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太武帝最初崇信佛法,後在司徒崔浩和道士寇謙之的影響下轉奉道教,崔浩迎合北魏太武帝以軒轅黃帝後裔自居的心理,宣揚寇謙之的教義。在寇謙之的說服下,太武帝竟自稱太平真君,把年號也改為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開始獨尊道教。七年,崔浩上疏以佛寺內藏有兵器、婦女(實為某富戶寄宿的家眷)為由,下令誅殺長安僧尼,廢除佛教,焚毀經像。由於太子故意延遲宣布诏令,遠近僧尼得以逃匿,經像多被秘藏。寇謙之並不贊成崔浩慫恿太武帝滅佛,並警告崔浩必將因此受戮。後崔浩果於太平真君十一年因事觸怒太武帝,被處極刑,親友百余人被誅。後二年,武帝駕崩,其孫文成帝即位,重興佛教。
(二)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教,因僧尼日增,影響國庫收入,對佛教漸生反感。受還俗沙門衛元嵩、道士張賓的影響,擬議排佛,於建德六年(577年)召集僧人赴殿,稱:“父母恩重,沙門不敬,悖逆之甚,國法不容,應退還家。”隨即下令廢除佛教,寺院財產充公,尤其是三百萬僧眾勒令還俗後,多數充軍,可看出武帝禁佛的真正用意。後來,武帝攻打北齊,在北齊境內也推行滅佛,一時北方寺像毀廢殆盡,僧徒流離顛沛,“北地佛教,一時絕其聲跡”。但這次毀佛並未奏效。次年,武帝全身糜爛而死,宣帝即位,復興佛教。
(三)唐武宗滅佛──會昌法難
因前朝大力提倡佛教,佛教進入全盛時期,寺院四萬余所,僧尼三十余萬,田產數千萬畝;在朝廷參政的僧人有三十多人,且地位很高,這引起唐武宗的注意;又因歷經內戰,徭役日重,人民多逃避於寺院,寺院經濟擴張,與政府經濟矛盾日益尖銳。唐武宗本好道教,在信奉道教的宰臣李德裕和道士趙歸真的鼓動下滅佛興道。會昌二年(842年),勒令銷毀道場經像。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寺產,僧尼還俗。次年,趙歸真被誅,德裕竄死,武宗服道士金丹,“疽ju1發背死”。宣宗即位,恢復佛教。這次滅佛事件是打擊最沉重的一次,經過這次打擊,寺院經濟受到摧毀,許多佛典消散,佛教元氣大傷,盛極一時的天台宗、華嚴宗由此衰微。
(四)後周世宗沙汰佛教
五代時期,周世宗考慮到佛教影響國家賦稅、兵役,於顯德二年(955年)诏令沙汰佛教。規定未經朝廷批准的寺院一律廢除,嚴禁私度,出家須經嚴格考試,銅像沒收鑄錢。這次法難不是從根本上毀滅佛教,而是帶有整頓性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