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如來開一代聖教不惜苦口婆心地教誡弟子們,要精進勤持戒律,守護身心,斷染污法,始得入真實道,臨滅之際還殷勤咐囑。然而末法眾生對於戒律的立場和態度,著實令人心寒!有人說:“戒律是兩千年前的事了,現在已是末法時代,亦將是二十一世紀,是新時期發展的階段,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改革,時下戒律已經是老套了,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要求,我們再不能食古不化,生搬硬套,也該大力改革。”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什麼叫食古不化?什麼叫生搬硬套?時代的確是經過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生活也相對的提高,也給人們多少帶來些快樂,但社會形形色色現象的出現,更使人心不古,世道日下,難道我們僅僅看到這些現象而情緒化地生活,根本不冷靜的思考自己生存的方式,生活的意義、態度,像“瘋子”一樣起哄,像“虻牛”一樣讓社會牽著鼻子走?沒有立場,沒有原則的人是最可憐的,您難道以為這種生活有意義,有樂趣,花天酒地的尋找刺激性能感到快樂嗎?與其說,這種生存方式是幸福的話,毋寧說其背後隱藏著更大的痛苦與無奈。法無本末之分,是由眾生行持的顛倒而有差別。我們不主張墨守陳規,原地踏步,但也不提倡大刀闊斧,毫無原則,生活在新時代的人們難道由此而可以去捨本逐末嗎?這樣連“金玉其外”也將成為問題了!
《善見律》說:“毗尼住世,佛法住世。”《華嚴經》講:“戒為無上菩提本。”
在人們通常觀念中錯誤的認為,不受戒反而好些,自由、潇灑,任君作為,無所拘束,隨心所欲;一旦受了戒後,就這不能做那不能行,很不自在。因此有佛弟子於佛一入滅,就高聲大嚷:“現在我可以無憂無慮了,那老頭子在時,規定我們這不能行那不允許,現在他去了,誰能奈我何?”不知道人們對“自由”作何理解,更不知道人們在受樂時,罪業之影也隨身而來了,在尋找快感時已鑄下彌天之罪,哪還有自由可言呢?多少人就這樣在不經意間,起心動念妄造種種業因而受輪迥,生活也總是這樣在不經意間過著。如果我們是個有眼力或有智慧的人,稍一思慮就能明白,我們不該認為這幻化生滅無常的世間有真正的快樂。即使有,那也是短暫的,迅速的,快樂過後是痛苦,這叫樂極生悲。如果我們一定執著有一個真實物體存在,並一心去追求那虛無缥渺的享樂,那我們活得非常的痛苦。
戒律是佛法的大地、修道的根基,眾惡由之消滅,萬善由之生起,故戒律是為佛法的壽命。釋迦如來開創一代聖教統分經、律、論之三藏法,以成戒、定、慧之三畢,期轉迷開悟之證果。戒律如捉賊,禅定如縛賊,慧學如殺賊。三學之中以戒學為首,可以想見戒律對於住持佛法、正法久住的重要性。不論在個人修持中還是僧團規范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功能在於斷絕生死道中的業因業緣,所以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對於弟子們的一種束縛,實是佛子的解脫道,僧團的防腐劑。
佛教之有戒律的出現,是因為眾生心態的不具備,沒有免疫力,對合理的生活起了錯覺,沒有把持當下心念符合佛法與否而從事種種違背法則的事情,使清淨自性的本體隨著污染法而造作眾惡。在生活中沒有堅守崗位,黑暗愚昧地生活,沒有智慧光明的覺照,黑白顛倒,是非不明,造種種罪,緒各種業,障覆了本性的清淨。戒律的產生是應眾生的需要,為端正眾生的行為,改變其不具備的心態,使它能夠守護戒律與法的原則,不因一念之差而去造成千古之恨,失去了清淨的本體。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過得快樂,過得幸福,皆希望能夠青春常在,沒有人願意把自己推向死亡的道路,拒絕邁向幸福的大道。然而,現在又有多少人就是要拒絕一切教誨,捨棄善意的忠告,想自由,求灑脫,把自己拒絕於涅槃門外,這能怪誰呢?是什麼人的過錯?還不是上自己的當,中煩惱的圈,把自己往火坑裡推!現在我們學戒,就是要使生活合理化、道德化,把一切不良的行為改正過來,從而又在火堆中救脫了自己。所以,學戒受戒,不是自我束縛,失去自由;相反,它是救拔那些身陷囹圄,墮入深淵,失去自由的人們。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只有守持戒律才真正具有護持生命的功能,更能體現生命的價值,使生活更美好,也只有守持戒律才能真正通往開悟、解脫、幸福的大門。
如果您想生活得更加快樂自由,獲得無上解脫,或者您想在茫茫的人生苦海中尋找到失落的自性,抑或想使生活更加有組織和規范,以及您想回歸到一個自性清淨的原處,休息片刻,那麼您從現在起,放下生活中的一切無聊,拿起戒律的保障,把握當前一念的清淨,逐漸去除染污法,那您的生活將更加充滿陽光、幸福和自由。
戒律限制了人的獸性,發揮了人的本性,從而使我們實現人生的理想之路--成佛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