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唯佛是念是淨土教法的核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13年10月江西九江開示之一(13日)

淨土是成就阿毗跋致的法則

總之很難得啊,我們大家,因為阿彌陀佛慈悲的攝護力,使我們有這樣的機會聚集到一起。那這種聚集,我們可能想完成一個真正的把我們的這一生,或者有個真正的安心、立命的這樣一個真實的作為。

淨土這個教法在我們中國的流傳,十分十分的廣泛,就像阿彌陀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真是無處、無時不顯現他的這種不可思議的悲智方便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感觸,就是現在傳播淨土、實踐淨土教法的人呢,也是十分的……就是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蓮友。那麼在實踐這個教法的過程中,有的人會得到一些安心,就是遇到佛陀的慈悲啊,或者說於一些教法的實踐啊。那有的人會在一些修持的相應上會得到一些比較踏實的安心。那有些人呢,可以依這種諸佛親證的實相功德,能究竟地安心,就是所謂不退轉的安心。

那我們很多人都學過淨土教法啊,淨土教法的特質是阿毗跋致的這樣一個體驗,就是不退轉的一個體驗。那在現行生活中,或者說佛法的實踐中,若是有為,皆是諸行無常。那阿毗跋致怎麼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成就這樣一個教法實踐的事實呢?這個淨土法門就有它不共的這種傳承的實際的內容,這個內容它揭示了阿毗跋致真正的建立是果地覺為因地心。似乎我們每一個人都了解淨土這個教法是果地覺為因地心,那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實踐淨土教法的人們的作為呢,心,或者說身、口、意,乃至智,我們的作為離不開世尊的果地所證實的這種身口意的作用。或者說諸佛如來的身口意的作用,在我們凡夫有情,憶佛念佛這個法則的依止上呢,是依止著佛的身、口、意,他這樣一個果地所產生的覺悟的這種指導與作用,或者是這種契合。不是菩薩、聲聞、緣覺,也不是我們人天善法所能及,但它可以含有菩薩、聲聞、獨覺,乃至說人間善法,諸多世間、出世間的功德。因為它是圓滿、究竟的這樣一個無上菩提道業。就像100這個數字,必然含有50、30、20是一樣的。那30、20、50,它代表不了100這樣一個數字。但100中呢,一定具有這個50、30、20的這個數字內容。那阿彌陀佛的這種無上的正等正覺功德回施一切眾生,那使我們每個眾生心目中這個百,100這個數字呢,得以顯現,就是所謂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個實際的功德,或者說平等緣起的功德。

因為一切有為法離不開緣起法,離不開緣起,法不孤起啊。那這阿毗跋致的修持是個什麼樣的緣起呢?我們提到果地覺為因地心,才能使我們在有為法中得不退轉。因為若是依菩薩法、聲聞法、緣覺法,乃至世間善法做修持、有為修持,阿毗跋致是不可及的,它一定會遵循無常、無我這種業相相續。那這個阿毗跋致是順著諸佛的這種果地覺,諸佛的果地覺是順著順性的立的誓願而成就的。這個順性而立的誓願的果,眾生若有為隨順、無為隨順,皆得其阿毗跋致的這種功德方便,或者說增上緣。要不然我們看不清這一點,那我們就會依照著世俗的、我們傳統的思維,或者對待的思維,去思維無上正等正覺的功德,那就是所謂果地覺為因地心來……它這個對稱性可能建立不了。

所以我們會產生諸多的……在淨土法門的實踐中,很多人實踐的這個法則呢,不是不退轉的法,就是阿毗跋致的法則,而是進進退退的法則,就是所謂有為建立出來的。有菩薩的六度萬行,也有諸多禅定修持,也有諸多功夫熏修,諸善緣積累等等。但這不可以說阿毗跋致。因為諸行無常故,非是以究竟覺,非是究竟順性建立故;非佛力住持,那多有退轉。這個退轉呢,那不名為阿毗跋致也;或者說一生成就,這成為一種不實之語了。那我們學習淨土的人要知道,一生成就不退轉,它所依是果地覺為因地心這樣一個殊勝、不退轉緣起,才能得到不退轉的法則的實踐與成就。若是你沒有這樣一個因,你造不成這樣的果。沒有果地覺為因地心的這樣一個事實、清晰的選擇,那我們依菩薩法、聲聞法、緣覺法、世間善法等等這些作為呢,都是進進退退的,多諸變異。世尊講,其有為者,成住壞空也好,我們人的這個心理作為、生命作為、生老病死也好,總是無常相。它是以無常這樣建立的。

那我們在學習、實踐這個法則的過程中,我們會了解阿毗跋致的這個法則,一定是依果地覺為因地心建立的。沒有這樣一個事實作為,那我們在淨土教法中的實踐呢,一定要去反思它。所以呢,這重要的是淨土法門的傳承問題了。當然也可以人去拼功夫,你這個功夫能不能使你得到阿毗跋致的功德呢?那我們每一個實踐淨土,對自己負責任、對教法負責任的人們呢,或者蓮友呢,都應該審思,應該了解,或者說應該抉擇的。若不然,我們在似是而非的法則上,會耽擱自己的這種因緣,甚至呢,錯過這樣的真正實踐不退轉法則的機會。

(某某)居士跟(某某)他們有這麼個,給大家做這麼樣一個因緣也好,可能是這個(東林)大佛的感召,想來想去,那我們大家能聚到這個地方。

因為淨土一法呢,它有個特質,就是阿毗跋致之說;


  我們自己飲水,現在我們知道,水,乃至於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給它善的訊息,它確實會變得很善很美,這是博士給我們做實驗的。譬如比如我們平常喝的這杯水,你在水上貼個「感恩」,貼個「愛」字,這個水的質量就特別好,你要是相反的,貼個我「我討厭你」、「我恨你」,那水的質量就特別不好,甚至於常常喝人會生病。然後你就懂得為什麼大悲水能治病,就是這道理。

  現在我們曉得水有見聞覺知,我們用大悲咒水晶杯,這就是大悲水。什麼時候貼上去,一個小時以後你再喝,它確實就管用,你不會念也沒關系,水會看,所以這個方法很好。

結緣 大悲咒水晶杯 敬請加微信18680571807  長期結緣 全年流通



它有個特質,就是一生成佛之說;

它有個特質——唯佛是念;

它有個特質是清淨、平等覺。

我們看到它的特質,那我們作為真正的念淨土、實踐淨土法門的人呢,就尋找這些特質來實踐淨土教法,就比較簡單、易行。

剛才我們在下面說了幾句閒話,就是談這個淨土。現在很多實踐淨土這個教法的人呢,我們說就是,真是家家、人人、時時、處處都可見,我們能體會到、感知到阿彌陀佛的這種願力、功德、攝化這些內涵。那我們遇到的方法是不是比較准確,真正解決了我們的這種生死問題;解決了我們這個遇佛法得不退轉的問題;乃至無上菩提、究竟安樂的問題。那解決了,這個法則是有意義的;沒有解決,那我們就要反思它,究竟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那要把這個法則運用得清晰、得當,這起碼是我們每一個蓮友應該自己反思,或者說觀察,或者說自身的責任,自身的一個責任。

念佛涵蓋法報化佛三身功德

那我們就從,還從大佛說。實際我們心中最大的一個佛,也可能就是安心了。最大的佛也,過去說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那可能是最大這一尊佛,又是最安穩的一尊佛,這個佛呢,真是無色無相的。他也不生也不滅,也從來沒有來去的這樣的一個動搖,無所建立、無所毀壞。一切諸佛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都會證實這個大佛的,就是清淨法身佛。這個佛周遍於法界,融入一切事相,若有情,若無情,出生一切功德,乃至說展示一切作為——諸佛如來親證這樣的功德。

那我們來念阿彌陀佛,怎麼得不退轉呢?要是沒有法身佛的這種對稱的稱念、回歸、印契,那我們在有為的生滅、對待法則中,善惡、凡聖、大小中去運用自己的心,它就無常,它就會變異。那我們常念法身阿彌陀佛,那你就會究竟安住,或者說於實相中得真實皈依。

這種真實皈依呢,十方界做道場,那舉手投足是道業。那就是所謂的你能運用圓滿覺悟,那我們就親證報身佛的功德,稱念報身阿彌陀佛,時時處處無所增減、無所不足、無所對待,那是圓滿覺悟於世間、於現行。那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報身圓攝,普利一切。

當然我們也可以去(在)種種作為中,得諸方便。因為一切法無我故,無自性故,無所得失故,那你善於運用這種無自性性,那我們在時時處處的言說、作為、意識中,無所障礙。這種無所障礙呢,非是肆無忌憚,它是於一切如夢如幻的這樣的業相中,作諸方便,運用自在。因為了無所得而得以自在力,所謂的無礙力,所以應化十方無所障礙——那我們在念化身阿彌陀佛。

不管是法也好,化也好,報也好,實際這個傳遞的東西呢,是一切諸佛如來同一傳遞的,角度不一樣。現在我們遇到淨土這個教法了,釋迦文佛給我們介紹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個世尊,現在世尊。我們都知道釋迦佛的這種應化身,在人壽百歲之時,應化在這個世間,應眾生業力的這種蒙蔽也好,世尊示現取滅。(他在)取滅之前把我們都介紹給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這個報身世尊呢,壽命無量、光明無量,他是依順性建立起來種種大願,以普利十方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圓成佛道的這種兆載永劫的修持,依願修持而成就的無上菩提者。(釋迦文佛)介紹給他(我們),來攝化我等。實際呢,也是讓我們去真正見到我們心中最圓滿的、清淨的、無礙的這個世尊,或者說運用這樣人人本來具有的平等覺、圓滿覺,或者說無礙的覺悟。

心作心是,有方便。但我們要是沒有果地覺為因地心,這個心作、這個心是的參照,很難很難去實踐念佛即是往生時、度生時、成佛時的這樣一個即心即是的事實,或者說來了解實相念佛的真實利益。教法的傳承跟修持的關系,許多人就會有一些模糊的東西,或者說模糊的認識。像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家這種念佛的法門的實踐呢,因為個人的因緣、素質、所居住的環境、受的教育,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接受的東西也不一樣。那我們嘗試著在這一兩節課中,或者說座談會中,我們來解決一些我們在實踐念佛這個過程中,有哪一些障礙,我們嘗試著來解決解決,或者相互地幫助幫助。把我們修行中、學習中、實踐中、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迷惑、疑惑、積累,大家可以通過這個機會呢,來相互地幫助幫助。

在彌陀這個教法中,它最重要的就是二種受用的安立、設置。現在在我們國內呢,傳播淨土的善知識很多,他們都很值得我們禮敬啊、尊重啊。那我們在遇到種種善知識的時候,若有緣、沒有緣,若相應、不相應的,可能會留下一些問題,或者說沒問題。沒問題的,給大家提供沒有問題的方便;有問題的,給大家提供有問題的方便,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大家)在問題中見方便。因為淨土教法原本呢,它就是一個無诤的教法,就是令我們的心智平等安住的一個教法,讓我們遠離一切對待、分別、熱惱的這樣一個教法。所以說學習淨土的人呢,心裡應該很坦蕩地面對我們的這種修學的環境啊、經歷啊、師長啊,或者什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沒有斗爭,沒有排斥,沒有建立。

不行了呢,就是王居士拿了一沓子那個大家提的問題。我感覺到呢,就是我們找一個問題,也可能是一個話頭,我們就可以來相互地參與一下,來……你看一看,不拿也行。誰認為比較突出的問題呢,就可以提一個問題就行,我們就這一個問題,大家可以作為一個,就像打開這個門一樣,我們從這裡面可以走進來,來慢慢地對淨土,我們看看換一些角度說一說。因為大家肯定都是有許許多多淨土法門的一些接觸啊、實踐啊,這裡面也肯定有不可思議的菩薩,把我們所學所用的東西呢,有優勢的拿出來供養大家,有障礙的也供養大家,我們來解決它,同樣是一個殊勝的事情。可以提一個問題,好。不用磕頭,就坐那兒問就行了。

疑是粗重煩惱

居士:我學佛很短的時間,在我的同事朋友裡面,都認為我是非常癡迷的信佛。但是我自己心裡很清楚,我並沒有百分之一百的信佛。我自己很想百分一百信,但是沒有做到。就是這個信的上面吶,請師父開示。

慈法師:我們知道利使與鈍使(注:【十使】 (名數)一貪欲,二嗔恚,三無明(又雲愚癡),四慢,五疑,六身見(又雲我見),七邊見,八邪見,九見取見,十戒取見。一切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標出為十使,又曰十煩惱,十惑,十隨眠。台宗稱前五者曰五鈍使,後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鈍而分之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貪、嗔、癡、慢、疑,這五個思惑呢就比較慢一些,那不正見呢就比較利一些。其中這個思惑中呢,就是鈍使中,貪、嗔、癡、慢、疑(中的慢、疑)二法,或者說疑慮,是我們一個很深很深的煩惱,這個煩惱呢,很厲害很厲害的。它是個煩惱,或者說它是個業障,或者說它是我們過去帶來的我們無始以來輪回積攢下來的一種記憶,叫俱生惑。這個惑呢,就是不信,就是疑。這世間本來也沒有啥信的,可信的東西,也沒有啥可疑的東西,最主要是我們生來就帶這麼個東西——俱生惑。它是個煩惱,你說你怎麼對付它?就是它就帶來的一個煩惱。你說,哎喲,我想真信,那你這個煩惱不去掉的時候還真信不了。它是我們帶來的東西,就是從娘胎裡出生就帶著這個,就帶著這個事情來了。

好解決哈,就是你看你怎麼面對這個煩惱就行了。對,所以過去的人呢,有的人信根就很深厚,就是這個惑業薄少,就是自己的惑業一生起,他就知道——此為煩惱!解決了,不再管它了。就是他不糾結這個東西了。你心很松弛就解決了。五步人生中講過,《意樂人生》中,我生起一念疑慮了,此為煩惱,為粗重煩惱;此為名言,本不可得。那你正信的基礎就有了。對,這個不是個啥事情,對。

 

上一篇:慈法法師:不受無益苦念佛得快樂
下一篇:不著新鮮刺激,一門深入,不夾雜,成就道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