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76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老法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學生:雲南雞足山大士閣開成法師,恭敬匯報的主題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我們的生活很簡單,每天都是寮房、教室、五觀堂,三點一線,接觸的人、事、物很少,每天都是與自己的起心動念做斗爭,一有妄念起來就把它拉回來。所以與開班時相比,心靜了一些,但有時會感覺到空落落的,怎麼好像一點進步都沒有?一直到這一周,學生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學習理念,「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生起了無比堅定的信心,再也沒有任何疑惑了。從前只是覺得只要能持戒,心就會定下來,心定了,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觀照的能力會加強,現在知道了,定能生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

  這一周學生的同桌督堂,於是就有機會為他服務,幫他打餐。道場規定行堂時,食物都是行兩次,所以為了保溫,學生都是第二行再給這位師兄打餐。為了不讓灰塵落入缽中,學生都是在打餐的時候才把碗擺出來。有一次學生打完餐之後,習慣性的端起自己的缽,就發現師兄的飯菜還晾在外邊,馬上就放下手中的缽,用一塊布給它蓋起來。起初怕饅頭涼得快,就把饅頭放在米飯上,但是每一次饅頭上都會粘著米粒,師兄還要再撥下來。後來學生就把饅頭打在空碗裡,然後再用自己的碗給它扣上,這樣既能保溫,又不會粘到米粒。有一天吃發糕,學生就幫他多打了一塊,打完後覺得打多了,結果真的多了,這位師兄沒有吃完。學生感覺到很慚愧,沒有照顧好這位師兄。因為道場有規定,不可以將食物留在下次過堂食用,學生怕大家誤會他貪吃,於是第二天打餐時就把剩下的發糕用碗蓋起來,那天早晨給他打餐也減少了一些。

  現在學生幫他打餐都會留心他過堂時有沒有吃多,如果有吃多就會相應的減少一些。有時食物的種類多,學生就會每一樣給他少打一點,總量還是那麼多,看著他能吃得舒服,自己也挺開心的。而這一切都不是學生事先想要如何去做的,而是在念佛時,遇緣後,自然而然生起來的。例如看到師兄的食物還沒有保溫,就自然想要把它蓋起來。師父上人說,「斷惡修善,不要放在心上,只把一句佛號放在心上」,所以馬上回歸到一句佛號。學生感覺到這樣做是在培養自己真實的德行,妄念少了很多。最初做的時候,有求對方恭敬的念頭在,後來就沒有了,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因為我們是一體的。自性是空寂的,但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遇到緣它能現一切相,精神現象、物質現象、自然現象,現什麼相不是自己的意思,是眾生的需要。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從空門入,無住生心,是難行道。而淨土法門是從有門入,依這句彌陀聖號而生心。又因為這句佛號是自性的德號,所以念佛就是念自性。真能念到能所兩忘,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便入理一心不亂無住生心之境。而且念佛法門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加持,只需要念到功夫成片就能往生,是易行道。凡夫則是依煩惱、習氣而生心。所以同樣是為師兄打餐,用心不同了,現在是從阿彌陀佛這個根生的,這個根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及十方諸佛的加持,能生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

  淨土法門不僅能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現前就能得到三種真實。真實之際,因阿彌陀佛名號就是自性德號,所以念佛就是念自性;真實之慧,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清淨心、平等心能生智慧;真實之利,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積功累德,導歸極樂,一生成佛,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的。所以海賢老和尚說,「老佛爺是我老和尚的根啊!」要把煩惱根換成阿彌陀佛的根,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相信我本性本善,相信我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以前學生看到別人的需要時不敢做,怕別人誤會,怕自己會受到傷害,甚至自己懷疑自己是不是真心,會起妄想、分別、執著。現在明白了,師父上人說,「別人用妄心對我們,我們還是要用真心去對別人,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因為用真心能往生,用妄心不能往生」。所以現在學生就學著用一顆真心處事待人接物,因為今年的目標是要拿到往生許可。以前學生不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總覺得看到對方墮落,自己心裡很難過。現在明白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水到渠成,自然會有得度的機緣出現。如果勉強,可能就會斷了對方聞法的機緣,欲速則不達。所以一定要用清淨心來處理事情,因為清淨心能生智慧,照人照物,潤人心田,隨緣度眾。

  現在過著這種三點一線,讀書千遍的簡單生活,再也不會感覺空落落的,因為知道讀書千遍,不求解、不思義,就是在修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用這樣的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就會其義自見,生發智慧。現在能在這一門上扎下深根,將來必定是枝繁葉茂,因戒得定,因定發慧。破煩惱城,壞諸欲塹,落實在嚴持戒律;讀書千遍,老實念佛,是洗濯垢污,是修定;其義自見,是顯明清白,是開慧,自性起用。能夠如此調和身心,處事待人接物自然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也是在調眾生。與眾生建立信任,就能廣宣妙理,就能像賢公和尚、像師父上人一樣,一言一行都在為眾生做榜樣,都是為往生成佛貯功德。所以海賢老和尚說,只有這一句佛號是真的,其他全都是假的。這是真正的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是真正成佛的大道。同時非常感恩師父上人的教導,學生一定謹遵教誨,牢牢的抓住這一句佛號。雖然現在功夫還很差,但一定會加功用行,堅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教學理念,嚴格遵守「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走戒定慧的成佛之路,一部《無量壽經》會集本、一部《大經科注》、一句佛號,不拐彎。

  以上是慚愧學生開成粗淺的學習報告,錯誤之處請求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評指正,學生樂意接受,至誠頂禮感恩,阿彌陀佛。

  老法師:你們大家聽了,也看到了,對於開成法師的報告有什麼看法,統統可以提出來,有沒有?

  學生:目前沒有。

  老法師:應該要有。他的報告所說的都是真的,過去跟現在有很大的差別,以前的錯誤被發現,現在認真努力在改進,所以心比從前清淨多了。換句話說,煩惱比以前減輕,定慧增長了,雖然增長的幅度不大,有明顯的感觸,這是真正的進步。至於將來能不能成就,關鍵在哪裡?要持之有恆,永遠不變,就會有大成就。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就不會有成就,只是說說而已。這樣的人多。連基督教《聖經》裡頭都有,《聖經》裡頭告誡人,有一些經師(也就是他們的傳教士)說的話很好,完全照經典所說的,大家應該用心去學習,但是不能學他們的行為,為什麼?他們只說不做。這話出在《聖經》裡頭。其實不僅基督教如是,佛教亦如是,能說經的人有,說了他能做到的不多。說到如果真正能做到,他必定見道,見道就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叫做見道。見道之後才能修道,怎麼修?保持不退轉就是修。古人說,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永遠在進,他就能成功;如果不進,不進就退。所以保持堅定的恆心,一門深入,一向專念。

  這個例子海賢老和尚做到了,他在生活當中這句佛號沒有丟失,穿衣吃飯心裡有佛,沒有想到衣服的好壞,沒有想到飲食調理,沒想到;處事待人接物一團和藹可親,一生沒有怨恨過人、沒有批評過人,沒有說一切人的不是,從來沒有,所以他能保持九十二年都是精進不退。所以他有那麼大的成就。我們要想保持,就要了解現前社會狀況,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遇到的一切人事物,能不受干擾嗎?真正做到不受干擾,完全用平常心來接待,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不變,這叫平常。平常就是真心,妄心不平,妄心也沒有恆常,剎那變化。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古今中外,無論是佛法、是世法,真正有成就得力之處就在專、在恆。我們要專心,要有恆心,要做出犧牲奉獻。所以基本的兩樁事情就是佛最後的遺教,要持戒,要吃苦,能吃別人不能吃的苦,他才有超越別人的成就。吃苦,消業障,增福慧,不是壞事。真正放下貪欲、放下瞋恚、放下愚癡,如果再加兩個,放下傲慢、放下懷疑,這個人沒有不成就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應該要堅持的。

  我們祝福開成法師他有成就,祝福每一個同學都要記住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學習的理念跟方法。這個理念方法用了幾千年,有效果,是經過提煉的,通過考驗而證實的,真是好方法。我們自己學習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重要!一個方向,求生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做老師,對老師的恩德、老師的教誨念念不忘,認真努力去學習,學老實。什麼是老實人?老實人的榜樣,海賢老和尚,那叫老實。老實人有方向、有目標,沿途不受任何干擾,不聽任何謠言。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謠言止於智者」,碰到有智慧的人它就止住。為什麼?有智慧的人不會替它宣揚,不會受它干擾。永遠記住海賢老和尚的箴言,就一句話,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余啥都是假的。這是海賢老和尚的箴言,無上的密咒,他把這個密咒解開了,讓我們看到。這幾句話很簡單,無量甚深的密法在其中,永遠學不厭,永遠學不倦,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得到、都能成就。我們看底下一位。

  學生:華嚴玄旨、五十三參與四書的編訂。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華嚴玄旨、五十三參與四書的編訂」。

  一、朱熹夫子編訂四書靈感來自於《華嚴》。恩師上淨下空老法師對於四書之編訂有著精辟而獨到的見解。老法師說,佛法最具代表性的《華嚴經》,稱之為佛法的根本法輪;儒家最具代表性的四書,是宋朝朱夫子朱熹會集的,模式跟《華嚴經》完全相同。《華嚴經》的特色是圓滿的理論、周詳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因為朱夫子的佛學涵養很深,在經典中下過功夫,在我想像當中,朱子編四書很可能是從《華嚴經》得到的靈感和啟示。四書的《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孔老夫子、孟夫子的表演,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把《中庸》的道理、《大學》的方法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孔孟都做出來了。孔子是聖(佛陀),孟子是賢(菩薩),那是我們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華嚴》真的是無二無別。

  把四書和《華嚴經》合起來念,其味無窮。儒家所講的是綱領,佛法做詳細解釋,通達《華嚴》才能夠讀懂四書的味道。儒家所講的境界是可大可小的,加上《華嚴經》,儒家的大道也是盡虛空遍法界,與《華嚴》無二無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境界就是我們自性的境界,儒家四書也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這才真正明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老法師曾經講解過《四書蕅益解》,同時參考《論語集解》、《論語會箋》、《論語正義》等注解,將儒佛的義理融會貫通。蕅益大師在注解大學之道的大字時,與《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同一解釋,字字句句全顯《華嚴》義理,這種注解方式和古來的注疏完全不同。

  二、朱熹夫子之生平與四書的編訂。朱熹,南宋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字元晦,號晦庵,人稱紫陽先生、朱文公,南宋理學之集大成者,是程颢、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他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朱熹一生崇奉孔子,常常祭孔,也奉拜伏羲。他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於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曾在岳麓書院講學,使書院被譽為潇湘洙泗,並重建白鹿洞書院。朱子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理學,曾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做為教本。南宋光宗年間(一一九0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四書匯集成冊,刊刻問世,並親注《四書章句集注》。朱子曾說,「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蒙元年間,诏定以朱子《四書集注》試士子;明代科舉亦以朱子傳注為宗;康熙宣揚理學,「歸於大中至正」;干隆皇帝下诏指出,程朱之學「實有裨於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因此宋朝之後,科舉考試崇奉朱子之學為正宗。朱熹一生教學五十余年,身後之影響遠及日本和朝鮮。《朱子行狀》贊其為「紹道統、立人極,為萬世宗師」。他七十一歲時病逝於滄州精捨,诏賜諡曰文,累贈太師,從祀孔子廟。清康熙年間诏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孔門十哲之次。

  朱子所編訂的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大學》出自《禮記》,傳為孔子弟子曾參所作。北宋二程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朱熹繼承此說,將《大學》列入四書之首。《中庸》亦是出自《禮記》,《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子思作《中庸》」,子思乃孔子之孫。北宋二程稱《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朱熹於是將《中庸》編入四書。《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整理孔老夫子及學生之言行而成書。《孟子》記載的是孟子及其學生之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創始人。孟子名轲,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孟子亦曾帶學生周游列國,其政治主張不得重用,因此回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三、佛家與儒家之施教義理融通無礙。(一)無上正等正覺與明明德。淨空老法師說,孔孟的教導可以看作是佛菩薩的教誨。儒家教育的總綱領就是《大學》開宗明義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儒家教育的總原則,與佛陀教育的總綱領意思完全相同。佛教經論中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此乃佛教教育之總原則,與《大學》所言之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相同,都是從圓滿的性德之中流露出來的。儒家落實的方法也是與佛法相應的,八目是其下手之處,次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是破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破此二障則菩提心(誠意)現前,至誠心顯露;修身,身就快樂、幸福;齊家,家庭幸福美滿,國家安定,天下太平。由此可知,佛教和儒家的教學目的、宗旨、方法是相同的。

  (二)中道第一義谛與中庸之道。佛家所說的中道第一義谛,儒家所說的中道,都是主張用中,此義可從北京故宮三大殿之表法中顯現出來。慚愧弟子從前曾多次參觀故宮,見到故宮三大主要建築依次排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銮殿,是北京明清兩代最高之建築,堪稱中華第一殿,是皇權之象徵,皇帝登基、皇後冊立等重大儀式都會在此舉行。中和殿位於太和、保和殿之間,中和二字出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每年皇帝參與天壇、地壇、太廟祭典之前,會先在中和殿閱讀祭文;清朝纂修皇室家譜完畢,也會在此舉行儀式,送呈皇帝審閱。因此中和殿之作用十分重要。保和殿初名謹身殿,清順治年間始名保和殿,出自《易經》,意思是志不外馳,恬神守志,神志專一,以保持宇宙萬物之和諧。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宴少數民族王公大臣。干隆年間保和殿成為殿試之場所,於禮部會試錄取之貢士,在此參加皇帝親自擬題之殿試。

  太和、中和、保和是什麼意思?淨空老法師教導我們,中和之中是中庸之意,佛家說菩薩用中道第一義谛,儒家說中庸之道,都是主張用中。古代帝王是以忠孝治國,故宮之三大殿即是教忠、教孝之義。忠孝位列八德之首,忠字由中和心所組成,是指心要正、中,不能有偏邪。太和即是孝,中和、保和是忠。太和是如何用中,保和是保持中道,而不能失掉中。因此太和是自性,是真心本性;中和、保和是性德,是真性的德用。由此可知,明明德與無上正等正覺,中庸與中道第一義谛,極顯儒佛施教之義理,確可兼容互證,融通無礙,符合《華嚴》同時具足相應門之玄旨。

  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與孔孟之德教。淨空老法師曾說,「四書的《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孔老夫子、孟夫子的表演,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八十華嚴》末後一品「入法界品」,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參學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中有六位出家人,其余都是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教導善財如何將華嚴奧旨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正和《論語》、《孟子》中孔孟聖哲行為世范之身行言教確是暗合道妙。

  (一)善財童子與孔子之志道並行而不悖。佛家首重發菩提心,儒家則強調立志的重要性。佛家的四弘誓願是菩提心的落實,緣事菩提心以四弘誓願為體。四願之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此乃應身菩提之因,後三願是幫助此願落實。《華嚴經》文殊菩薩示善財文曰,文殊師利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由此可知,誠如文殊菩薩所示,善財童子之志是求菩薩道,成就一切智智,他的志向是非常之高遠。儒家亦十分重視立志,朱子滄州精捨谕學者曰,「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因此若是志不立,則所有的道德學問都毫無意義。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了夫子及其弟子所立之志,「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夫子之志是老安少懷,體現出儒家仁愛的思想。由此可知,善財之志與孔子之志並行不悖,融通無礙,共同圓滿自利利他之無盡妙德。

  (二)五十三參的YIN怒癡與《論語》之反面角色。《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曾經參訪過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和伐蘇蜜多女,這三位善知識是代表YIN怒癡(貪瞋癡),善財童子對其禮敬而不贊歎,此乃中國古聖先賢所教導的隱惡揚善。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是用YIN欲度化眾生,教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甘露火王瞋恚心特別重,若是言語、行為稍不滿意就要殺人;勝熱婆羅門則是代表愚癡。實際上,YIN怒癡是平等的,因為向上一著,自性之中沒有YIN怒癡,也沒有戒定慧,YIN怒癡等於零,戒定慧也等於零。世間法是假的,出世間法也是假的,戒定慧、YIN怒癡都是事相,此乃《華嚴經》所說的事事無礙之境界。

  在孔老夫子的一生中也是有很多人示現YIN怒癡,而實際上如果沒有這些人的表法示現,孔老夫子又如何彰顯懲惡揚善之《春秋》大義。因此,這是正面和反面的角色同演一出戲,才共同成就孔子圓滿教化之功德。據《論語.子罕》記載,「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這是孔子周游列國時經過匡地,被匡人誤以為是陽虎,而將他圍禁五天。當時的局面很危險,孔子於是以「天不喪斯文」的道理安慰弟子們。因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用以載道之文化在此,孔子是承擔著傳遞此文化之責任,只要天意要保留道統,匡人豈奈我何?聖人終歸化險為夷。

  又據《論語.述而》記載,「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到宋國,與弟子演禮於大樹下,桓魋甚惡,欲殺孔子,孔子乃離去。《孟子.萬章篇》亦曰,「孔子微服而過宋」,才得以脫險。因為孔子有承傳聖道之使命,「合德天地,吉而無不利」,有其德而無憂。另一則故事見於《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是孔子到衛國,衛靈公昏庸,夫人南子無德,但由於禮儀中有見君夫人之禮,因此孔子見之禮答焉(《史記》)。月余,衛靈公與南子同坐前車出行,卻安排孔子坐在後車。孔子頗不以為然的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德是指有道德賢能的人,色是指女色,因此孔子就離開了衛國。此言正是孔子對千秋後世之人的示警,誠如《禮記》所言「欲不可縱」,亡國敗家無一不是由於奢侈縱欲。

  綜上所述,子畏於匡時,匡人如同甘露火王示現瞋怒之表法,卻彌顯夫子之聖德;桓魋欲殺孔子之舉,亦復如是;而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所示現的是伐蘇蜜多女的貪愛,卻使孔子為後人留下好德、好色之警示,使後世君王以茲借鏡,避免重蹈覆轍。歷史舞台上的善人、惡人,生旦淨末丑,共同圓滿成就孔老夫子之《春秋》大義與萬世德教,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暗合道妙。

  五、儒釋道三教是一家,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儒釋道三教交融一體,與淨土宗淵源頗深。東晉時期,淨土宗初祖,東林寺慧遠大師,少通六經與老莊之學,後於道安法師門下出家,因此遠公本人就是精通儒釋道的一位高僧。他在廬山結蓮社念佛,弘揚淨土,當時謝靈運非常欽敬遠公,曾於寺中遍種白蓮,陶淵明也與遠公交好。遠公平日深居簡出,「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從不逾越寺門前的虎溪。有一次道士陸靜修和隱士陶淵明來訪,三人相談投機,不知不覺行過虎溪,三人相視大笑。由此公案可以看出,在東晉時期的淨宗祖師,除自己本身精通儒釋道之外,亦廣交儒釋道之高僧、賢士,彼此互相尊敬、互相贊歎,和合共處。

  在河南少林寺曾經出土一塊唐肅宗時代的石碑,名為「混元三教九流圖贊」。此碑當中有一幅畫像,從正面看是釋迦牟尼佛,從兩面看分別是老子和孔子。碑文之內容即是三教九流是一家,碑文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由此可知,當時中國已經把各宗各派之學說融合統一了。「三教九流是一家,宇宙萬有是一體」,將此理念展開即是全球宗教學派是一家。「混元三教九流圖」顯示的是《華嚴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義理,理事互融,稱性融通,是華嚴十玄之一多相容不同門。儒釋道三教是一家,這是符合天心、萬古不變的真理。

  對此,明代景隆法師在《空谷集》中有精辟的論述,他引用宋文帝之言,「前宋文帝曰:適見顏延之宗炳著論,發明佛法,其為名理,並是開獎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朕則坐致太平矣。」《空谷集》記載,「《唐書》曰:雖為異方之教,無損於理之源。韓愈抵排佛老,其道未弘。柳子曰:佛經與《易》、《論語》合,不與孔子異道,雖聖人復生,不可得而斥也。孝宗曰:佛之五戒,即五常也。仲尼之道,夫何遠之有?如上等語,固合天地之心,公而無私也。」從宋文帝之論、《唐書》之載、柳子之言、孝宗之語之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朝廷上下理念相同,佛教與儒家的教育相輔相成,並行不悖,融通無礙。這完全符合孔子之心,及夫子所行之道。景隆法師有言證之,「孔子存時,佛法未至中國,孔子惟聞佛之道德,故稱西方有聖人……孔子何以言曰: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出《孔子家語》)。是以博問老子之後,傳誦其語,以示門弟子焉(出《禮記》、《家語》、《莊》、《列》、《史記》等)。晦庵非惟曲排佛老,亦悖孔子崇尚佛老也。(《空谷集》)」從後世所記載的孔老夫子之言行,得以證明宋儒朱熹排斥佛教和道教,與孔子崇尚佛道的思想是完全相違背的。《空谷集》說,「有曰皇天無私,惟德是輔,中國為有三教,聖人道德仁義之學,故名大國……孔子之道詳而文,老子之道安而謙,吾佛之道大而密。三教聖人各於其時,出以救世,烏可凡情妄窺測也。」由此可知,三教各有其教化眾生的作用,渾然一體,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共同組成中華傳統文化之絢麗篇章。

  慚愧弟子從前在大學期間,曾得蒙老法師慈悲教導,囑咐專攻《大乘無量壽經》,課余之時亦可學習《華嚴經疏鈔》和四書。當時弟子未能深解其義,然於課余之暇亦常聆聽恩師所宣講之《華嚴經》,並讀誦四書。今受恩師教誡之啟示,將華嚴義理與四書互參學習,始覺恩師此言之悲心懇切、用心良苦。謹以此淺顯心得報告,敬呈師父上人及諸位法師、仁者,不妥之處誠請惠予慈悲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

  老法師:好,開吉這一篇學習的心得也很有價值,也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一門功課。今天我們處在這個社會,確實就像湯恩比博士所說的人類存亡、文化繼絕的交會點,如何挽救危亡是今天頭等大事。湯恩比晚年,我們從他的著書裡面能看出來,這個人有大智慧,有大慈悲心。他晚年講得很多,他是一九七五年過世的,那一年他八十五歲,他在最後,愈到晚年他的心愈堅定,堅持這個世界要統一。我嘗試著把這個一字改為合,統合,合作的合,一般人比較能夠接受。他這個啟示確確實實是從中國歷史經驗上得來的,他看我們地球上今天的狀況,跟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春秋戰國非常類似。那個時代是屬於中國周朝,夏商周,周八百年,最後的五百年這些諸侯國不聽周王的話,各自為政,所以戰爭幾乎沒有停止過。那個時候戰爭、打斗是個人對個人,沒有能力消滅人類,沒有能力滅絕文化。今天不然,湯恩比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是美國投了兩顆原子彈在日本,結束了。這個對他是很大的震撼,為什麼?人類終於有了武器能夠消滅地球上的生物,能夠斷絕地球上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二戰之前,地球上主權國家只有四十多個,二戰結束之後,殖民地解散,這些殖民地變成許多主權國家,他在世的時候,聯合國裡面參加的就有一百四十多個國家。是不是好現象?他是專門研究歷史的,不是好現象。為什麼?主權國家太多,很容易發生戰爭,戰爭很可能引發核武戰爭,這個問題嚴重。所以最後想到,在中國春秋戰國之後,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統一,真正統一為一國,他稱為那個國是世界國家。中國在周朝之初年八百諸侯,八百多個國家,到最後變成七個國家,秦始皇滅了六國,變成一個國家,八百多個國家變成一個國家,這是中國真正統一。雖然秦只有十五年就亡國了,但是接著是漢,漢朝繼承中國的大一統一直到今天,雖然當中有改朝換代,但是這個一統的精神、一統的文化沒有變更。世界上四個古文明三個消失了,唯獨中國還存在,什麼原因?他看到中國會復興,對歐洲人說(歐洲人現在是文化強國),不要太過分的驕傲,將來中國會起來。中國這麼混亂,怎麼能起得來?他說你不要忘記,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它在遇到艱苦困難的時候一定會回頭,回頭它就興旺。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這是他的結論,不但能救中國,而且救全世界。將來全球統合,什麼人?他肯定的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的精神。中國人不浮躁,中國人有耐心,中國人不怕苦難,中國人到最後一定會回頭,他非常有信心。

  日本有兩位學者,他們從湯恩比的著述,他的著作很多、很豐富,談到中國傳統文化這些文字,以及他接受訪談,這些資料刊登在雜志,在報紙上也有不少,他們統統搜集起來,匯編成一本書,《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對於中國的觀察,對於中國的看法,這麼一本書。日本出版的,出版好像是一九七八年,他逝世之後的三年,他一九七五年逝世的,一九七八年出版的,逝世之後三年。我們是也有朋友介紹,是零零碎碎的看到這些文字。所以這很難得,我們也想從他的著作裡頭去找這些東西,沒有想到已經有人先做了,而且做得那麼快,在他逝世之後三年就完成,就出版了。這個書我們在日本找到了一本,再看看能不能多找幾本,非常值得我們參考。

  湯恩比說,將來世界的統合,我們用統合,絕對不是用武力,如果要用武力那就是非常不幸,就是世界滅亡,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能夠存在,所以他說這是人類集體自殺,是這麼一個行為。這個行為很恐怖,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要為時勢所逼萬一發生,有可能性,不是沒有可能性。用什麼方法能夠阻止這個災難的發生?就是統合。統合從哪裡先做起?他提出宗教,宗教能發揮很大的力量,跟我早年想法、看法相同。

  我在二00五年,在馬來西亞訪問,認識了老首相馬哈迪長老,他大我兩歲。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聽說法師走過很多地方,也有一些國家領導人接見過我,你看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他提問的態度非常嚴肅,對這個事情在他是很大的關心。我當時回答他,你能把四樁事情做好,世界就恢復和平了。他問我哪四樁?我說第一個,地球上現在這麼多的國家,國家跟國家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第二個政黨與政黨,國內的政黨、國外的政黨,也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第三個族群跟族群;第四個宗教跟宗教,這四個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和平就實現了。他聽了我的話,態度很嚴肅,很久說不出話來。我們停了有五、六分鐘,大家都很冷靜,我又告訴他,是難,很難,非常棘手,但是從宗教下手可以做到,畢竟在現前這個時代,信仰宗教的人數超過不信宗教的人。今天是民主,民主是投票,信仰宗教的人掌握著多數的票源,能影響政治、影響政黨。所以只要宗教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

  宗教核心,不管是哪個宗教,它的核心就是仁慈博愛,我用這四個字。所以宗教是可以團結的,沒有一個宗教不講愛。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這是一家人,他們用的經典是一部《聖經》,猶太教用《舊約》,天主教《新舊約》都用,基督教用《新約》,是一家人,一家三派。猶太教是什麼?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後那一派的,聖母瑪利亞的;基督教,太子那一派的。我跟歐洲人說,他們都點頭,你這個比喻很恰當。他們的核心價值觀,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愛是他們的核心。伊斯蘭教,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佛教是慈悲,大慈大悲,沒有一個宗教不用愛做核心價值。甚至於羅素跟湯恩比都說,上帝的別名、別號就是愛,愛就是上帝。這個說法意思很深,很正確,確實如此。

  我看《古蘭經》,《古蘭經》裡面所說的真主,真主沒有形相,所以伊斯蘭教沒有偶像崇拜,他們用一面牆壁,完全是白色的,白粉的牆壁,對著這個拜。這個代表真神,沒有形相,沒有物質形相,也沒有起心動念的形相,跟佛家講的毗盧遮那,你看看,相不相同?毗盧遮那是法身如來,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在淨土宗叫它做常寂光,常是不生不滅,寂是清淨平等,它是光,光明遍照。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古蘭》裡面說的真主就是佛法講的法身如來,它是宇宙萬物的本體,能生萬物,萬物一體。佛經上講的法性、自性、真如,佛教裡頭對於這個理體用了幾十個名詞。佛的教學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要明白名字所含的義理。義理不是現象,要用真心去體會。妄心有障礙,體會不到。除掉虛妄,真心就現前,自性裡面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清淨、平等心就照見。不清淨,混濁;不平等,動搖,看不到。你所看到的是混亂、是煩惱。所以佛家的修行修什麼?《無量壽經》正好在經題上,修的「清淨平等覺」。清淨,阿羅漢;平等,菩薩;覺,就成佛。

  我們要認真反省來檢點,我們的心有沒有清淨?我們的心有沒有平等?沒有平等就是波浪,就是大浪、小浪,只要有染污就是混濁,這個心見不到真心,這個心裡頭沒有真正的愛,所以把自性變成阿賴耶,變成妄心。虛妄裡面變現出來的六道輪回、十法界,這是染污、不平裡面迷惑顛倒裡頭現出來的幻相,它不是真的。所以對這些不是真的不用去操心,不要去理會,一昧修真心,真心現前,這就全沒有了,像作夢一樣醒過來了,夢中境界痕跡都找不到。你也不必去找,你要去找就錯了,它根本都不存在,你要起個念頭去找它,這個念頭叫無明。凡人都有作夢的經驗,確實有不少的人回憶、追想夢中境界,甚至於還把它寫成文字。

  世出世間學術裡面,佛學確實是高明,真正是明心見性的人傳下來的,世世代代,遇到真不容易,比什麼都難。所以得人身難,聞佛法難,聞大乘難,聞大乘當中的淨土更難。雖然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在大力的宣揚,沒有深厚的善根不容易接受,它太玄、太妙了,讓人不敢相信,可它真的是事實。大乘經典有相當程度的涉獵你能接受,為什麼?道理正確,不是隨便說的,它有確實很精辟的理論做依據,這個理論是性德。只要能信、能願,願意往生親近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而且快速成就。我們今天就是得放下萬緣,什麼都不要看,什麼都不要聽,什麼都不要說。為什麼?全是干擾,全是假的,把精神、時間耗費在這些上,錯了,大錯特錯了。蓮池大師到晚年,「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全放下了,就一句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一代祖師。

  涉獵所有大乘經典都是干擾,你看了會不會想?想,妄想,不得其利,反受其害。為什麼不得其利?不是你的根性。跟你的根性相應,一看開悟了,這個行;一看,生起很多知見,並沒有開悟,不能看。真正有智慧、聰明的人趕快捨掉,不要往裡頭鑽,鑽不進去,愈鑽愈深,到最後還是六道輪回,錯了,真的要放下。我們自己念佛往生有把握了,就學海賢老和尚多多做出表法的度生,這是好事,給眾生,學佛的同學、修淨土的同學,做出一個好榜樣。學經教,任何經教你的修學都不妨礙你往生淨土。民國初年有一些大德教宗華嚴,行在彌陀,行不行?行,《無量壽經》上有,三輩往生最後一段,慈舟大師判的一心三輩。三輩往生經文有四段,上輩、中輩、下輩,末後一心三輩,那是什麼?不是專修淨宗的,學其他法門的,學其他經典的,但是他能夠得到戒定慧,能夠念到功夫成片,回向求生淨土,行,真信真願,阿彌陀佛那裡有感應。得自己有功夫,這功夫不是很深,功夫成片,也就是心裡面沒有別的雜念。譬如現在有很多修地藏法門,行,求往生,行。修到什麼程度?功夫成片,心裡頭只有地藏菩薩,除地藏菩薩之外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在這個時候回向求生淨土,發願回向求生淨土,行。道理是什麼?他心清淨,清淨心與清淨土相應。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還胡思亂想,妄想、雜念一大堆,能不能往生?不一定。你最後一念把阿彌陀佛忘掉,想到別的事情去了,這是比什麼都危險。要想臨命終時,確確實實是正念現前,阿彌陀佛現前,從現在起就要把雜念、妄想統統放下,免得到臨終的時候發生麻煩。那個麻煩是真麻煩,把我們這一生遇到這樣殊勝的緣,這個機會,統統毀掉了。

  放下重要,不可以不放下,往生淨土的秘訣就是放下就是,對人、對事、對物。基督教裡面升天,《聖經》裡頭也教大家放下,你所喜歡的、你所貪戀的統統放下,不放下,天堂去不了。心裡頭只有天堂、只有天主、只有上帝,也是念到功夫成片。他們念到功夫成片的時候,如果臨終遇到淨土,念頭一轉,我求生極樂世界行不行?行。為什麼?你沒有雜念,你把念上帝那一念馬上換成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如果臨終的時候變成了上帝,他肯定升天。這是什麼?人天福報沒放下。由此可知,什麼是福報?清淨心,真的福報,清淨的福報,不是染污的;平等心是福報,對人要公平,不要分上下,要公平,要恭敬。禮敬諸佛,稱贊如來,禮敬的對象就是諸佛,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稱贊的對象是如來,一切眾生都是如來。

  海賢老和尚常常燒香,早晨起來燒香,看到屋裡屋外都是阿彌陀佛,所以他燒十二支香,十二代表圓滿。有時候見到一切眾生,屋裡屋外全是眾生,眾生在聽他念佛。三點鐘還沒睡醒,就聽到耳邊有人叫他,快起來、快起來,拜佛了,念佛了,有人叫他。這是什麼人?護法神。發心真干,真有護法神照顧你。所以我們以念佛為主,養成強烈求生淨土的願望。這個世間人苦,我們有義務,能幫忙的全心全力幫忙,不要跟他們計較,我們什麼都不圖,絕沒有名聞利養夾在其中,我不為名、不為利,像湯恩比一樣完全是看到眾生苦,憐憫眾生而發心。這個人是個基督教徒,但是他非常開明,他對於什麼宗教都有相當深刻的契入。對於一切,你看他心裡想到是世界國家、世界政府,沒有國家這種觀念,沒有族群的觀念,沒有宗教與宗教的觀念,他是一體的。這在佛法是大乘,是一乘法。這個理念好,這個理念才全盤放下。我在這個世間隨時可以走,我擁有的一切是眾生的,不是我的,活一天為眾生做一天貢獻,把這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

  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的標准是五戒、是十善,在中國是五常、五倫、八德,與這個相應都是善法,與這個相違背的都是惡法。惡要斷,善要修,不為自己,為眾生。我們辦祭祖法會,目的是帶動社會大眾,會因這個活動想起父母,想起祖父母,慢慢的開啟他的孝心。他對長輩恭敬心,孝心、恭敬心是性德的根本,是性德的基礎,有了這個,慢慢它會長成,它會茁壯開花、結果,我們只是在下種。所以對於世間事還是抱著知道愈少愈好,「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這兩句古話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很深的體會,認識人多了真的是非多,知道事情多了真的是煩惱多。科學技術發達,帶給人類災難,最大的造成災難的,我感覺就是手機,這不是好東西,叫你身心不安,叫你定不下來、靜不下來。那個染污跟波動,波動就是平等沒有了,比什麼都厲害。過去沒這個東西,六十年前有電視,那時候電視是黑白電視,不是彩色的。方老師指著電視告訴我,這個東西可以毀滅一個國家,也能興旺一個國家。毀滅是什麼?播出來的是負面的,讓全國人民受染污,讓全國人民吸收殺盜YIN妄這個信息,這就錯了。如果播放的內容是倫理道德,救世界。

  現在網路這麼普遍,電視可以在手機接收器裡頭隨身帶著,這還得了!三、四十年前,科學技術還沒有這麼先進,一九七五年彩色電視有沒有出來?應該出來了。我們到台灣,一九四九年到台灣,沒有電視,黑白電視都沒有,很多年以後才有黑白電視。那個時候一般人家裡最常用的,無線電收音機,廣播電台的時候,有這個東西。那個時代的人要想到現在有手機,手機這麼多的功能,可以收看衛星,可以照相,可以錄影,方老師那種人要看到這個,那他嚇壞了;湯恩比要看到這個,他的憂慮加深了。這都是他們所說的,科學技術便利我們衣食住行,我們所必需的,這個可以;不是這些所必需的,不要,你要這個干什麼?把人的思想全搞亂了。在那個時代沒有看到霧霾,霧霾是偶爾有個一、二次的,哪有像現在這麼嚴重?幾個星期、幾個月都不散,空氣裡面都有毒。這些全是人為的,不是自然的。中國人自古以來隨順大自然,不喜歡這些精巧的東西,中國人不喜歡這個。機器,便利是便利,電鍋煮飯是快,味道不如中國那個灶裡頭燒的,營養、味道都不一樣。所以現在人真是經上講的飲苦食毒。

  今天時間到了。華嚴玄旨、五十三參與四書的編訂,這一份資料大家要有意見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這個東西在今天可以起作用,幫助儒釋道的一體,可以起這個作用。慢慢再擴大,世界宗教是一家,世界學術也是一家,九流就是講的學術,都是一體的。一體就好辦了,競爭、斗爭,負面的影響,可以消除。好,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七十六集)  2014/8/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76

 

上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97集)
下一篇:百年高僧之:為了悟出本來面目的西翁大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