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茶羅是什麼意思呢?曼茶羅是梵文“滿扎納”的音譯,“滿扎納”在梵文中有很多種含義,在這裡就是“壇城”的意思。
曼茶羅
為什麼要供修曼茶羅呢?是為了證悟大圓滿,也就是為了獲得無上的智慧。為什麼要證悟大圓滿呢?因為我們要從輪回中尋求解脫,並且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度化眾生,所以必須要有大智慧。
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就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而生老病死,卻是每一個人都要面臨的,而其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是在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面臨的。除了專門救度眾生的菩薩以外,一般人都是不由自主地投胎於世、迫不得已地飽受病痛、無可奈何地衰弱變老。沒有一個凡夫,能夠在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滿懷希冀地翹首盼望死神的光顧。但迫於業力的牽引,最終還是不得不命喪黃泉。
為什麼六道眾生有著迥然各異的命運呢?這肯定是有某種因緣的,世界上沒有無因無緣的事。從古老的外道宗教,到現代的新興學科,千百年來,盡管各種論著層出不窮、汗牛充棟,卻從來沒有提出過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唯一能夠給出正確答案的,只有佛陀所宣說的佛經。如何面對生老病死?解決這個千古之謎的方法也只能來源於佛教。
一提到佛教,有些人就會與燒香、磕頭、念經等等聯系在一起,以為這些方式就是解決生老病死的良方。究竟是不是這樣呢?事實並非如此。雖然燒香、磕頭、念經、拜佛還是有一定的功德,但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可能推翻輪回的。因為這些形式上的東西,與輪回的根源沒有什麼沖突和矛盾。要想徹底斷除輪回,就必須尋找一種與輪回之因針鋒相對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證悟空性。
修五加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證悟空性的智慧。為什麼一定要獲得這種智慧呢?從小乘的觀點來看,為了了脫自己的生死,需要有這樣的智慧;從大乘佛教的境界而言,不是為了解決個人的生老病死,而是為了解脫天下所有眾生的生老病死,所以我們要獲得這樣的智慧,這是大乘菩薩的發心。
修習從外加行人身難得開始的這一系列加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這樣的智慧。修行的標准,不是以數量來衡量,而是要在質量上達到一定的要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證悟空性的智慧,才能輕松地斷除我執。
什麼叫做我執呢?我執分兩種:俱生我執和遍計我執。其中的俱生我執,是先天而來的一種我執,比如說我要吃東西啊,我不要痛苦啊,我要快樂啊等等,這是包括畜牲在內的所有眾生都具有的,我們所有的煩惱也都是來自於這個我執。之所以平時我們只管自己而不管他眾,就是這個我執在作怪。有了這個我執以後,我們就只愛自己,而不愛其他生命,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自己打算。只有在這個我執徹底消滅了以後,我們才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另一份事業——度化眾生的事業當中。比如說,現在很多人放生、念經、磕頭、燒香、拜佛,只是為了自身的健康長壽,工作上沒有違緣等等,在這些發心當中,都有非常濃厚的自私心。如果想消滅自私的成分,全心全意地度化眾生,就必須把我執推翻。
要推翻我執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必須依靠證悟空性的殊勝智慧。但這種智慧也不可能是無因無緣得來的,而是需要聚集產生這種智慧的各種因素。比如說,如果希望豐收,就必須要去種地,並千方百計地創造出種種能夠豐收的因素;要種一朵花,就需要具備潮濕、溫度、種子、土壤等等條件,在全部條件具備了以後,花才能夠生根、發芽,並最終吐露出醉人的芳顏。
同樣,解脫智慧也不可能從天而降,必須依靠因緣。什麼樣的因緣呢?就是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供曼茶羅、修上師瑜伽等等。要想證悟空性,就必須通過以上方式來積累必要的條件,這些條件也叫做資糧。現在我們是凡夫,雖然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資糧,但我們所積累的資糧還不夠成就,所以,讓相續中的資糧不斷增長是必不可少的。
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屬於積累資糧的方式,但這些方式都不如供修曼茶羅殊勝,這種修法像金剛薩埵修法一樣,是密宗特有的修法,依靠這些訣竅,就能迅速積累不可思議的資糧。顯宗雖然同樣是大乘佛法,同樣是尋求度眾之方的修法,但因為具體的修法不如密宗,所以成就的速度會慢一點。為了以最快捷的方式積累資糧,獲得佛果,我們就需要供修曼茶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