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首愚法師:攝所歸能證圓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耳通氣海 修持耳根法門,大部分的人都會有耳鳴的現象,但只要你懂得其中的道理,即知道那是身心變化的過程。所謂“耳通氣海”,故耳鳴也就是打坐坐到氣機(脈)將發動的前兆。這個現象有如夏天的蟬鳴。這時候,喉嚨也會隱隱作痛。一般人比較苦惱的是不知道何以會如此?要是你光是打坐,既不念咒、亦不知道如何觀想,難免會覺得心煩氣躁。所以萬一道友們碰到這些疑慮,金剛念通更要精進行持,一步步的“返聞聞自性”———返聽自己的心聲。不久,這種情況自然就會化掉,而且功夫進步得更快。

  思想的依止
有些人是苦惱“心中無主”。如果你有修准提法,這個問題就不困難,通常當我們煩惱時,總會念“觀音菩薩”聖號,請菩薩來做我們的依怙,祈求菩薩加被。現在大家修持了准提法門,懂得心月輪觀,一方面固可從准提佛母的悲願而獲得加持,另一方面也可由心月輪觀使你學佛的理念更加清晰。所以在修法的過程中,對於自已身心上的變化要仔細去體會。
各位宜把見地、行願、功夫各方面的有關經藏多加參閱、探討,作為思想的依止,免得肓修瞎練、誤入歧途。佛菩薩修行的經驗業已了了清楚的告訴我們了,那可以使我們少走許多冤枉路,不需要再從挫敗中去歷練,而這也正是我們研習教理的主要目的。

  洞然明白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大道並不因難,怕的是我們的心念喜歡起分別,唯有把心中一切執著都掃掉,不論喜愛或憎惡,完全拋開,才能真正了然於心。故修行必須把自已的個性調得很柔和,才容易上路。
“普賢十大願”講到“恆順眾生”,就是我們隨喜功德,多贊歎他人的長處,包容他人的缺失,以“利他”為處事的原則。此外,要經常忏悔業障,忏悔我們何以有這麼多妄想執著?何以大道不現前?何以心裡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此強烈?何以修法得不到好處?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切莫掉入強烈的我執、法執中,乃至自己的主觀意識中,待人處世恭敬謙虛,才是最大的修行,常常存有一顆喜悅的赤子之心,別人看了也會被你感染,難道這不也是一種功德嗎?

  培養功德
當然,能如是行持,則修法唱誦出來的音聲,自然充滿喜悅的和音,色身才會轉化。否則心有千千結,整天暮氣沉沉的,情緒開朗不起來,唱誦的音聲,又如何能順暢呢?
持誦咒語能與法界相應,才真是一個不可思議解脫,那需要掃除心中多少的執著呀!同時,那也是我們的功德呈現——平常待人接物無所掛礙,內心充滿陽剛之氣使然的。
一個人講話有威力,令人喜歡聽,功德有多大呀!他本身付出的心力要比別人多好幾倍,才能令人心服口服的,故說音聲從功德中來,所以金剛念誦想念得好,除了理念要清楚外,功德亦須培養。
換言之,無論梵呗、海潮音,抑或金剛念誦,想要成就,基本上要有兩個條件:一是與空相應,二是要發大悲心。具備了非常空靈的心境,再加上大慈大悲“利他”的心,則念誦出來的音聲豈有不莊嚴動人的?可見平素的修養與功夫的捶煉是應該並駕齊驅的。

  光明灌頂
忏悔可分為“理忏”和“事忏”兩種。前者是從智慧忏悔,這是上根利智的人才做得到的,也就是直接由“法”下手,通達自性本空;後者則指向有道之士忏悔,藉由有道之士的開導而掃除心中的陰霾。
因為做錯事,通常自己的心裡都會很難過、很懊喪,內心深處總有揮之不去的痕跡,這條無形的枷鎖往往會令人不得釋懷,而助長了罪業的形成。“事忏”就是要懂得發露忏悔,請求善知識的加持,或在大眾面前誠心悔過。除此之外,亦可以禮佛、朝山的方式去忏悔,拜到光明現前,那也算是得戒。
各位修法沒有灌頂,那怎麼辦呢?倘若你能修到光明現前,光明即是灌頂。我們唱誦咒語,隨著梵呗融入音聲海中,音聲本身就是光明,即所謂“光音交融”。各位宜多加體會。
光明本來就在我們的自性中,只因我們的心太粗糙了,煩惱習氣又特別重,不曉得起心動念也是光明。動個念頭、有個影像,那影像很清晰。何以會長清晰呢?那就是光明的顯現。只因我們貪嗔癡的力量太強烈了,蓋覆了自性的光明,所以始終認不得。

  生命的樞紐
當你興奮時、驚恐時、緊張時,就要懂得去觀照。因為讓你心髒碰碰跳的地方,也正是我們報身轉化的關鍵處;那是一個人生命初步形成心脈輪的總樞紐。關系著我們的三脈七輪。找到那一點就要把它放松,不要刻意去執著它,這也就是“內空心中”的要領。其實,每個人都有這一方面的體驗,只是從沒仔細去加以觀察罷了。
  
  超越明暗
說到光與音的問題,我們眼睛看的,受了太陽光的照射,感到很明亮,閉起眼睛,就覺得一片漆黑。《楞嚴經》雲:“開眼見明,閉眼見暗”,但是我們所見的現象與能見的心並不在這明暗上,而是超越明暗的,我們應回到此處去體會,而非只是去看那虛浮在表面的明與暗。
音聲的道理亦然,我講話,你們聽到了,我不講話,你們聽到的是外面的鳥叫。所聽的境界不同,也隨著無常在變化。可是能聽的卻沒有因為這些生生滅滅而失去功能。能見的心與能聽的心,難道是兩個嗎?當然不是,它是光與音的交融處,能聽與所聽,能見與所見同是那個“心王”。依照物理學的原理而言,光,也是氣。譬如金屬制品,亮度較強,非金屬物,亮度較弱,其實就是氣的強弱所引發的問題。聲音、外境只是現象,這些被子我們所聽、所見的都非常有限,可是當我們回到那能聽、能見的心時,它卻是無量無邊的,因為它已然泯除了現象和對立。譬如當我們專心看書時,前面有人走過,你卻無所見;距離遠一點,超過你聽力的范圍時,你亦無所聞。然而,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這個見與聞的“能”卻是無遠弗屆的。

  不生不滅
所謂“明心見性”,是既要見到本體,又要見到局部。“性”,乃心生,“心生”是緣起,有因緣才會動念。心似大海,念頭如波浪。波浪起伏不定,永遠在生滅中翻滾不已;但就其“體”而言,它卻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
我們凡夫總是迷糊在表相的生滅中,看到花,執著花,看到什麼,就執著什麼,完全迷失了本性,而觀想心月輪,則等於在觀察心念,把迷失已久的心念慢慢收攝回來,將那顆容易緊張的、興奮的、低沉的、驚恐的心緒融化於無形,以至“攝所歸能”
——歸至於自己自性本體——心的源頭上。 所以經常念咒觀想,就是要將一切雜亂無章的念頭回歸到膻中穴的那一點來,使它平和、柔順、沉著,不再因外境的動靜而隨波逐流。

  攝心調氣
佛經裡說到生命的流轉是“生因識有”。那麼,如何才能將這些妄想流轉化掉呢?——“滅從色起”。色身的妄想,我們奈何不得,打起坐來,熬腿的酸痛、念頭的起伏,我們都降服不了,所以“准提法門”提示我們要從修不淨觀、白骨觀來做最根本的觀想。
如果透過不淨觀和白骨觀的修持,再回轉來做准提法的觀想,則在攝心調氣上,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對生命最直截了當的觀想。希望大家能多加熏習。 三業供養
在修法的過程中,如何做到身口意三業供養呢?當我們全身投入、全神貫注時,任何地方有不舒服都不要去理會,要很誠懇的將整個色身供養准提佛母,口業很虔敬的誦咒,意業也很專注的做觀想,這才是真正的法供養、無畏供養。能持續如此,自然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進一步與空相應。
“意密”應該密到什麼程度呢?——要到達其他的念頭都插不時來,只是一心一意地虔誠供養。在打坐當中,身體上或有某地方疼痛,或覺得渾身乏力;口密念誦時,或覺得自己唱誦不如法;乃至意密觀想有時感到心浮氣躁,這些都是難免的。但不論如何,虔誠是最重要的,一面念咒,一面要想像音聲隨著自己的心力到達無量無邊,遍一切處、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及法界一切眾生。各位倘能如是用心,效果必然非同凡響。
  
  一切現成
打坐修法,基本上要把握幾個要點。首先要把整個身心放松。《楞嚴經》“五陰解脫”說到的第一個就是色陰,色陰又叫“堅固妄想”,那是指我們平常總是緊繃著神經,心境上容易因外界的變化而起伏不定,碰到不順遂的事也常常克制不住而大發脾氣。林林總總的習氣都是過分執著使然,所以要做到“放松”就得經常熏習、經常回觀返照。
一個人精神能夠放松,生理上才能輕松,身心是互為因果的,先不談解脫與否,身心安祥舒泰,就可說已經達到初步的效果了。所以准提法的念咒、觀想,看起來好像在抓一個東西。而實際上它是給我們一個疏導、一個軌道,因為我們平常散亂心太重了,只好先以它來做為對治的藥方。
身心松放後,就要慢慢體會觀想的境界和內容,把理論與實際生活融會貫通。打坐用功與你所聽聞到的佛法——理事配合得宜、串聯成片,則身心領會到時,才會真正了然:“哦!原來一切現成!法爾如是呢!”
  
  生圓不二
心月輪觀不只是准提法的根本,嚴格而言,也可說是整個佛法的根本。它有一定的層次,由淺到深、有具體、有粗略、有本體、有現象,對一個初學者而言,只好從現象到本體來體會。因為要一下領略“空”是辦不到的。這一方面,准提法儀軌提供了我們一糸列非常明確而井然的指標。]
心月輪代表真空妙有,是真空,也是妙有。所以起初觀想,抓個明點和梵文,也只不過是個過程而已,最終目標還是要回到圓滿次第——達到空靈的境界。故說准提法的整個儀軌是圓形的。首尾銜接,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生圓不二。你了解透徹了,生起次第當下就是圓滿次第,圓滿次第加以妙用,也是生起次第。
樂、明、無念
何以要觀想准提佛母“身如透明琉璃體”呢?能把身體觀成透明琉璃體,五髒六腑不就全觀空了嗎?剩下一具透明的皮囊,就是要我們不要執著五髒六腑,乃至五髒六腑的感覺,而“琉璃體”也可以說是觀空的前方便,與觀想光明或白骨放光,道理是相同的。
其次,講到“內空心中”,它並沒有告訴你空在那個部位,“升起八瓣蓮花”,我們的心髒也是八瓣,這是其中奧妙之所在。“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月輪上有字輪;觀想字輪右旋繞轉”,此中道理亦是奧秘無窮,又與氣脈互有關連,同時也在訓練我們心念的凝聚力量。
有人喜歡一坐下來,什麼都不想,這樣久了,會產生無記,而且這是昏昧,與“空”不同。“空”是清明的。以密宗的道理而言,有所謂“樂、明、無念”,那是快樂的、清明的、無念的。有這個內涵就對了,否則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通常,苦與樂是對立的,而“極樂”則已跳開了苦樂。在四禅八定當中,初禅——離生喜樂;二禅——定生喜樂;三禅——離喜妙樂。禅定功夫愈高,愈遠離歡喜的覺受。因為歡喜心還是散亂的,與妄想相應。但“極樂”的境界則已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一切執著全然下,觀念上也融通了,所以是妙有的境界。僅僅守個“空”並不圓滿,儒家尚且雲:“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何況是我們大乘佛法講“華嚴法界觀”那麼圓滿的整體境界呢?
 

上一篇:當代中國商人的佛學情結:“我經商,我信佛”
下一篇:首愚法師:持咒、觀想、發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