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益祖師《淨土十要》之《淨土或問》開示:
問曰。念念相續之修。豈非余所願也。奈何定力未成念頭無主。或舊學未忘。或邪想亂起。或境緣相觸照顧不牢。或情想紛飛遏捺不住。不覺念頭東走西走。眨得眼來千裡萬裡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擺脫不去。豈特間斷而已哉。言之可慚。思之可恸。又當何策以治之。
答曰。嗚呼此天下學者之通病也。汝當間斷之時。若不痛加鞭策。則專修無間之念永無成就之期。余聞古人有二種痛鞭之策。今復為汝獻之。汝當谛而聽之。一曰報恩。二曰決志。三曰求驗。第一報恩者。既修淨土。當念報恩。佛恩國恩固未暇論。只如父母養育之恩。豈非重恩。師長作成之德。豈非重德。爾最初出家。便說要報重恩。後來行腳。又說要報重德。離鄉別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爾總不顧。父母老病。爾又不看。及聞其死。爾也不歸。如今或在三塗受罪受苦。望爾救他。望爾他。爾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爾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人。經雲。不孝之罪當墮地獄。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又且不蠶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爾當勤修淨業。圖報信施之恩。祖師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減克將來。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須牽犁拽耙。償他始得。爾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酬償有分。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第二決志者。若學專修。志須決定。爾一生參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禅。又要說幾句教。又要寫幾個字。又要做幾首詩。情掛兩頭。念分四路。祖師道。毫厘系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爾卻志無決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間斷正念。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羁鎖業也。又且守護戒根。志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求。教中道。寧以洋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況因諸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專修。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何止熱鐵洋銅業也。又且斷除憎愛。志不決定。每於虛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屬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妒。古人雲。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爾卻因此愛憎間斷淨土。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業也。第三求驗者。既學專修。當求靈驗。爾如今發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臨終更有幾日。須在目前便要見佛。只如廬山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頂。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唱佛一聲眾見一佛從口飛出。唱佛十聲則有十佛從口飛出。如貫珠焉。此等靈驗萬萬千千。爾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間斷心生。決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惡道業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現前。然後推其悲願。廣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禅。亦名禅淨土也。然則永明所謂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豈不驗於此哉。勉之勉之。
印光祖師開示:真信切願與念佛成片的關系
(1) 印祖開示什麼叫淨念?淨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文鈔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印光祖師:未達一心不亂的臨終念佛狀態是什麼樣的:“《觀經》五逆十惡,將欲命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此不論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止十聲,或不及十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淵相殊之勢,故得往生也。以地獄極苦所逼,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故不言及謗法。即平素謗法之人,亦必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謗耶?”(《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薪儒居士書》)
印光祖師開示:《觀經》下品下生,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願,乃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
印光祖師:有唯心淨土, 方生西方淨土。若自心不淨,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淨心, 感生西方之淨土。
印光祖師《臨終三大要》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
《印祖文鈔》復袁福球居士書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 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 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印光祖師:《觀無量壽佛經》示三種淨業正因,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願念佛,悉得往生,況崔母之將及全備者乎。又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令念佛,或至十聲,或止數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況崔母五六年來,日夕系念。臨終不起愛戀,密默念佛,豎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數端,便是往生之相,況沒後全身已冷,頂門猶熱,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於經論,謂頂聖眼天生之說,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46頁 崔母孫夫人往生傳發隱)
(2)【印祖開示】與佛相應之人,臨終破壞淨念決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巨。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於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淨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淨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回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編·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藕益祖師開示:真信切願散心念佛的是欲最後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界,非剎那生滅散心。
佛陀十大弟子之論議第一迦旃延子尊者開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大師關於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念往生的開示:問,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國,疏中不及。豈以此經七日入定乃生,故揀去剎那生滅之一念邪。若釋一以義不以數,大本不應系十念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何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得生。
答,按寶王論,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鈍根之人,臨終十念脫苦。一念者,一心不亂之一念也。當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斷非剎那生滅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雲一念喜愛。阿閦經喜戀心,本指欲染。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開示:非生滅心就伏住了煩惱
“問曰。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雲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得入。” 藕益大師:淨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藕益祖師《阿彌陀佛要解》開示: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續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體內容見下:
據下 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淨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師關於散心、定心的開示: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藕益祖師對《妙宗鈔》的評價見下:
藕益大師:淨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淨空法師: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淨土法門,說實在的話,連那個初禅的定我們達不到,我們也能往生,這我們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們要什麼樣的功夫?我們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沒得定。沒得定是什麼?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這種定在佛教裡有個名詞叫「未到定」,雖然修定沒成功,沒有達到這個標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還只能在欲界。但是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能夠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們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們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帶業往生。你說完全沒有,沒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個二、三十分,這樣程度才能往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不至於在這一生把我們這麼好的一個機會錯過。所以一定要修,要認真的修。
藕益祖師《淨土十要》之《念佛三昧寶王論》開示:念佛往生為何最後一念必須落在佛號上面?
一念十念往生何者為正
如佛所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業成,墮無間獄,猶如箭射。今之念佛生於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
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豈要至十念哉。打僧罵尊,雖非正逆,是五逆之類也。又一念者。如經雲,
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
又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
嬉戲往來,不離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良有以也,蓋為遘疾□羸,力微心劣,故須十稱彌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猶栽植絲發,其茂百圍也
徹悟禅師開示:“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幸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徹悟禅師語錄》卷上)
藕益大師在《修淨土忏並放生社序》中說:“《觀經》雲:逆惡之人,臨終十念皆得往生。夫臨終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順境緣,便不復有正念,何況臨終?且臨終苦現,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於明師友真實格言信受奉行,當臨終時,安保善友現前?設現前開示,神識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決不可得之數也。”(《靈峰宗論》卷六之一)
印光祖師:初學念佛人不當求一心,老修念佛人當重視一心
印光大師: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亂,那可以一任隨便嗎?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無障,因汝以無理為理,而自生障礙,又復尤誰。 (三編卷三復溫光熹居士書八)
印光祖師: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大勢至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贊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淨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玉峰法師偏執過甚。四大要訣,實為謬誤。許多人皆以為要妙,亦系心粗所致。夫“不觀想,不貪靜境,不求一心,不參是誰,直下念去”,實為要務。但不可謂彼皆是邪耳。彼以求一心為邪,彼畢生用晨朝十念工夫,十念法中,有藉氣束心,令心歸一之說。彼自行之而自斥之,誠為一大憾事。以故光絕不一提彼者,恐人受彼偏執之病也。(文鈔三編卷三·復鄭慧洪居士書五)
淨空法師、諾那活佛、印光祖師:念佛人為何不可有往生之疑或往生疑障?
淨空法師答疑:
問題六:有些念佛人感覺到自己的行持發心並不如陳居士,她都不能往生,我們不是更沒希望了嗎?
淨空法師答:這麼想錯了。你如果這樣想,我告訴你,你肯定不能往生,往生在信心。而且人到運衰的時候,過去世的冤親債主都來找你,這一關你能不能通過,你要不能通過,那是嚴重的障礙。
諾那活佛開示:
問:修顯教淨土者,命終時能否往生,以願去不願去為斷之理,已蒙上師開亦,請問命終時,應如何發願,方可決定往生?
答:修顯教淨土者,臨命終時,對於一切事務,不管他亦不理他,亦不問自身四大分離痛苦不痛苦(平時念佛精進者命終時不痛苦),萬緣放下,一絲不掛,將心團結為一,不使散亂,一心觀想彌陀,求佛接引,如平時失足落海,求人援救,又如頭發著火,撲救頭燃之心一樣;更要有堅固往生之自信力,我自信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發願,無論何人一定往生。如稍存個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猶豫心、懷疑心,則一念之差,心力散亂,不能往生矣!學佛恰如打仗之理相同,決心不堅確者,往往功敗垂成,決心堅確不顧成敗者,終獲最後勝利。命終之頃,正如打仗者,判分勝負最後五分鐘之有決心與無決心耳!(關於往生疑慮,再請參考下段祖師開示。)
文殊菩薩化身麥彭仁波切開示:佛經中說"除造五無間罪及捨法罪外,皆可往生,僅聞佛號者,雖有懷疑亦可往生,僅以發清淨心也可往生。”
印祖對不能往生之疑的開示:
復朱德大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
復何希淨居士書
修淨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復倪慧表居士書
往生全仗信願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則不能往生矣。
夏蓮居居士:老實念(對治懈怠與往生疑障兩種錯誤心行)
老實念
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
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
只貴願力強,那怕妄念多。
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
境緣無好丑,佛號一掃過。
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
《淨土聖賢錄》開示: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
在淨土聖賢錄上記載了袁宏道往生後以方便神力,將其弟袁中道攝到極樂世界對他進行開示如下:
袁宏道又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假使我前生時能夠嚴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體上來說在教理和戒律都精進嚴謹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嚴謹的人,往生最穩當。如果是只有教理而無持戒的人,大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了,這種狀況我所親見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氣分頗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濁惡世後,趁著色身仍然強健,要實修實悟,兼持往生淨土的誓願,勤行種種方便善巧、憐憫一切眾生,不久之後當再相見。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則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龍樹菩薩的六齋法現在仍然存在,應當遵而行之。而殺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語其他一同學法的學人,沒有說每天動刀殺生,口中貪食眾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夠往生此極樂國土的。縱使說法如雲如雨,又何益於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