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學習心得:佛教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觀之

 

尊敬的老法師!

尊敬的佛陀教育網絡學院的大德菩薩們!

阿彌陀佛!

   感恩老法師的慈悲開示,為學佛弟子的修學之路指明方向,並為以後的破迷開悟之旅奠定堅實的基礎。弟子在恭聽老法師開示的《佛教是什麼》課程之後,以問答的形式,粗淺的整理了學習內容,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修,以及學院的大德菩薩們批評指正!

一、    為什麼要學佛?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大智大覺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覺悟的教學。佛教的教學宗旨是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使人能明辨真妄、邪正、善惡、利害、得失、進而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去、樂觀、向上的清淨慈悲救世的宇宙人生觀,達到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獲得圓滿、真實、幸福的生活目標,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因此佛陀教育確是每個人都應當接受,應當依教奉行的。

二、    什麼是佛教?

佛教是指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於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裡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生,從生到死,而佛法是三世的教育,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延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如民國初年的大佛學家,歐陽竟無先生在中山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所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

三、    什麼是佛法?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因為佛的含義無限深廣,中國字匯裡面的智、覺二字不能夠全部包括,所以采用音譯,同時佛用一個代名詞代表無盡時空裡面多包涵的一切萬事萬物,這個代名詞就叫做法,所以佛法這兩個字連起來,就是無盡的智慧、覺悟,覺了宇宙人生的一切萬事萬法,既是中國人常講的“佛法無邊”,所覺的對象沒有邊際,能覺得智慧也沒有邊際,而這無量無邊的智覺,是自己的本能。本能的智覺與智覺的對象(宇宙人生萬事萬物),是一不是二。同時佛從真如本性給我們說出無量無邊的經典,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說的一切全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49年所說的,沒有說到別人,全說我們自己,所以佛陀的教育與一般教育確實不一樣,是與我們自己切身相關的。總而言之,釋迦摩尼佛為一切眾生,說什麼法呢?以一言蔽之,就是為我們說了大圓滿法!

四、    佛教是消極、落伍的嗎?

佛教教學讓我們有能力在現實環境裡辨別:真、妄、邪、正、是、非,乃至於善、惡、利、害。然後再幫助一切眾生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可見佛教既不消極,也不落伍,是能給我們真實利益的。《無量壽經》上講:佛教是圓滿的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困難問題的,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圓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就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至於往後的目標——斷煩惱、出三界——殊勝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佛教是能讓我們得到真、善、美、慧,永恆真實幸福的教育!

五、    學佛是搞宗教迷信嗎?

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迷信”,佛門常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是什麼呢?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的真相不了解,因為不了解真相,往往看錯了,想錯了,於是就做錯,做錯的結果就是苦啊!如果一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真正了解,所得的結果一定是快樂。所以學佛就是學習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學習如何獲得永恆幸福、完滿的生存狀態,絕非迷信!

六、    佛教化眾生的原則

    佛陀教化眾生的原則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菩薩在十法界認真教學,比追求名與利的勤苦世間人還要辛苦,還要努力,這種力量出自內心的愛護,叫做慈悲心,佛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種慈愛是平等的,無條件的,這樣的慈愛是推動佛菩薩教化無量無邊眾生的永恆的力量。而這種無盡的大慈悲心,無盡的智慧中流露出來,智慧就是方便法,佛菩薩用種種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推動,這樣才能幫助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悲要建立在力行的基礎上,不能夠感情用事,否則便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了。

七、    般若與智慧

“無知”是般若,“無所不知”是智慧,換句話說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更具體的說,能夠說明宇宙現象的這種智慧,叫做智慧,能斷煩惱、破無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能斷無明煩惱,稱為“根本智”,能夠解釋宇宙無數現象,稱為“後得智”,後得智是從根本智裡生起來的,如果對於整個宇宙的大圓滿,不能徹底證得,怎麼能說得出來呢。智慧與般若都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八、    什麼是修行?

    佛法講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就是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佛法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類:一、身體所造作的身業行為。二、言語所造作的口業行為。三、起心動念,意業行為。心正,我們的言行一定正,因此修行要從根本修,心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佛法將行門是無量無邊,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方法門道都是修定,並非只有禅宗才修定,哪個宗派都修定,所以說:“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並無高下。”修學最要緊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法門多就會產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哪一種法門我用得習慣,用得很自在,很順利,就用選哪個法門。

九、    什麼是吉祥?

    吉祥的一般定義是,凡是我們本分應該得到的,我獲得了就是吉祥,我不該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往深裡,盡虛空遍法界,無論是理論,現象,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一切萬事萬物的受用,也是我們應該得到的,這稱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你應該享受的,這是吉祥的本意。佛說法,第一絕對不違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決定不能夠違背。第二還要適合眾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這是枉然,就不吉祥了,所以“契機契理”的說法是最吉祥的,佛沒有白說,我們沒有白聽,真正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是圓滿的吉祥。

十、    福德與功德

我們現前大眾,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財富、健康、長壽、這些都是福德,福德是果報,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麼因,得什麼果報,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才是真實的,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屬於功德。一個人會說法,大家看他沒有福,就不會相信他,他要是說大福德是我修行來的,別人見到很羨慕,自然就跟他學了,所以有智慧還要有福德才能度眾生,這是佛法真正教給我們的——修福、修慧,福慧雙修。

十一、大乘佛法的修學次第

大乘佛法的修學次第,是以四大菩薩作代表的,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賢菩薩,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的佛法。佛陀是教育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孝親尊師,將孝敬發揚光大,孝敬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平等,孝敬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觀音法門了,所以觀音是地藏的發揚光大,稱為大慈大悲,沒有地藏哪來觀音。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第三位菩薩就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踐——將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能夠從心所欲都不違背這個原則,就是普賢菩薩。誰是普賢,人人都是普賢,普賢是心心大圓滿,願願大圓滿、行行大圓滿,普賢法門是圓滿的法門,所以《華嚴經》說,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如果沒有真實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大願就不圓滿,四大菩薩表現此義,代表大乘圓滿的德法,所以要從地藏學孝敬,進而學習觀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願大行。

十二、什麼是三皈依

    三皈依總結起來說,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淨而不染,佛教導我們修正行持的三個標准就是“覺、正、淨”這是自性三寶,此三寶每個人都有,都具足的,從前把它忘掉了,從皈依這天起,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並用覺、正、淨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三皈依,是真正的皈依。覺、正、淨這自性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覺悟的人,見解一定正確,心一定清淨,因此只要在這三個標准中,采用一個就可以成功,可以全部得到,中國大乘宗派裡,禅宗選擇由覺入門,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除禅宗外,都屬於教下)像天台、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這些選由正門入——依照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淨土宗和密宗,這兩宗都是由“淨門”入——修清淨心。但是覺門要上根利智,要很聰明的人,心地很清淨的人才能學,否則這個門是走不進去的、正門,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時間較長,要念很多書,念很多年,路很長。淨門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需要很長時間,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比密宗成就還要容易,更容易得清淨心。以上自性三寶,道理也許能體會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找不到依靠,三皈仍然是落空,我們到哪裡找到真正的一個依靠呢?就是把三皈依落實在生活裡,佛教的每一宗都有它依據的經典與修學的方法,如淨土宗所依的三寶,佛是阿彌陀佛,法是《淨土五經一論》,僧是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以他們為修學榜樣,要學得跟他們一樣,這三皈就落實了。

十三、佛法修學的五大科目

1.    淨業三福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屬人天福。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屬小乘福。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

淨業三福是一切法門修學證果的根基,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像蓋大樓一樣,是地基。如果人都做不好,不夠資格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怎麼能作佛?作佛先做人,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人道,是佛道的根本,學佛第一重視做人,要把人做好,孝道是諸佛菩薩修行的大根大本,每尊佛菩薩都是從這個法門修學成就的,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盡心盡力,常常犯過錯,全都是不孝,你能孝親,你的學問、德行就有根,你能親近明師、善知識,你德行學問就有本,只要有根本,枝葉花果自然茂盛。一個人真正能做到孝親尊師決定不墮惡道。往生的基本條件是淨業三福,信願行三資糧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三福只要修一條,回向就能往生。

2.    六和敬

1)      見和同解:建立共識,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要養成守規矩、守法的習慣,遵守常住公約。

2)      戒和同修:大家同住在一起修學,總要制定一個規矩,在家的僧團以五戒為基礎,出家的僧團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為基礎,再加上大眾現前生活共住所必須要遵守的一些規矩,一般講寺院裡的常住公約。

3)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

4)      口和無诤:大家住在一起沒有爭論,真正能夠用功向道。

5)      意和同悅:就是平常講的法喜充滿,真正學佛人無論遇到善人還是惡人,順境或是逆境,無一不視為幫助自己消業障、增福慧的助緣,怎麼不歡喜呢,這個內心的喜悅是油然而生的,叫“法喜充滿”。

6)      利合同均:一起共修的人,物質生活是平等的,

在道場裡,六和敬一條都不能少,。否則就不是釋迦摩尼佛的僧團,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們依世法來講,所謂“家和萬事興”。

3.    三學

  三學指戒、定、慧是佛法的課程標准,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的眾生,病痛到底在哪裡呢?第一、造十惡業,佛用戒來對治,戒學是對治惡業的藥。第二、人心散亂,不能得定、不能清淨,所以用定學來對治,最後用慧學對治愚癡。佛經分為“經、律、論”三藏,定學是經藏,戒學是律藏,慧學就是論藏。戒學是調身的,定學是調心的,慧學是調行的,因此一個學佛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你說他怎麼能不快樂呢?

4.    六度

1、布施:在整個大乘佛法裡,布施是菩薩修行最重要的一條,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六度,這六條再歸納,就是布施一條,所以佛首先教我們布施波羅蜜。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養。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其中財布施分為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身體,佛菩薩與凡夫不同的地方在念頭,一念覺,為一切眾生就是佛菩薩,一念迷,為自己就是凡夫。第二種法布施,是智慧、聰明才藝的修因,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習的,只要我會,我能就熱心的教導他,這都是法布施。第三無畏布施,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布施叫做無畏布施。吃素食也屬於無畏布施,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真正做的圓滿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2、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無論大小,都有它的法則,一定要循著法則,才能夠做得圓滿、快速。我們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的修學次序,先從發大心起,大心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願心,然後斷煩惱,斷習氣,再學法門,最後圓成佛道。

3、忍辱波羅蜜: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心,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個人沒有耐心,無論他條件多好,也是一事無成,成功永遠屬於有耐心,有毅力的人。忍耐分為三類:第一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忍受,第二是自然的變化,第三就是修行,沒有得到法喜前,功夫沒有得力前,修行是很苦的,路很艱辛,這個階段過去以後,就很樂了,因為功夫上軌道了,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沒有更進一層的境界,耐心也是精進的預備功夫,有耐心才談得上精進。

4、精進:精是專精,進是進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無論世出世間法,想在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進,最好一生,只學一部經,專講一部經,這就是精,每講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進步。所以一門深入的修學才叫精進,精進的利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5、禅定:禅定包括世出世間的禅定,世間的禅定是講四禅八定,能夠修成,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世間禅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諸佛如來所修的,我們稱為出世間上上禅定,整個佛法修鞋的樞紐在定,這一生當中,自己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這個方向和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動搖,就是定。

6、般若:對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跟諸佛如來一模一樣,那個時候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就是般若波羅蜜。

總而言之,一切作為都是方法,都有程序,這個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這是忍辱,能夠專精不懈,這就是精進,心地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就是禅定,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不明了,這就是般若,佛教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薩行。

5.    十願

1、禮敬諸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質”,情是指一切有情眾生,就是一切動物,無情是植物礦物,所以諸佛包括所有一切,把我們對佛的那種恭敬心,轉而對一切眾生,就是普賢心。

2、稱贊如來:善的我們稱贊,不善的,我們恭敬而不稱贊,但都恭敬。

3、廣修供養:普賢菩薩的供養,一供一切供,供養一尊佛就是供養一切諸佛,不是單指已經成佛的這些諸佛,是請與無情全部包括在其中,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是菩薩修學的方法,也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境界。普賢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中,是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

4、忏悔業障:業障是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動念就造業,一定就產生障礙,障什麼呢,障了我們的本性,忏悔業障在佛法的修學裡,是關鍵,是樞紐,所有一切修學法,都是忏悔業障的,後不再造為真忏悔,有業障,修行決定不能成就,在無量無邊的法門裡,只有淨土法門最殊勝,既是我們造作了五逆十惡的重罪,要墮落阿鼻地獄,業障還沒有忏除,只要真正發願改過自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求生淨土,業障就消除了,馬上就能夠成佛。

5、隨喜功德:隨喜不但是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還要盡心盡力的促成他,幫助他,如果我們能力不夠,無法幫忙,我們有這個喜心贊歎,也是隨喜功德。

6、請轉法輪:禮請法師大德來講經說法、來弘法利生,這也是最大的福德。一般講修福,不管是為自己修福,為大眾修福,為亡人修福,念經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講經那功德更大。

7、請佛住世:請好老師常住,以便於天天教導我們,使我們接受長期熏陶,才能得到成就。

8、常隨佛學:我們說出以佛為修學的榜樣,學習的典范,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經典還留在世間,依照經典修行,就是常隨佛學。

9、恆順眾生:面對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一定要順,在恆順中觀察機緣,誘導眾生斷惡修善,助他破迷開悟,這一定要知道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我該怎麼做,才能恰到好處,收到圓滿的效果,所以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恆順。

10、普皆回向:把自己所修所學的功德,毫發都不保留,全部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把自己的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圓滿。

總之,我們修學淨宗所依據的經典是淨土五經一論,修行的方法,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非常的簡單,明了,一點都復雜,我們一生遵守這個原則來修學,決定成就!

十四、佛法的教學藝術

佛當年在世到處講學,跟周游列國的孔老父子沒有兩樣,佛法傳到中國來,才有寺院、叢林、固定的住處,因為佛教史中國帝王迎請到中國來的,在印度,社會大眾對托缽的僧人非常尊敬,樂意恭敬供養,而中國人把托缽當成要飯的,既然僧人是皇帝請來的,皇帝又拜他做老師,哪有讓皇帝的老師討飯的道理,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之後變中國化了,不再托缽,不再樹下一宿,而是蓋好的房子,宮廷派專人侍候供養僧人,到唐朝的時候寺院發展成叢林,百丈大師跟馬祖,是叢林治堵的二位創始人,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是真正有規模,把佛教教學制度化的大規模的學校。叢林的教學、講學、教材、教法,沒有一樣不是達到了最高的藝術境界,甚至一幅畫、一首詩都蘊含高度的哲學修養在裡面,才顯出真善美慧。以繪畫、雕塑藝術而言,敦煌壁畫、雲岡石窟和房山石經都可體會到中國佛教藝術的偉大和壯觀。佛教寺院的體系好像學校和波無光的結合體,佛教所有的一切藝術,都含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很高的靈性智慧,有很多人看到佛教這麼多的神像,便以為是低級宗教,泛神教,他不知道佛教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不是神,是代表法門的,世間有無量無邊的事,無量無邊的理,用一個形象,一個方法是無法完全表達的,所有用許許多多不同的藝術品來表達,佛教藝術在教育上的特殊用意了解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一切菩薩、羅漢代表我們的修德,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數來,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顯現要靠修德。佛教正規的建築,一進山門,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天王殿,裡面供養四大天王——護法神——當中供著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塑像是布袋和尚,看他笑瞇瞇的樣子,就是告訴我們,你想學佛嗎?先要笑臉迎人,不能發脾氣,他的肚皮很大,大代表什麼都能包容,不與人計較,對任何人,任何事,心裡都歡歡喜喜,平平靜靜的,不要跟任何人計較,有這些條件才能入佛門,由此可知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意義,佛前供一杯水,也是表法,水是干淨的、清淨的,代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干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一樣的靜。佛前供花,供水果,花表示因,果表示果報,我們供水果不是給佛菩薩吃啊,是教我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應該修什麼樣的因。佛教的教學工具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累述。

總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實的智慧、無量的大覺,無盡的悲心,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快樂,徹底的解脫。正如歐陽竟無大師演講中所說的那樣:“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聽來真覺如雷貫耳,振聾發聩……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頂禮尊敬的老法師!

頂禮各位佛陀教育網絡學院的大德菩薩們!

 

弟子觀之(學號eb30191)敬上!

   2012年6月15

 

上一篇:學佛徹底改變命運,現在積極推廣三世因果
下一篇:心不清淨雜念紛飛能往生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