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求缺心態——與其求圓滿 不如留點缺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中還有一個就是求缺心態。人人都是追求美好的,但如果一個人背上了求圓滿的心態,就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求,這將成為人生的大失敗。而曾國藩的求缺心態正好給了我們對人生的非常大的警示。
曾國藩常說自己最崇尚的一句話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花未全開表明的是一種不飽滿的狀態,它仍有上升的趨勢。月未圓的時候,人們會渴望它全圓的那一刻到來。一旦花全開了,月全圓了,隨之而來的就是生命的快速衰竭。因為花一全開之後就迅速枯萎,月一旦全圓後馬上就會發生虧損,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常態。所以,我們很難看到,人生走到極致後,還會一直朝著極致的方向走,往往是達到極致後,人生就會有所轉變。因此,曾國藩常常不追求圓滿,他常常是追求缺陷的。他的書房就叫做“求缺齋”,他的日記就叫做“求缺齋日記”。我覺得這種不追求圓滿,求缺的心態是非常好的。萬事萬物都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人生不可能總是達到圓滿和極致,所以在曾國藩的生活中,他常常以求缺心態表現在方方面面。
曾國藩一生十分節儉。他吃東西很簡單,人們常常稱他為“一品丞相”,一來是因為他官至一品,二來是他每天吃飯只有一道主菜,多半還以豆腐為主,吃得很簡單。他穿的一條褲子曾經30年沒換,30年裡這條褲子有事的時候拿出來穿,沒事的時候就放起來。在他臨近去世的時候拿出來,褲子還像新的一樣。不僅如此,他還囑咐妻兒一定要自己動手,幾乎他穿的所有鞋都是夫人給他做的。他一直不苛求太多富貴,求缺使他心態非常平衡。
另一個,他對待子女的教育依然如此。兒子不學別的東西而學數學,他是允許的,這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是很難接受的。我們很難設想,在三四百年前,有一個中國孩子蹲在蘋果樹下,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進而考慮蘋果是怎麼掉下來的。在中國社會,孩子啟蒙就是讀社會科學,《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必讀的,我們很少用自然科學武裝自己。在這樣一種文化價值觀念下,兒子要學數學,他的父親依然能夠允許,這就是一種求缺心態。他知道兒子做官這方面不行,與其讓兒子不能圓滿,還不如滿足兒子的願望和想法。所以,這種求缺心態成全了兒子的愛好。這種心態在那個時期的封疆大吏心中,在一個秉承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一個人心中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情。
曾國藩最大的一次求缺是當他人生走向頂峰的時候,他能自斷羽翼來保全自己,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功。天京城攻下之後,皇帝最大的威脅解除了。此時,功高震主的英雄如何自保是非常關鍵的。曾國藩在上報有功人員名單時,位列第一的不是他弟弟,而是寫的湖廣總督官文,這樣可以淡化自己弟弟的功勞。同時,在呈上他的弟弟時也將左宗棠、沈葆桢等名列其中,進而淡化所有的功勞。其次,自減羽翼。當時龐大的湘軍對曾國藩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威脅,而此時,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已經很成熟了,所以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裁掉湘軍。這樣做意味著他沒有了後台,沒有了軍事依靠,皇帝自然而然就放心了。再次,他讓已經被封為江西巡撫的弟弟回家去修整,不讓他弟弟去上任巡撫。這樣幾件事情做完之後,朝野上下都感到來自他的威脅已經淡化了。於是,所有的譴責、批評都沒有了。正是這樣一種求缺心態,讓他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所以,不追求完美使得曾國藩能夠在一生的官場打拼中,躲過許許多多這樣的急流險灘,這是曾國藩成功之道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注重自律,自律也是曾國藩求缺心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項。曾國藩在一生當中,時時警戒自己,尤其是警戒盈與滿所帶來的災難問題。與其讓上天來懲罰自己,遠不如自己一點一點地警戒自己更好,曾國藩常常就以這樣的想法來約束自己。所以,他一生始終保持著非常清醒的頭腦,不會因為寵權恃大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自己的權力過高而驕倚蠻橫,他做事都相當會把握分寸。因此,他的成功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現代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