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如何在平時訓練看破放下,對治煩惱習氣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注:本文隨淨空老法師講經隨時更新)
每個人讀了佛經、聽了佛法,都知道佛法好,都很羨慕,為什麼做不到?放不下,認為放下太苦了。這個世間大家都認為財色名食睡、五欲七情是享受,享受捨不得放下。真正覺悟的人,他知道這不是享受,這是什麼?諺語所謂苦中作樂,不是真享受,是苦中作樂,樂過了還是苦。只有真實智慧的人,他看到了,他明白了,他放下了。沒有看破,沒有體會到,他不肯放下。換句話說,沒看破、沒放下的人,縱然在佛法裡面修行,修得好像很不錯,五欲六塵境界現前,還是保不住,立刻就被吸引過去了,就墮落了。有些人墮落了知道,但是他回不了頭來,一個是貪念,一個是面子問題。那是什麼?將錯就錯,這就錯到阿鼻地獄去了,再回頭不曉得是哪一生哪一劫。
覺悟要快,覺悟要保持,保持的方法就是經教。我們在這裡就深深的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一生講經教學。經典上沒有記載釋迦牟尼佛哪一天放假,沒有放過假,天天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中斷,這是給後來弟子做最好的榜樣,學佛要這樣學法。出家就干這個事情,教學,教一輩子,你會教出味道出來,這裡頭有樂。方東美先生知道,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生活自在。捨得盡。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報告,我這個桌上有一份同學們收集的資料,每個月新聞標題,都是關於災難的,三月有八十二起,四月有五十九起,五月有六十七,六月有一百五十五,七月有一百九十六起,現在是八月,我估計八月一定會超過兩百起,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災難怎麼會這麼多,而且一個月比一個月嚴重。所以我們想到這個地方,這一段經文比什麼都重要。
...
我們的麻煩事情就是放不下,知道放下好,就是放不下,麻煩在這裡。所以學佛學什麼?過去章嘉大師常常給我說,就是學看破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就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真的是妙絕了。我們看破,但是不能放下,那就停止在這裡,就不動了。看破要幫助放下,他就步步高升,它起作用。放下幫助看破,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的他就向上升,他就能爬到頂層,頂層是妙覺。所以我們常常勸導同學,從哪裡放起?從自私自利放起,從怨親平等放起,很重要!如何把我們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把這個情緒放下;我們很喜歡的人、很愛的人,常常掛念著,這也要放下。怨放不下,冤冤相報。親情放不下,你往生不了,臨命終時你還掛念著親情,阿彌陀佛忘掉,你不能往生。要常常想到,真如自性裡頭沒有一物,惠能說「本來無一物」,這句話重要,自性清淨心裡本來無一物,遍法界虛空界裡頭本來無一物。
我們現在眼看這些物都在,前面我們學過的四個字,非常有味道,叫「不斷之無」,很有味道,是無,但是它不斷。就像我們電影膠卷一樣,確實是無,你看在放映機裡面,一秒鐘二十四張,它停留在銀幕的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它就沒有了,但第二張又出來了,第三張又接著來,不斷之無,非常有味道。現在我們曉得,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這個頻率多快?一秒鐘不是二十四張,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不斷之無。這是一個什麼?真正把事實真相掌握住,原來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是不斷之無。所以你不要想控制它,你可以享受它,就像看電視一樣,你可以享受它,你不能控制它,你不能占有它。你要是控制、占有,錯了,它根本沒有,它根本不存在,所有一切是幻相,絕對沒有一個是真實的。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我們放下大有幫助。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什麼天災人禍你完全不放在心上,為什麼?不斷之無。
體會到不斷之無很有趣,生活在不斷之無,那是很幸福,佛菩薩的生活,這種生活在大乘佛法裡,正常的生活。我們在這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正常。正常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正常。我們對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明了。明了之後你就曉得,沒有一樣放不下,統統放下,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真叫隨緣妙用、游戲神通。對自己是不斷向上提升,不斷放下,這對自己;對別人,為他示現一個好榜樣,做給別人看。
...
我們今天遇到的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過去幾千年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社會混亂,地球的災變,科技文明沒有帶給我們安樂,帶給我們的是威脅,身心不安。今天人類最大的威脅,雖然沒有表現在面孔上,每個人心理上都有很深的感受,核武戰爭、生化戰爭。這是毀滅地球上生命的戰爭,所有生命都會在地球上消失。我們這個時候自然就意識到,中國人有聰明智慧,為什麼不向這個方向發展?現在完全明白了。中國人如果說是在幾千年前就向科技發展,地球大概早就沒有了。我們真正細心去微細來觀察,深深去體會,我們就發現科技不是一個好東西,可以不需要。讓人類過一個安定、承平、幸福、美滿的一生,我們古人常講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那個多美!現在沒有了。現在沒有了,沒有這種心情。詩情畫意,心是平靜的,心是定的;現在的心是浮動的,叫心浮氣躁,不但他不能創造,他欣賞的能力都沒有。
自自然然會讓一些人去反問,人到這個世間來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人變成到這個世間來毫無意義,毫無價值可言。佛說得好,人生酬業,這句話說得倒是很恰當。你過去世造的業報,你到這裡酬償業報的。業報,佛也講得很明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來干這個的,這沒有必要。恩是要報,怨一筆勾消好了,何必?討債、還債也不必了,確實毫無意義。難得你遇到聖賢教誨,在過去這是很平常的事情,這個緣太殊勝,在中國這塊大地上,無論哪個角落你都可以遇到聖賢教育,它普及了。但是現在沒有了,斷了,斷層了,變成非常稀有。從前的佛法也是普遍的,小村莊、小角落都有小廟,現在沒有了,都變成奇貨可居,遇到了,太難得、太稀有。真遇到、真明了,依教奉行,那這次來到人間值得!那外緣?外緣好,為什麼?逼著我們非干不可。如果外緣是個太平盛世,是個禮樂文化之邦,你還捨不得離開,你覺得這挺好的。現在遇到多災多難,趕快往生,是好緣,逆增上緣。從前還可以緩緩,有的是時間,慢慢來,現在沒時間,來不及了。必須要萬緣放下,要一心念佛,真的把我們心裡換一換。心裡面拉雜東西全部把它清除,阿彌陀佛供進去,我們自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良心做為外面的垃圾桶,外面人家不要的那些骯髒東西,你全都記在心上,你就變成外來的垃圾桶裝在這裡,這個錯了,這大錯特錯!這是個胡塗人,不是聰明人。聰明人良心裡是佛、是菩薩、是聖賢。
...
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無非是教導我們恢復本能而已。這一樁事情從理論上來講不難,為什麼?是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有什麼難處?難在哪裡?現在我們自性透不出來是因為有障礙,把這個障礙除掉好像是很困難。障礙是自己造成的,障礙怎麼形成的?妄想形成的。佛在經上常講堅固妄想,不容易放下。什麼時候你才會真正放下?開悟了,知道這是虛妄的。什麼時候真正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放下了,不再執著。
我們現在不知道所有一切現象是虛妄的,把虛妄當作真實,所以在虛妄相上生起堅固執著,這是我們不能恢復性德的真正因素。
這一樁事情只有佛說得出來。佛為什麼說得出來?佛是過來人,他放下了,他恢復了。回頭再看看我們這些芸芸眾生,依然堅固執著,不肯放下。只要你不肯放下,你對於事實真相當然就不明了,這個不明了就是你看不破;看破就是明了,徹底究竟明了叫看破。所以看不破不明了,那你自自然然會隨順你的煩惱習氣執著,自以為是,這是你思想錯了。
思想錯了,接著你的做法就會錯,你會做錯,你會說錯。你會用錯誤影響你周邊的人物,這是佛經裡面常講的造業。業,一定招來果報,這個果報不好,惡業感惡果,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在六道裡頭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斷惡修善;六道裡面又造成嚴重的錯誤。像我們現在,出現在濁惡的世界,濁是染污,惡是惡業,佛常講的十惡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冷靜想想看,是不是跟十惡業相應?念頭才起,你要是回光返照一下,你這個念頭跟這十條,哪些條相應?這樣的業果就是災難,自己的災難,不是別人的災難。
凡夫修行之所以感到非常困難,他不會修。怎麼說不會修?會修的人是修自己,凡夫修行都是修別人,都是看到別人錯,要修理別人。修理別人,造業!那些佛菩薩們,他們為什麼能夠成佛菩薩?他不知道修理別人,他知道修理自己。所以佛家常說‘回頭是岸’。回頭修理自己,不能修理別人,別人沒有過失!別人做種種示現,是幫助我修理自己的,這叫修行。
我們許多同修也曾經聽古人用比喻講人生如戲、人生如夢。如戲,一切眾生在演戲!看戲的,我一個人,我一個人看,大眾都在演。他們表演給我看,叫我學習。他表演正面的,表演善的,我要認真努力跟他學,要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善心善行?有,很好,保持,不要失掉;沒有,趕緊學,希望自己也跟他一樣。
他表演是負面的,表演是個惡相惡行,我們看到了,反省,我有沒有?如果有,趕快改!這一種心行,我看了不舒服,我看了不滿意,那我有這個心行,別人看到會滿意嗎?會歡喜嗎?趕緊改過,改惡。如果看到人家的惡心惡行,回頭想想我自己沒有?沒有,好,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你要能這樣用心,祖師大德就是說:你會了!會,不會,關鍵就在此地。你會了沒有?我們要在這裡學習,要會修,要會學,六根,眼會看,耳會聽,這六根逐漸聰明、伶俐、管用,逐漸逐漸恢復到本能。
...
「故本經曰: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也。又《彌陀要解》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入於一念。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一句經解的教誨非常重要,我們不能不多說幾句。最難得的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這幾句話,「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這一句重要,這樣才能夠入於一念,這一念清淨心才能現前,功夫都在平時。平時什麼功夫?最重要的就是放下,真正體會得佛在經教裡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夢幻泡影,就是連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習氣斷干淨,它就沒有了,最後現出來的是什麼?那是真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裡頭沒有現象,所以佛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現象,連自然現象都沒有。
我們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屏幕就是常寂光,它什麼都沒有,能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還是什麼都沒有,這個總要記住。常寂光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們比喻的屏幕,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保持像屏幕一樣的真實、像屏幕一樣的不染,你看屏幕現象千差萬別,沒有絲毫染著。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心,惠能大師明心見性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好比我們看電視,突然之間看到屏幕,屏幕上一無所有,本自清淨,所現的境界,染、淨、善、惡,全都是假的。屏幕叫做佛,我們在頻道裡面見的所有的色相不就統統都是佛嗎?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在屏幕上看見了,屏幕是佛,屏幕所現的一切現象沒離開屏幕。體是佛,相也是佛,性相不二,性相一如。
只是我們迷惑顛倒,不知道自己是佛,這叫墮落到六道裡頭來,不知道,這真變成六道眾生了。為什麼?六道眾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屏幕裡所有的現象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有屏幕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而分別執著跟無分別執著融成一體,決定分不開,但是它確實不一樣。能生能現的自體,就是自性,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生所現的這些色相,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它在無分別當中起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當中去起心動念。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容易體會,這就是大乘佛法,這就叫一佛乘。一佛乘在哪裡?就在電視機上,你全看到了。會看的就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會看的,被這裡面所演出的這些畫面迷住。迷了之後你就被境界轉,悟了你就能轉境界。
凡夫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差別?迷悟不同,除此之外毫無差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表演得逼真,我們表演也逼真,沒兩樣。不同的在什麼地方?他表演的是覺,我們表演的是迷,你想想看,除迷悟之外還有什麼差別?覺了就是一念清淨心,迷了是一念執著心、一念分別心、一念妄心,妄心、分別心、執著心跟體性不相應。一念清淨就冥契理體,理體就是自性,理體是真心,理體是妙覺,就入於一念,沒有二念。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常寂光,再生一念就迷了。大乘經教常說正念無念,無念叫正念。這個很難講。無念好,我現在什麼都不想了、什麼都不念了,念無想定,他還是有念,有什麼一念?我有個無念,無念還是一念,無想,無想還是有一個想,想無想。所以無想定也就是無念定,在第四禅,外道天,他本來是學佛,學成外道了,誤會了。這些現象、事實都要明白,不明白,有一天我們遇到這個境界也墮入其中,自以為證得涅盤,自以為是妙覺,哪裡知道全錯了,沒出六道輪回。
所以平常我們的用心要能跟自性有個幾分相應,這個好!自性很難懂,說得具體一點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我們起心動念能夠跟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就是用真心,這就叫發一念心,這就叫入於一念,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從哪裡練起?先練不執著,心量拓開,能包容、能隨緣,不再斤斤計較,心量拓開了。不能包容,斤斤計較,這個就太難太難了,你的菩提心發不出來。中國古人常說「量大福大」,你量小,你的福不大,大智、大慧、大德、大福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不能不覺悟。迷悟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放得下放不下,放不下迷,放下了覺。覺悟了,智慧現前、德能現前、福報現前,那叫自在。
學佛的同學幾乎都知道自己業障習氣很重,也很願意消除業障,為什麼老是消不掉,原因何在?因為他念念都在念自己的業障、念自己的習氣,所以他的業障習氣只有天天增長不會消除。什麼時候消除?哪一天他不念了,他把這個事情忘掉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一念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業障沒想它,它真消掉了,道理在此地。到緊急關頭的時候,遇到有災難現前、疾病現前,手忙腳亂,妄念紛飛,把佛號全忘光了,這個時候怎麼樣?念念增長他的罪業,一定要曉得每一念都增長;換句話說,念念接近惡報。為什麼?《太上感應篇》說得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佛在經典的教誨這個時候忘得一乾二淨,學佛學一輩子這個時候不起作用,煩惱起作用。甚至於在這個時候怨天尤人,甚至於怨恨佛菩薩,那個罪就更重,這個罪業就變成無間地獄業。
佛門弟子對經教了解不夠透徹,護持佛法自以為護法有功,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災難?佛菩薩不靈,佛菩薩沒照顧他。這都是對經教不通、不能理解。佛菩薩經教確實能夠保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眾生把經教錯解了,招感來的災難又要怨天尤人,這怎麼得了!佛沒教你們這麼做。佛真的教我們消除業障、化解災難,教我們放下,教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把什麼捨掉?把災難捨掉,把生死捨掉,把疾病捨掉,把六道輪回捨掉,把十法界捨掉,你就成佛;你要是念念捨不掉,你的麻煩就大了。
輪回確確實實可怕,你要真把輪回看透了,你就知道輪回是一團糟。這一生當中無論什麼好的關系,一轉世全忘掉,可能全顛倒了,曾祖父、高祖父這又回頭來了,可能又回來做你的孫子,這個事情常有的。甚至於他造了惡業,他投到畜生道裡變成你家養的家畜,我們肉眼凡胎不認識。所以六道裡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有得受的。怎麼樣超越?怎麼樣擺脫?無量法門裡頭淨宗法門最殊勝,最微妙的就是一句名號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為什麼不念?為什麼念六道輪回?給諸位說,這一切雜念全是六道輪回,正念可以說在現前這個世間已經找不到,正念變成有名無實。現在這個世間念阿彌陀佛名號那就叫正念,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個正念,古時候有,現在沒有了。諸位細心去體會、去觀察,不念佛的時候你心裡想什麼、念什麼?你再仔細去思惟,你所念的、所想的跟什麼相應?不就知道了嗎?念念是輪回心,念念是念六道裡的恩怨,酬償果報,你念這個東西,這個力量非常強大,因為你念的時間太多,念佛的時間太少,佛號抵不過業力,這就是我們功夫為什麼不得力。
黃念祖到了晚年生病,臨終之前六個月,半年,每天十四萬聲佛號,追頂念佛,萬緣放下,六個月的時間,他往生了。以這樣的一個大德、這樣一個修行人,臨命終時還要這樣的努力才能得生淨土,何況一般凡夫!他是給我們一般人做榜樣,也就是說最後這六個月的時間,一百八十天,真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專念,你就必定得生,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所以一念清淨心一定要在平常時間養成,要養成放下,什麼都放下。我也說過很多次,提醒同修,錢財帶在身上是自己的,沒帶在身上不是自己的,不要牽掛在心上;衣服穿在身上是自己的,沒穿在身上不是自己的,你不就不操心了嗎?這個房子,我今天住在這個房子是我自己的,我走出大門不住在這個地方,這房子不是我的,你要常作如是觀,你就放下了。放下,你的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現前,然後再找那個一念,不難,一念肯定會被你找到。一念是什麼?真心,你把你自己找到,你把你的自性佛找到了。自性佛就是阿彌陀佛,哪一個人不是阿彌陀佛?個個都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什麼?你把它翻成中文你就知道,無量覺。梵文的阿翻成中國文是無,彌陀翻作量,無量,佛翻作覺,哪一個不是無量覺?個個都是。阿彌陀佛不是一個人專稱,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的通號,所有佛都叫做阿彌陀佛,念這一句佛號就是要把我們自性阿彌陀佛念出來。中峰禅師在《三時系念》的開示不是說過嗎?「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說得好,說得一點都不錯!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就在現前,「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你是阿彌陀佛你就住淨土,你不是阿彌陀佛那你住穢土,這是大乘教佛常常說的,境隨心轉!我們要想這塊地變成寶地、變成福地,很簡單,我們自己把良心找回來,我們自己把清淨平等覺找回來,那你就是福人,福人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你能夠把阿彌陀佛找回來,念念皆是阿彌陀佛,你住的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淨土,什麼災難都不會發生。學佛明白這個真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還問別人?別人向你請教,你怎麼會去問別人?這不是笑話嗎?真的是這樣,一點都沒錯。
我們今天真的要在意修行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那種煩惱習氣怎麼又發作?這個發作要把它當作什麼看待?當作發病看待,這煩惱習氣一現行,怎麼我又發病?用什麼方法對治?一句阿彌陀佛就對治了,阿彌陀佛叫萬靈丹,治我們的病,這個就是伏煩惱。下面,「如《圓中鈔》所雲: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它能把煩惱伏住。「臨終正念」,臨命終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什麼念都沒有。平常常常訓練,臨終自然阿彌陀佛現前,其它念頭沒有,那你就決定得生。
...
修裡頭有個關鍵,也有個訣竅,你得要懂。這個竅門是什麼?就是放下。頭一個放下欲望,欲望多的人,不能學佛,也不能學道。學佛、學道的人,他第一個條件清心寡欲,你才能學習,為什麼?才能放下。欲望太多了你放不下,放不下是凡夫。所以你看大乘經上佛講得多清楚,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你就成阿羅漢,你就出六道。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成佛了。你看成佛這麼簡單,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惠能大師能夠成佛,就是當下全放下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同時放下。這種人很少,這叫什麼?頓捨,他沒有次第的,同時一下捨掉。放下就捨掉了,頓捨、頓悟、頓證,一念之間。這也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你要把道理搞懂難,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你要想干的話太容易了,念頭一轉就成佛了,就是什麼?你放下就是。關鍵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是你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真正了解事實真相,《般若經》上所說的,要知道,世尊在世講般若講二十二年。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講般若,你就知道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般若,般若是智慧。世尊留下來這部經,這是分量最大的,六百卷,《華嚴經》才八十卷。六百卷!六百卷經講什麼?從頭到尾看一遍要看幾個月。
我在年輕的時候,這部經看了一遍,我就沒有再看第二遍,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我總結這部經,十二個字,這一部《大般若》所講的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講這十二個字。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包括華藏世界、包括極樂世界,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理太深了。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你就曉得這些現象怎麼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所以佛說了一句話,總原則,總的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有執著就有輪回,執著沒有了,輪回就沒有了,就像一場夢一樣,醒過來,全沒有了,不是真的。到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聲聞、緣覺,不分別,聲聞、緣覺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菩薩跟佛沒有了。一切唯心造,心現識變。一真法界,這了不起!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它從哪來的?它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如果無始無明習氣斷盡,它就沒有了,一切法就這麼回事。沒有的時候它到哪裡去了?它回歸自性,淨土講的常寂光土,它回歸常寂光了。
常寂光是自性,常寂光我們看不到,我們肉眼看不到,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遍法界虛空界。你進入常寂光,我們一般講,身心與常寂光整個合成一體。一切諸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你進去之後也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眾生有感你就現身。所以它起作用,它不是死的,現在我們講有機體,它是活活潑潑的,但是它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現象,它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說不可得、無所有、畢竟空。但是它真有,它真存在,能生萬法。眾生有感,常寂光裡面這些妙覺如來他真的就有應,遍法界虛空界任何一處,眾生有感他統統都應。佛法到這個地方究竟圓滿了,因為它什麼現象都沒有,所以科學跟哲學都達不到。因為科學跟哲學都不離開思惟,思惟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必須把思惟跟執著放下,自性就現前了,你就見到了。只要你有思考,你有執著,你永遠見不到它。這就是為什麼科學跟哲學沒有法子發現它,達不到。佛說這樁事情唯證方知,怎麼證?放下就是,你只要放下,你就證得。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表演,在菩提樹下入定,放下了。放下什麼?放下過去十二年所學的。他十九歲放下了家庭,他是王子,放下了王位,放下了宮廷的生活。這個我們現在明白了,放下煩惱,煩惱障放下了。出去學習,去參學,他是好學多聞,十二年參學,印度的哲學這些學派、宗教他統統都學過,知識豐富。三十歲這一年,在菩提樹下,把這個放下,這是什麼?所知障。二障,十九歲煩惱障放下了,三十歲所知障放下了,他沒障礙了,所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學的東西愈多,記的東西愈多,這所知障。佛法的殊勝就殊勝在此地,跟世間法不一樣也就在此地。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你才能大徹大悟,你才能夠明心見性。見性之後,跟你說,佛氏門中一法不捨。這怎麼回事情?千處祈求千處應,這觀音菩薩的話,遍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立刻就有應,不捨,大慈大悲,不捨一法。可是要不立一法,你才能證得法性,自性你才能證得。只要有一個念頭就錯了,就不能證得。不許有一個念頭,念頭都是妄念,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見性,有念就不能見性,道理在此地。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之後這才具足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智慧、德能、相好現無量無邊的世界,這能生萬法,所以這才利他。
...
這是在現前,我們除了專修淨土之外,有義務幫助每個宗派都能復興,這是總報佛恩,所有宗派統統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雖然佛講得很清楚,末法淨土成就,這都是真的。末法的環境很復雜,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是從斷煩惱才能契入境界。斷煩惱這樁事情非常不容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淨宗的好處,就是不斷煩惱,只要求把煩惱控制住,煩惱沒斷,但是煩惱它不起作用,就行,就能往生。關鍵的時刻就是壽命終的最後那一念,最後那一念保持正念阿彌陀佛,就決定得生。平時要練功,最後一念才保得住;平時要不練,最後一念要是錯了,這一生的機會又失掉了。我們相信,每個同學,我們淨宗的同學,個個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世修學這個法門。你要問為什麼你沒有往生,你還搞成這個樣子?就是最後那一念錯了,最後那一念不是阿彌陀佛,想到家親眷屬,想這個、想那個,就完了。也就是你沒有徹底放下,你放下得不干不淨,才會造成這樣的果報;真的徹底放下,什麼都不留戀,什麼都不想了,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隨時隨刻都放下,都不要放在心上,心裡面永遠只保留一個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場所,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種人決定得生。
...
『虛空』,「指心如太空,開廣無際,離垢無染,不受一塵」。這是什麼?這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拿個標准,跟自己好好的核對一下,就知道我們的真心完全迷了。頭一個,我們心量很小,不是像太空。我們心裡能包幾個人?喜歡我的我包容他,討厭我的我排斥他,這是什麼心?凡夫心,六道輪回心。佛經上所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說誰?說我們自己,不是說別人。阿彌陀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釋迦佛亦如是,十方佛皆如是,你我他亦如是,沒有兩樣。心量小是什麼?心量小是煩惱、是習氣,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要這麼執著?明明你這一生可以成佛作祖去了,何必去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本來沒有,是你自作自受,是你自己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尤其是執著,執著一放下,六道就沒有了,這個夢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四聖境界,就是說從凡聖同居土你一下就升到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是哪些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他們都在那邊,你升等了,升到那個境界去。如果你還有絲毫執著,你就去不了,你在六道裡頭。誰能幫助你超越六道?是你自己幫助你自己,佛菩薩沒有這個能力。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不必修行了,用不著放下,他要不幫助我們他慈悲何在?他沒辦法。
所以佛菩薩能幫助我們,諸位要記住,就是教學。把這個理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他是怎麼樣從凡夫修成佛的,把他的方法、經驗告訴我們,提供我們做參考,這是他真正幫得到的事情。幫不到他就說幫不到,他不會騙你。佛菩薩加持你、保佑你,用什麼?就是經教保佑你,經教加持你,你要真聽得懂才行,你才能得加持。你聽不懂,你得不到加持。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聽懂?前面我講了,要用真信、真心,至誠懇切的心來求法,你就會聽懂。你讀這些經文,你讀這些批注,你就真正能體會到裡頭意思。你沒有真心,你沒有真信,你聽也聽不懂。聽不懂怎麼辦?多聽,一年沒聽懂,兩年,兩年沒聽懂,三年,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你一直聽下去,慢慢就懂了。
...
下面說「含哀」,哀是悲哀,「大悲心也。又慈愍者,大慈心也。以大慈悲故,雖明知實無眾生可度,而度生之行願無有窮盡,故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他確實知道,有沒有眾生可度?給你說老實話,沒有眾生可度。為什麼?根本就沒有眾生。眾生存不存在?眾生真正存在的時間,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那一念,那是眾生存在的時間。這一念時間多長?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存在時間就這麼長。假的,確實沒有。真的像我們看電影,看電影你要知道它的底片你就明白了,電影是什麼?我手上這個就是電影膠卷,在放映機裡面把它轉動,這是什麼?我們叫幻燈片,這二十四張,在放映機裡面它的速度是一秒鐘,一秒鐘二十四張,換句話說,我們在銀幕上看的畫面一秒鐘就是二十四張。張張獨立,上一張不是下一張,它活動快了,我們就把它好像看成一個畫面,以為是真的,其實全是假的。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實的這個環境跟電影的原理完全相同,一秒鐘多少張?這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現實環境裡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彌勒菩薩說的,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這一秒鐘二十四張。念念不相同,一個念是一個物質現象、一個精神現象,精神現象都不可得,包括自然現象,就是阿賴耶,三種現象全不可得。我們看錯了,錯在哪裡?看到它的相續相,以為它是真的,其實它是相續。相續,還不能說相續,相續是完全相同的,它不相同,張張不一樣,所以要加個相似相續相,好像是相續相,它是繼續不斷的,但是每一個念頭不相同,所以它不是真的相續相。
了解事實真相,就知道萬法皆空。《般若經》上所講的真的一點都不假,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內,「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你在一切法裡頭,你想控制它,你想占有它,你想支配它,全是妄想。諸佛菩薩,真正修行人,稍稍契入境界,他不再執著、不再分別,所以他能恆順眾生,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一切隨緣,一切隨順,沒有不皆大歡喜的。他真皆大歡喜,他歡喜什麼?歡喜一切皆空,他歡喜這個,他歡喜了不可得,所以他心在境界裡頭他不動,這個厲害!這是什麼?這是真心。心在境界,隨著境界在分別執著,在轉動,這個很糟糕、很可憐、很辛苦,不動就沒有了。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事實真相,說明菩薩的大慈大悲,明明知道這些是幻相,他還是在這裡教化眾生,幫助他們覺悟。覺悟什麼?幫助他們了解事實真相,果然事實真相了解了,那就跟他一樣,跟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真離苦、真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顛倒來的,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總以為自己所想象的不錯,誰知道全錯了,你所想的、你所做的全錯了。你所受的這果報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為你覺得它苦,它就是苦;如果你覺得它不苦的話,它確實不苦。怎麼個不苦?我們看到電視,電視現在演的是大火,你看裡面人燒得很可憐,你在這裡看,不苦。如果你迷了的時候,你覺得你在電視裡頭,火也燒到我,你感覺到很苦。你錯了,你怎麼跑到裡面去了?你不在裡面,他裡頭怎麼樣受你都沒有感覺,毫無感覺。他苦你也苦,他樂你也樂,他哭你也哭,他笑你也笑,你完全被他轉了,這叫凡夫,你的心被境界轉,那你就很苦。你要能夠跳出來,看到事實真相,苦樂是一不是二,凡聖是一不是二,那就是前面所說的「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你自己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但是什麼?能生萬法,你在電視裡畫面能生萬法,萬法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你是覺,他是迷。有苦有樂,都是迷;無苦無樂,覺了,明白了。自己明白之後,你才有方法幫助他明白,明白就是解脫,任何境界裡頭你都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進去了,你就墮落到裡面去了。
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絲毫不染,這樣才能夠像菩薩一樣,度生之行願無有窮盡。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普賢菩薩發十大願王,一般佛菩薩,從綱領上說,四弘誓願,真的是無有窮盡。故「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常住度世就是幫助這些迷惑的眾生,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心裡面怎麼樣?一絲毫不染著。你要是染著你就有累,你受累,你就很辛苦。你不染著,心永遠清淨,永遠是自在的,永遠是安樂的。雖然安樂,眾生在很苦,也表現一點樣子同情他,也不要人家那麼苦,你在那裡快樂,不象話,給人家生煩惱了。所以也得好像要表演一下,像唱戲一樣,流一點同情的眼淚,那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別人快樂,你也顯快樂,別人痛苦,你也顯痛苦,他是真的,你是假的,你才有善巧方便、真實智慧幫助他,幫助他從境界裡醒悟過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最大的事情擺在我們面前無過於生死,我們怎樣了生死出三界,這大事。我們幫助別人沒有別的,這是大事,其它的叫雞毛蒜皮小事,那個無所謂的。
...
末後這一段,『證無所得』。「無所得,又雲無所有」,無所得跟無所有是一個意思,「即空慧」,這是真實智慧,空慧就是「無分別智」,這是大智慧。大智慧裡面決定沒有分別,要有分別,分別是煩惱,塵沙煩惱,執著是煩惱,見思煩惱。煩惱起來,智慧就沒有了。於是我們就明白,極樂世界的菩薩根本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體無相之真理」,體是體會,這樣講也行,體會無相的真理。也可以說這個體是本體,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沒有相。這個前面我們學得多了,三種現象都沒有。「自心無所執著,無諸分別,是曰無所得。」無論是在理體,或者在相象,都不會生心動念,都不會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真正曉得諸法實相,實相之體就是能生能現,不可得。自性所起的作用,這就是能生萬法,《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這些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它們起作用,常常將自性所現的這些相讓它產生變化。有幾多變化?《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出生無盡」,那就是變化太多了,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為什麼?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念頭一動它就變了。所以說現象裡頭決定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決定找不到兩個相同的。所以,相是虛幻的,它不是真實的,這是無所得的意思。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大智度論》裡面說,「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又《涅盤經》曰: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這說得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無所得,你看破了,你放下了,這是智慧,真實智慧。為什麼?你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你了解清楚了,你在這一切現象裡頭不起心、不動念,跟菩薩一樣。還起心動念你就錯了,起心動念是迷了,起心動念是凡夫。所以有所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統統叫無明,無明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你才會干這個事情。真正了解,你怎麼會干這個事情?《心經》上所說的,這屬於《般若經》,「無智亦無得」,無智是真實智慧。有智,有智就是無明。所以智能跟知識不一樣,有智是知識,無智是智能。般若無知,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妙!知識怎麼樣?知識是有知,有所不知;智慧是無知,無所不知。你看看,它怎麼會一樣?智能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這個道理只有大乘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如果用粗顯的話來給你說,為什麼有知不能解決問題?有知,肯定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在裡頭,那就把問題愈來愈復雜了,搞復雜了,不能解決。無知,不但沒有自私自利,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他所現的是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所以無智亦無得,這是自性圓滿的顯露。得個什麼?他真有得,得什麼?他得的是遍法界虛空界,得的是大圓滿,不是在裡頭得一個。這個事情,只有如來、法身菩薩知道,要不然人家學這個干什麼?這是一切法裡頭,至真至實無上的妙法,經教裡頭稱為究竟一乘。這些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要先把它記熟,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這叫觀照。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你看,我們拼命的追求,我要得到,得到什麼?生死輪,這是輪回。起心動念那是造輪回業,你造輪回業,你怎麼能夠出得了輪回?真正想出輪回,不再造輪回業了。輪回業裡頭最重的就是執著。執著真放下了,還有分別、還有妄想,他能脫離六道輪回。所以我們就知道,六道輪回的業就是執著。有些人堅固的執著,這是成見。成見放下了,就能夠恆順眾生,不再執著。分別心放下了,不但能恆順眾生,能隨喜功德,這是真智慧。所以,「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他都斷了,「是故菩薩名無所得」,這是真的。菩薩無為而無所不為,雖無所不為,真的是無為。為什麼?他無所得。他為什麼還要為?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所有一切都是為眾生所施設的,沒有自己,這是菩薩。為別人,裡面也有一分為自己,還是為自己。菩薩是絲毫自己都沒有,這一點要懂。菩薩度化眾生,所有一切設施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他要起心動念,他就墮無明裡去了,他就退轉了,決定沒有。所以,這些聖人的境界,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總對他們懷疑,他為什麼做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對他一定有好處。祖師大德也隨順我們的意思,說有好處,有!什麼好處?提升他自己境界。我們要問,他做這些好事是不是有提升自己境界的念頭?給諸位說,沒有。他要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是不是提升?真提升,無念無為才提升。有念有為只有往下墜落,哪有提升?沒這個道理。我們學佛,在日常生活當中,頭一個要學隨緣,什麼都好,不要自己有意思,不要自己一定想這樣做、那麼做,得到這個、得到那個,都不要,你才真正與大乘相應。否則的話,學的是大乘,但是所作所為依舊是凡夫行,依舊是輪回心,大乘真實的利益你沒有得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才真得到。
底下,「《涅盤》之說,真究竟了義之語也」。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的,《涅盤經》裡面所說的,「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這個話真正是究竟了義之說。「又證無所得者,《仁王經良贲疏》曰:無所得心者,無分別智也」。這是《仁王經疏》上的一句話,這真正是菩薩境界。於一切法,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對色,耳對音聲,乃至於意對一切法,意是念頭,真正不分別,就是我們經題上的「平等」。平等是不分別,平等心現前,平等性智,一定沒有所得的心。無所得心就是無分別智的起用,無分別智是體,無所得心是作用,有體有用。從用上看到你的體,從體上看到你的作用,這都是修行真實的境界。我們在大乘,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沒到這個境界,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契入這個境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是禅宗裡面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這個境界,普通人沒有。但是我們明白之後,我們要生活當中去練。練什麼?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兩句話,去認真學習,「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過分執著自己的意思。學什麼?什麼都好,什麼都隨緣。
民國初年,有一個人學得不錯,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可以以他做榜樣,就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沒出家之前,特別是年輕時候在日本留學,我們看那些故事,那不是假的,他那種分別執著是超人的。跟朋友約會,朋友來看他,約到八點鐘,早晨八點鐘的時候你來。他一定准時,如果八點一分,他門關到,他不見你,你失信,你不守信用,不見你,下一次再約。真不容易,准時,早到了不行,遲到了也不行。那麼執著,成見非常深。以後學佛之後,全放下了,什麼都好。他在新加坡訪問,所以新加坡他的朋友也很多。老和尚告訴我,弘一大師最好伺候,什麼都好,一絲毫挑剔都沒有,飲食、起居樣樣隨緣,一點都不講究。這是什麼?這是弘一大師學佛之後,真正得到大乘經的受用,他不但好學,他真做到。他每天的功課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最後這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念得很熟,這一卷經他能夠背誦。轉心,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這是無所得心的一分。不認真落實,煩惱去不掉,智慧就不能開。
...
我們看底下經文,『一旦』,「指某一剎那際」。「因此無上是行不到處」,無上表這個意思,「故無行程可計」,你沒有辦法計劃,無上是行不到的地方,那是明心見性,「即無期限可言,只是在無心三昧中」。這個很有味道了,那個無上有沒有辦法達到?有,要在無心三昧中。這什麼意思?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叫無心三昧,起心動念就不行。不起心、不動念,我們能做到?做不到。為什麼?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宇宙法界不見了。什麼時候這個境界現前,整個宇宙沒有了,自己身體也沒有了,可是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有一切現象都沒有了。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能想象得到,為什麼?那常寂光的境界。自性有沒有?有,自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寂的。我們只要看到有現象存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沒有斷。前面我們所說的,相似相續相,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就好像看電影,你只要看銀幕上畫面都在,它在動,它沒有定下來。如果一定下來,畫面沒有了,畫面沒有了就是銀幕上一片空白,那就是自性現前,那就叫見性。見性之後,不動是見性,動還是見性,為什麼?你透徹了解了!動與不動都不放在心上,二邊不住,中道不存,那個作用叫妙用,妙用是清淨安樂。清淨安樂四個字你沒得到,妙用就沒有,你的用會生煩惱,凡夫的作用生七情五欲。菩薩起的作用生智慧,決定沒有七情五欲,道理在這個地方。
所以,見性沒有行程可計,也沒有期限可言,「只是在無心三昧中」,高峰禅師的話,「突然觸著碰著,摸著向上關捩子」,這個東西比喻,就好像保險櫃上那個號碼一下調對了,這一對了馬上一拉就開,很輕易,一點障礙都沒有,「剎那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淨土宗講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有沒有可能?有可能。你不要有希望,有希望就是障礙,那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隨它去,自然就碰上,那就非常有可能。我們自己要具備什麼條件?具備一心。我們常常講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叫一心,就有這個機會。那我們在應酬怎麼樣?有一個好方法、妙方法,也是古人教給我們的,你看見什麼人都是阿彌陀佛,你看到什麼事都是阿彌陀佛,這就不妨礙了。看見我喜歡的人阿彌陀佛,看到冤家對頭阿彌陀佛,把一切分別執著全打掉,我六根所接觸的統統是阿彌陀佛,這樣念佛,縱然不能明心見性,不能大徹大悟,給諸位說,二、三年功夫成片是決定成就,有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什麼時候想去就去得了。修行功夫不得力的,什麼原因?沒有放下,沒有放下裡頭最重要是情執,這是最嚴重的。名聞利養還比較容易放下,情執太難了,破除這個障礙的方法,確實觀念改變過來。
這一切人是不是真的阿彌陀佛?你說是真的,他就是真的,你說是假的,他就是假的,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是你自己做主宰。不是別人做主宰,別人做主宰就困難了,要自己去做主宰,所以這個事情不用問人,你問佛菩薩也沒用處。老祖宗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沒有叫你去找別人,反求諸己就對了。「剎那相應」,這是你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知道在哪個剎那你一下碰上。每個人的機緣都不一樣,我們從《五燈會元》裡面去看,一千七百則開悟的例子,沒有兩個人是相同,這說明什麼?說明念念都不相同,沒有相同的念頭。哪一個念頭的緣跟你相應,一下就通開,迷關就打破了。所以平時心愈清淨,這種機會就愈多;心不清淨,妄念很多,這個機會就沒有了。開悟,心一定要清淨,念佛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心地接近清淨,這個方法非常之妙。
...
念老批注裡說,「世人愚癡貪愛,不知世間萬物都是幻夢空花,誤為實有,而不知無常迅速,不能永保」。我們有幸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大乘,佛在經論裡把這些事情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雖然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聽了總還有疑惑,這一點疑惑我們要感謝近代的量子學家,這些科學家他們在研究科學報告當中,把他們所發現的一些事實真相給我們做報告,我們看了、聽了之後恍然大悟,原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確確實實幻夢空花,真的是誤為實有。大乘佛教給我們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為什麼會有我這個觀念?這個觀念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根。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我,你怎麼會有這麼一個錯誤概念?這個我到底是什麼回事情?相宗的八識講得清楚,第七末那執著阿賴耶的一分,誤以為是我。阿賴耶好比是我們身體,我們整個身體,末那是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意識在整個身體上它只抓了一個細胞,以為這個細胞是它,錯了!
這整個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執著相分之一點點誤以為是我,堅固執著,不肯放下,這是佛法講的一念不覺。是不是能真的抓到?沒有。為什麼?剎那生滅。可是雖是剎那生滅,它這個影響立刻就傳到底下一念,底下一念不是前面這一念,但是它把它的信息傳下去了,於是下一念也執著,就產生一種相似相續相。那一念有沒有?一念實在講不存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念時間多長?一秒鐘裡面一千六百兆分之一。一千六百兆的細念才構成一秒鐘,一千六兆!諸位想想,你怎麼能得到它,我怎麼能抓住它?以前用幻燈片快速播放,這是電影。電影現在都用數碼,不用膠卷,膠卷比較容易覺察到,為什麼?膠卷一秒鐘二十四張,現在告訴你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張,不能比!電影在銀幕上放映的時候,我們容易感覺到它是假的,它的確是相似相續相。每一張幻燈片都是獨立的,就是每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它不是前頭那一念,也不是後面這一念,念念都獨立。只是這一念不覺,抓住阿賴耶裡面相分的一點,不是全部,相分裡面的一分。我們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相分裡頭的一分,像一個細胞一樣,誤以為是自己。
阿賴耶的相分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今天科學所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都是阿賴耶,都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只在物質現象抓了一點,精神現象上也抓了一點,以為是自己,錯了。這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所說的是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大乘教裡常講「徹法底源」,在這一切法要把它的根源找到,中國人有一句諺語說「打破沙鍋問到底」,大乘的精神就是這樣,這是科學的精神。一定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它究竟是什麼?我到底是什麼?阿賴耶有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見分。末那只在相分裡抓了一分、一點點,見分裡頭也抓了一點點,把全體疏忽了、忘掉了,不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那叫法身。應身是法身的一個細胞而已,如果把法身比喻作大海,應身只是大海裡頭的一滴水,怎麼能認一滴水是自己,大海不是自己?這一滴水並沒有離開大海。這個錯誤大了,一錯到底。錯誤的結果是什麼?錯誤的結果產生幻夢空花,就是六道輪回跟十法界都是幻夢空花。十法界聰明一點,聽了佛的教誨明白了,所以他們能夠斷惡修善。還要努力修行,要把自己的根找出來。
...
「《淨影疏》曰:願己得土同阿彌陀,名國無異」。這個妙!這個我們都沒想到。自己成就淨土,也像阿彌陀佛一樣,我們自己修成功,就等於說是極樂世界這個模式我又建了一個。成佛怎麼樣?成了佛之後,名,老師是阿彌陀佛,學生也叫阿彌陀佛;你看國,國是極樂世界,老師的國是極樂世界,學生的國也叫極樂世界。名、國無異,跟老師的沒有兩樣。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我們在三時系念佛事,看到中峰禅師兩句開示,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了,好像在第一時的開示裡。中峰大師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後面兩句是依報,是國,前面兩句是名。成佛之後,都叫阿彌陀佛,都是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共名,共同的名字,都叫阿彌陀佛。你要從意思來講,那一點都沒有問題。阿彌陀佛四個字什麼意思?用中文翻過來,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無量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每一尊佛都是無量覺,無量覺用梵語說就是阿彌陀。跟彌陀同號同名,跟極樂世界也是同名同號。
「普念,平等大悲也。願普度一切眾生,各各發起無上菩提之心」,發這個心干什麼?「厭捨輪回業身」,這個東西要放棄掉,「同登極樂彼岸」。今天想往生的人很多,真正能到極樂世界的人不多,什麼原因?輪回業身捨不得放下。頭一個就是道場,道場建得愈大愈難放下。再就是什麼?情執,在家人的情執是妻子兒女,出家人的情執是徒子徒孫,想著這個,念著那個。有絲毫放不下就去不了,這是真的。還有恩恩怨怨放不下,那個人對我很好,我恩沒報,那個人對我不好,我仇還沒報,還有恩怨沒放下,那怎麼能去!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這些東西是染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大眾決定不容許你把染污帶到極樂世界。你得把這些東西處理得干干淨淨,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你才能去得了。這樁事情是大事,比什麼都重要。什麼時候干?現在就要干。因為不知道災難什麼時候來,災難突然來了怎麼辦?我還想這個想那個,這個沒放下,那個沒放下,就去不了,那你隨業流轉,又搞輪回了。什麼時候?現在就放下。
放下是心裡放下,事沒有關系,事沒有障礙,最重要是你的心,心裡頭不再掛念,沒有這個念頭了。也就是說,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有了,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了,喜怒哀樂七情的牽掛沒有了,貪瞋癡慢疑大幅度的降溫,你往生就有把握,什麼時候往生都沒障礙。如果這些拉雜東西還有,你就得多想想,你往生沒有把握。這是愚癡,這是煩惱、習氣。雖然極樂世界主張是帶業,帶業是指帶舊業,不帶現行。最後一口氣還沒斷,還有牽掛,那不就完了嗎?所以,真正有把握,平時就淡薄,緊急關頭心裡只有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人決定得生。
用什麼方法來練習?我有個方法,用了好幾年,有一點效果,提供給大家做參考。每天晚上上床睡覺就想著我死了,那還有什麼放不下?在練習,練習死,每天晚上練習一次。到真死就很平常,天天都這個樣子,什麼都不想了。這個方法雖然很笨拙,但是它有效。人到死的時候,你什麼能帶去?眼前的東西,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全不放在心上就對了。有一樁放在心上,那都是你的麻煩,障礙你清淨心,障礙你往生的功德。平常要淡薄,每天睡覺的時候練習徹底放下,不再放在心上。真的像中峰禅師所說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厭捨輪回業身,這個身要厭惡,不要喜歡它。天天去打扮它,天天那麼愛惜它,麻煩可大了!這證明什麼?證明你捨不得,捨不掉它,這是最大的障礙。能捨才同登極樂彼岸,捨不了那就不行。
...
第七個,方便也有三種。第一個「進趣果向方便,謂修諸功德,回向佛果」。怎麼個回向法?念念回向偈就算回向了嗎?有回向的形式,沒有回向的實質,現在學佛同修多半都是這樣的,所以真實的好處沒有得到。形式要有實質,這個形式就起作用。實質是什麼?是真心。我每天回向求生淨土,只是說說,想不想去?不想去。如果說現在想去,不行,我不能死!如果我們佛堂掛個招牌,七天一定往生,叫大家來打佛七,沒有一個人來,七天就死了,這個不行,這不可以。所以他不是真的,他是假的,所以這個道理要懂。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到底是真的是假的?阿彌陀佛現在來接引我,我歡不歡喜?我是不是馬上就跟著走,什麼都不要了,馬上就走了,那就是真的,那是回向的實質。所以我們今天回向不是真的,天天念著求生淨土,實在講阿彌陀佛一來都嚇到了,這不行,這要死了,還是貪生怕死。大乘教裡給我們講,沒有生死。我們對生死這一關沒有看破,還認為是真的有,所以佛法真正那個受用我們並沒有得到,我們得到的只是百分之一、二,太少了。如果你真的契入之後,你得到的就非常豐富。這是趣向佛果,真的,譬如修淨土,確實念念都希望求生淨土。
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欣厭二門,這是佛經上講的。對於娑婆世界要有決定心離開,要放下它,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要有決定心想得到,它才能起作用。什麼作用?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壽命沒到,能不能去?能去,你真心求,我壽命不要了。真心求,壽命不要了,佛還沒有來接引你,這怎麼回事情?不是佛不靈,你還有任務沒完了。你有沒有任務?你有什麼任務?這些苦難眾生太可憐,我現在還有這個緣分勸導大家,把極樂世界理事因果講清楚、講明白,讓這些有緣人覺悟,也能夠真信切願求生,這就是我們的任務,我們跟眾生有緣。如果沒有緣了,佛就來接引你,肯定來,什麼時候想去什麼時候就來接引,真心跟他是相應的。妄心他也知道,你有口無心,現在去接你,你嚇死了,你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不來接引你。換句話,真想去的時候他就來了,你假想他不來。
...
賢首大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我們沒學到,這是菩薩第一德,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妙就妙在此地。隨緣是什麼?恆順眾生,自己沒有意見,什麼都好,歡歡喜喜,與一切眾生結歡喜緣。歡歡喜喜,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妙用。有我的意見、有我的看法就不妙了,為什麼?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是凡夫。如果起心動念、分別,沒執著,你就成阿羅漢。阿羅漢是什麼境界?超越六道輪回,從六道裡面醒過來,不再干六道輪回的事了。
所以佛教給我們放下,不能完全放下,不能立刻放下,一定要懂得慢慢來,先把執著放下。為什麼?對你求生淨土大有幫助。執著不能完全放下,執著輕了,執著淡薄了,你往生同居土就有把握,就不錯了,蕅益大師說他就很滿意,能到極樂世界,取得往生的資格。就是決定不過分,決定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這個人做阿鼻地獄的業,我們去勸他,他接受了,阿彌陀佛,好;他要不接受,阿彌陀佛,也好。不接受,他要墮地獄。沒錯,他不墮地獄,他回不了頭來,墮地獄是消他的罪業,罪業消掉,他就從地獄出來,遇到佛法,他阿賴耶的菩提種子就發芽,他必須通過地獄那個關,他才能出得來。所以是好事,不要執著,也不要去惋惜,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不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好事。煩惱習氣淡,好;煩惱習氣太濃,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工作裡面修,在處事待人接物處修,叫真修行,真成就。這是幫助眾生離大苦,得大樂,這裡說得大利益。
《寶積經》說得好,「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諸佛如來正覺所行之道是什麼?就是戒定慧,在本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遇到事情,起心動念怎麼辦?為什麼會起心動念?習氣!自然就起心動念。古大德教導我們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兩句話說得好。念起,也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念頭起來了,不怕念起,念是你無始無明習氣,你這個念頭不起,你不就成佛了嗎?你就不是凡人。在六道裡,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道理?哪有不分別執著的道理?所以這是正常現象。重要的是覺,覺是什麼?覺是回頭,一回頭就覺悟了。淨宗的回頭就是這一句佛號,念頭才起,立刻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化掉了。所以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彌陀佛,讓你的妄念不繼續,要讓你的正念繼續不斷,正念是念佛。你想想看,你念其它的,你造輪回業,善念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己,惡念是三途苦報。你把念頭一轉,阿彌陀佛,不造輪回業了,所造的是淨業,果報在極樂世界。要常常想起來,要常常能用得上,你就真得受用。這句話你知道,用不上,常常忘記,那問題嚴重了。這就是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什麼?警覺心就是菩提心,這一句阿彌陀佛,那一個願心是求生淨土,就是諸佛所行之道。
「住大乘者,即常住於如上大乘法中之人。」這句話裡最重要是常,要常住,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有多少時間住在佛號上?有多少時間住在雜念上、妄想上?你去對比一下,你就知道我這樣下去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別人給你講的是假話,問自己真實。如果我們的正念超過妄念,是好事情,不一定能往生。從前李老師時時提醒我們,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能夠每天念佛十個小時,不錯了,你還有十四個小時在妄念上,你有把握往生嗎?真的沒把握。只可以說,你在淨宗法門裡頭結了善緣,你不一定能往生。而往生真正的條件,我們現在明白了,心淨則佛土淨,這是真正條件。你每天念一句、二句都沒有關系,你都決定得生,為什麼?心清淨,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用真心。換句話說,你是用佛心在生活,你用佛心在工作,用佛心待人接物,雖然沒有念阿彌陀佛,你那個心時時刻刻跟佛相應。佛的心念一切苦難眾生,你也是天天念一切苦難眾生,念苦難眾生這個心你沒有息掉,這樣的人就是經上常講的一念十念都決定往生。臨終時一念十念,平常也是一念十念,念念跟佛相應,他心裡真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確實沒有其它夾雜。這樣的人,後頭這四句話說得好,「當知是人,決非凡小」,這個人他決定不是凡夫,不是小乘,「雖是肉身,亦名菩薩」,你看那個樣子,他是凡人,但他真的是菩薩,他起心動念、所思所做的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住大乘者」我們就學到此地。
...
『身心潔淨,無有愛貪』,有愛有貪,身就污染,就不干淨,染污了,所以要從這個地方下手。「蓋以契會中道,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照破客塵,自然離愛,無有貪染,身心自然潔淨。」《心經》上這兩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什麼?叫看破,看破之後自然就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愛貪,放下貪瞋癡慢疑五毒。色是什麼?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都用這一個字來做代表。所有一切物質現象、自然現象、精神現象俱不可得。釋迦牟尼佛談這個問題談了二十二年,般若,不好懂。雖然談了二十二年,一知半解的人多,徹底明白的人不多。徹底明白的人都證果了,一知半解的人他種了善根。這是大乘種性,確實是難懂,他代表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為什麼?用今天科學家的話來說,整個宇宙之間不外乎是物質、是信息、是能量,科學家認為宇宙之間只有這三樣東西,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這三樣東西組成的。能量,阿賴耶的業相;信息,阿賴耶的轉相;物質,阿賴耶的境界相,現在被科學家看到了,跟佛法講的是一樣,名詞不相同,是一樁事情。
這些東西統統了不可得,所有的現象都是從波動的現象生出來,這個波動就是業相、就是能量,頻率不相同,不完全相同,速度也不完全相同。科學家告訴我們,極快速。彌勒菩薩雖然把這個數字說出來,我們要知道這個數字裡頭有加減,決定不是這一個數字,有比它多,有比它少。但是可以用一句籠統的話來說它,它的確是快速,太快了,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它,速度太快,所以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不可得!客塵就是萬法,用這兩個字來代表它。如同作客,客在這裡不能久住,幾天他就走了;塵是微塵,空中有這些微塵,它也不是長住的,都是代表變化很快,表這個意思。了解色空就像客塵一樣,不長住的,所以你自自然然就不會去執著它,對它不會生起貪愛,因為它轉眼就走、就空了。所以看破之後,你才真正能放下。放下了,你心就清淨,無有染著,貪染就沒有了,貪的染、瞋的染、癡的染、慢的染、疑的染,這染著都沒有了,身心自然潔淨。
那我們就知道,這個東西不放下不行,不放下,我們就有病苦,我們就有生死,我們就有輪回,都從這兒來的。如果你真放下了,病苦沒有了,生死沒有了,輪回沒有了,我們可以轉移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圓成菩提,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證得究竟的佛果。我們要想獲得這樣的成就,這個成就就在這一生當中把它辦妥,這個人是什麼人,這個人叫大英雄。英雄是什麼意思?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說實在話,人人都可以做到,就問你肯不肯放下?肯不肯放下的關鍵,你是不是真看破?真看破,自然就放下。經上講得很清楚,放不下是因為你沒看破。這個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老人家說,佛法知難行易,放下容易,為什麼放下這麼難?你不知道它。所以真正知道了,一下就放下。
「正由稱名易故」,這個法門容易。「相續即生」,這個佛號一句接一句。一定要記住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的原則,大勢至菩薩是修念佛法門成就的,他的念佛經驗非常豐富,他教我們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萬緣放下,世出世間法都別放在心上,你的清淨心現前了,只有一句佛號,不但你將來往生,你的往生品位不可思議。你要真相信,你要真干!那幫助眾生的事情隨緣,自己沒成就、沒成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隨緣,不是叫你不做,絕不攀緣,絕不找著去做,有緣就做,沒緣就不做。有緣做了就把它忘掉,不問後果,以後怎麼結果不要去理它,那就是功德。把這些功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都是符合一向專念。如果我做了一定要得到什麼結果,你的心就不清淨,你的心就有雜念了。有好結果,你就生歡喜心,沒有好結果,你就愁眉苦臉,你完全被外頭境界轉了,這錯了。好事做了,做完之後心地是一片干淨,這就完全對了,沒有受外面的干擾。對這個六道決定沒有一絲毫留戀,這是正確的,這是對的。這就是《妄盡還源觀》裡面,賢首大師教給我們「隨緣妙用」,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是隨緣,隨喜功德是妙用,這個我們要學會,學會之後你的生活就幸福、就美滿。為什麼?天天快樂,法喜充滿,孔子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每一天生活在喜悅裡頭,這是幸福。
稱名容易,一定要相續,「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畢命就是一生,我一生都是念念相續。底下說,十個人就十個往生,一百個就一百個往生,沒有一個漏掉的,萬修萬人去。「何以故?無雜緣得正念故」。這個雜緣要記住,這個東西不是好事,無雜緣得正念。「與佛本願相應故」,雜緣要離開。在這個世間,在這個社會,吃虧了,歡喜不計較,上當了也歡喜不計較,為什麼?假的,吃虧上當,常常想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講的更究竟,一切法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善因善果不可得,惡因惡報也不可得,你心就清淨了。不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不再去計較了,也就是決定不執著,決定不分別,心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上。這個人他能不生嗎?心淨則佛土淨,他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圓滿的相應。與佛本願相應。
「不違教故」,佛經不需要念得很多,記住幾句話,一生受用無窮,「順佛語故」,隨順佛陀的教誨。「若捨專念修雜念者」,有人,還不少,自以為很能干,很聰明,利根人,上根人,他捨專念,他修雜念,他學得很多,這樣的人現在稱為佛學家,廣學多聞,他到往生怎麼樣?「百中希得一二」,希是稀有,一百個人當中難得有一二個往生。「千中希得三四」。李炳老常常跟我們說,台中蓮社是他創辦的,他不說別人,說台中蓮社的蓮友。我跟他老人家那一年,台中蓮社十周年,我記得那一年我三十二歲,三十一還是三十二。李老師這台中蓮社已經成立十年,蓮友多少?二十萬人,蓮社裡頭有名冊。我跟老師十年,我離開台中蓮社的時候,蓮社的蓮友,這又十年,二十年了,蓮友的名冊已經到五十萬。我跟老師開玩笑,我說:老師,你要想當台中市長,只要說一聲,大家每一個同修給你拉個一、二票,你就穩穩當當當選了。老師不會干這個事情的。
老師怎麼說?我們的蓮友,念佛的蓮友,一萬個當中,能往生的只有三、五個,不成比例。什麼原因?對世緣放不下,此地講的,雜緣放不下,正念提不起來。換句話說,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還是離不開名聞利養,所以到臨命終時就是考驗,真正能往生的人是真不多。這個就是除了雜修跟專修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對兩個世界真相沒搞清楚。事實真相是娑婆真苦,極樂是真樂,認識不清楚。貪戀娑婆世界,錯了,這一點點小小的利益,你都會受誘惑,那大的利益就更不必說了。我們中國古人常說,高名厚利。高名是大官,部長、總理,你動不動心?厚利,百億、千億你動不動心?一動心就完了。只有真正明達事實真相,佛經上說的諸法實相,真正通達,你才真能放得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有白講。四十九年很辛苦,講經教學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這頭一關。對佛的教訓真正有信心,疑問全解決了,你要是不聽、不學,你的信心(堅定的信心)建立不起來,很容易受誘惑。
人間壽命苦短,苦事太多,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現在不是八九,現在是九、十,哪有如意的!提升境界,上升一層,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佛法裡忉利天主,福報大;再提升一層,大梵天王,初禅的天主;再向上提到最高的,四禅天主,摩酰首羅天王,福報大,統治的范圍,娑婆世界這一個大千世界,這個位子給你,你想不想?你要不要?真修行人不要!他要什麼?他要到極樂世界去,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品位最低、最起碼的下下品往生,他的智慧、福報超過摩酰首羅天王,得搞清楚、搞明白,我才不要它,我要它上大當了。我到極樂世界去,智能福報、神通道力,摩酰首羅天王怎麼能比?他福報再大,命終的時候出不了六道輪回。出不了六道輪回,那就是諺語所說的,爬得高摔得重。四禅天、四空天壽命盡了,絕大多數都是墮三途,三途裡頭墮地獄,這就摔得重。所以事實真相了解,對於世緣真放下了。真放下了,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世間形形色色,業因果報,你是一清二楚,你看得很清楚。為什麼會清楚?清淨心照見,用不著去學它,照見。這一切造作罪業的眾生,他造了決定得受報,現在不受報,將來受的報更重。佛菩薩不是不慈悲,為什麼眼睜睜看他受報?因為他造的業一定要受處分。只有在遇著機緣的時候教他、勸他,這是佛菩薩能做的。你在受苦受難,有悔過的念頭,你心才動,佛菩薩就知道,只要能悔過,佛菩薩就會幫助你。你完全沒有後悔的念頭,佛菩薩不來,為什麼?來了沒用,幫不上忙。這些事實真相都要知道,經典裡面說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
...
「不義之財,得來容易,任性揮霍,頃刻消散,重復盜取」,故雲『消散復取』。於是『神明克識,終入惡道』。到最後的結果呢?最後結果墮三惡道。三惡道肯定先墮地獄,把你的惡業消除,然後再墮畜生在還債,你奪取別人的得要還,畜生道多半都是還債的。在古時候變牛、變馬去還債服勞役,債要是沒有還完,來生變畜生還要還,繼續還,還完了才能離開畜生道。再到人間來,債已經還的差不多,都還清了再得人身,但是得人身是什麼?帶著有三惡道的習氣,很濃的三惡道習氣,三惡道習氣是什麼?貪瞋癡的習氣。所以得人身很容易犯過失,犯過失又墮落了,真是苦不堪言。你犯的是輕是重,你將來受的罪,這都是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裡面的含義很深,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希望多遇善緣,不要遇惡緣,我們現在就不跟人結惡緣,專跟人結善緣,我們將來善緣多、惡緣少。現在要是常常跟人結惡緣,你能不遇到惡緣嗎?一遇到惡緣,所謂舊病就復發,這個舊病是前世的罪業,無始的習氣就發作,不知不覺就造重業,造的時候不知道,等墮到三惡道受苦,知道,來不及了。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結」,待人要厚道,待人要誠敬,自己要謙虛,古聖先賢、諸佛菩薩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慈悲到極處。我們學佛的這些弟子體會不到佛菩薩的意思,甚至於還嫌佛菩薩啰嗦:這些事情還用你說,我都知道。其實都知道,是都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不是真的知道,真知道他全做到。
...
與會大眾聽佛這麼一說,他們跟佛前生有緣,都歡喜。我們看念老後頭這一段注解。「佛即知之者,如來悉知悉見也。」眾生念頭才起,佛就知道了。「《觀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以人心與佛心無毫厘許間隔,故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佛心眾生心,其實是一個心,這是我們在賢首國師《還源觀》裡面學過的,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就是一個真心。
你看《還源觀》上講,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說的起二用。第一個起作用,宇宙出現了,依報;第二個起作用的時候,自己我出現了,我們經上常講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是從自性裡頭現出來的。無論是依報,或者是正報,它一定有三個現象,就是三種周遍。第一個是周遍法界,這個意思是說,因為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還有自然現象,它都是一個波動的現象。
現在科學家講弦定律,就是說這樁事情,它是波動現象。這個波才動,已經周遍法界,速度光不能比。太陽光到地球,這是近距離,不遠。光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裡,兩秒鐘就六十萬公裡,太陽光到地球要八分鐘,不算遠。我們夜晚看天空當中星系,都是用光年計算的。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用光的速度,大概得二、三年,遠距離的星,二、三百年,光的速度。但是我們自性那個速度,那不可思議,無論是精神,無論是物質,它都是有波動現象。它的波動才動就周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就好像一個網絡一樣,它是通的,感應是通的,所以我們念頭才起,佛就知道了。不但佛知道,所有一切心性無障礙的,全都接收到了。心性有障礙的,也接收到了,接收到不起作用,不是接收不到,統統接收到了。起一個善念,不要以為佛菩薩不知道,全收到了;起一個惡念,連鬼神統統知道,沒有一個不知道。不知道是病態狀況,他麻木不仁。波動不是沒有到他那裡,到他那裡沒有反應,麻木了,六道凡夫就是這種人。佛法界裡面的波動,到這來了,沒反應。十法界六道裡面這個現象,我們也收到了,也沒有反應。只有在現前,同一個空間維次,我們的感應很激烈,合心意的狂歡,這是激烈反應;不如意的發脾氣,這是激烈反應。如果我們把空間維次突破,各種波動狀況完全能接收到,像同一個空間維次一樣,那個狀況就不敢想像了,那太可怕了。而實際上確確實實是如此。
《觀經》上這句話,「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法界身就是法性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就在一切眾生心想中。同樣一個道理,一切眾生是不是法性身?是!我們迷了,把它稱作凡夫身。你要真正覺悟,找迷悟找不到,迷悟是假名,迷悟是假相。遍法界虛空界,哪一個眾生不是法身?哪一個眾生不是法性?人心跟佛心沒有毫厘間隔,人心與人心,人心與一切眾生心,都沒有毫厘許間隔,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上與諸佛如來、下與山河大地是一體,一絲毫間隔都沒有。這個事情很難懂,非常不思議。可是今天量子力學家知道,他發現到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包括我們身體,身體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的究竟是什麼?是心念能量所造成的,而且是虛幻的,這個科學家知道,物質可以變成能量,這個物質不是真的。能量從哪裡來的?科學家還不知道,說出它是無中生有,也很了不起。那個無跟佛經上講的無就很接近,無不是什麼都沒有,它能生能現能變,用處可大!它能生萬法,它能現遍法界虛空界依正莊嚴,它能變成十法界、能變成六道,這麼大的能量。佛法上說,是真如自性本來具足的。這個現象,大乘教裡說得很清楚,「唯證方知」,只有你自己親證,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沒有親證,你沒有法子理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清楚。說都說不清楚,你怎麼會聽清楚?
唯證方知,用什麼方法證?放下就證得。放下才把真正自己找到,真正自己是什麼?是佛!哪一尊佛?阿彌陀佛,一點都不假。怎麼知道他是阿彌陀佛?給諸位說,一切諸佛都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就是他。我們也可以說,一切諸佛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說法大家概念上比較清楚一點,真的是化身。再進一步說,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樹木花草是的,山河大地是的,連虛空也是的。這樣你才慢慢去體會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叫你把心裡面只裝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什麼都沒有,你就會開悟,你就會成佛。這是什麼?這是從迷到悟一個祕訣。這是開悟最善巧、最妙的一個方法,其他方法都比這個復雜、都比這個艱難,這是最容易、最簡單、最直捷、最穩當的。只要你把這真搞清楚、搞明白,真肯干,就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凡夫成佛。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得淋漓盡致,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不是別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能對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那全是自性,是自性的本來面目。起心動念,這才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不起心不動念,這統統沒有。《觀經》上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
...
《文句》裡面講得非常好,如果自己不能自覺,你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你就不可能隨機應緣,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如何能夠自覺?心地一定要清淨。自覺是生智慧,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我們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生智慧,他不生煩惱。如果在順境、善緣,你生貪愛、貪戀,這就錯了,這是凡夫,這不是修行人;在逆境、惡緣,你有瞋恚,這也是不清淨。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就在境界上,特別是在人事環境,最能夠磨煉清淨心。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順境多,逆境少,有沒有?有,有逆境,也有惡緣,善緣惡緣都有。我們細心去觀察,善財童子如何應對,如何在這些不同境界當中成就自己。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是磨煉自己的,你在這個經教裡學習的,你不通過磨煉那不叫修行。
清涼判《華嚴》信解行證,你能信,你能夠解,你不能行,修行就是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練什麼?練隨緣不著相,不著相就是妙用,就隨緣妙用。不著相,你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一著相,煩惱現前,怨恨現前,不平現前,這個東西現前。這些東西現前,使你往下墮落,你的信跟解到此地完全瓦解,完全墮落到六道裡頭去,所以還是個輪回心。修行沒別的,如何把輪回心轉變為菩提心。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地方轉不過來,這修行功夫不但是不得力,完全垮掉了。前面跟我們講的,菩薩以金剛智慧,金剛什麼意思?絕不會改變,絕不會動搖,絕不會為外境所轉,這是真功夫。凡是禁不起環境考驗,風吹草動自己心就穩不住,這個難,這一生不能成就,做再多的好事都是人天福報,念佛不能往生。往生,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個最高永遠不變的一句話,那就是「心淨則佛土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三個標准,清淨心生凡聖同居土,平等心生方便有余土,後頭那個覺,覺是大徹大悟生實報莊嚴土,標准都在經題上。我們平等跟覺達不到,一定要做到清淨,如何清淨?放下,放下便是。放下裡面最重要的是情執,情執是最難放下的,情執能放下,還有什麼放不下!
...
成佛在這個世間難,要換一個環境,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成佛之後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這樁事情你愈想愈好,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真得大自在,沒有一絲毫的拘束,沒有一絲毫的障礙。在這個世間我們學習處處都有障難,對於障難我的那些人,我感恩!感什麼恩?他催得我趕快到極樂世界去,「你為什麼不去?為什麼不早點去?趕快去!」我感恩他們,他們在逼我,他們在催我,要我趕快去,那我就真想趕快去。所以你永遠沒有一個冤家,永遠沒有一個懷恨的人,沒有。人人都是我的恩人,正面幫助我,反面幫助我,叫逆增上緣,他統統幫助我,都在幫助我提升,我怎麼會不高興?怎麼能不感恩?他們有沒有因果責任?有。他如果真的是惡意,他不跟我結罪,他跟我沒罪,為什麼?我感恩他,他怎麼會有罪?他的結罪在眾生、在佛法,他把弘揚佛法障礙住了,讓很多眾生沒有機會再聞正法,他從這裡結罪。所以對我有利,對他自己本身不利。那我們將自己修學的功德回向給他,他縱然在惡道,他受罪會減輕。這我們幫助他,我們報他的恩,是因為他幫助我們提升。
所以業障忏除之後,跟智慧愈來愈接近,清淨了,修「隨喜功德」。隨喜是什麼?我們今天講隨緣,業障消除才能隨緣,隨緣裡頭成就功德。善緣不起貪戀,不會引起我們自私自利,不會引起我們的名聞利養,這叫功德。如果這個東西引誘我們,我們這個念頭又生了,那完了。你說是魔、是佛,在自己心裡頭,外頭沒有。如果你起了貪戀、起了自私自利,那外面是魔,這個境界是魔境,你上當了。如果外面境界是逆境,是壓迫你的,是傷害你的,你沒有怨恨心,證明你功夫不錯,沒有怨恨,你向上提升。他干的,他墮落。所以逆境、順境都是用平等心,都是用溫良的態度,成就自己,提升自己,這個幅度快!
我們在現前就有這個機會來鍛煉,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永遠存著感恩,順境、逆境一樣感恩,善緣、惡緣也一樣感恩,這提升自己。自己一天到晚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像彌勒菩薩一樣,你說多自在,你說多快樂。這個就是方東美先生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財富、不是地位,與那個不相干;善惡境界都不染,順逆都不動心,這才是最高的享受,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有這樣的享受,那要學佛,這種人學佛快!
...
三地,「發光地,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干淨了,二邊不著,「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自性般若現前,我們常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經雲: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楞嚴經》上說的「淨極光通達」,淨到極處的時候,這個光就是智慧光,智光現前,智光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因為不淨,光就不顯;淨到極處,光顯了。這個好比我們池塘裡面的水,如果有染污、有波浪,染污是什麼?七情五欲是染污,執著是染污。分別是什麼?分別是風浪。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風平浪靜,水有沒有染污?這個時候水像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完全照在裡頭,照得清清楚楚。世尊在經典裡面常常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容易體會,自性智慧現前。所以智慧是從淨中現出來的,心不清淨,只生煩惱,不生智慧。
現代人的修學,麻煩就在這個地方,科學家、哲學家乃至於神學家,你細心觀察,他用的是什麼心?他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執著心;換句話說,他用的是第七識、第六識、阿賴耶識。這個在相宗裡面講叫三心,這三心是妄心,不是真心,這三心生煩惱,不生智慧。如何能叫我們自性智慧透出來?這三心不用它,智慧就現前。不分別,不用第六識;不執著,不用第七識;不起心不動念,不用第八識。你不用它,不用它就轉過來了,不用它就轉識成智,阿賴耶就變成大圓鏡智。為什麼?阿賴耶裡頭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有染有淨、有善有惡。你看它有佛種子,有人天種子,有三途種子,它什麼種子都有。在染污沒有清淨的時候,種子統統在,決定不會喪失,永遠不會變壞,遇到緣就起現行。沒有緣,只有種子,它不起作用,遇到緣它就起作用。像植物種子一樣,我們裝在玻璃瓶裡頭,它不起作用。你給它放在泥土上,它就起作用,它就發芽,它慢慢就長成。所以遇緣就起作用。
見性的人全知道,這是智慧現前。我們就明白科學家智慧為什麼不現前?哲學家為什麼不現前?修行人為什麼不現前?他還起心動念,甚至於他還有分別執著,那就是道地道地的凡夫,他不是聖人。聖人的心清淨,我們今天要學佛,佛,最小的佛,小聖,小小聖,小小聖心地都清淨。為什麼?見惑破了,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我們前面讀過,這些他都沒有了,小小聖。小乘初果須陀洹,大乘十信裡面初信位菩薩,這些標准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常常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有沒有到這個境界。如果沒有,那你就要提高警覺,你要不求帶業往生這個法門生到極樂世界去,你肯定逃不過輪回。為什麼?你五種見惑有,只有六道才有這個情形。五種見惑斷掉,還在六道,但是不怕了,為什麼?你有出六道的時間表。一般人沒有,好像坐監牢獄一樣,判的是無期徒刑。那初果,初果有期,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就出去了,他有期。而且這個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個多難得!如果我們這一生連初果的位子都達不到,只有帶業求生淨土,除這個沒有第二個辦法。那我們就死心塌地專念彌陀,一切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專念彌陀,求生淨土。能不能?能,決定得生,這不是假的。
如果念佛,煩惱習氣沒有放下不行,這個你求生沒把握。大家一定要知道,往生的人,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個佛是誰?是自性彌陀,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自性變現的。或者我換句話說,是自性感應的,我們今天用真心,就是用自性求,還是自性反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是自己自性變現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回歸自性的極樂世界。中峰禅師講得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不離當下。往生淨土不離當下,親近彌陀。這是佛理,我們要用佛智去見佛理,你才曉得這個東西不迷信,天經地義。你真搞清楚了,對決定得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我們這一生的問題解決了。
所以特別著重這個「淨」字,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修行,心不能不淨,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不能躲避。有人說我心不清淨,我看到了會動心,聽到了會動心,我找個山洞裡面去躲起來。行不行?有,古時候就有。你看看《竹窗隨筆》,蓮池大師,裡頭還記了一個例子。有一個老法師住在山上,山上住茅蓬,修得很不錯,自己以為萬緣放下了,在山上住了幾十年。城裡面有些學佛的大富長者,聽到有這麼一個人在山上幾十年不下山,去朝山,去親近老和尚。真有道行,佩服得五體投地,禮請老和尚下山去弘法,請他到都市裡去。住了沒多久,一、二年,道行沒有了,完全被染污,可惜了。山上覺得不錯,可是禁不起考試,以為很清淨了,一到都市花花世界馬上就亂了,貪瞋癡慢都起來了。這個老和尚去看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就講這個故事,說有一個人,他還問這個人是誰?蓮池大師說就是老兄!他自己還不知道。這個事情講真功夫,他沒有真放下,他是遠離,心裡沒放下。
心裡真放下,離不離無所謂,你要離它干什麼?它是假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能把這個花花世界看成電影,看成電視屏幕,你可以欣賞它,你得不到它,你不能控制它,它的所有活動是業力在控制。所以你不失清淨心。問題是你沒有真看破,住山沒用,閉關沒用。真正看破放下了,閉關住山有用,不住山、不閉關也有用。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閉過關,惠能大師一生也沒有閉過關。惠能大師大徹大悟之後,在獵人隊裡頭當伙夫,天天在廚房裡面做廚房工作,去服侍這些打獵的人。打獵的人天天吃肉,你看他跟大家說得很清楚,他吃肉邊菜,他拿青菜放在肉鍋裡頭煮,他吃肉邊菜。十五年!能大師在獵人隊裡面變成長工,他在那裡做了十五年,做廚房,那是什麼?修行。他修行功夫一天沒間斷,修什麼?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他修這個。十五年的鍛煉,功德圓滿,這個時候出來,弘法利生,緣也成熟了。緣不成熟有磨難,緣成熟了磨難就沒有了。這些道理,佛祖給我們做的這些例子,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看懂,要能體會得到,要能學到,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如果看不懂,不能體會,我們的修行就非常困難。所以你看智慧發光,你看它前面是歡喜,見道了,見道了歡喜,往後就是修道。修道頭一個就是離垢,離垢就是放下,放下智慧就開了,就發光,這光愈來愈大。
...
贊歎裡面就有限制,禮敬沒有限制。贊歎限制什麼?與性德相應的贊歎,與性德不相應的不贊歎;也就是說,善言、善行贊歎,惡言、惡行為不贊歎,我們中國古人講的隱惡揚善,就這個意思。禮敬不分善惡,善人禮敬,惡人也禮敬,這個沒有分別的,只是一味以恭敬待人。善人歡喜,更加勉勵,惡人你對他恭敬,慢慢會感化他,他做錯事情沒有人說他。菩薩決定不說人過失,也不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心裡就難受,何必把人家的垃圾放在自己的良心裡頭,自己的良心變成別人的垃圾桶,這個才是冤枉!這是你自己找的,不是別人教你的。所以我們的良心決定不收集別人的垃圾。別人的善言、善行我們要記住,別人做錯事情決定不要去理會他,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錯了。心裡頭沒有,口裡頭怎麼會有?就不會說別人過失,這叫積德。這兩個都叫你用心。
...
第四個,「焰慧地」,這個光有火焰出來了,這是什麼?這是大智慧,這不是小智慧。「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前面發光是智慧,本覺智慧光明開發,發光,到這個時候光明熾盛,智慧光明到極處了。佛覺圓滿,圓覺了。「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這就像大火燒得很盛,把一切情見全都給燒光,智慧火燒煩惱薪。所以他入在紅塵裡頭沒有問題,紅塵裡頭煩惱到他面前就燒光,為什麼?他有大智慧。「經雲:明極覺滿,名焰慧地。」智慧從哪裡來的?離垢來的。菩薩如何提升自己?不斷的去離。垢離了之後還有習氣,習氣還有粗的習氣、有細的習氣,極其微細的習氣。所以放下這個功夫從現前開始,到什麼地位?到等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始無明習氣沒放下,還得要放下。放下之後,他才能稱為妙覺,那叫究竟圓滿。不要以為我很不錯了,我都放下了,靠不住。十地菩薩哪一地不是修放下?如果我們看《華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哪一個不是在放下?沒有到究竟果位,就是妙覺位,天天在放下,念念在放下,這叫真修行,這叫真精進,真功夫!為什麼?念念他看得破。他怎麼看的?《金剛經》是最殊勝的一部經論,它就是教我們看破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生了情見,情是什麼?七情,動了這個念頭。七情裡頭第一個是歡喜,喜、怒,第二個不歡喜、不高興,發脾氣,喜怒。哀樂,愛、惡,愛是喜歡,惡是討厭,還有這種念頭起來。最後一個是欲,欲是欲望,欲望有五,財色名食睡,叫五欲,七情五欲。動這個念頭這叫情見。
你有智慧光明,這個情見全破了,《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了。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要做到不分別不執著,決定不能讓它生七情五欲,這是功夫。淨宗的學人用什麼方法?用「阿彌陀佛」。念頭才起,不管是喜、是怒、是哀、是樂,不管,念頭才起,阿彌陀佛。就是全把它收到阿彌陀佛這裡,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你所有的念頭,這叫會念佛。這種念佛的話他會見性,這種念佛方法會降伏煩惱,會得定,會開悟。我們功夫淺的,力度不夠,雖然念佛還有妄想夾雜進來,這是正常現象,不是你一個人有,人人都有。古人也有,未來的人肯定還是有,諸佛菩薩在因地時候跟我們一樣,都有。不要怕,不要灰心,要勇猛精進,念頭才起,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句佛號就是覺,念頭才起,「阿彌陀佛」,就覺了。念頭起是迷,一句阿彌陀佛就覺了,在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法門殊勝,無比的殊勝,簡單容易,人人都可以修。男女老少,聖賢可以修,愚癡人也可以修,造罪業的人也可以修,什麼都能修,你說這個法門多方便!
我們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就會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契入境界時候,人家跟你說話,你回答都是阿彌陀佛。有沒有聽見?聽見不聽見不要緊,阿彌陀佛要緊,我回應你就是阿彌陀佛,妙不可言!契入到這個境界,算是你真正認識阿彌陀佛了,你跟阿彌陀佛搭上線了。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這能不往生嗎?往生的時候,佛能不來接引你嗎?古大德說,功夫最重要的就是生處變熟,熟處變生,這就成就了。什麼熟處?我們今天煩惱習氣很熟,起心動念全是這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七情五欲,這太熟了,連作夢這個東西都起現行,太熟了。生處是什麼?佛法生,阿彌陀佛生,念念就忘掉,念念就不見了。如何把阿彌陀佛變成熟處,把我們煩惱習氣變成生疏,把它調換一下,生的變成熟的,熟的則變成生的,功夫就成就了。古大德這兩句話說得好,我們不難體會,問題要真干。當然,他要真了解,為什麼?真了解才會真干,干得很歡喜,歡喜就現前。經上這一句,「明極覺滿」,四地菩薩。
...
「又實相無相無不相」,《般若經》上常說。無相是什麼?無相是體,就是常寂光。無不相是什麼?無不相就是前面的三土,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有相。但是你要曉得,相即無相,你能看到這個,這叫中道第一義谛。相是什麼?假相,不是真相,剎那生滅。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我這裡還有電影的底片。這是一秒鐘二十四張,在放映機裡面放映是一秒鐘二十四張幻燈片,每一張都不一樣,張張都是獨立。你在銀幕上看到,它就把你騙了,你以為是真的。一張一張的幻燈片,鏡頭打開,放一張,再關起來,又換第二張,它換得快,你眼睛來不及,就上當受騙了,一秒鐘才二十四張,這個道理我們今天明白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現實的世界就像我們在看電影銀幕,它移動比這個速度快多了。一秒鐘多少張?一千六百兆,不是一千六百張,一千六百兆,一秒鐘。我們這個電影在銀幕上一秒鐘二十四張,這是真相。正在看電影的時候也知道它是一張一張的幻燈片,它不是真的,每一張的相,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為什麼不相同?因為念頭不相同,不可能有兩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不可能,這叫實相。
你了解這個,這就萬法皆空,沒有一個是真實的。這個現象就擺在面前,一分一秒都在那裡演,我們看一輩子都不覺悟,到死還胡裡胡塗。聰明的人了解這個事實,看破了,這叫看得破。看得破之後是什麼心態?就放下了,不再干胡塗事情。什麼叫胡塗事情?把它放在心上就叫胡塗事情,你就錯了。好事、壞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就得自在,你就解脫了。好事決定沒有貪戀,壞事也沒有怨恨,為什麼?全是假的,立刻就是空的。念念不住,念念無常,就這個意思,這才看出真相。所以,體是空寂的,相也是空的,也不是真的,這叫見到中道,中道就是究竟的實相,你看到了。「所顯一切皆實相」,菩薩見到了,什麼菩薩?法身菩薩。「因極樂所現之相是無漏相、實相相,故雲清淨也。」
...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六種信,而六個信裡面第一個是信自己,就是念老在此地講這個「自」至為緊要。自己不發心,哪來的感應?感應決定跟阿彌陀佛要相應。我們有一分感他有一分應,有十分感他有十分應,有百分感他有百分應,一個道理。我們用什麼感?誠敬,誠敬到極處叫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那感應就在現前,非常快速。虛老朝五台山,對文殊菩薩那種誠敬心,用自己來做表法,自己那個誠敬表現出來給大眾看,讓佛門弟子看到感動向他效法,他來帶頭,這就是四德裡頭表演給別人看,「威儀有則」。我做出來給人看,肯定有人看懂,那他幫助眾生的效果就收到,把別人內心那種誠敬引發出來。這裡幾句話都很重要,行人是我們自己,如果不能夠「自心精進,斷除疑惑,深生正信,切願求生」,這幾句話重要。如果這幾句話都是真的,我們在這個世間,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如果這幾句話,我們覺得自己有問題,第一個,自心精進有問題,第二個,斷除疑惑有問題,第三個,深生正信有問題,第四個,切願求生有問題,你就很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轉。
名、利、情,這是三大關,名裡頭包括著地位,利裡頭最重要是財富,情是男女當中的關系,這三大關幾個人能突破?突破,道業就成就了。這三個關口,有一個關口過不去你就墮落,古人所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後悔莫及。我們業障深重的人怎麼辦?這些問題,佛菩薩的教誡天天念、天天講,講給別人聽,實際上是講給自己聽,只有念得多、講得多,這個自己印象深刻,境界現前,馬上就想到經上講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貪瞋癡慢念頭才起,馬上就想到經教裡頭天天在講的,你才能淡化、才能放下。所以這經教要不深刻,就印象不深刻,不能隨時提起來,它不起作用,迷了的時候隨業流轉,這個麻煩大了。只有印象特別深刻,境界現前馬上它就起作用,叫照,叫觀照。能把這樁事情前因後果都看透了,看透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假的裡頭有業報,業報很苦,自然他就止住了。這些條件我們天天要求,要求精進,要求斷除疑惑,這個疑惑裡頭有淺深不同,淺的疑惑容易發現,也容易控制。極深的疑惑自己不知道,極深的疑惑是什麼?萬法皆空,心現識變,法法皆如,這個疑惑難知道,很深的禅定才看到這個境界。
...
佛菩薩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雖然有其事,其事不可得;雖然有其相,其相畢竟空。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會怎樣?會放下,決定不會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為什麼?你說不會把它放在心上,實際上把它放在心上的人還特別多!哪些人?搞六道輪回的人。只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他就搞六道輪回,六道眾生。搞明白了,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給諸位說,六道輪回就沒有了,真沒有了,不是假沒有了。六道輪回沒有了,你修淨土,肯定得阿彌陀佛佛光注照,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就見到極樂世界,你就見到阿彌陀佛,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什麼?見佛的秘訣。
...
世出世間法都要靠開悟,開悟,真誠、清淨、平等,下頭覺就開悟了,所以真誠是根。真誠心不是用在我求學問、求佛法、我求傳統文化我要用真誠,我處事待人接物我就不誠,錯了!一誠一切誠,你才會開智慧。待人接物都是真誠,你才會得清淨。清淨是不染污,真看開了,真放下了。想像《般若經》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能不放下嗎?放下就清淨了。
再從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要把那個不平的心磨平,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功夫。我們修淨土的人,用什麼東西來磨?阿彌陀佛。順境、善緣阿彌陀佛,逆境、惡緣也是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這兒平等了,都擺平了,法子妙絕了!所以阿彌陀佛你得會用,你要不會用,你在平常生活當中還生煩惱,你說你可憐不可憐,不會用!無論什麼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起心動念,動什麼?動七情五欲,已經生煩惱了。一句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那裡去,把你那些煩惱習氣一掃而光。這叫真會念佛,這叫真修行,這叫真會用功。一定要保持身心清淨,你就健康長壽。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才能解決問題。無論是你自己的問題、家庭問題,你們公司問題、社會問題,統統是清淨心真能解決。你每天憂愁、煩惱,那是決定不能解決的。愈是做大事,心愈要清淨,決定不生煩惱,你的事業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經題上好,「清淨平等覺」,這是因,果報是什麼?上半部,「大乘」,大乘是智慧,大乘是大智慧,「無量壽,莊嚴」,無量壽、無量光,莊嚴是美好。我們今天講的真善美是莊嚴,佛家講莊嚴。大乘無量壽莊嚴從哪來的?從清淨平等覺來的,覺了,大乘就出現了;平等了,無量壽現前;清淨了,後頭莊嚴出現了。你會修因,你果報就現前。
...
煩惱破了,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十九歲放棄王位,放棄宮廷裡面富裕的生活,出去做苦行僧,去求學,這個表演是放下煩惱障。他的目的,是看到眾生疾苦、生老病死苦才發心,他具足第一條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放下家庭,把煩惱放下,去求知、求學十二年,到三十歲,把所學的這些東西也放下,這是示現給我們看,所學的是什麼?所知障,你所學的東西障礙你開悟。所以在菩提樹下,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恢復清淨平等覺。也就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大徹大悟,智慧、德能、相好圓滿現前。他給我們表演的,菩提樹下這一招,頓捨、頓修、頓悟、頓證。確實煩惱斷了,法門也得到,全是自性的,成佛道,開始度眾生。出定之後首先到鹿野苑,這五個人善根成熟先度他們,最初的五個弟子,憍陳如尊者第一個。佛給我們做了榜樣,做四弘誓願的榜樣,圓滿成就度眾生的誓願。
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是示現另一種方式,也是頓捨、頓悟、頓修、頓證,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他示現是個不認識字的,釋迦牟尼佛示現是知識分子,惠能大師示現這種開悟與知識沒有關系,讓我們看到更殊勝!世尊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沒有一樣惠能大師不知道,他全曉得,他都能講,講的絕不在釋迦牟尼佛之下,因為他講的能幫助人大徹大悟,能幫助人見性成佛,不可思議。說明什麼?說明一切都是自性圓滿具足的,你何必到外求?你到外面求,浪費那麼多時間,浪費了精神,吃那麼多苦頭,你並沒有學到。怎樣才學到?原來放下就是!能大師告訴我們這句話,放下就是。我們看到這兩個榜樣,要認真好好的去思惟、去觀察,找我們自己毛病到底在哪裡,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做到他那個樣子。
放下,這句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實在做不到,怎麼辦?佛留下了這部經,念佛往生,念佛成佛這個法門,跟圓頓很接近,雖然不能像他們一下就成就,我們這個能在一生當中成就,快的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上上根人。像惠能那種根性,七天真能成功;中等根性的人,三年五載肯定成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所得到的信息,幾乎一半的人三年,三年念佛成功,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是一般人全能做到。前幾年深圳黃忠昌居士他就表演給我們看,三十幾歲年輕的小伙子,聽到這個法門,聽到這麼回事情,他試試看到底是真是假,就發個心閉關,在深圳閉關,向小莉護關。向小莉今天的福報從哪來的?護關來的。黃忠昌真往生了,這個護關的功德可大了,今天她享的福就是護關來的。他不到三年,兩年十個月,還有兩個月期限滿,他預知時至就往生了,沒有生病。這是現身說法,是真的不是假的。
...
人要有智慧,真正智慧開了,於世無慮。有知識還不行,有知識的人憂慮,他有疑,慮就是憂慮。有智慧的人沒有憂慮,有智慧的人沒有懷疑。釋迦牟尼佛沒有憂慮、沒有懷疑,釋迦牟尼佛是什麼心?叫真心。真心是什麼?這個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這是真心。我們每個人都有,現在全失掉了。清淨變成染污,平等變成高下,覺變成迷惑,就錯在這裡。可是真心永遠不會變,變的是?變的是妄心,不是真心。只要我們把妄心丟掉,不要它了,真心就現前,不用它,真心就現前。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不執著;不分別,不用第六識;不去想它,不用第八識,真心就現前,只要你肯不用它就行了!那你想,我這東西不用,我不是無知,我什麼都不知道了嗎?你錯了。真正不用的時候,你什麼都明白,過去、未來你都明白了。真心像一面鏡子,照見,不是想見,不是分別見,不是執著見,照見!它才能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五蘊皆空。你們大家讀《心經》,觀世音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他告訴我們,他是用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現在世界災難這麼多,沒有了,全完了,全都化解了。是真的,智慧一開,全沒有了。智慧沒有開的人遭難,智慧開的人不受難,他沒有了。所以,苦樂憂喜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也沒有什麼自然災害,你了解真相就明白了。所以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就信心堅定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若約淨宗」,回過頭來就淨土宗的教義,怎樣理解這段經文。「曠無他念者,萬緣放下也」,真放下。你在淨宗要想成就,你不放下怎麼行,要放下。「鹹為道慕」這句話是「一念單提」。「無有憂思,當念即是」。這個接得好,完全用淨土宗來解釋。頭一個要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放下。為什麼?它不是真的。如果不放下,你就是繼續在搞六道輪回。你不想再搞輪回,你就得放下它。輪回太苦了,生生世世這苦不堪言,尤其現前的社會。我在這個社會上住了八十五年,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有什麼好處?就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八十歲了,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中國古人把人生配合春夏秋冬來說,很有味道。人從出生到二十歲,這年少,叫一個人一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是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是人生的冬天。八十以後沒有了,八十以後隨時可以走,春夏秋冬你都過完,該放下了。放下到哪裡去?放下到極樂世界去。鹹為道慕,就是一念單提,就是求生淨土,就這一個念頭。除這個念頭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再有別的念頭就錯了。你應該要了生死出三界,八十以上還不了生死出三界?無有憂思,什麼煩惱習氣統統斷掉了,所以當念即是,這句話的意思可深了,我們前面學過。
「一聲佛號,萬慮齊消,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罄然獨存,何喜何憂,故雲無有憂思」。這對了!所以就是一聲佛號,一部《無量壽經》,一聲佛號。真正善根深厚的人,有福德的人,聽到這個經生歡喜心。真聽懂了他什麼都放下,就像《金剛經》上佛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放下,不學了,只學這一部《無量壽經》,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本師,我每天禮佛三拜,拜本師,第一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南無本師阿彌陀佛,第三拜南無本師毘盧遮那佛。為什麼這麼拜?釋迦是應身佛,彌陀是報身佛,毘盧遮那是法身佛。佛有三身,法報應三身,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法身是體,報身是自受用,應身是他受用,教化眾生的。我們拜佛是這樣的拜法,念念不忘,念念不離。所以當念即是,一聲佛號。如果我們有什麼顧慮,心有不安,心有牽掛,心有煩惱,無論是順境逆境,這個東西一現前,統統歸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統而代之。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那不就什麼事都沒有了。這是什麼境界?跟禅宗講的靈光獨耀,靈光獨耀,智慧現前了。迥脫根塵,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塵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從六根六塵裡面解脫出來,這叫脫,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罄然獨存,這個獨存是真性,或者說是法身。何喜何憂,不但喜憂不可得,沒有了,染淨也沒有。喜憂是六道裡的事情,染淨是四聖法界裡頭,四聖法界也沒有了,故雲無有憂思。這一大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現在繼續看下面經文。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
『自然』兩個字貫穿全段。「乃因適得其中,而自然如是」,最重要的這一個字就是此地講的中字。如何能夠適得其中?大乘佛法裡頭,這個中字是中道第一義,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用真心、用自性,或者說用性德,一切都是自然的。這個自然,前面念老為我們說得很清楚,就是大乘經裡面所說的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要在這個法裡頭去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錯了。為什麼?一動念你就迷了。你的心本來像水一樣,水很干淨,沒有染污,水很平,沒有風浪,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所有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智慧。你一動念就起個波浪,波浪就照不清楚了,水動的時候,照的景觀它就模糊,動得愈厲害就更照不見。古人用這個比喻非常之好。所以用心要如同鏡子一樣,用心要如水。
...
前面我們讀到,古大德形容這個世間叫「不斷之無」,我們讀這句經文的時候,我重復了好多遍,這句話真正把佛經上常講的「萬法皆空」、「一切法不可得」把它說盡了。萬法是什麼?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是不斷之無,不斷就是相續,每個相續都是無。你在這裡頭起分別、起執著、起貪愛、起怨恨,不叫冤枉嗎?這是干傻事,沒有輪回自己變成輪回,沒有惡道自己把它變成三惡道,叫自作自受,這真的,不是假的。真正大乘教義能夠體會到幾分,人慢慢就醒過來,就覺悟了,人只要一覺悟,眼前的生活就幸福美滿。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享受到了,你的享受跟菩薩一樣。在中國,中國人稱菩薩為仁者,仁慈的人,菩薩大慈大悲。仁者無敵,敵是什麼?對立的。菩薩沒有對立,跟任何人沒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換句話說,菩薩永遠沒有敵人,沒有冤親債主。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要防一個人,錯了,你防他干什麼?我沒有學佛的時候,也常聽人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學佛之後知道防人也不可以,也是錯誤的,你防他干什麼?你要把他看成佛、看成菩薩,就對了。害人之心是造孽,防人之心也是造孽,那個防是染污、是不平。你心真清淨、真平等,哪來的防人之心!沒有需要。財物放在這邊,人家拿去了,好!大家用,我用、他用不是一樣嗎?都好,何必要去防他?不需要,真正心開意解得大自在。每天還要防人那心很苦,這裡講的「心勞身苦」,天天防這個、防那個,你說你活得多可憐。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假的,《般若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防他干什麼?什麼叫人生最高的享受?心明白,身安樂,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安身樂。
...
道理我們都懂得,懂了之後怎樣?要真干。你懂得了,叫看破,是不是真看破?未必。真放下就是真看破了,看破沒有放下,不叫做真看破。佛法講悟,這叫解悟,不是證悟,解悟得不到真實的受用。解悟之後一定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叫證悟。證悟得真實利益,那你過的是什麼生活?是諸佛菩薩的生活,不是凡人生活。所以經書不能不讀,不讀永遠迷惑,像下面四個字講的「愚癡蒙昧」,你不讀經書就是這樣的。解悟不管用,一定要證悟。但是證悟必定通過解悟,你不了解,你放什麼,你怎麼放法?了解了,明白了,我知道怎麼放,我知道放些什麼。解悟是看破,看破才會放下;放不下,說明你還沒有看破。你說我已經看破了。是的,你已經知道這樁事情,真的沒看破;真看破了,你決定放下。你身上背個重擔多難過,人家告訴你放下就快樂了,我一放下,真快樂,這擔子真丟掉了。勸你放下,你不肯放下,放下那個境界你享受不到。解悟是幫助你放下的,放下又是幫助你更深一層的解悟。佛法沒有別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一直到究竟圓滿。這是六十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真有效果。在這個時代,這個環境裡頭,很有效,永遠不衰,永遠不敗,永遠不會墮落。你要會用,你就有成就;不會用,你就有困難。所以這五種惡歸納起來,都是愚癡、瞋恚、貪婪,意業的三毒。
...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這是我們第一樁大事,什麼大事?這一生作佛去了,頭等大事,不再搞輪回。我們是不是這個心?是不是這個願?如果是這個心、是這個願,我相信,你,古人講的這句話,心安理得。你的心安了,為什麼?理明白了。倒過頭來,理得到了,你心一定安。心安,我為什麼強調這個心安?這世間災難與你不相干了,大家有災難,你沒有災難。為什麼?你已經取得西方極樂世界,災難如果現前,你非常歡喜到極樂世界去了。前面我們學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知道了,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就來接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這十六個字是我們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如果具足,這四句就是保證書,你說多重要!
這就是《觀經》裡面的至誠心與回向發願心。這是講菩提心,菩提心的體,至誠心,自受用深心,他受用的是回向發願心,與《觀經》的菩提心相應。「且三輩往生鹹雲」,三輩往生都說,「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故《淨影疏》曰,然此三輩,人位雖殊」,求生淨土的人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千差萬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也不一樣,品位不相同。「至欲往生,齊須發心求大菩提,專念彼佛,回向發願,方得往生」,這是完全相同的。這是我們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真正想往生,一定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真信、真願,真信,不懷疑;真願,你就能真放下。放下什麼?娑婆世界的林林總總、點點滴滴全放下了,不再干涉了。
尤其是在往生的時候,往生的時候如果一念放不下,你就去不了。誰能保證自己在臨命終時真放下?平常說得很好,臨命終他真放不下。所以說放下,他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要平時去練,現在就干,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定要看得淡薄,知道什麼?知道這個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物質現象它的根源是意念,意念是精神現象,意念從哪裡來的?無中生有,有還歸無,了不可得,你為什麼不放下?不放下你就受其害,放下你就得其益。所以放下是功德,放不下都屬於福德,福德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世間?《金剛經》上四句偈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這個看法,「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講這些現象的存在,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的存在,就像閃電一樣,像露水一樣,一剎那,時間很短,不長。真正通達明了,你就很容易放下。
我在早年,曾經就《金剛經》這四句偈,我把它印在透明的膠紙上,這四句話。送給誰?送給每個信徒家裡貼到電視機上,看電視就看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提醒大家,電視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實的世界,跟電視差不多,不是真的,何必認真?看破了,它就不干擾你的清淨心,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現前,那往生是決定靠得住。清淨心是什麼心?真誠心,這經上講的至誠心。
「專念彼佛」,這一句重要。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全放下了。阿彌陀佛是無量的功德,念一句無量功德,念無量句,那是無量無量的功德,為什麼不干?為什麼還要起雜念?真正明白了,真正知道了,不會起雜念,為什麼?起一個雜念,你說我損失了無量功德。這個樣子才能夠念念相續。功德比福德那不知道殊勝到哪裡去了!諺語所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那功德還得了!一個修功德的人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真有福了,這個地上所在的一切眾生都不會遭難,這個功德多大!現在大家都在談二0一二馬雅的災難預言,真正有功德的、有福德的人他會說,你們有事我沒事,你們有災難我沒有災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許多人都勸我們要念佛,要認真去念佛,要發心專念阿彌陀佛,再「回向發願,方得往生」。我們把所修的功德、福德都不享受,這個功德干什麼?這個功德專門用來求生西方,這就是回向發願。
...
淨土宗的人大徹大悟就是徹底放下,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統統放下,一部經、一句佛號。這是什麼?這是真正覺悟的人,不是真正覺悟的人做不到。諸位細細想想,取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不是難事。善導大師所說「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李老師告訴我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也只有三、五個人。他的話也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大多數念佛人不想去,口裡想,心裡不想,口裡說要去,心裡對這個世間還留戀得很,不肯放下,不是去不了,不想去那就沒法子。所以能不能往生,權操在你自己手上,誰都管不了。往生的權不是在阿彌陀佛手上,這個要知道,在自己的手上,自己想不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