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智隨法師:念佛人持戒及行世間善法是雜行嗎?衡量雜行的標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作者簡介:智隨法師現為安徽弘願寺首座,著作有《阿彌陀經要解略注》、《淨土宗判教史略要》、《靈巖遺旨》、《靈巖法要》、《靈巖故事》等淨土類書籍。早年一部《淨土宗判教史》,風行海內外,無數人閱之,理清了淨土宗的傳承脈絡,對於追復曾遺失千年的唐朝善導祖師純正之淨土宗教理,功莫大焉。法師近年來深入梳理《印光大師文鈔》,以善導大師思想為指南,分門別類,時加按語解說,令讀者能夠正確親近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的淨宗祖師,避免了末法濁眼眾生面對大師百萬字的《文鈔》茫然無措的局面。智隨法師開示原文:除了念佛之外,我們要“真誠報佛恩”就還需要做一些世間善法——善行。因為我們念佛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肯定就會涉及到身、口、意三業,有很多問題需要注意。如果我們身為念佛之人,我們的三業不清淨,有染污的地方,那就自然會影響到別人對淨土法門的接納與信受,令別人產生不信受、抵觸的情緒。從往生講,往生的正定業是念佛,往生不是靠其他世間善法;但是活在世間要有世間善法。講往生是靠念佛,但是也不否認世間善法,它只是不靠世間善法而已,不是依靠世間善法來往生,並沒有否認世間善法的存在。對於這一點我們要善於理解。不能看到別人持戒就說:“你這持戒就是雜行!”看到別人做善事就覺得是雜行。這也不是雜行!你如果把持戒放生視為往生功德就是雜行;我們不把他視為往生功德,自然地持戒放生,作種種的善行功德,那就不叫雜行。雜行是什麼觀念?我們覺得往生功德靠念佛不夠,再加一點才夠,要加讀經啊,要加布施啊,要加放生啊,等等,那就叫“雜”了——在名號之外加東西。如果我們相信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其他的善行有也可以往生,即使沒有也可以往生,這樣想就不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去行其他善法就不雜。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心安住在念佛當中,外在的行為上,就可以依照佛法的一些行為標准來行世間善法。 我們要想勸世間的人來念佛,就需要以世間的善法來與他們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來引導他們。世間的善法依佛法而言有個大原則,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惡的事情我們盡量不要做,善的事情就要盡量做。當然善惡的標准,世間的人與出世間的人還是有不同之處。比喻世間人往往覺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行了”“我也不傷害人,好像就不錯了”。若是依佛法講,我們經常會傷害人——我們心裡動一個念頭,或是行為上不小心得罪到別人,即使我們的語言不清淨也會傷害人。佛法對善法的要求,是要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要清淨。身業清淨就是要我們的所作所為都要清淨,所作所為都是善的,包括在寺院裡燒香、拜佛作功德,在社會上幫助他人,對待工作盡心盡責等,這就是善的。語言善,贊歎別人,真心待人,語言上不傷害別人,不罵人,不說髒話,我們口業也必須清淨。意業,沒有貪嗔癡,當然這一點凡夫要做到很難;我們先把這些原理要明白,在意念裡面我們要對眾生起贊歎、隨喜、恭敬之心。身口意都以善行為指導,這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立足的一個基本。願將一切功德都至心回向給法界所有眾生,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
|
|
|
|
上一篇:寫給心煩意亂和等待心靜時再修佛及初學修佛者的一篇文章
下一篇:感恩: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真的老了!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