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菩薩登初地後禁不住數數歡喜,亦即極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極喜之地見百佛——到登地菩薩後所達之覺悟境界及功德 

    初地菩薩首先是從薄地凡夫入資糧道至加行道,待二道圓滿究竟後,證悟空性趣入見道即登一地(極喜地)。菩薩在一地以前因分別心從未見到法界的真實本面,唯達見道時以無漏的入定智慧超越了分別心,方得現見法界本面。爾時初地菩薩對佛、法、僧三寶生起了不共的歡喜心,由離成佛很近而極喜,徹底遠離了凡夫地位而極喜,成一切眾生的導師而極喜,因此於出定位中內心禁不住數數歡喜,故名極喜地。

登地後為真佛子

    《入中論》說:佛子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登地以上的菩薩才是真正生於如來的家族之中,成為真實佛子,具足了成佛的種姓,決定無有退轉,將來必定成佛。凡人當中,具有成佛的發心,還沒有親眼見到佛所證悟的自在境界的這種人,我們把他稱之為是世俗中菩薩。初地菩薩亦證悟了佛陀所悟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理——緣起性空,若說菩薩與佛尚有差別,那只是分證與圓證的差別而已。然足以成為如來真實之子,能續佛慧命、廣利有情、肩負如來家業。因為他相續中已經生起了勝義菩提心的緣故。《華嚴經》雲:“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寶心,則超凡夫位,入佛所行處。生在如來家,種族無瑕玷,與佛共平等,決成無上覺。”

登地之後顯密差別消失

    顯宗和密宗的差別在什麼時候就可以消失呢?如果學顯宗的人,證悟了顯宗的第一地,實際上也就證悟了密宗。因為在第一地之後,顯密是毫無分別、一味一體的。所謂密宗的特點,只存在於資糧道和加行道,也即沒有登地之前。也就是說,在沒有登地之前,顯密確實有很大差別,但在登地以後,就沒有差別了。例如,在顯宗裡沒有金剛身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這是密宗特有的一個修法。然而,證悟一地的顯宗修行者,當他從一地的定中出來以後,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叫幻身或金剛身。雖然他沒有修過生起次第,但因為他證悟了光明,就會有幻化身。所以,在一地以上,顯密是沒有差別的。一地以上的顯宗修行者,最終也自然而然地趨入了密宗。因為修大資糧道的人通過禅定,可以去諸佛剎土,在佛前聽法。在這些佛剎中,也有密宗修法的傳承,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

到了登地(一地)以上才可以隨意度化各類眾生,出入各種場所   

    一般修行人與凡愚親友交往有害無益,只會給自他雙方帶來損害痛苦。此處所說的凡愚,也即《寶雲經》中所說的九種惡知識:破戒者、邪見人、失威儀者、邪命人、樂愦鬧處者、多懈怠者、樂著生死者、違背菩提行者、樂居家眷屬者。與這九種人接觸過密,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違緣、障礙,因而應敬而遠之,謹慎地對待。

    對初學者來說,自己對治障緣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親近這些惡知識,他們當然不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什麼好處,而自己也無法使他們捨棄惡業轉入正道。既然對雙方都無益,不如先求獨善自身,尋求利益自他的圓滿能力,這才是穩妥的辦法。我們修行未達一定境界前,接觸凡愚如同遇到怨敵一樣,只會為自己帶來痛苦,所以不應見到他們,也不要聽到他們的聲音,自己於寂靜處為得二利而精勤修習止觀,只有這樣對自他皆有益。如果沒有堅固的見解修證,像登地菩薩那樣,修行人長期與那些凡愚者來往,負面影響肯定是難免的。慧可大師也是得到達摩祖師的心印得到證悟後隨緣度化眾生:據史料記載,二祖慧可付法給三祖僧璨後,即前往邺都,韬光養晦,變易形儀,隨宜說法,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厮役,一音演暢,四眾皈依,如是長達三十四年。曾有人問二祖:“師是道人,何故如是?”二祖回答道:“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登地菩薩以上才超越了在家出家相

    寂天菩薩說:在我尚未獲得極喜地之前,祈願蒙受文殊菩薩的恩德,恆常能回憶前世,獲得宿命通,並且生生世世以出家相來利益眾生。願我能以菲薄的飲食,補充體能,維持修行所依的身命,更願我生生世世都能安居在理想的寂靜環境中修行。寂天菩薩謙虛地說自己是凡夫人,未得一地菩薩果位,原因就是提醒後學者:未得一地之前,千萬不要生起傲慢心,覺得自己不用發願了、不用出家了,什麼都很隨便。解脫經雲:佛陀示現沙門相為令眾生不求梵天帝釋之身而懃求出世無上之法,踰出宮城示現出離三界牢獄。他要給眾生示現的真正目的和讓眾生學習的是什麼呢?發解脫心出離輪回,對凡夫來說發出離心現清淨僧相是必修之路。證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薩,比如說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等等,哪怕僅僅是一位菩薩,無論他們現何身相均叫僧寶,因為他們早已圓滿加行道和資糧道修行。

見道(登地菩薩)七覺支的覺悟功德

    達到七覺支是一地菩薩的功德,但我們凡夫人也可以相似地具有。漢地智者大師說:“修此七覺,即得入道是也。”修持這七種覺支,未入道者可以入道。此處的“道”對凡夫而言,是指資糧道、加行道;對聖者而言,則是一地菩薩斷除見惑而現前的見道。所謂的“覺”,是指涅槃或成就,即一地菩薩的功德得以成就;所謂的“支”,則指依靠上面這些功德,菩提妙智可以顯現出來,它是一種甚深的修行方便。修行人在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積累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之後,終於成就了一地菩薩,也就是證得見道。見道時有七種菩提的覺悟功德——七覺支,哪七種呢?

    一、念覺支:見道者不像凡夫人一樣,今天以正知正念攝持根門,修持善法非常不錯,可是過一段時間,正念就無影無蹤了。作為一地菩薩,始終不會忘失自己的所緣,無論專注於什麼善法,入定時當然不用說了,即便是出定之後的行住坐臥,也不會忘失所緣的正念。念覺支喻為“輪王寶”:因為正念是始終不忘失善法,依此善法遣除以前沒有斷除的障礙,獲得前所未有的功德,就如同輪王寶能勝伏一切前所未伏的諸國,對沒有降伏的地方可加以降伏一樣。它是菩提的依處支。

    二、擇法覺支:凡夫人的智慧有限,通達這個法的,不一定通達那個法。而一地菩薩抉擇一切法的實相為空性,辨別人無我與法無我、善與惡等的智慧無有障礙。擇法覺支喻為“大象寶”:一地菩薩的擇法智慧,能摧毀人法二我的執著相,如同大象寶能摧一切敵軍。它是菩提的本體支,也叫自性支,即菩提的本體是無我智慧。

    三、精進覺支:對所修的善法精勤不懈,沒有時而松、時而緊的現象。凡夫人有時候雖然精進,但不能長期堅持,上師如果說一下,兩三天內還可以,每天早上起來磕頭,但過幾天又不行了。而聖者的精進常年如一日,專心一意,無有間歇。可見,得到一地菩薩時還要不斷地精進,正如昨天所說:“未得成就之前永精進。”只要尚未獲得究竟佛果,精進是永無止境的。精進覺支喻為“駿馬寶”:依靠精進能迅速獲得殊勝功德,達到自己所希求的彼岸,如同駿馬寶能飛快趨至向往之地。它是菩提的出離支。

    四、喜覺支:對善法的歡喜心、希求心非常強烈,而且由於心契悟於真法,時時處於喜樂當中。有些凡夫人算是樂觀主義、開心派,但不可能永遠都開開心心、笑逐顏開,今天開朗活潑、心情舒暢,明天可能就愁眉苦臉。對大多數人來講,也許觀輪回的痛苦觀得太多了,看什麼都不順眼,動不動就給別人擺一張黑臉,這說明你並不是時時都歡喜。但具有喜覺支的聖者,一直住於真正的法喜中。喜覺支喻為“神珠寶(摩尼寶)”:得一地時因現量證悟了真如,故而身心恆時歡喜,如同神珠寶以光明遣除一切黑暗,令轉王生起歡喜之心。它是菩提的功德支。

    五、輕安覺支:身心得以堪能——身體在一個坐墊上住多久都沒問題,心專注在哪一個所緣上都非常聽話,想生信心、悲心就可以馬上生起。不像我們凡夫人,很想生起大悲心,卻始終生不起來,而不願意生嗔心、貪心,可它一直此起彼伏。輕安覺支喻為“玉女寶”:見道時斷除輪回的一切束縛,身心獲得輕安之樂,如同玉女寶以所觸令輪王快樂。此後三者是菩提的無煩惱支。

    六、定覺支:心一緣安注於善法的境界中,不容易出現散亂、煩惱等各種違品。定覺支喻為“大臣寶”:一緣安住、不外散的等持,能產生神通等功德,如意成辦一切所願,如同大臣寶能成辦一切所需財物。

    七、捨覺支:在修行過程中,內心寂靜平等,不會出現特別強烈的貪心、嗔心等高低不平的心態。捨覺支喻為“將軍寶”:能令菩薩恆時心無貪嗔等煩惱,依此無貪無嗔的境界,摧毀一切修行違品,獲得一切未得功德,如同將軍寶摧毀一切應降伏者,攝受一切應守護者,安住於無有危害的地方。

功德境界:證初地能夠見到一百個佛

    宗薩仁波切在入中論中說:當菩薩證到初地的時候,他們能夠見到一百個佛。這一百個佛不只是他們能夠見到,這一百個佛也會加持他們。這個菩薩也會非常清楚,就是明明白白知道,並且接受佛所給他的加持沒有損失任何東西。

    第一個,能夠見到一百個佛。

    第二個,這一百個佛會加持他。

    第三個,他有能力完全接受一百個佛所給他的加持,而沒有損失掉任何的東西。

    第四個,初地菩薩的壽量長短,是一百劫這麼長。

    第五個功德,就是在這一百劫的時間長度裡,他的智慧可以知道過去和未來。“智能起入百三昧,能動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復能往游百佛土。”。

    第六個,初地菩薩在一剎那之間可以進入或者說安住在一百種不同的三摩地。

    第七個功德,他不但能夠在一剎那之間證入一百個三摩地也就是三昧,同時他可以在一剎那間離開這一百個三昧。這種離開或者說是這種不執著,講起來容易,實際上阿羅漢都做不到,這種功德我們只能說,也許完全不可能有,當然在座的有可能有的人有吧。
    第八個,初地菩薩能夠震動一百個世界。

    第九個,這個菩薩可以照亮一百個不同的世界或者說宇宙。

    第十個,這個菩薩可以在一百個不同的世界裡,能夠教化,也就是成熟一百種不同的眾生。

    第十一個,這個菩薩也可以去游歷到一百種不同的佛土。“能正思擇百法門,佛子自身現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薩,莊嚴圍繞為眷屬。”。

    第十二個,這個菩薩自己的身體能夠化現成一百個不同的身體。而這一百個化身,每一個都有一百個菩薩圍繞。

    剛才說的十二種功德,初地菩薩的功德呢,月稱菩薩講,這些功德就好像把一根草放在海裡,拿起來呢,草上有一點點的水。他只能講出初地菩薩這麼一點點的功德。

 

上一篇:達真堪布:為什麼說上師三寶無處不在
下一篇:大安法師:佛以什麼態度來對待受苦眾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