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這個先揀別實報土跟方便土不一樣的地方。生方便土真的是得定了。凡聖同居土裡頭雖有修定,三昧沒有現前,通常我們叫它這個名詞,這大乘經上說的,叫未到定,他修的是有定功,但是還沒有到位。但是他比沒有定功的人那要高很多。同居土裡頭有九品,大概在上中品位,上三品、中三品已經有定功了,下面沒有定功,散漫心往生的。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
憶佛是心裡頭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想的是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念佛,念這個字,我們看中國文字,它這個造字叫會意,讓你看到這個符號體會這個意思,上面是今,今就是現在,下面是心,現前一念心你是念什麼?當下這一念一定是阿彌陀佛,這就是心上真有阿彌陀佛。歷歷分明,我們今天修的這個方法是持名,《十六觀經》裡頭最後的一觀,第十六觀持名,持名就是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去想別的,想別的變成觀想了。觀想不如念佛號,為什麼?到極樂世界,你還得把觀想那個想拿掉,不好拿,你成習慣了。但是這個名號拿掉比較容易,因為名號是個空名,比那個觀想方便。實際上這個方法比觀想容易,比觀想成就高,就是將來你擺脫它很容易。
行住坐臥,這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你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見思煩惱不要去理會它,自然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真高!你看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你只有一句佛號,什麼時候都是一句佛號,辦事盡管去辦事,事情辦完了,心裡頭痕跡都沒有。所以念佛不妨礙任何工作。現在有很多人他不會念,念佛的時候心裡就想著佛,不念佛的時候心裡雜念就起來了,這就不會念;念佛的時候心裡有雜念,工作的時候他偶爾也想到佛,所以佛也沒念好,事也沒做好。會做的人、會修的人,做事的時候佛放下,專心辦事;事情辦完之後佛號提起來,一個雜念都沒有,這叫會。這是事一心。事一心到最高的地方,見思煩惱全斷了,不斷自然沒有了。所以這事上即得,理上未徹,他沒有開悟,智慧沒現前,所以它屬於定門,這是屬於念佛三昧,有定沒慧。此地說的慧不是小智慧,這個地方說的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沒有。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這就是大徹大悟,功夫到這個時候,佛法裡常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學佛的終極目標達到了。事一心是得定,你不依規矩你就不能得定,這個規矩是什麼?前面講的這是規矩,這就是戒律,「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這就是戒律,淨宗要學的戒律,這個能做到就能得事一心,就能得定。得定之後功夫再進一步,那就於自本性,忽然契合,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知能念所念都是一心,能念所念是一不是二,你看能念的阿彌陀佛、所念的阿彌陀佛,是一個佛不是兩個。這就是中峰禅師在系念佛事裡頭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什麼時候你看到?徹悟的時候見到了。能念是我,所念是他,這個意思懂了嗎?自他是一不是二,自己跟遍法界虛空界融成一體,這叫大徹大悟。為什麼?就是自心所現的。大乘教佛常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自己的真心,識是自己的妄心。到這個境界,真妄是一,自他是一,一切眾生跟佛是一,入不二法門,這《華嚴經》上的。
只要入不二法門,這個人就是我們所稱的法身大士,在《華嚴經》上他的地位初住以上,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法身大士。四十一個位次我們在《華嚴經》上學到,這四十一個位次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真有。實報土確實是平等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那怎麼不平等!同居土不平等,九個階級不平等,方便土也有九個階級,也不平等,但是實報土有四十一個位次,平等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為什麼平等?都不起心動念。為什麼還有這麼多階級?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干淨。無明真斷了,就是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了,習氣非常微細,這個東西沒斷干淨,所以它還有相。現代科學講的是它還有極其微細的波動,那個波愈微細,能量愈大;波動的頻率愈快,能量就愈高。所以四十一個位次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我們一定要了解。
但是極樂世界特殊,特殊在同居土跟方便土,這兩土就是我們所稱的十法界,同居土是六道,方便土是四聖法界,這十法界。它的十法界因為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裡頭的人智慧、神通、道力、一切受用跟實報土菩薩平等的、一樣的,同等待遇,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所以古德常說,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圓生四土,四土包括常寂光,等於說你同時都得到了,四土都得到了。這一種殊勝的利益,佛在一切經裡面沒說過,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也沒說過,只有極樂世界有。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懷疑,佛佛道同,佛佛平等,怎麼會阿彌陀佛有特殊?以後學多了慢慢體會到,阿彌陀佛立極樂世界這個大願是沒成佛之前,是在修菩薩道的時候發的大願,諸多菩薩在修行證果當中沒發這個願,他發願真干,五劫的時間把四十八願願願都實現了。所以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五劫修行的是功德,本願加上功德,這樣成就的。
像這種事情,我們這個世界有,為一切眾生修福,捨己為人,福德成就。那不是功德,福德,福德也成就,成就什麼?成就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的一層天,第六天。第六天人的福報是第五天人變化供養他的。你看看修福,福德成就,自然成就的原理,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修四十八願的道理是一個道理,一個是累積的功德,一個是累積的福德。我們念佛如果沒有把自己忘掉是福德,念佛把自己忘掉了是功德,這個差別很大。但是念佛雖然是福德,生凡聖同居土,這個在一切福當中都沒法子再去跟它相比。所以學佛,是這個念佛的人,我沒有忘記還行,我生同居土,但是方便有余土的,我沒有了。無我的人,起心動念是為別人想的。學佛的人為正法久住、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自己沒有了,那你這個人所修積的全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我們一定要能夠很清楚的把它辨別出來。
所以「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這一句話就顯示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個體就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不住有念就是無念,不落無念就是有念,這句話怎麼解釋?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阿彌陀佛聲聲相續,前面講的歷歷分明,聲聲相繼,這是有念。雖然有念,但是沒有妄心,我是妄心,我執是妄心,沒有妄心。所以這個念也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如《疏鈔》雲」,這蓮池大師所說的,「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真心有沒有?有。真心在哪裡?真心無處不在。真心像什麼樣子?什麼樣子都不是,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它是當人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佛法用一個空字來顯示它。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真有,但是它什麼都不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能夠接觸到物質現象,我們的第六意識可以接觸到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第六意識是能接觸到。它什麼都不是,所以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統統緣不到,末那跟阿賴耶也緣不到,所以說它作空,空不等於無。這是說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了不可得跟本體自空是一個意思,完全相同。所念之佛本體也是空的,能念之心也是了不可得,要不要念?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完全給我們講境界,入這個境界,這個就是大徹大悟之前的境界。我們從事一心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將近開悟了,一開悟就是理一心。言思路絕就是不可思議,言是言說,思是思惟,都達不到,言語跟思惟都達不到。不可名狀,無法可說,也沒辦法形容。
「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沒有定就沒有慧,定慧在大乘教裡頭,常常可以把它講作體用,慧是體,定就是用;定是體,慧就是用,它們可以交換的,叫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它是一不是二,叫清淨本然之體。就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就這五個字,這個覺是大覺,就是大徹大悟。每個人的自性都是大徹大悟,對於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本能。他為什麼知道?他照見。《般若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是精神現象,識是自然現象,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說的三種現象,宇宙之間只有這三種現象。自性般若智慧,就是大徹大悟,你就見到三種現象都是空的,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三種現象從哪裡來的?從阿賴耶來的。阿賴耶從哪來的?從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阿賴耶。一念不覺是阿賴耶的業相,阿賴耶三細相裡的第一個業相。現在科學家說它是波動現象,說得不錯。科學家沒見性,所以雖然講,講得不很清楚;佛經講得清楚,佛親自見到了,親證這個境界。
「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極其微細,因為這一念生起,般若的智照就失掉了,它起了波動。像水一樣,水在平的時候,水平沒有波浪,它有照的作用,像鏡子一樣,它起一個微微的波浪,這個照的作用失掉了,叫無明。那般若呢?般若就變成煩惱,無明就是煩惱,煩惱從這來的。所以無明,破一分無明,無明斷了。這個東西雖然斷了,習氣沒斷,所以在實報土還說它有四十一個階級,那都是講習氣。「則生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由此可知,前面不是真實的,同居土不真實,方便土也不真實,為什麼?唯識所變。實報土裡頭真實,為什麼?它沒有識了,也就是這個地方受想行識沒有了,轉八識成四智。實報土裡頭的菩薩起作用是智慧,阿賴耶是大圓鏡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六意識叫妙觀察智,前面五識變成成所作智,對誰來用?對十法界有情眾生,眾生有感它就起作用,眾生沒有感它不起作用。
無明破了之後就證得法身,法身多大?法身跟宇宙一樣大,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感就在那現身,就在當前現身,沒有來去的,法身的境界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所以這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一個境界。你要入實報土,實報土在哪裡?就在此地,不是說同居土外頭還有個實報土,不是的,就在此地。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有見思的想法就現同居穢土;你心地清淨,不受外面干擾,情執沒放下,你可以生同居淨土,同居土裡頭有染淨。如果情執沒有了,那就生方便土,在那個地方得到的是清淨平等。什麼時候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就變成法身大士了。這個地方我們看下面這個文,念佛若達理一心,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這個分證是解悟,因為常寂光他還進不去,他知道,非常清楚。因為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盡,習氣斷盡了,他就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是如來境界,妙覺位,那不是菩薩。
「實報莊嚴土乃法身大士之所游居」。這段非常重要,哪些人是法身大士?「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諸大士」,這些菩薩,大士就是菩薩,大菩薩,梵文稱為摩诃薩。「始得生此」,這個境界現前了,你看「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方生此土。此土大士,色心自在,身土互現」。色跟心怎麼叫自在?統一、圓融了就自在,色是物質現象,心是精神現象,物質跟精神是一不是二,這才自在。我們今天把物質跟精神分為兩部分,所以就不自在,自在就失掉了。由於色心自在,身土互現,在我們身上每一個細胞,現在知道比細胞還小的,粒子,再小的,小光子,這一粒小光子裡面,有無量無邊無數的恆沙世界在裡頭。《華嚴經》上說,「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很小,須彌山在哪裡?在芥菜子裡頭,大小沒有了。經上告訴我們,像《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阿彌陀佛身有八萬四千細相,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真的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每一個相好裡面都會放光,光中會有佛,佛又放光,光中有剎土、有世界,變幻無窮,一多不二。這個東西不是想象,是真的。
「於一毫端,現寶王剎。於微塵裡,轉大法輪。稱性莊嚴,無障無礙」。這四句是《首楞嚴經》上的,講的全是事實。一毫端,毫是毫毛,是我們身上的汗毛,汗毛的尖端很細很細,現寶王剎。寶王剎是什麼?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要以娑婆世界來講,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在哪裡?在我們汗毛尖端上,十億個銀河系沒有縮小,我們這一根毫毛尖端沒放大,它就能容得下。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大小,自性裡頭沒有障礙。於微塵裡,微塵我們現在所講的量子,肉眼無法看見的,轉大法輪是什麼?是世尊在那個地方講經教學。什麼叫大法輪?對那些法身菩薩講經教學叫轉大法輪,像什麼?像華嚴海會。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在定中講的,聽眾,參加這個法會的聽眾,四十一個階級,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人數多少?無量無邊,沒法子去算數。這樣大的法會在哪裡開?在一微塵裡頭。稱性莊嚴,這四個字用得好,毛端裡頭含容佛剎,微塵裡面佛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障無礙,沒有障礙,這是什麼?稱性莊嚴。自性叫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圓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屬此土」,這是說明這些人在這修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九集) 2011/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