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求福求財如何有求必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目錄:

1、菩薩不賜予眾生財富的緣故
2、世間貧窮的原因
3、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持戒的無比重要
4、有三類因果成熟最快,基本上都是現世成熟現世會報
5、《瑜伽師地論》《成實論》中開示哪些業會現世就成熟果報
6、如何造作善業能將所修福業變成定業
7、對於求世間福報如何去做才能有求必應呢

1、菩薩不賜予眾生財富的緣故


摘自:《攝大乘論釋》卷八 / 無性菩薩造 / 三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屍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於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此中有頌:

見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故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施


釋曰。今當顯說。由是因緣菩薩雖有財位自在而不施他。

“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如有頌言。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為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雖於財位無重業障。而彼若得財位圓滿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寧彼現法少時貧賤。勿彼來生多時貧賤。故不施彼所有財位。

“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生死心便現在前。求欲出離。若得富貴即生驕逸。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思惟。寧彼貧賤厭離生死心常現前。勿彼富貴受樂放逸。不厭生死不起善法。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當施彼滿足財位。即便放逸積集種種惡不善業。故不施彼所有財位。如有頌言。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彼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眾苦器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得富貴。即便損惱無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念言。寧彼一身受貧賤苦。勿令損惱余多有情。

復以伽他攝如是義故說見業障現前等。其文易了無煩重釋。」

摘自:《攝大乘論釋》卷九 / 世親菩薩造 / 三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屍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於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此中有頌:

見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故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施


釋曰。此中顯示。由是因緣。菩薩雖得財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與有情財位。

“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者。謂諸有情有障菩薩神力惡業。由彼惡業障礙菩薩無障礙智。由見此故。雖有堪能雖彼匮乏而便棄捨。此中應引餓鬼江喻。如江有水。無障飲者。然諸餓鬼由自業過不能得飲。此亦如是。江喻菩薩。財位喻水。鬼喻有情。如彼餓鬼不合飲用江中淨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薩財位。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者。謂復有余補特伽羅雖無業障。菩薩見彼於相續中當生善法。若施財位。受富樂故障彼生善。作是思惟。寧彼貧賤順生善法。勿彼富貴障善法生。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

“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者。謂復有余補特伽羅。菩薩見彼由貧賤故厭離現前。作是思惟。寧彼貧賤厭離現前隨順善法。勿彼富貴不生厭離。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復有余補特伽羅。菩薩見彼乃至貧窮常不積集諸不善法。作是思惟。寧彼貧窮不造諸惡。勿彼富貴集諸不善。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者。謂復有余補特伽羅。菩薩見彼得大財位即便苦惱無量有情。作是思惟。寧彼一身獨受貧賤。勿彼富貴損惱其余無量有情。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

為顯此義復說伽他。謂見有情有業障故。障生善故。厭現前故。積集惡故。損惱他故。不感菩薩施彼財位。是故現有匮乏有情。此略顯義。余廣易了。」

2、世間貧窮的原因

摘自:《解深密經》

觀自在菩薩白佛言。 世尊。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是諸眾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眾生無自惡業能為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

譬如餓鬼為大熱渴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

如是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眾生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果!


3、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持戒的無比重要

轉自:《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

…………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YIN。四者妄語。五者飲酒。

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秏減眷屬分離。賢聖呵責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羅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秏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賢聖之所呵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墮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力惡名饑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貧於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

善男子。若復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捨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饑渴熱惱。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故。外物一切資產減少。

善男子。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斗诤。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在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饑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臭爛。

善男子。若復有人樂為邪YIN。是人不能護自他身。一切眾生見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YIN現在惡果。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惡色力饑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口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男女。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


4、達真堪布開示:有三類因果成熟最快,基本上都是現世成熟現世會報

大恩上師達真堪布開示:

果報的成熟有三種情況:現世現報、來世再報、生生世世以後再報。好比我們種莊稼一樣,有些莊稼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收獲,有些莊稼幾個月後才可以收獲,有些莊稼甚至要一年後才能收獲。

在哪些田裡“種莊稼”收獲快呢?佛講,在福田、恩田、悲田裡播種收獲快。

福田是佛、菩薩、上師。他們是種福最好的良田,故稱為福田。以他們為對境,無論是修善業,還是造惡業,果報成熟得都非常快,基本上都是現世現報。若是恭敬他們,供養他們,果報非常殊勝;若是輕視他們,傷害他們,惡業非常嚴重。

恩田是現世的父母。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以他們為對境做善事或造惡業,基本上也是現世現報。還有其他如父母般的恩人也屬於恩田。不能恩將仇報,要知恩、念恩、報恩,否則罪過也非常嚴重。

悲田是可憐的眾生。比如對病情嚴重的人,對處在艱難困苦當中的眾生,對處在哀愁、絕望境地的眾生等,做善事了,果報非常殊勝、不可思議。若是不憐憫他們,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甚至還對他們進行誹謗或傷害,惡業也非常嚴重,基本上都是現世現報。


南瞻部洲也叫“業地”,就是善業或惡業的果報成熟非常快的地方。相對來說,南瞻部洲的眾生有這樣一個特點,現世現報多一些。

來世再報是人死了以後報的。比如說無間罪就是來世再報的,死了以後不經過閻羅王的審判,直接墮入無間地獄。又如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來世再報,若是具足了往生的四個因素,臨終時佛菩薩會直接將他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用經過閻羅王的審判。有的過了三世、四世、五世……甚至幾十世、幾百世再報的也有,這都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後再報的。如果當下沒有什麼報應,不能認為沒有報應。“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業是不會消亡的,總有一天會成熟,而且必定會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

如果既修善業,又造惡業了,是善業先成熟,還是惡業先成熟呢?這要看善業和惡業哪一個果報嚴重,相對嚴重的那個先成熟。此時,我們可以通過修有漏的善業,阻止惡業的果報成熟。當善業的力量超越了惡業的力量時,先報善業,不報惡業。如果善業和惡業輕重程度一樣,哪個靠近臨終哪個先成熟。如果善業和惡業距離臨終的時間是相等的,往昔哪個習氣重、串習力大,哪個先成熟。如果串習力是一模一樣的,就要按照造業的順序,哪一個造業在先,哪一個先成熟。先造的是惡業,就先成熟惡業的果報;先修的是善業,就先成熟善業的果報。所以大家要利用生命的每一刻來行持善法。

5、附:《瑜伽師地論》《成實論》中開示哪些業會現世就成熟果報呢?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抉擇造業有八種情況,當在現世受報。即

(一)如果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身體、財物等,為此而造作不善之法;
(二)或由增上不顧戀意樂,不顧戀身體、財物等而作諸善法;
(三)或對有情眾生,增上損惱;
(四)或對有情眾生,增上慈悲;
(五)或對三寶對境,增上憎害;
(六)或對三寶增上淨信,勝解意樂;
(七)或對父母諸尊重等有恩的對境,由增上品,以酷暴背恩等所有意樂,造作不善;
(八)或對父母等,由報恩的意樂所作之善法。


以下就現法受報的八種情況列舉公案為證:

隋朝終南山釋普安,乃一聖僧。凡他所到之處,信眾雲集,人們競相設齋供養。一日至大萬村,村人田遺生,家徒四壁,十分貧寒,家中四女均衣不蔽體。長女華嚴,年已二十,自顧毫無他物,只有粗布兩尺,欲供之財。痛念此生赤貧不能作福,華嚴仰屋悲歎,這時忽見梁上孔隙之中有亂禾一團,於是取下觀察,得黃粟十粒。華嚴將谷磨去秕糠,想以此與粗布供養僧眾,但自顧無衣,不能出門。乃於黑夜匍匐前往,以布遙擲僧房又將十粒粟米親手置於飯桶中,心中默默祈願:我以前世的悭貪,現在受此苦報,今於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之物供養僧眾。如我貧窮業報,從今已盡,願甑①中所炊之飯皆變黃色。祝畢掩淚而返。明晨見甑中所炊五石米飯,其色盡黃,眾皆詫異。後來人們得知此事緣由,都十分驚歎。於是好義者,各以財物濟之,後該女出家學道。

田氏女罄其所有,以極其殷重、虔誠之心,供養僧眾。境重心殷,善力極強,故而感應得以立即現前,而宿業悭貪之業也隨之竭盡。

道攜,不修戒行,廣營田業,積累布絹绫绮,數以萬計,卻悭貪吝啬,不拔一毛。後忽得重病,隱處閉合,便利不通。臨命終時,寺中有一法師為他說法,令他稍得開悟,遂捨資財三分之一,財捨之後,他的病立見輕愈,不久病好。數日之間,道攜檢查閣上,見閣空無物,便又憶起財帛,心中顛狂,口中喊賊,說:“諸寺眾僧來動我物。”同伴勸谏,攜無醒悟,法師只得遍告諸寺,取還財物。之後,道攜叫聲方止。不過一兩日,舊病仍發,痛苦較前更劇。又請法師,重求改悔。法師呵責,勸他放下貪執,重捨前物。後病又愈,病好之後,追憶起錢物,心又懷恨,數日即死,死時目如大盞,通體紅赤。

這是由增上顧戀意樂,貪執資財顯現的現報。

昔年乾陀衛國有位屠夫,欲將五百小牛悉數屠宰,當時有位內官(太監),以金錢將牛贖出放生,諸牛因而免於死難。以此因緣,內官現生就恢復了男根。

內宮對有情眾生,增上慈悲,救護幼牛,現生感得的花報就已如此殊勝,其後世的善報更是無法估量了!

昔年有群牛販,驅牛趕路,途中糧盡,饑渴交迫,當時眾人共議:眾牛終非己物,不如割取牛舌以充饑腸。隨即將鹽塗於牛口,牛貪鹹味,伸舌便舐,牛販速以利刃截取牛舌,將牛舌放於火上燒烤,這些被活活割下的牛舌成了牛販渴望已久的盤中美餐。一頓飽餐之後,牛販相與來到水邊澡漱,他們口嚼楊枝,以楊枝揩齒之後,擘以刮舌,這時突然大禍臨頭,眾人的舌根有如爛果,一時都斷落了。這是對有情眾生增上殘害,由極重的惡業力於現身立即顯現的苦報。

晉法橋,少時喜愛詠誦,而乏音聲。於是絕食忏悔,以七日為期,禮拜觀音,以求現報。時同學苦谏,法橋不聽。到第七日,感覺喉內豁然,索水飲之,自此經聲嘹亮,可傳一裡之遠。
這是對三寶增上淨信,依淨信力禮拜而得的現世感應。

太陽平侍者,是洞宗明安禅師的高足。一日琅琊廣昭禅師來訪,明安雲:“振興洞上一宗之人,非遠即覺也。”廣昭雲:“有平侍者在。”安雲:“平舊習深厚。”並以手指胸說:“此處更不佳。”又捏拇叉中表示說:“平以後會死於此處。”等明安圓寂,平居於大陽,想謀取師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的黃白物,不惜毀師靈塔。當時雖然山中耆宿也曾懇切勸阻,平不聽從。等到發塔之時,镢師顏面貌如生,薪盡俨然。眾人都驚異不已,而平又更镢破師腦,添加油薪,頃刻成為灰燼。眾人將事報於官府,告平謀取塔中之物,官判不孝,令其還俗。諸方因其人品格不端,都棄之不顧。平流浪無所依,後於三叉路口被大蟲所食,竟然未免明安禅師的預記。

平侍者昧卻天良,見利動心,忘恩負義,竟然焚毀師身,罪業極重,所以於現世即現前報應。

太和楊黼,辭別雙親,入蜀訪無際大士。途中遇一老僧。僧問楊黼到何處去,楊黼答:欲訪無際大士。僧說不如去見佛。楊問:“佛在何處?”僧說:“你盡管回去,如見倒穿鞋、披某色衣的那個便是。”楊黼聽信,遂返回家。到家時天色已晚,楊黼敲門,母親聽到,急披衣、倒穿腳走出門來。楊黼一見,正好和老僧講的一樣。楊黼當下驚悟,自此之後,盡心竭力孝敬母親,並親注《孝經》近數萬言,一日硯滴將干之時,池水忽然盈滿,人們都說這是至孝的感應。

生身父母,恩重難量,是我們必須尊重的對境。《親友書》雲:“若人孝父母,其家有梵王,現召善名稱,來世生天堂。”所以對父母只要略作損益,感應有如桴鼓,至為迅速。

六朝時代,高人名士都崇信《孝經》,那時的人常以《孝經》來殉葬或追薦亡靈;病時誦《孝經》,可得痊愈;爭斗時誦《孝經》,可得和解;著火時誦《孝經》,可得熄滅等等,有種種不可思議的感應。

宋吳孝婦,丈夫早亡,無子。吳孝婦承事婆婆至為孝順。婆婆年老,眼睛有病,念及媳婦孤單,想召一義兒。孝婦哭告婆婆:烈女不事二夫,我當竭力奉侍婆婆。當時,孝婦為鄉裡緝麻絡絲,所得的錢全部用來奉養婆婆。有時得了美食,就悄藏於懷,帶給婆婆享用。一次飯還未熟時,因鄰母召呼而出門,婆婆怕飯過熟,欲將飯盛於盆中,因眼病看不清,誤將飯倒入穢桶。孝婦回來見後,一言未發,急往鄰家借飯給婆婆吃。自己卻悄悄以水洗污飯再蒸著吃。一天孝婦忽夢兩青衣童子駕雲而來,引其入朝谒見天帝,帝說:“你一村婦,能奉事婆婆,勤苦盡心,實在可欽可重,現賜你錢一千文,可拿去供膳,從今以後不須為人傭作。”孝婦夢醒,見床頭果然有錢千文,這千文錢用盡復生,綿綿無窮。

程惡子,得一子極其寵愛,但對父母卻極為凶暴。母親年老,常被打罵。一天,母抱其子,不小心將孩子落地,額頭受傷。惡子歸來,認為母親故意傷害其子,聲色甚厲。母親害怕,就去女兒家避了幾天。但惡子仍然怒氣未消,藏刀於身前去接母,惡子對母親說:“孩子傷已痊愈,可速回家。”母親便依從他,等到中途偏僻之地,惡子取刀刺母,不料刀刃反向而來,朝其肋下插入,腸子透出。後來其屍屢埋屢發,最後鴉犬食盡才算了結。

以上兩則分別是對有恩對境報恩行善、背恩作惡所感的現世報應。

《俱捨論》雲:“由田意殊勝,及定召異熟,得永離地業,定召現法果。”

論中舉出定召現世果報的三種情況:

(一)對於殊勝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業;
(二)造業時發心非常猛厲;
(三)指相似的現法受,當修道步步升進,欲得聖果之際,往昔的業會於此時紛紛現前果報,比如修行人快要證得不來果而超出欲界時,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業紛紛成熟,就會後報先受、重報輕受。這就如同一個人即將永別曾經久住之地,前往他鄉安居,這時該地的所有債主都會前來索債。


對於功德田,《俱捨論》舉了七種情況:“於佛上首僧,及滅定無诤,慈見修道生,損益業即受。”

①佛。②比丘僧團。(以下五種是對單個補特伽羅而言。)
③滅定:不論是世間或出世間的滅定,當安住滅定之時,煩惱寂滅,相續中非常清淨,出滅定時,補特伽羅就好似從涅槃中來一樣。
④無诤:入無诤定時,對無量眾生都不生煩惱。
⑤慈:入慈定時,對無量眾生都生起不共殊勝的饒益心,相續中緣無量眾生而不捨離。修無诤定與慈定,相續中緣無量眾生,明顯積累了不共殊勝的功德,所以出定之後即成殊勝的功德田。⑥見:即見道聖者,因其已斷見道應斷的一切煩惱。
⑦修道生:即通過修道,斷盡一切修道應斷之惑而成就的無學道聖者。對以上七種功德田作損益之業,就會在當生現前果報。


昔日,不敗佛出世之時,一修道人在佛前出家,後來成為三藏法師。一日僧團之中出現爭吵,而此三藏法師幸災樂禍,由他鼓動,诤論愈演愈烈。這時另一持經藏的比丘出來使诤論平息,三藏法師見此,頓時嗔心生起,罵道:“哪位女人息此诤論。”因在僧團之中造了惡口之業,這位三藏法師現生就變為女人,而且後五百世都墮為女身。

順後受報的例子:有一屠夫七生以來常操屠業,卻不落三塗而生於人天,這是由於七生之前曾經供養辟支佛一食,以此福力七生不墮惡道,但過七生之後,這七生所造殺業必次第成熟而感惡報。

或有人疑:既然因果之理真實不虛,為何有人一生行善,反遭坎坷;有人一生造惡,卻安享福祿。

答:因為我們流轉生死,不只今生一世,過去已經歷無量世。今生行善遭禍,禍是前世惡業之報,並非今生行善感得,今生所行之善,必於將來產生安樂;今生造惡享福,福是前世善業之報,並非今生造惡感得,今生所造之惡,必於將來感受痛苦。所以因果報應通於三世,如局於一生,似有不足信之處,但放眼三世,則善惡報應必無錯亂。

又修行人雖入佛門,以為修行可使人生圓滿幸福。但不可一概而論,修行人亦有多類:一種雖然表面信佛修行,但未遵循因果之道如理取捨、斷惡修善,反於佛門之中濫用僧物、侵損常住、說大妄語、破僧和合、辱慢師長、追求世法……因其所行與佛法背道而馳,以造惡只能感受苦報,焉得三寶加持?豈可反說因果不實、佛法不靈?

又有一種,雖然身入佛門,但泛泛悠悠、懈怠散慢,心無幾時能安住於佛法上,憑此微弱善力,難以抵擋無始惡習,既然阿賴耶識上的惡業習氣種子未曾伏得半分,又欲遠禍得福,以一杯水救一車燃火之薪,豈有可能?最後一種,法融於心,勇猛精進,因與佛法已得相應,所以宿世積業提前受報,使本為召感惡道、當受重苦的猛業,由於修行的力量,重報輕受,以輕微的病苦等即得消盡。如人欲沖出重兵的圍困,必經一番艱苦的厮殺,一旦突出重圍,自然永得太平。所以修行愈增上,反而種種苦報愈快現前。

《金剛經》說:“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修道之人,難免違緣障礙、身心疾苦,但遭遇逆境之時,應作消業想,生歡喜心,因借此身心小苦消得多劫重罪,故應歡喜。如此心不退轉、盡管徑直行去,自有業障永盡、得享大樂的一日。

6、如何造作善業能將所修福業變成定業?——造惡道理亦相同

摘錄於《優婆塞戒經》卷七業品第二十四之余

……

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


7、對於求世間福報如何去做才能有求必應呢?

摘自:《瑜伽師地論》

雲何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若見有情求飲食等十資身具。
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及諸沙門婆羅門等。廣說如前。乃至若能受持淨戒。如是我當隨汝所欲施飲食等諸資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

如是菩薩若見有情來求種種田事宅事。諸阛阓事。王事域事。財事谷事。或有來求諸工業處及諸明處。或有來求共為朋友。或有來求共結婚媾。或有來求共作邑會。或有來求助營事業。
菩薩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施汝田宅廣說乃至助營事業。

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有諸愆犯或被舉訟。或作種種不饒益事為他所拘。將欲刑縛斷截。撾打毀辱。迫脅驅擯流移。或他所執欲捶縛賣。
菩薩爾時隨能隨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汝令脫斯難。

又諸菩薩若見有情遭遇種種王賊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怖畏等。
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汝令免斯畏。

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欲所愛會求非愛離。
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遂汝所願。令所愛會及非愛離。

又諸菩薩若見有情為疾所苦。
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救汝病苦令得安樂。

彼諸有情既為菩薩如是立要。於諸善品速疾受學。於諸惡品速疾除斷。菩薩皆能遂其所願。
當知是名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按:

這段文字非常重要,對於向諸佛菩薩求願的人來說,細細玩味體會,自然有不可思議的收獲!

說白了,向菩薩求願,最好和菩薩之間建立一個契約,約定自己必須捨棄一切惡業,修行一切善業,乃至孝養父母護持三寶,等等。然後請菩薩賜予某願滿足!
文中談及求婚、求財等等,諸位想想,凡夫得財之後用財富造作惡業,得到婚姻之後縱欲,一切都和修行善法相違背!絕非菩薩賜予願望的初衷!
所以,菩薩賜予眾生願望,希望眾生先有一個承諾,一個契約,一切合同!菩薩滿足你的願,你就兌現你的承諾,你要是不兌現,滿願中途願望還會破敗不如意!
最好將自己和菩薩所求的願,和自己的具體承諾,寫成文字性的東西,對諸佛菩薩禀告之後,這個文字性的東西要嚴密保存,不可遺失!遇到自己放逸的時候,詳細看看自己的承諾,按照承諾去做,不然的話,很多已經滿足的願望,還會失去!沒有滿足的,也不會如願!

 

上一篇:達真堪布:禮從心生
下一篇:淨空法師: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殊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