彎路並百思不得其解。去年底,在同事的建議下,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聽蔡先生的講座,這段時間下來,在因自己對傳統國學理解膚淺而深感羞愧的同時,更多感受到的則是被啟蒙後醍醐灌頂的痛快,為自己的實踐找到了一些國學中的理論依據,以往的困惑也有了開啟的思路,至要的是了解了“其實一切都很簡單”,而且我們還來得及做的……。

    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最省力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

    我們常說“上行下效”,家庭教育的原則也是如此。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天工余飯後、閒暇時間,父母能在做完家務後,各自手執一本至愛的書,時不時地在讀到精彩處時相互交流,在這種氛圍中耳濡目染的孩子,想不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都難,只怕父母又要有晚上從孩子手上奪書、逼他關燈睡覺之虞了。至於其他諸如“孝、悌、謹、信……”皆情同此理。

    教孩子學會“禮貌”與“孝敬”這兩項終生受用的法寶。

   “禮貌”簡單地說就是“想到他人,替他人著想”;“孝敬”則分為兩塊——孝父母、敬老師,並可以擴展到孝敬所有的尊長。一個人的“禮貌”與“孝敬”是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中的,並且潤物無聲,能讓身邊的人真切地感受到,有兩句話可以诠釋這兩大法寶的功效——“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禮尚往來”,一個在工作、生活中禮貌、孝敬的人,就等於擁有了開發自身潛能的兩把金鑰匙,一生都將會人見人愛,萬事皆順;即便遭遇麻煩,必將有貴人相助,否極泰來;而助力的凝聚,會使人一路越走越輕松。

    對孩子的教育要“揚善隱惡”,讓孩子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父母要經常看到孩子“好的地方”,並及時在眾人面前表揚,使孩子樹立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人生態度。而孩子做錯了事,正是給了我們教育他的 “契機”,父母要注意“慎於始”,錯誤一經發現,就要立即糾正,絕不能姑息遷就,否則,有一就會有二。但也要謹記,不要在眾人面前批評孩子,否則既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會滋長他的叛逆心理,導致前功盡棄。所謂“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就是提醒我們要善於在生活的點點滴中進行機會教育。

    要注意教育中的“度”。

    萬事皆有度,育子更是如此,其中的“過”與“不及”都是要靠個人的素質和技巧來規避的,但《禮記》中的幾句話可以讓我們共勉——“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所謂“童蒙養正,至聖也”,在這一神聖的歷程中,我們自己也在磕磕絆絆地成長,所謂“教學相長”。成長的煩惱,可能於我們要遠遠地多於孩子。但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孩子不能光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 

 

上一篇:端午節與慈孝的淵源
下一篇: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品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