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開悟捷徑:一個單獨的自我不過是另一種幻想罷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開悟捷徑:一個單獨的自我不過是另一種幻想罷了
“你太關心你自己的成就了。所有形式的自我關懷都無助於圓滿證悟,並且所有的幻想、精神力量、專注的禅定、學問、辯論技巧甚至涅槃經驗本身到頭來都是毫無用處的。如果能堅持不懈地長養菩提心,發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是更好嗎?忘卻自己的利益,多關懷他人的福祉。視別人比你自己更重要。執著自我是不滿足和痛苦的根源,你要征服自私自利的雙面巨魔!一個單獨的自我不過是另一種幻想罷了。”
阿底峽的開悟
阿底峽是公元11 世紀印度最偉大的班智達。他應一位住在西藏西部地區受監禁的國王邀請到西藏;這位國王被囚禁時決定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將贖金用來迎請阿底峽,將佛法帶給他的子民。阿底峽將生命最後的12 年留在西藏,教學並建立了噶當派的傳承。阿底峽的大乘名著《菩提道炬論》,以及他關於“修心七要”的教法,都在闡揚如何培養及訓練菩提心,也就是如何發展利他的情操而達證悟。今天,在許多藏傳佛教的傳承法系中,阿底峽精湛的教學與實修法的傳授,仍廣泛地被應用於教學與修行上。持皈依誓言的意義,是進入學佛之門。
阿底峽是東孟加拉國的王子,生於公元980年。小時候阿底峽做了一個夢,綠度母出現在夢裡,勸誡他不要被世俗有刺的誘惑牽絆,並告訴他在過去的552生裡他已經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博學的班智達。解救眾生脫離輪回苦海是他的使命,不可以半途而廢。醒過來以後,阿底峽認清了他的業力以及願力,決心完成使命。他離棄世俗生活,出家為僧,不倦怠地四處尋訪證悟名師,在他們座下學習。後來在密續上師羅睺羅教導下,他研讀了佛教三藏所有的經典和梵文大乘經論,他背誦了許多讀過的經典以及相關的注釋,在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博學、有成就的著名阿阇黎,也就是佛法教師。
有一天,阿底峽看書的時候,自己懷疑起來:“直接引向開悟,哪一條路是最迅速的呢?如果遵循大乘菩薩道,必須在無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達到涅槃寂靜。那麼我有可能達到開悟嗎?"
“要怎樣才能到達涅槃彼岸呢?”這位年輕學者歎息著:“我是得無止盡地輪回?"
就在那一刻,具神通的羅睺羅上師突然召喚阿底峽。他好像洞悉弟子的想法,對阿底峽說:
“你太關心你自己的成就了。所有形式的自我關懷都無助於圓滿證悟,並且所有的幻想、精神力量、專注的禅定、學問、辯論技巧甚至涅槃經驗本身到頭來都是毫無用處的。如果能堅持不懈地長養菩提心,發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是更好嗎?忘卻自己的利益,多關懷他人的福祉。視別人比你自己更重要。執著自我是不滿足和痛苦的根源,你要征服自私自利的雙面巨魔!一個單獨的自我不過是另一種幻想罷了。”
然後,羅睺羅針對弟子的感歎說:“還有,沒有人能逃離輪回而達到涅槃——要是你愚昧地企圖逃避輪回而追逐涅槃,得到絕對的解脫。最好是超越這二元對立的觀念,了悟到無差別,使一切事情達到圓滿。你將來一定可以獲得寂靜常樂的,不要忽略它。”
不久之後,阿底峽來到佛陀證悟的聖地菩提迦耶。一天,當他在大佛塔下繞行時,看到兩位端莊的年輕女子站在佛塔南邊的蓮花池畔。她們長得太美了,絕不像一般世間凡人。其中一位問另一位說:“什麼是達到圓滿開悟的最好修行方法?”另一位回答說:“無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個人怎麼可以轉身棄他人於不顧呢?"
第二天,阿底峽又去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樹繞行,釋迦牟尼佛曾在這棵樹下靜坐。阿底峽聽到一個老乞婦告訴一個麻風病人:“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獲得圓滿開悟的最好方法。”她解釋道,“設身處地多為他人想想,放棄自私自利的想法。”
阿底峽心想:“這裡的每一個人,從最高雅到最卑賤,似乎都知道開悟的最好方法,和我的上師說的一模一樣,只有我一個人還遲疑不定。”
翌日,阿底峽繼續手持念珠緩緩地繞著聖殿。他看見一只小鳥棲息在觀世音菩薩像的膝上,佛像刻在佛塔的壁完裡。他聽到佛像開口對小鳥說:“具備捨棄自己、愛護他人的菩提心是圓滿證悟的最好方法先考慮別人,把勝利與光榮歸於他人,自己承擔失敗。”就在這一刻,阿底峽所有的疑惑都煙消雲散了。
阿底峽獨自伫立冥思,凝視著菩提樹下金色佛像的寧靜容顏,突然,他想起了蘇門答臘島上的金洲法稱大師,那是一位真正護持珍貴菩提心的上師。為了達成小時侯度母在夢中授予他的使命,阿底峽決心去尋訪金洲大師。後來,他在這位上師座下勤奮修學了12 年,成為他的法嗣。每當他提到尊貴上師金洲法稱的名字,他總是合掌當胸,閉上雙眼並微微行禮。阿底峽從這位慈悲的上師那裡學到了獨特的“自他交換”大乘修行法:那就是將自己置於他人的境地,把他人的負荷承擔起來。這成為噶當派一個主要的特殊修持方法。
晚年時,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本土已是一位受歡迎的偉大上師,他住在超戒大學(戒香寺)。許多年後,幾位西藏王室使者滿載黃金來迎請他去他們的地區教學。阿底峽向觀世菩薩和度母祈禱,請求指引,詢問他到西藏能否真正利益彼邦。度母告訴阿底峽,如果他願意去,將對這雪域大有裨益。不過度母又說,如果他前去西藏,將在72歲時死在那裡;如果他不去那裡,就可以活到92歲的高齡。阿底峽實踐了無我的菩薩誓願,長途跋涉來到西藏。
阿底峽改革了西藏的佛教與社會,重整道德作為佛法的基礎。在西藏,他傳授了無數的佛教皈依,因此最後以“皈依班智達”一名而著稱。72歲那年,這位佛法導師阿底峽圓寂了。
|
|
|
|
|
|
上一篇:虛雲老和尚:學佛應如何做人處事
下一篇:張頤武先生:作為人生哲學傳播者的南懷瑾先生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