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3/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1
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感謝師父上人,還有淨宗學院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同修,還有諸位來自世界各地同修的參與,能夠成就這個殊勝的因緣。末學有講得不好的地方,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給予批評、指正。
佛陀在《華嚴經》上有教誡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修學淨土法門,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先有信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也提到六信,一開始就是信己,信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對佛陀的話也要有十足的信心。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是《弟子規》 ,我們也要對《弟子規》 的重要性,《弟子規》 對於世界,對於整個佛法,還有對於社會安定,對於家庭的和諧是個非常好的法寶,我們也要先建立這個信心。因為學貴立志,當我們了解到《弟子規》 的重要性,我們才能立志;透過《弟子規》 的修學,《弟子規》 的力行,能夠讓整個社會減少沖突、災難,讓整個世界能夠安定、祥和。
我們放眼當今的國家社會確實動蕩不安。我們要思考,因為佛法也教誡我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覺悟的人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才能夠對症下藥。因為社會的動亂,起因於人心,佛法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諸位同修,我們現在的人心都在想什麼?人心都是以什麼為出發點?我們從人心、從根本才能解決問題。這幾百年來西方東進,西方的思惟也一直不斷的影響東方的思惟,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所以現在是資本主義、功利主義掛帥。我常常也問很多的朋友,我問他們:你是炎黃子孫嗎?諸位同修,您是炎黃子孫嗎?「信為道元功德母」,要有信心,您是炎黃子孫嗎?是!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大聲也沒有用。我們要勘驗,看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是真正隨順老祖宗的教誨,還是已經受到整個世界思想的污染。
我曾經在一次講課當中,我就問他們,我說當你拿到一個最好吃的東西,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底下坐在前排一位三十出頭的年輕人,他不假思索馬上就說:吃下去;後面有一位中年的女性,她說給兒子吃,給孩子吃;最後面有一位長者,應該也有七十幾歲,他說給父母吃。諸位同修,哪一位才是真正的炎黃子孫?但是哪一位的學歷最高?自己吃的學歷最高。讀書志在聖賢,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的教誡,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是要教我們真正做個好人,真正做個善人。而好人、善人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分存心,所以老祖宗的教誨以仁慈為根本,我們看《論語》整個的教誨就是有個仁愛之心。
而因為西方東進,現代人功利主義特別重,所以第一個念頭是什麼?以自我為中心。因為我們這個時代讀很多翻譯書,比方說自我為中心,講起來好像覺得是西方翻譯的名詞,還覺得我讀了些書。其實自我中心講白了是什麼?就是自私。當一個人,當每個人他的第一個念頭是自私,自私再提升變什麼?變競爭,只想到自己,沒想到別人;競爭再提升變什麼?變斗爭;斗爭再提升,變戰爭;戰爭再提升,末日。常常走在路上,看到電線桿上寫著四個大字,叫「末日到了」。諸位同修,末日到了沒有?什麼叫末日?生不如死,叫末日。人死了,我們都明了換一件衣服,十八年以後又是一條好漢;是生不如死,那才是真正的末日。
我們在大陸聽到一個訊息,有個十三歲的孩子他煮飯給他的父親吃,吃了以後,父親就暴斃。因為家裡很窮,沒有錢驗屍,所以草草就埋了。後來他又煮飯給他的母親吃,吃完之後,母親也去世了,也是草草把她埋掉。後來剛好在祭祀父母的時候,他很不耐煩,馬上就把這些飯菜倒到水溝裡面去。他的嬸嬸一看心裡一震,覺得這個孩子為什麼對父母沒有恭敬之心?後來他又走過來對他的嬸嬸說,我的父母是不是有買保險?他嬸嬸聽了起雞皮疙瘩,覺得不對勁,馬上去報警。後來調查結果,父母都是他親手毒死的,問他說你為什麼要毒死父母?他說因為我要拿保險費。保險費只有一萬人民幣,兩條命送掉了。為什麼要拿保險費?因為他要買手機。我們聽到這個事件,我們要深深來思考,為什麼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無父無母,心中只有什麼?只有欲望,只有他的利益。老祖宗告訴我們「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欲是深淵,一踏下去見不到底,整個自性就會不斷的迷失掉。我們聽到這個事件,當所有的孩子對父母都沒有孝敬之心,那父母日子就非常難過了。
在汕頭剛好有些老師組織起來,教孩子學習《弟子規》 。學了一個多月,老師也覺得讓這些孩子磨煉磨煉,可以上台來分享一下這段時間他們的收獲、他們的成長。一個七歲的孩子站上來,他第一句話說:我學了《弟子規》 ,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諸位同修,這句話很有味道,做人「原來」要孝順,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而中國聖賢教誨已經斷了兩、三代,大半的人現在已經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做人的義務是什麼。所以《無量壽經》上說到「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諸位同修,現在要怪誰?一直怪上去,都是受害者,因為都沒有機會聞到聖賢的教誨。
假如我們在兩百年前,剛好你路過田間小道,看到一位正在耕作的農夫,您跟他請教說:請問做人的本分是什麼?他雖然一字不識,他可以跟你講三十分鐘,不用打草稿。他一定開頭就說,做人一定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做人一定要言出必行,要誠實對人。雖然他不識字,但是當時候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都給他正確的引導。假如現在正值畢業時期,您到著名的大學門口,剛好那一天這些大學生畢業出來,您向前去跟他請教說:請問你,做人的本分是什麼?這些大學生會怎麼回答?他會說:你怎麼這麼無聊,你怎麼不問我現在排行在前十名的歌曲是什麼?前十名的歌星是什麼?所以相差很遠。我們常常說世界在進步,其實這句話我們需要冷靜來思考,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所謂「知恥近乎勇」,要真正了解到我們確實是退步了,才能夠積極向上去成長、去改進。
有位朋友跟我說:蔡老師,精神文明確實退步了,但是物質文明進步了。我就請教這位朋友,我說:全世界最重要的物質是什麼?空氣、陽光、水,這些東西都怎麼樣?都壞了。我接著跟他說:最重要的物質是地球,當這個物質壞掉了,所有的萬物都不可能生存。一個地球要形成,是幾十億年才能夠形成,有人類歷史這幾千年來,地球都沒有出狀況;卻在這兩百多年,把一個幾十億年才能夠成就的地球,搞的科學家都要發出警告,再這樣污染、破壞地球,可能再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地球就不能再住了。中國文化綿延幾千年,老祖宗處處都想著如何給後代子孫好的智慧、好的生活環境,這是我們老祖宗的存心。而現在,假如我們都是以西方人為思惟來對應事情,只想到自己就想不到後代子孫,所以現在把整個環境破壞成這樣。打從有人類以來,可能會被後代子孫罵得最慘的是哪一代?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所以一定要教導,他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自然相處。
這個七歲的孩子提到了做人原來要孝順。提完之後,他又說:我還沒有學《弟子規》 以前,每天想著要如何謀害父母。他這句話講完,他母親坐在底下瞠目結舌,他母親絕對不相信,這句話居然是從她孩子的嘴裡講出來的。為什麼孩子會想著要謀害父母?才七歲!我們五倫大道當中第一倫,「父子有親」,父子無親才會想要傷害父母。無親是怎麼造成的?我們要把原因找出來。
現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把孩子都交給保母,交給補習班,交給電視、電腦。電視電腦裡面都教什麼?殺,盜,YIN,妄,都教這些東西,所以孩子的思想、觀念慢慢就偏頗掉了。而且很多的家長為了自己的面子,把孩子送去學一大堆的東西,孩子一個禮拜排得滿滿的,他的內心是叫苦連天。因為父母又沒有照顧他,沒有親,然後又把他搞得這麼累,這些怨氣慢慢一點一滴在積累。而家長可能覺得出去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他都說,你看我的孩子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了多少名,我的孩子又會彈鋼琴,又會跳舞。所以孩子學這些東西,變成是父母拿來炫耀的,拿來讓他很有面子。他一直覺得他以孩子為榮,但是卻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孩子到底在做什麼?因為忙於工作,沒有注意到。
所以孩子的思想、觀念到底往哪裡變化,其實現在為人父母者,心裡很多有沒有底?沒有底。當孩子從小就父子無親,他就無法形成仁愛之心,他的發展就會自私自利;慢慢提升就變成競爭,變成斗爭,變成戰爭。所以諸位同修,我們來看看,現在每天你打開報紙,在社會上、在國際上上演的戲碼是不是就是競爭、斗爭、戰爭?這些果相根源在哪?在於一念私心。我們只要把這一念轉正確,整個社會的惡果就會慢慢改善過來,而轉成正確的思想,一定要從仁愛下手。
所以七0年代,英國湯恩比教授就有提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兩種學說可以做到,諸位同修,哪兩種?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剛剛提到孔孟學說的核心是什麼?仁愛,大乘佛法的核心是慈悲;西方示現的聖者耶稣基督,他也教誨我們應該要博愛,去愛護一切人。所以所有聖哲人的教誨,莫過於「仁慈、博愛」。當所有的人都能用仁慈、博愛來存心,進一步,人與人就懂得互助,懂得互愛,就能夠實現我們儒家所追求的大同世界,我們在佛家所追求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都在一念之間。
我們回想一下,在三、五十年前,當一個人家收割稻子的時候,旁邊的鄰居都會怎麼樣?都會一起來幫忙,那種人情味非常的濃厚。有時候家裡辦喜事,所有的鄰居、親友也都會一起來幫忙,那是一個互助、互愛的社會。現在可能住在對面的鄰居姓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對面跟我們之間這個走廊,我們還要分一半,這一半我掃,另外一半他自己掃,都要計較成這個樣子。我們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定要從自己開始做起,去扭轉現階段的社會風氣。只要我們是至誠心去「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相信一定可以從齊家,從家庭開始轉變;從治國,從你所處的公司、團體開始可以轉變過來。因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們能真心的演出來,一定可以喚醒每個人的真心、真誠,這一點我們也要很有信心。
我們看到古代舜王,大舜,他真誠的對待父母,至誠的孝心,他修身做好了。當他把修身做好,進一步所有的鄰裡鄉黨都被感化。鄰裡鄉黨感化的力量繼續往外擴展,「近者悅服,遠者懷之」,遠方的人也很尊敬他,也希望跟他學習,歸附在他的領導之下。後來連堯帝也被感動了,把天下都讓給了大舜。所以,社會風氣有賴於我們學聖賢、學佛菩薩教誨的這些同修,一起來好好演給眾人看。
我們來看到整個世界要能夠安定和平,重要的在這一念之間。如何讓人真正用仁慈的心去對待一切人事物?要從哪裡下手,才能夠真正達到這個效果,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在《中庸》裡面有提到「修身以道」,一個人要修養身心,提升道德學問,一定要依循正道;而「修道以仁」,修養正道根源在仁慈之心。而仁慈之心的根本在哪裡?《論語》裡面也教誨我們「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把根本的根本找出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的仁道、正道就可以成就了。所以孝弟是仁之本。孝弟要真正落實,最好的教材是什麼?是《弟子規》 ,「入則孝,出則弟」。諸位同修,我們要有信心,《弟子規》 能解決世界的問題。
《弟子規》 能不能幫助佛法復興?師父上人剛剛也有提到「萬法因緣生」。我們思考一下,佛法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印度離中國多遠?有很長一段距離,而這些高僧大德把大乘佛法傳到中國的這個過程裡面,有沒有經過其他的國家?有沒有?有!那怎麼沒有把大乘佛法介紹給他們?這些高僧大德都是,只要眾生能得法益,他們縱使捨身命都會在所不惜。我們知道高僧般剌密帝為了讓中國人能夠聞到《楞嚴經》,把《楞嚴經》藏在自己的手臂裡面,自己寧可把身體割開來,都要成就中國人聞《楞嚴經》的機緣。所以只要眾生能夠承接大乘佛法,這些高僧大德一定會去把這個法傳出去。
結果這些鄰近的國家並沒有接到大乘佛法,我們也看到東南亞這麼多國家只能領受小乘佛法。為什麼在中國人這一片土地當中,能夠把大乘佛法承接過來?這又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重點。佛在經上也提到「不學小乘,而學大乘,非佛弟子」,所以學大乘必然要奠基在小乘的基礎之上。諸位同修,中國有沒有小乘法?小乘都沒落了,那小乘在哪裡?我們中國人怎麼直接就學大乘?對!假如你不學小乘就是魔弟子,不是佛弟子。因為中國有儒家學說,把我們的人天乘、小乘的根基都扎下來。而儒家很多的教誨,它的心量甚至於還超過小乘。
我常常問朋友們說,什麼是中國人的胸懷?在《禮記.禮運大同篇》裡面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他那一分孝心、恭敬心,那分愛心是推衍到一切人,就像《弟子規》 說的「凡是人,皆須愛」,所以儒家的教誨,心量還有超過小乘。因為中國人有這樣的基礎,所以能承傳大乘佛法,在這兩千年左右開花結果,非常多人成就。
但是因為近代這一百多年,中國聖賢教誨沒落了,很多人學大乘佛法不得力。我在北京講課的時候,有一位同修六十多歲,帶著他的兒子一起來聽課。第一天聽完他很激動,他就跑到我們老師身邊來,一直在那裡感謝。他說:我修學幾十年不得力的原因,我終於找到了,因為我的孝道沒做好。而孝道是德行的大根大本,所以孔老夫子在《孝經》裡面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國人把德行的根找到了,就是孝道,教育、修身一定要從孝開始做起。所以我們也了解到,為什麼這麼多人修持,但是成就的人比起古人差很遠?原因就在沒有根基。而《弟子規》 是儒家學說最基礎、最根本的一本經典,當我們能夠把《弟子規》 學好,進而能夠去廣宣流布,這也是為大乘佛法的承傳盡一分心力。
《弟子規》 學好,能夠救世界,能夠救佛法,能夠救家庭。諸位同修,現代的家庭狀況怎麼樣?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實復雜的事情當中,你只要把它抽絲剝繭,把綱領找出來,其實問題都不大。周朝綿延八百五十六年,為什麼周朝可以綿延八百多年,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讀歷史能夠鑒往知來,其實周朝就是把孝跟弟做得相當扎實。周武王的父親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周文王對他的父親王季非常的孝順,確實做到「晨則省,昏則定」。他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會去問候他的父親王季,看看父親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假如父親的胃口不太好,他一看,內心就會很著急。等父親身體稍微比較舒適,吃的比較正常,他才覺得非常寬慰,所以是一日三次的問候。
由於周文王這樣的榜樣,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的孝順。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側十二天,統統沒有寬衣解帶,帽子都沒有取下來,無時無刻都在照顧他的父親。由於這分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轉,所謂至誠感通,相信周武王那杯湯藥跟一般人的湯藥一不一樣?一定不一樣,因為那個有孝心加持,那個水的結晶都特別漂亮,喝下去特別有效。所以周朝以「孝」治天下,我們不要把很多事想得太復雜。
再來,周朝以「弟」治天下。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王季有兩個哥哥,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他們三個兄弟都是太王所生,太王是周文王的爺爺。當他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時候,他非常歡喜,覺得這個孫子是個聖主之相。而他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親這麼疼愛這個孫子,兩個人就相約,以父親生病的名義上山采藥。這麼一上山,就沒有再回來,把天下讓給了他的弟弟王季,進而傳位給周文王。諸位同修,他這麼一讓,盡了孝心,因為他要讓父親很好做事,不希望父親因為他們兩個兄弟而有所顧忌,沒有傳位給他的弟弟王季。所以這一讓成全了父親的心意。
這一讓,成全了兄弟的情義,連天下都可以讓,還有什麼事可以讓兄弟不合?所以讓出了孝,讓出了弟,還讓出了忠,忠於天下百姓。因為讓出了這個王位,可以讓周文王領導全國人民,所以是盡孝、盡弟、又盡忠。上行下效,周朝人民就以這些領導人為榜樣,所以它的時代可以綿延八百多年。諸位同修,家庭的問題根本解決也在孝跟弟。我們對《弟子規》 要很有信心,確確實實能夠解決世界問題,能夠解決佛法衰敗的問題,解決社會、家庭的問題。
佛陀在《華嚴經》上的教誨「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弟子規》 也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為什麼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現在不得受用?「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真正要放下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無量壽經》也教誨我們「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諸位同修,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什麼時候開始修?假如我們想說往生以後再修,這就是分別、執著;假如我們當下就把普賢菩薩的十願,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當中,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這樣你往生一定會很有把握。因為西方這些菩薩一定會每天跟阿彌陀佛說,娑婆界已經有個普賢菩薩,我們趕快去把他接過來。
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諸位同修,禮敬諸佛,先對哪個諸佛開始禮敬?對!哪有不敬父母而敬他人?所以《孝經》裡面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愛父母,而愛別人,這是違背德行,這是不正常的。當他對父母不孝敬,對你很好的時候,你要特別小心,你不要沾沾自喜,因為那是業障現前,冤親債主都很有法術的,會有迷障出現。我在講課當中會提到人生抉擇很重要,你一抉擇錯了,可能人生會有很不好的影響,所以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諸位同修,我看你們也可能都有女兒,你們有沒有教過她如何選擇伴侶的方法?假如我們沒教,她嫁不好,你也不能怪她;你要教導她,她才會判斷。最好的法寶就是孝,當對方有孝心的時候,對你的愛、對你的關懷才是真實的。
我就問一些還沒有結婚的朋友,我說假如有位男士,他追求你追求了三年,對你是有求必應,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有求必應。你半夜肚子餓了,只要打一通電話給他,他二話不說,勇猛精進就沖出去,把芝麻糊、杏仁糊就端到你的面前來,不辭勞苦。只要他放假了,一定陪你喝咖啡,陪你爬山,游山玩水,但是就是從來沒有陪過他父母喝過咖啡、爬過山。幸好你祖宗有德,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剛好你一個長輩認識他,就跑來提醒你:他對父母不孝,你自己考慮考慮要不要嫁!結果很多的女士,她還在那裡猶豫半天,我說你現在都猶豫,那真正遇到了,我看是凶多吉少。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現在當旁觀都看不清,當局就麻煩了。
有些女士就說了,她說他會改,他可能會說:只要你嫁給我,我一定把我所有的壞習慣都改過。我就跟這位女士說,我說「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很多人都是抱著說「我要去改變對方」,所以嫁給他,嫁了以後才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為習慣成自然。一個人要真想改,只有他自己能決定,我們旁邊只是個助緣而已。而當你是助緣的時候,又很強勢的要他改,他就偏不改,所以你會累得半死。我們要找門當戶對,要找思想、觀念相近的,才能夠來結這個法緣,結這個姻緣。所以,孝可以判斷伴侶,當然孝也可以判斷你所有交往的朋友,因為朋友有孝心,他對你的情義才是真實的。
「禮敬諸佛」一定是從我們的父母開始禮敬起。禮敬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所以《弟子規》 第一句教誨「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的禮敬一定是落實在一切的言行之中。當我們在孝敬父母的時候要觀照自己,我們的存心是不是恭敬?還是回應一下,心裡還有點不耐煩;我們要從起心動念去觀照,從根本去下手。除了言語上的恭敬之外,在生活當中也點點滴滴的照顧,所以「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我們學冬溫夏凊,《弟子規》 只舉了這一個事例。冬天天氣涼,我們趕快幫父母溫被子,讓他睡的時候比較溫暖;夏天比較熱,我們把床先搧涼再睡。是不是對父母的關心就是這兩件事?那我們就學呆了。我們要養父母之身,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從這幾方面去盡心盡力,這就是真正落實禮敬父母。
禮敬諸佛,除了父母之外,我們還要禮敬誰?禮敬兄弟,禮敬長輩,所以「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真正對父母有孝心的人,絕對不會兄弟爭吵,因為兄弟一爭吵,誰最傷心?父母。真的一個人孝心開了,百善皆開,他兄弟絕對不會吵架。因為「德有傷,贻親羞」,他出門在外與人相交,一定誠信待人,不然他社會的名聲很不好,傳到父母的耳裡來,父母也會非常難過。所以,孝心一開,百善皆開。
禮敬諸佛,接著要禮敬所有的長輩,敬老尊賢。敬老尊賢也不能掛在口頭上,所以《弟子規》 教導,「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我們要吃好吃的東西,當下是貪心,還是恭敬心,那就差很多。聖凡之分就在哪?一念之間。當我們在生活當中,在飲食需求當中,都是第一個先想到父母、長輩,那我們的禮敬就是真正落實。
除了父母、長輩要禮敬,還有哪些地方要禮敬?我們看《弟子規.謹》,「朝起早,夜眠遲」,對時間要不要恭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其實人對於自己時間會禮敬,那也是對父母、對師長的禮敬。因為這個身來自於父母,希望他能夠用這個身立身行道,能夠成就自己,進而光宗耀祖。這些態度才會延伸到他不敢虛擲光陰,浪費生命,所以時間要禮敬。「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淨手」,對自己這個身也要禮敬,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弟子規》 又提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個態度是對什麼禮敬?是對一切的礦物、物質都禮敬。我們把桌子擦得干干淨淨,把書本疊得整整齊齊,這也是在落實禮敬諸佛,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謹」也是落實禮敬諸佛。
再來「信」,「凡出言,信為先」,對自己的言語也要恭敬。其實對我們言語的恭敬,也是對他人的恭敬,因為言語假如傷害到別人,你對別人就沒有恭敬之心。所謂「見未真,勿輕言」,當我們都還沒有看到事實真相,就開始把話傳出去,事實上已經對他人不敬;而且更重要的,也對自己的自性不恭敬,因為已經迷失了。「泛愛眾」是對一切眾生的愛護,一切眾生的禮敬。「親仁」,面對師長,面對善知識,一定要恭恭敬敬,依教奉行,這也是禮敬。最後「余力學文」,對我們所學的學問也要有恭敬之心,假如我們對學問不恭敬,對佛法的修學不恭敬,那可能就像李炳南老師說的,在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所以《弟子規》 落實了禮敬諸佛。
《弟子規》 也落實「稱贊如來」。諸佛跟如來不一樣,諸佛是在相上講,如來是在性上、在心上講。稱贊如來,一定要隨順性德來稱贊,所以我們要稱贊別人也要有個標准,一個准則,不然有時候我們的稱贊不只沒有幫助對方,很有可能還害了對方。有個小女孩長得很漂亮,才四、五歲。所有看到她的長輩,眼睛都瞪得很大,然後接著就說:怎麼有人可以眼睛長這樣!鼻子長這樣!嘴巴長這樣!都長的這麼剛剛好,漂亮得不得了。我們一個老師說,看到這個小女孩,都不敢再看第二眼,太漂亮了。所有的長輩都一直稱贊她什麼?稱贊她的相貌,這樣是不是稱贊如來?不是。稱贊她的才華、相貌只會增長她的傲慢心、她的貪心、她的虛榮之心。所以這個小女孩上課的時候,時不時就把鏡子拿起來照一下,都不專心。所有的人看到她,她一定先重視什麼?外表。
所以,我們稱贊如來要隨順性德,《弟子規》 就是個很好的標准。我們能夠讀誦、受持,你時時刻刻就能夠提得起來,就知道依循這些德行去稱贊他人。不然我們可能以善心行了惡事,那就不好。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