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萬古長空安祥恆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心就是見性。所見的本心自性,可以從《楞伽經》或《金剛經》等得到證明;也可以將所悟印證經文,了然明白聖教不是文字游戲,是可以覺察的心地變化。

很多人說見性是坐到一念不生;看到空,將自己與自然融合……。請問:那是符合《金剛經》、《楞伽經》的那句?或是符合那部經典的聖教?宗不離教,沒有經典的印證,豈非十足的外道?

見性依般若經典即是呈露了摩诃般若波羅蜜。般若就在你的心頭,你的心頭上就是一座靈山,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多麼親切可愛,那裡是一念不生呢?二祖向初祖說的不斷滅,也不是一念不生啊!張拙居士悟道偈:「一念不生全體現」,大家只注意到「一念不生」的白色地帶,其實要明明白白那個「全體現」,這才能「光明寂照遍河沙」啊!《金剛經》明明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實相就是「信心清淨」心。

禅宗的禅定和一般講的禅定不同,教內有人講四禅八定,那是共外道,婆羅門教最擅長了,何勞禅宗?有人以為是九次第定,密宗有這種習定的方法,顯教也有止觀雙運,但那都不是禅宗。《壇經》明明白白說:「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為禅定。」又說:「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定慧等學,一體非二。有些人偏愛戒定慧三無漏學,必須先定後慧,定而能慧,所以不免又落入一般的四禅八定;有人說悟後見道,要再學四禅八定,學神通變化,別樹一幟。絕非禅宗的禅定,辜負了般若的恩寵。

禅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前期的楞伽印心,著重在「自覺觀察」及「自覺聖智」,這可以從初祖對二祖慧可祖師的啟迪過程中表現出來。初祖要付法予二祖,問他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中是否「斷滅」?二祖回以不斷滅,初祖才印可而付法。

六祖以後著重在金剛印心,祖師對弟子的啟迪是單刀直入的,如揮一把金剛王寶劍,在刀光劍影中將弟子壅塞的心垢斬斷,當面呈露「本來面目」。

有人會以為楞伽印心和金剛印心為二種禅法,這不是把禅分為兩種了嗎?難道世尊甚深微妙法有兩種嗎?當然不是,達摩初祖傳禅的時候,起始於南北朝,到隋朝、唐朝初期,佛法非常昌盛,例如:竺道生的「頓悟成佛論」、嘉祥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智者大師被譽稱東方如來、玄奘大師更高舉唯識學,成立了法相宗。在在顯示了佛教與儒道交融所產生的百花齊放,論義空前繁盛。達摩祖師化繁為簡,又辟「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就好像在繁花似錦的花園裡點燃了一束煙火,華光四射,別有風采。

楞伽印心是自覺聖智,完全在心地上用心,主題是不二,消除相對概念而入不二法門,仍然有些從教入宗的影子。金剛印心直接踏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寶筏,一超直入如來境。然而悟後起修,還得回歸楞伽的「自覺觀察」與「自覺聖智」,沒有一悟即至佛地的,這裡要清楚。安祥禅源於祖師禅,所以先師耕雲老師對弟子家慧說:「我們的安祥禅,重視內心的安祥,其中心要求就是《六祖壇經》講的無念、無相、無住,也就是從離執禅定──對外的不著相認同;對內的唯求自覺、離妄想的心態。透過這種不斷糾正機械慣性,達到真獨立、真自由的生命狀態。這種跟種種其它法門是迥異的。」

他又對某弟子說:「佛法的第一課辄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倘不知尊重贊美『我』,則必不能『獨』;若與萬法為侶,便不得不活在二元世界,則自他宛然,物我相對,『不二法門』雲乎哉?苟能『如』其本『來』,欲不獨尊得乎?此事唯證乃知難可測,入我門來乃知端的耳。」

既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豈有自他之別,法非法之分,故當下即為禅定了。安祥禅將禅定分為三:離執禅定、去執禅定與無執禅定,是一種進程,並非階段。

離執禅定即永嘉大師所證的「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游涅盤路」,走在大街小巷上,彷佛一人獨行,不感染到周遭人事的紛擾,照體獨立,正是十字街頭好修行。這種心態的初期現象是「唯覺無身」,心無罣礙。沒有這種心態,允稱「解悟」而已。

有了離執禅定進而踏入去執禅定。去執禅定的原則即是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在離執禅定中自然引發各種偏執個性的原因,發露忏悔,發誓永斷無明,才能步上無執禅定。

去執禅定之反省忏悔,才是真正步入菩提道。粗的無明容易發現,容易革除,細的無明就很難發現,所以必需在禅定中發現藏識中累積的無始無明或俱生無明,也唯有清除掉藏識的塵埃,本心光明的燈蕊才能綻放,永享無執禅定,絕對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心靈改造工程。此時,任何他或它的念頭出現,都是心中賊,識得不為冤。

弟子顯政就其心境報告:「有一次放松在椅子上調息,突然有一股強有力的喜悅之流湧向內在。那種喜悅使我的呼吸作機械式的規律性律動,當下的一切思想、妄念、色相、聲音都停頓了。除了極寧靜與調和外,只剩兩種感受:極清醒又自在的『覺』與支持我活著的力量;此時,我很認定感覺到『我就是覺』,其它的什麼也不是。祂一直存在著,從來既不來也未曾來,純潔的、滿足的、恆持的,祂超越了時空、因果、生滅……等相對。」

師父隨即叮咛他:「此就禅宗而言,只是離執禅定初階,須是語默動靜,待人接物時,皆能保持此心態,乃名離執禅定。」

師父又強調:「若不透過至專反省往非,至誠發露忏悔,則業境現前,仍難做主。」這也是我們安祥禅的特色,任何的覺受固然可貴,然而要做主中主,則非透過反省忏悔,掃除心境余垢不可;否則藏識種子遇緣成熟,不免借末那識去興風作浪了。

什麼才是呢?

某弟子寫了一偈呈師:「文華殿上觀春曉,東方虛空旭日照,光明現出退暗潮,性門開處覺知皓」,先師手舞腳蹈,予以認可。後來他呈上一偈:「佛法本無法,無法含萬法。無相無一切,無相化諸相;靈覺光明相,覺明光無量。真佛自性覺,如來真實相。若求諸法相,外道作此想,離佛無量劫,成道夢一場」,綻露了「後得智」的光芒。

謹以此篇報諸方關心禅道的朋友,也讓有志於安祥禅進修的有緣人把手共行。安祥禅沒有什麼義理、法義之辯,但心靈必定淨化,身心必有不凡的改變,是在血肉中生根的金剛大法。「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只論作略,不論神通,曷興乎來?

 

 

上一篇:維摩诘居士的布施
下一篇:寫給天下所有做葷腥菜的廚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