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9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大家好!請坐。我們繼續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上一次我們學習了「人能如我存心」這句經文,意思還沒有講完,我們接著來看安士先生的注解。注解裡面說這句話我們要看「存心」這一部分,然後再看「人能如我」。存心這個心是什麼?這裡面有大學問,佛家把心的學問講得可以說是究竟圓滿,儒家真正大儒對心的學問也是探究得很深,特別是北宋以後程朱學派,還有陸王學派。陸王,陸是陸九淵,跟朱熹是同一個時代,王就是明朝的王陽明,他們把這個性理之學也是發展到很高的一個境界,跟佛法裡講得很相似。所以這些大儒都是學佛的,他們從佛法裡面吸取了這些智慧,使到儒學也能上一個層次。

  安士先生在注解裡面就講到,朱熹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有學佛,朱熹先生號晦庵,所以也稱他為晦庵先生。他十八歲的時候跟他的老師劉屏山出去游玩,當時他老師以為朱熹有志於科舉功名,有一次在他的行李袋裡面發現了什麼?只有一部《大慧禅師語錄》這本書,他覺得很奇怪,怎麼朱熹他還搞起禅來了?可見得朱熹他本人早年就學佛。大慧禅師也是宋朝的一位著名的禅師,他的風格是參話頭。朱熹十六歲就皈依三寶,請大慧禅師的傳法弟子道謙法師給他皈依的,當時他非常喜歡禅宗,幾乎要棄儒學佛。所以怎麼可以說朱熹他沒有學佛?安士先生他還說到一段典故,就是朱熹在年輕的時候跟他的這些學友們,有呂東萊、有張南軒,跟他們這些人常常去拜訪禅師,包括大慧禅師的弟子道謙禅師,談經論道,跟道謙禅師關系是最好的,常常在談話當中有所悟處。後來他在注解《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集注》裡面談到了心性,這些說法跟禅宗非常相像。到朱熹晚年他居住在小竹軒裡頭,也常常讀誦佛經,而且還有寫一些禅詩,有一本《齋居誦經詩》留世,所以怎麼能夠稱朱熹他不懂佛法?有的人說朱熹是辟佛,把佛法排斥,實際上朱熹本人他是學習佛法的,不能夠說他不學佛法,而且他在佛法中得到很大的益處,對他自己的學問有很大的幫助。安士先生引用了一個比喻來說,他說當年魯公跟孔子談話,談得非常投機,孔子也很贊歎魯公說你很有學問。魯公說我說的這些不是我自己的,都是我的老師傳給我的。結果孔子就非常贊歎,更加贊歎魯公,他說「君行道也,直心即是道」,你正是在行道,你這個正直的心就是道。什麼是正直的心?實事求是。你的這些學問,你說你從老師那裡學來的,不是自己發明的,這就是正直的心,不是虛偽的,不是在那裡冒充自己有學問,這樣子反而在行道。

  這裡安士先生說,「然則愛晦庵者,正不必為晦庵諱也」,這句話說得很妙,晦庵是朱熹,說真正替朱熹說話,愛他的,就不應該故意說他不學佛。實際上他的這些學問確實是從佛法中學來的,你實事求是才正是顯出朱熹的正直,怎麼可以避諱說?所以真正的大儒他一定是虛心好學、不恥下問,不會有門戶之見,更不可以排斥異己。儒釋道三家的學問確實正如清朝雍正皇帝所說的,「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所說的道理都是出於一個本源,那就是心性,所以所行的道也就相互不會違背、不會矛盾。

  我們來繼續看安士先生的注解,他下面是論心。這是談「人能如我存心」,這個心是關鍵字,把心弄明白了你就知道怎麼存心。這裡講的很多是有哲學的內容,談到本體的問題。實際上佛法裡講的心還不是哲學,因為哲學裡面講的宇宙的本體它是能生,宇宙是所生,這能生和所生是二不是一,這是哲學講的,它是講二元,對立的。但是佛法這裡講的就更高了,比哲學高,它講到能生和所生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心是本體,它能生相,這些境界,境界是所生,而能生的心和所生的境是一不是二,這是哲學說不到的。所以民國的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法非哲學也非宗教」,而是什麼?歐陽竟無大師沒說,他只是說「是今時所必需」。我們師父給它定義得太好了,佛法是教育。教育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教這個內容。把真相搞清楚了有什麼好處?有三個好處,頭一個斷惡修善,你能轉惡為善,第二個轉迷為悟,你能開悟,第三轉凡成聖,你成聖人了,佛法稱你作佛、作菩薩,三大好處,這是教育帶來的效果。

  所以這裡安士先生給我們論心,這個學問真的是非常深奧寬廣,不是簡單的這一、二個小時能夠論得完的,但我們這裡時間的關系,也只能簡潔的說。實際上整個佛法講的是什麼?講心法。所以它這裡講到,第一心不在內。我們要了解這個心,首先去找一下心在哪裡?這是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問阿難的,《楞嚴經》發起的因緣很特殊,佛到王宮裡去應供,那時正是結夏安居以後,國王邀請了釋迦牟尼佛去應供,阿難就一個人,結果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見到阿難,由於宿世的因緣,生起了情愛,就用魔咒迷惑阿難,讓阿難差一點就犯了戒。釋迦牟尼佛知道,趕緊去救阿難,派出文殊菩薩用楞嚴神咒破除摩登伽女的魔法,把阿難救回僧團來。當時阿難非常慚愧,很忏悔,世尊就問他,當時你初發心要出家的時候是發了什麼心?好像問到點子上了。你看帝君這裡說「人能如我存心」,你要學帝君的存心,這心要正。佛問阿難你發這個心要出家,這個心要正,你發什麼心?結果阿難就說,當時因為羨慕佛的相好莊嚴,佛的相好不是父母血肉所生的,這種莊嚴相好一定是修出來的,羨慕佛的相好,因此跟著佛出家修道。佛又問他,你說你發出這個心,我且問你,你眼睛看到這個相好心就生起羨慕,那麼你這個心到底在哪裡?就問他。阿難說了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了,這就是楞嚴會上著名的「七處徵心」。這個徵就有問或者是招請這麼個意思,把這個心找回來,這叫徵心。

  你心到底在哪裡?阿難講了好多個地方,說心在身內,或者心在身外,或者心就在六根裡面,或者心又在中間,不在內也不在外,在中間,都否定了,或者說六根接觸境界的時候,看到了心就有了,沒看到心就沒有,都不是,乃至是什麼?乃至心無住,不著在哪裡,這些說法統統都被佛給否定了。安士先生在這裡也是按照這樣的一個理路給我們來論心,我們姑且不講《楞嚴經》當中的七處徵心,講起來太長了,我們就依安士先生的這段注解,他講第一心不在內,這個內就是身體之內,一般人都認為心就在身體內,我的心髒。就像中峰禅師在開示裡面講的心有三種,第一種肉團心,肉團心在我們的體內,那是父母血氣所生,那個心髒不是我們的心,它會隨著身體的生死而生死。哪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本心不在體內。第二個心也不在外,不在體內是不是就在外面?外面的是什麼?外面的是境界,外面的是所見所知,這個心是能見能知,那外面的境界怎麼是你的心?如果說是你的心在外面,那你身體裡面的東西你就感受不了了。譬如說你身體裡頭肚子哪痛了,身體哪痛了、癢了,你都有知覺,如果說心只在外不在內,那麼你不應該感知到有痛,你身體內的東西不應該感知到苦樂這些感受、憂喜的感受,你就不應該有,你有,證明心不在外。

  第三心不在中間,心不在外,也不在內,那一定是在中間。這中間,身體不是外就是內,你說中間,那中間就是這層皮膚隔著,難道心就是你的皮膚嗎?這個皮膚裡面的肉都是污垢,難道那是你的心嗎?所以心也不在中間。第四講到心非有在有不在,這也是阿難想出來的,阿難太聰明了,他想了七個地方。一般人叫你找心,你講了二、三個就不錯了,他能講七個地方。他說既然心不在內、不在外、又不在中間,那應該是有時候在、有時候不在。就是你譬如說見到外面的色,看到外面的景色,你起心動念了,這個時候心就在了,如果你沒起心動念,那就不在,是不是這個意思?這個講得又高層次了。佛也否定了,心不是說有在有不在,有在有不在的那個心是叫做六識,是你的妄心。中峰國師在《三時系念》當中講的,這是緣慮心,就是你遇到緣你會起分別執著,在一切善惡境界上種種分別這個心那叫做六識。譬如說,這是安士先生舉的例子,一個男子看到一個美女在面前就生起了愛染,這個心是妄心,是眼見到外面的色產生了識,眼識,這個東西有在有不在,遇緣則產生。又譬如說我們吃酸梅,吃到口裡你就自然覺得它的那個酸味,你就有這種口感,舌嘗味你就會產生識,舌的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都會產生識,這是分別執著。這種心不是我們的真心,我們如果把它當作是真心,那就會遭受生死輪回之苦。所以安士先生講的一句話,說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這是有這個識心,它就是你生死根本,被境界所迷惑而產生分別執著,讓你的本心埋沒。這個是癡人,愚癡的人,把這個妄識當作是自己本來的心。

  因此,心是什麼?中峰國師說到第三種心,叫靈知心,靈知心它是真心。這種靈知心,所謂「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它是在林林總總一切境界裡面它不會動搖,本自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歷三際以靡遷」,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動搖過,沒有生滅過。「炳然獨照,卓爾不群」,形容這個本心它沒有對立,叫獨照,它是整個宇宙的本體,卓爾不群就是形容它沒有對待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聖人的境界上它沒有增加一點,在凡夫的境界上沒有減少一點,眾生跟諸佛同是這一顆真心,我們即使是業障深重的凡夫,絕沒有少它一分,只是諸佛他悟了、他明白了,明白自己有這個本來的真心,他不會被境界所迷惑、所動搖,凡夫迷在境界上,忘失了本來真心,區別就在這裡。這個真心它才是宇宙的本體,所以這裡講的「心含太虛」,這才是講到真正的心。太虛就是虛空法界都包含在心內,換句話說,這個真心是遍一切處的,一切萬法都離不開這個真心。就好像佛常常用作夢這個夢來比喻,作夢的心是個妄心,我們且不說妄心從哪來,我們單看這個比喻,妄心生夢境,那麼你在夢境中見到虛空法界、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它不都包含在你的心之內嗎?你這作夢的心不就含有夢中的太虛嗎?那麼又問了,你夢中的種種境界不正是你自己的心嗎?所以心不就是正遍滿了夢中一切境界嗎?你明白了,確實原來夢境裡頭樣樣都是心,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心境一如。

  我們現前的這個虛空法界一樣的道理,也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這個心是什麼心?對凡夫來講這是妄心,變現這個太虛(虛空法界),可是你悟了,這個心就稱為真心。什麼叫悟?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真心。真心的作用是能現,現虛空法界。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他這裡頭加上他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把真心所現的境界給變了,這個時候真心我們稱它妄心,妄不是它本來是妄,而是因為我自己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我這分心就叫妄心,其實妄心和真心是一個心。那我變了什麼?把原本所現的,這叫一真法界,變成了我現前看到的六道輪回。這裡我們要認識這個心,心本來真的是含太虛,《楞嚴經》上講的,「十方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於太虛裡」,十方虛空就是整個宇宙,它怎麼來的?生汝心中,在你心中所現的,而且你的心比十方虛空還要廣大得不得了,這十方虛空好像一片雲點,一朵雲在太虛裡,就在晴空萬裡的天空有這麼一朵雲,十方虛空就是我們現在的宇宙,實際上它的大小比起心來講,就好像天空中一朵雲一樣,像雲對天空一樣這麼樣的比例,可見得心的浩大,那才是我們的常住真心。這裡論心論到了絕處、究竟處、根本處,所以要如我存心那就是要如諸佛存心,諸佛的心就是這麼樣的。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心也是這樣的,只要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跟諸佛境界就是平等的,一切的福報、智慧、德能、相好你統統具足,跟諸佛無二無別。所以真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你這個福是你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這講的是真相。如我存心這個如字裡頭意思也很深,安士先生這裡就沒有多說,實際上你看佛經裡面每一部經前面一開頭都講「如是我聞」,這個如真的意思也是無盡的,可以說一個如字就涵蓋了三藏十二部整個佛法。為什麼?正所謂萬法皆如,這個如就是講到跟性體是一不是二。萬法怎麼來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不出我這一念心。所以如心,這個如我存心的如其心這就是真相,真的整個宇宙都是如其心,也就是一切相都跟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徹悟本性他也就通達萬法了。這是安士先生給我們拈出佛法裡面講的這個心字,大凡我們修行人煩惱斷不了,那就是因為沒有明這個心,沒有明心就很苦。

  當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師他去拜訪初祖達摩祖師,向他求法,因為他自己心不安,他跪在雪地裡,當時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外面天下著大雪,跪在那裡跪了很久,雪都到膝蓋了,達摩祖師都不理他,慧可最後沒辦法,他把自己身上帶的戒刀解下來,就拿刀一下子把自己的左手臂給砍下來,然後右手拿著左手手臂去供養達摩祖師,鮮血染紅了雪地。達摩祖師這一看,開口了,問他,你何苦來?慧可大師說我心不安,祈求大師為我安心。你看這個心不安多苦!他要用自己的身體、生命來換得心安。我們凡夫迷在五欲六塵當中,可以說都是麻木了,心不安自己都覺察不出來。慧可他的境界很高,他能覺照出來,他想要安心,發現自己真的是妄念紛飛,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確實是一個很苦的事情,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脫,他向達摩祖師這樣求法,很真誠,至誠感通。所以達摩祖師就跟他講,他伸出手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你看這句話問下去,就讓慧可大師反觀自己,達摩祖師問我要心,我心在哪?這就好像楞嚴會上世尊問阿難你心在何處一樣的道理。找!心在身內?不是。心在身外?不是。在中間?也不是。在六根當中?也不是。有在有不在?也不是。到處找,找了半天找不到,慧可大師說「覓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這時候達摩祖師就說了一句,說「與汝安心竟」,我已經給你把心給安好了,就在這言下慧可大師大悟,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於是達摩祖師就把衣缽傳給二祖。

  只要能明心,《壇經》上講的,那就是天人師、就是佛。慧可大師找心就像阿難找心一樣找不到,阿難他很會說,慧可沒有說,他是說這個說那裡,在外面在裡面,說了一大堆,結果世尊都給他否定了。否定就是為了告訴他,那些都不是你的真心,那些都是你的妄心,全都不是真的,一直追問到最後,追問到妄心沒有地方落腳。就像慧可大師講的「覓心了不可得」,他覓這個妄心也了不可得,妄心頓息真心就現前了。所以真心為什麼不能夠顯現?就是被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我們就見不到真心,你喀嚓一下把這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真心就顯現了。顯現以後,那你的福報就不是修得的福報,是自性本有的性德流露。所以底下那句講:

  【天必錫汝以福。】

  這個『福』那就是無量無邊,同諸佛如來一樣。這個『天』也就代表什麼?自性,性德自然流露,這是講到佛法高級處。回過頭來我們來看這句話,帝君講「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首先我們要存一個良善的心,不能夠像慧可大師一樣明心見性,至少我們要存一個像帝君那樣的純善的心,就是前面講的「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骘,上格蒼穹」,這麼做,這種存心也不錯。感得什麼因果?就是天必賜汝以福。安士先生他「發明」解釋,他說到,「上句如我存心是因,此句錫汝以福是果」。《文昌帝君陰骘文》版本裡面用「錫」,「錫汝以福」這錫字其實是念賜,跟賞賜的賜是通的,就是天賜福於你的意思。這是講到因果,善因得善報,這是自然感應之理,其實天哪有什麼分別?這個福善禍YIN的道理全都是自然感應的,裡面沒有任何主觀意思,自然而然。「必字,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毫發無爽」,這個必字說得很肯定,為什麼?因果絲毫不爽,你種瓜必定得瓜,種豆必定得豆,錯不了的,不可能種瓜得豆,種豆得瓜,所以毫發都不會有差錯,這個爽字是差錯的意思,不差一毫。因果是宇宙的真理,古代如是,現代亦如是,亘古不變,中國如是,外國亦如是,地球如是,其他星球亦如是,整個宇宙皆如是。因果道理它是宇宙的定律,因果怎麼產生的?有宇宙的時候就有因果,這個理講得就很深。佛法裡講的,宇宙怎麼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只要有念頭就有宇宙,念頭就是因,感得宇宙的境界,這就是果。你是什麼樣的念頭,就感得什麼樣的宇宙,因果是同時,絲毫不爽。如果沒有念頭了也沒有宇宙了,所以因果跟宇宙是同時產生。而念念都在相續,所以就因果在相續,我們就看到宇宙在相續,它遵循著因果的定律在相續,這個絕對是真實。

  底下講「非如窮措大所謂,上古天心可問,叔世天心不可問之說也」,窮措大,其實在《聊齋志異》裡面有說這個話,就是指貧窮的書生、讀書人,一種帶諷刺味道,窮措大。「上古天心可問,叔世天心不可問之說也」,叔世是指世道衰了。這句話就是說那些窮書生他們的錯誤見解,認為說上古時代有因果,有天道好還的道理,但是在衰落的世道裡面因果就看不出來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不管在什麼世道,因果決定沒有差錯。下面安士先生解釋「天」這個字,天必錫汝以福這個天字也有很多的學問。「天字有就形體言者,有就主宰言者」,這是從形體上來講,或者是從主宰這個意思來講,這個天字有不同含義。「就主宰言,則所謂天者,即皇皇上帝也」,儒家裡稱皇皇上帝這是天,它是主宰,主宰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人類吉凶禍福這個命運。「後儒諱言上帝,辄以理字代之,其言未始不是」,這是後來的這些儒學的發展,有一些儒生他忌諱說上帝,他不想講這些名相,他就用一個理字來代替,來代替做主宰。這樣說當然也沒什麼不對,不過這底下講,「然世人說著上帝,猶有畏懼之心,若止說一理字,誰人畏之」。雖然道理講得沒錯,你講一個理來代替上帝,說法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它在效果上就有不同。因為世人,一般說上帝,聽起來就有畏懼之心,不敢得罪上帝,你就說一個理字,這好像沒人害怕,特別是當一個人不講理的時候,你跟他講理,那沒用。這裡是舉一個例子說,「且如密室之中,有一美女在焉,入其室者,YIN心勃發,忽有人曰,室中已供玉皇聖像,彼女正在燒香。此時雖極惡之人,亦惕然知懼,未必遂敢於玉皇像前肆行無忌也」。這個例子講得很明顯,如果在一個密室裡頭,一個歹徒見到一個美女,起了邪念,正想干壞事的時候,突然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密室裡面供著有玉皇大帝、皇皇上帝的聖像,而且這個美女在這個密室裡頭正在拜著上帝,向他祈禱。這麼一說,那個歹徒心裡也有所畏懼,不敢冒然動作,他總是有所敬畏,這是跟他講有上帝的好處。

  底下講「若但告之曰,汝之所為,大非理之所宜,逆理,則得罪於名教,不可以為君子」。如果不用上帝這個名詞而用理字,那會有什麼效果?他要干壞事的時候,你告訴他,你這樣做這是不符合道理的,不應該這麼做的,你是違背道理,你會得罪於名教,違背聖人的教誨,你就不能夠稱為君子了,你看對他這樣的一個人你說這種話。底下問了,「試問此人,當奮然勃然之時,果能聞之而頓息否?」你跟他講要有理,要遵守倫理道德,當他YIN心大發的時候他怎麼能夠控制得了?他能不能夠聽到你講的這個話馬上YIN心頓息?這個太難了。這就是說明這兩種說法,一種說皇皇上帝,一種說是理,哪個好處多?所以當人倫理道德的教育都規范不了他的時候,他已經不知廉恥的時候,還有一種方法可以規范他,那就是因果,讓他生起畏懼之心。所以因果教育能讓人不敢作惡,這個強度、這個力度甚至要比倫理道德教育要大得多。倫理道德教育是讓人恥於作惡,這個用在平時,平時要多學習聖教,發願做聖人、做君子,這個很重要,但是在關鍵時刻往往起作用的是他的這種畏懼心,因果教育叫人不敢作惡。所以難怪印光大師常說,要挽回世道人心,若不用因果報應,哪怕是聖賢、佛菩薩再來,也無如之何,也是沒有辦法。說明因果的教育確實是要挽救世道人心最關鍵、最有效的教育,通過因果來講倫理道德,這樣好,而《文昌帝君陰骘文》正是這樣的一本書,它講的是因果,可是裡面全都是講倫理道德,這樣的效果好。這是舉出這麼一個例子。

  底下說「故知天字就主宰言,足以勸化學者」,所以把天做為主宰,真的有玉皇大帝、有皇皇上帝、有天地鬼神,這麼一說可以勸化學者。「有功於儒教」,儒教就是讓人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讓人成聖賢,不要做凡夫。人常常存有皇皇上帝,常常存有天地鬼神這個心,自然他就能夠慎獨,在暗室屋漏當中他也不敢得罪天地鬼神,這個教育的效果就出來了。所以「若但就理言,徒開天下無忌憚之門,不可以為訓也」,這是安士先生主張講這個天要用主宰的意思,講上帝、講天地鬼神,講理雖然沒錯,天就是天理的意思,但是這樣子有一個反效果,就會開天下無忌憚之門。為什麼?現在人不怕天理,他敢造惡業,他不講理,他沒有恥心。那要怎麼給他講?要講天地鬼神,他自私自利,但是他如果做壞事他自己會得惡報,這關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他害怕,他有畏懼心,這就有效果。安士先生小注裡面說,「人人知畏懼,便是治天下之機;人人無忌憚,便是亂天下之機」。這真的是佛菩薩的理念,對現前這個社會,安士先生講這句話是在清朝乾隆年間,那正是盛世的時候,大家都懂得禮法,但是也會出現很多問題,安士先生已經說這個話了,要用因果報應來講,要講天地鬼神。天地鬼神真有,不是假的,現在這些西方科學家都已經證實了人死了以後他有靈魂存在,他用實驗已經證明有這些鬼神存在,不能說是假的。那就要大量的宣傳,讓人人知道畏懼,這是什麼?治天下之機,讓天下太平的關鍵,這個機是關鍵。我們講要和諧世界,靠什麼?第一要靠因果教育,這是最有效果的,讓人止惡行善,這是需要有識之士去推廣。如果人人無所忌憚,他不相信天地鬼神,像西方這些國家都不相信上帝,很多教堂都關門了,人都相信科學,說上帝都滅亡了,無所忌憚。中國人如果不講究因果報應,認為天地鬼神是迷信,這也無所忌憚。那是什麼?亂天下之機,天下會亂的,社會就出現很多不安定的因素。為什麼?人他不怕、他敢造,這就很難治理。你用法律?法律它太不完美,太多漏洞,真正想要犯罪,法律奈他如何?當人的欲望無限制的膨脹的時候,法律已經對他沒有作用。所以要讓他知道有報應,你自己要對你的行為負責任,這是在他內心當中建築一道行為規范的防線。所以安士先生在這裡講這句話,這種用心非常良苦,希望我們有識之士大力去推廣因果教育。

  底下說「況世間萬事萬物,何處不可說理,天固即是理,性亦即是理,天命之謂性,竟是理命之謂理,思之,不覺失笑」。這是講到這個理,實際上天下萬事萬物不都是有理在?有其事必有其理,所以這個天當然它是理。這裡說的性,這個性也就是本體的意思,本體也是理。「天命之謂性」,這是《中庸》裡的話,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裡講的性跟天命講的意思相同,都是講到這個本體,如果是講理,這是講到了哲學的范疇。讓一般凡夫領會這層意思是不容易,要讓他領會這層意思他才能夠斷惡修善,那太難了,你還沒有把它說明白,可能天下就大亂了。所以要治天下,最快速、最有效的,就是放下這些哲學的范疇,直截了當給他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這就是理,因果不就是理嗎?因果它不就是跟自性是一不是二嗎?你講因果不等於是講性理嗎?還放下因果別求性理嗎?不必!因果就是性理的相、性理的用,你把這個性理落實了。這事我們想想,他說「不覺失笑」,你把因果和性理分開,這不是好笑嗎?我們要真正有用的我們就去用。這是安士先生給我們講注重因果教育。

  底下繼續講這個天,他說「象山先生六歲時,忽問天地何所窮際,思之,至於終夜不寐」。象山先生就是南宋時代的陸九淵,陸九淵他做過一段官,但是他志在隱居山裡的生活,他是住在江西的龍虎山,因為龍虎山那個地方有點像是一只大象,後人就稱他為象山先生。這位陸九淵也是對於理學有非常大的貢獻,他的貢獻實際上不亞於朱熹。這個人很有悟性,從小就表現出這種天賦。他在六歲的時候,有一天突然就問他父親說,天地何所窮際?他說天地,就是講我們宇宙,他說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他父親答不上來,這個問題問得太大了。他自己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終夜不寐,真的是廢寢忘餐,晚上思考都沒有睡覺。他後來,這是有點像修禅的,有一些問題,雖然不能夠明了,但是存疑。這個疑情很重要,禅家講「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你有這個疑情,雖然你不明白,這個問題弄不通,但是存在心裡,像參話頭一樣,參究,到底宇宙有多大?這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都給控制住了,你就用這種疑情壓住其他的方面,這也是修戒定慧。

  到了他十三歲的時候,他對自己的問題突然有所悟,這個悟就不簡單,他悟的是什麼?他說天地萬物都是在無窮之中,宇宙是無窮,然後他寫下一句話,說「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這個話不簡單,他就是講,宇宙裡的所有事物是自己分內的事物,就是自己本有的,自己分內的事就是宇宙的事,說我的事情就是整個宇宙的事情。他有這種悟處,這很難得。後來他就一直鑽研儒家的學問,他講學當中就把這種所謂的心學的理念,就講心的學問,融入他的講學當中。他在龍虎山雖然是隱居,可是因為他的德行、學問遠近聞名,找他的不下幾千人,他就在那裡開班講學,講心性的學問。他說「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這個講的就跟佛法很相似,基本就是一樣。他講這個心實際上就是真心,我們當人的自性,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他說聖人也好、我們凡人也好,這個心是相同的,千世萬世之前的人和千世萬世以後的人,這個心也是相同,換句話說,我們的心超越時空,它是宇宙的主宰。他的這種學問後來發展成一種新的理學,王陽明,這是明代的著名的學者,繼承了他的學問,所以歷史上稱他們是陸王學派,跟程朱學派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程朱,我們剛才講的,就是二程(程颢、程頤)和朱熹,朱熹是二程後面的弟子。朱熹也講性理的學問,但是他們講的不一樣,主要觀點在於什麼?朱熹認為要通過學習研究整個宇宙的這些萬事萬物的現象,然後才能夠明白宇宙的本體。所以你看朱熹解釋《大學》的「格物」,格物他是說格盡事物之理,格就是完全都弄清楚萬事萬物的理,那麼你才能夠致知,你才能夠整個了解宇宙。這個思路陸九淵(象山先生)不同意,他說「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只要你能明心,整個宇宙萬物之理你就統統明白,這跟禅宗講的是一樣的,跟佛法講的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向外探求宇宙萬物之理,而是向內求。歷史上很有名的陸九淵跟朱熹兩個人的辯論,他們有好幾次的大辯論,有一次是鵝湖對辯,這是很有名的,兩種學說的探討,這對儒學也是一個很大的貢獻。這是屬於一些常識,我們有所了解。

  底下他講到,「今白發老人日在天之下,竟不知頭上所戴者為何天,則亦蠢然一血氣之倫而已」。這是安士先生他講,陸九淵他在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在思索天為何物,宇宙有什麼樣的邊際沒有,想這些大問題,現在白發老人,這是講人如果他不學習、不思考這些人生宇宙的大問題,活到老年也是白過一場,這很可惜。天天在日頭底下都不知道頭頂上的蒼天是什麼,蠢然一血氣之倫,這講得是很不客氣,這等於是像行屍走肉一樣。這是激勵我們、鞭策我們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懂得天是什麼,宇宙是怎麼回事,我們在這個宇宙當中應該怎樣的抉擇我們的生命的去向,這些都是大問題,有智慧的人應該去思索的。底下又說道,「伊川先生訪邵康節,指面前食桌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處」。伊川先生也是著名學者,這是程頤,剛才講的二程,程朱學派,他就是程頤,這是弟弟,哥哥叫程颢。程頤他訪問邵康節,邵康節他是宋朝的一位著名的命理學家,他精通《易經》,對於預測未來這些學問登峰造極。他有一本書傳世,叫《梅花易數》,很有名的,就是教導如何占卜的。實際上這些都是大學問,不是迷信,因為凡是一切事物,它都有一定的徵兆,在沒有發生事情之前都會有徵兆,會看的人通過徵兆就能預測未來。邵康節可以說是滿腹經綸,學問非常高,但是他無心於仕途,他不想出來當官,他喜歡隱居的生活,所以他在洛陽閒居將近三十年。當時二程(程頤、程颢)他們也跟邵康節住在一起,鄰居,他們常常一起討論、一起出游,這是他們討論的其中的一段話。程頤指著面前的桌子就問了,「此桌安在地上」,桌子擺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處」,問得好,桌子既然在地上,上面是天,下面是地,那麼請問,天地又安在哪裡?這是大問。然後邵康節,底下說「康節極與論天地萬物之理,及六合之外」,邵康節因他這麼一問,給他說出一番宇宙大道理。「極與」就是說盡了,跟他說盡了天地萬物的道理,以及六合之外,六合講的是東、西、南、北、上、下,四方上下稱為六合,六合之外也就是我們這個宇宙之外的意思,天地之外這些大道理。所以大儒真的是他對這些道理也都能通達明了。

  底下說「伊川驚歎曰,生平唯周茂叔論至此」,這段話是出自《聖學宗傳》。伊川就是程頤,聽了邵康節的回答以後驚歎不已,他說他生平只聽過周茂叔講過這樣的大道理,周茂叔就是周敦頤,就是二程的老師,只有他老師能夠說出這樣的大道理,今天聽到邵康節先生也這麼說,所以非常驚歎。底下說「嗟乎!誰謂古之大儒必不究心天上天下之事乎」,所以真正大儒他們也對心性的學問研究很深,天上天下宇宙中一切事理他們也能很明了。底下說「朝菌雖不知晦朔,蟪蛄雖不知春秋,而晦朔與春秋究何嘗廢哉」,那是用個比喻來說明我們人很渺小,如果不去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那真的是好像在這個人生空走一遭。朝菌,早上的細菌,朝菌它不知道晦朔,晦朔這是指這個月的最後一天,叫晦,三十稱為晦,一個月初一叫做朔。朝菌只是朝生暮死,所以當然它生命不可能延續一個月,它就不知道有晦朔,不知道有初一到三十。蟪蛄是一種蟬,身體很小,這種蟬它是紫青色的,它不知春秋。一般這種蟬它的生命只有兩個月,它活不到一年,不知道有春秋更替,四季的更替。雖然它們不知道,晦朔與春秋又何嘗廢哉?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但是月初月末照樣存在,春秋照樣存在,不因為這些小動物它不知道,晦朔與春秋就不存在了,就廢掉了,不是,它依然存在。這就是我們講的這是唯物主義,這客觀事實,不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們人要懂得,雖然我們對天地鬼神的這些道理還不了解,正如朝菌不知道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一樣,但是天地鬼神又何嘗廢哉?你不能說它沒有,只是你還不知道。因為我們很渺小,我們在宇宙裡面真的就像這些細菌一樣、像小蟬一樣這麼渺小,所知甚少,怎麼能夠狂妄自大,說不知道的就沒有?

  下面說「然則三界內,實有二十八天」,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裡面確確實實有二十八層天,不能說你沒看到就說它沒有。「何得不自附於濂溪康節之末,覓伊川其人者,而與之語哉」,這是講為什麼不把這二十八層天的這些事理附在周敦頤、邵康節著作的後面?濂溪先生就是周敦頤,這樣使到追隨他們的這些後來的學者也能夠知道。這是安士先生的一段感歎,周敦頤、邵康節他們都是大儒,他們通達宇宙的真相,他們知道有這些天,可惜沒把這二十八層天的這些事理附在他們所說的這些著作後面,所以後人就不知道了,這是很可惜的。底下安士先生給我們列舉這二十八層天,給我們講這二十八層天怎麼回事。這在佛法裡講得很多,我們這裡簡要的給大家做個匯報。天必賜汝以福,我們把這個天給弄明白,首先講欲界,欲界有六層天,第一層,這是從低往高這麼講,第一層叫四王天,四王天這是講有四大天王居住的地方,他們分管四大部洲,他們的宮殿跟日月相齊,這是四王天。往往我們到寺院裡面,進到天王殿,看到兩邊所站的四大天王,他們是護法。第二層是忉利天,忉利天這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在佛法裡稱為帝釋,釋提桓因是他的名字,他所居住的。他所居住的宮殿四周圍有八方,每一方各有四大輔臣,四個大臣子,四八三十二,加上帝釋居在當中,總共三十三,所以這個天也稱為三十三天。再往上那就是到了夜摩天,夜摩天就是欲界裡面他有禅定功夫他才能生到這個天,前面四王天和忉利天是靠我們修福就能夠生到,但是夜摩天不行,夜摩天是福上面還要加上定功,不過這個定功還沒到家,叫未到定,他生夜摩天。這種天以上就不是道家、仙家他們所能夠知道,因為他們要修定功才能到達。通常我們一般講的天都是指四王天和忉利天,玉皇大帝、皇皇上帝都是講的帝釋天主。再往上是兜率天,相傳彌勒菩薩就在兜率天內院講經說法,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所以他現在在兜率內院講經說法,這是兜率天。佛成道之前必定是居住在兜率天內院,因為兜率天稱為知足天,知足才能成佛,還有不知足這就不能成佛。知足就什麼都放下了,這就成佛了,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沒了。第五是化樂天,化樂天上面是他化自在天,第六層是他化自在。化樂天的天人生活非常快樂,他能夠隨意化現出東西來,他享用的這些東西,只要動念頭就有。我們講他們的科學水准太高了,只要念頭一動,他就能夠變現出東西。現在我們用愛因斯坦的能量與質量的轉換這個概念來講,就是他們這些人能把能量隨時凝聚成有質量的物質。現在我們科學都能明白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那能量能不能轉化為質量?同樣可以。

  最近,這是前兩年,在澳洲國立大學,我曾經到這個大學去講過課,這是很好的大學,他們那裡有一位物理學家,是華裔的教授,他成功的用實驗把一束激光分解開來,也就是把質量轉化為能量,然後又在一米遠的地方重新把這些能量組合成光子,就變成物質,光子也是物質。雖然是用實驗證明,那是已經為我們證明能量現在可以轉化為有質量的東西,轉化為物質。當然這個實驗是非常初步,但是已經為我們證明了能量可以轉變為物質。化樂天人他就是有這個本事,隨時他要吃什麼,把能量轉變為物質,他就可以享用,吃完之後,這些碗碟,他又可以把這些物質變成能量化掉,不用洗碗,所以很自在。像上面的他化自在天更了不起,他是他化,不用自己化,就是他自己想要什麼,動個念頭,就有化樂天的天人化現出來供養他,這叫他化自在。這六層天都屬於欲界天,愈往上生活水平愈高、福報愈大,但是他都屬於欲界,也就是他們離不開欲。什麼欲?我們講的飲食男女之欲,他還沒離開,但是愈往上的天人他的欲望愈低,愈往下的欲望愈高。所以如果人的欲望大的,他的生活層次一定是低賤的,人到無欲無求他的層次才高。這是欲界六層天。

  還有色界,再往上,色界總共十八層天。色界就是欲望完全控制住了,沒有男女飲食之欲,不是說他的欲望根除了,只是他能夠控制住,不讓它起現行,就是這個念頭他不起,但是他根還在。如果這個根都斷了,那他就不是三界的人,他出三界了,證得阿羅漢果了,阿羅漢才叫離欲,阿羅漢。他們有欲,只是欲控制住,不起現行。這十八層天這個名相我們念一念,第一是梵眾天,第二是梵輔天,第三是大梵天,這都是從低往高說,這三天稱為是初禅,每過一劫的時間這三禅都會有火災來毀滅它,所以他們的壽命只有一劫。一劫的時間,我曾經算過,根據佛經的記載換算,大概相當於十二點七億年,這麼長時間,這在人類看不得了,可是在天人來看這個時間並不長,所以天人他們有痛苦的時候。底下,第四天是少光天,第五是無量光天,第六是光音天,這三天稱為是二禅,他們有禅定的功夫,二禅的功夫就比初禅功夫要高。禅定,也就是他的分別執著很少,欲望完全沒有,完全沒有了就不在欲界天,他們在色界,色界是他還有身體,還有物質世界,色就是物質。這二禅三天每過七劫就會有水災毀滅它,所以他們的壽命只有七劫。下面第七是少淨天,第八是無量淨天,第九是遍淨天,這三天是三禅,每過六十四劫就會有風災毀壞它。我們講的三災(水、火、風),把這些一直到三禅的天人他們的宮殿都會毀滅掉,所以三禅以下統統都要受這災難。

  下面是第十天福生天,十一是福愛天,十二是廣果天,十三是無想天,這四天,一直到下面,十四是無煩天,十五無熱天,十六是善見天,十七是善現天,十八是色究竟天,這裡總共從第十天福生天到第十八色究竟天統統是四禅,四禅稱為是福天,就是三災達不到,他們不受這個災害,所以叫福天。這其中,後面五種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五天叫做五不還天,五不還天是有聖人居住的地方。所謂五不還天就是證得阿那含果以上的天人居住在此地,他不會再回到欲界來,他就在色界修行,最後出三界,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它叫不還天。這十八天都是享福的。

  這底下有一個摩醯首羅天,摩醯首羅天它是色究竟天最頂,它不屬於單獨的一天,因為他是天王,等於他是整個娑婆世界三界的統率,他是天王,把他單獨列出來。這是講的色界天,色界天雖然沒有欲望,但是還有物質世界,還有身體。再往上到無色界天,無色界有四層,所謂無色界,連物質的世界都沒有,身體也沒有,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我們講是個靈性世界,只有靈,沒有肉體、沒有物質,這是禅定功夫更深了。這四層天,第一叫空無邊天,第二是識無邊天,第三是無所有天,第四是非想非非想天。最高是非想非非想天,天人的壽命有八萬四千大劫,就是八萬四千再乘上十二點七億年,這麼長的壽命,這是三界裡面壽命最長的天人,因為他的定功最深。可是壽命到的時候他還是要墮落,所以佛稱三界為火宅,只要你沒有出三界,你還是要受輪回之苦。而且這些天人,因為他已經是最高了,他壽命到了他就肯定要下墮,而且墮落通常是墮到非常深的惡道裡面。譬如說剛才講四禅天裡面有一種無想天,無想天是修的一種外道無想定,他們的果報,他們是有五百劫的壽命,享受著這種無心的禅定的妙樂,可是他的業報受滿了,就是他福報消盡了,定功失掉了,結果他們就要墮落。他們以為這種無想定的境界就是佛講的涅盤境界,他聽佛講說有涅盤,他以為這就是涅盤,等到他定功失掉以後他會起邪見,他會謗佛,他說佛講的涅盤根本沒有,這是假的,騙人的,完了,謗佛、謗法,墮到的是阿鼻地獄裡面去,所謂登得高摔得重。

  這三界裡面這麼多天,大部分的天都是凡聖同居,就是有凡夫也有聖人,只有兩種天,一種是初禅天的大梵天,大梵天王他是凡夫,還有一種就是剛才講的無想天,修無想定的,他們是凡夫。大梵天王他對於業報輪回的道理還不是深明了,他自己認為自己是眾生的主宰,所以他很狂妄自大,說他自己是造一切天地人物的造物主,這是屬於邪見,其實眾生都是業力輪回而來的,不是什麼造物主。我們剛才講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眾生是什麼樣的念頭,他要遭受自己念頭所現的果報,所以這是在業力當中受流轉,不是大梵天王,宗教裡講的上帝創造人類,不是,這兩種天他是凡夫,就只有凡夫沒有聖人,其他的天界裡面是凡聖同居。這是給我們講到天,天必賜汝以福,可以說天人他們都是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他們都是五界十善修得很好,才能夠往生到天道。所以當他看到眾生行善積德,他們會很歡喜,他們會幫助他。所謂天賜福,一方面有因果感應之理,另一方面,當然事上講這是真正有這些諸天天人來幫助、來保佑,這是真的,你要求得天的保佑,不是說你去買很多供品去巴結、賄賂,那沒有用,天不吃這套。你用什麼來感得他們的保佑?要用自己的陰德、善行,就像帝君講的,「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要用我們的心去感。人以善感,天必以善應之,這就是天必賜汝以福的道理,總離不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絲毫不爽。

  今天我們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九集)  2008/10/1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09

 

上一篇: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8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一定要知道我誦經念佛是為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