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八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05/2/17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8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早上大家有沒有把《弟子規》念一遍?有!「好學近乎智」,只要大家持續這分好學的心,道德、學問一定可以成就。蘇格拉底是西方一位很有名的哲人,他跟學生第一次上課,他就跟學生說:今天只教一個動作,也很簡單,就是把手擺到前面,然後再往後面擺,就是這樣甩手,甩三百下。做完以後,他就跟學生說,你每天都做一遍。學生覺得怎麼樣?很簡單。過了一個月,他就問說,現在還有在甩手的請舉手?差不多占了百分之九十而已;過了兩個月再問,占了百分之三十而已。經過一年以後再問,只剩下一個人在做而已。那個人是誰?那是柏拉圖,就是承傳蘇格拉底的第二位西方很重要的哲人。

  其實求學問,在蘇格拉底的這個啟示當中,我們就知道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當我們每天都能夠化整為零去深入聖賢的經典,滴水穿石之功,必能有所成就。我們也要秉持這樣的態度,每天比方說把《論語》背個五句,或者背個三句,你這樣一年下來,可能整本《論語》都可以背下來。所以,我們一定要持續這樣學習的態度。

  常常我會跟很多上完課的老師做交流,我就問他們說,這五天學習的狀態,跟你這一生比較起來,有沒有比這五天更用功的?他們都說沒有,都覺得這五天是他人生當中上課最專注的時候。我說這是一個開始,但是決不是結束,應該保持這樣的學習態度。有個教務主任來上五天,上完五天,剛好他邀我去他們學校做演講,他就說這五天所記的筆記大過於他四年上大學的筆記的數量。所以,真正一個人學習的潛力是不可限量。但是為什麼這五天他的學習狀態能那麼好?究其原因是因為他覺得聖賢的學問確實能夠利益學生,把他這分使命感調動起來,所以人生有志向必能潛力開發。持續之外,我們要力行。昨天我們學到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整段經文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對待父母,不管是一言還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對父母,應該是對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父母呼』是一個呼喚,我們馬上能夠過來;相同的,在跟父母交談當中,我們也應該「怡吾色,柔吾聲」。有時候表面上看跟父母在對應,口氣不會很大聲,但是心裡面會有不耐煩的感覺,這個時候我們要常常能夠觀照自己的心,有不耐煩的時候要趕快修正。所以道德、學問最根本的下手處,就是時時能觀照好自己這顆存心。當念頭不對了,馬上修正,那你的言語、行為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

  我有一次去找我一個朋友,剛好他在面臨人生的抉擇,要從一個私立的大學轉到一個公立的大學,他正在跟他父親報告他這個抉擇,希望父親能夠支持他這麼做。剛好我進去的時候,他剛好講到一半。結果我一進門,他就說:你先請坐,我先跟我父親把話說完。那時候我坐在旁邊,看到一個孩子恭恭敬敬的在跟他父親報告他現在的工作狀況,那種娓娓道來,那種禮敬的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他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裡面薰陶,也會是一個翩翩君子。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現在年輕人在做人生的決定,有沒有去詢問過父母的意見?有沒有把自己的情況跟父母講清楚,減少父母的擔憂。假如父母常常心裡面都不知道孩子在干什麼,那不知道讓他多操了多少心!所以,真正當一個人對父母很恭謙的時候,確確實實會感動身旁周遭的人。

  除了在家對父母要恭敬,事實上「老婆呼」、「太太呼」也要怎麼樣?也要「應勿緩」。當夫妻之間言談非常的相敬如賓,非常的尊重,已經在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現在夫妻之間談話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人愈熟不能愈隨便,應該愈熟要愈尊重,所以禮不可失;縱使再親的人,禮貌要時時提得起來。有個小朋友剛好聽到他媽媽在講話,講完以後,媽媽把電話掛掉,他兒子就跟她說:媽媽,你剛剛是不是在跟爸爸講話?你看,他兒子從母親講話的口氣,就可以知道一定是跟爸爸講話。為什麼?母親在跟先生講話都是什麼口氣?好不好?所以這個母親一聽,心裡驚了一下,你看我們對先生的態度,小孩都可以辨認出來,所以要調整一下。

  有時候看到手機顯示是先生的,一拿起來:喂,干嘛?你看這個口氣,孩子就能夠辨別出來是爸爸打的。所以這個母親馬上修正,剛好當天他的先生又打電話來了,她就很有禮貌,她說:喂,你好。他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把它掛掉。結果他又打過來,她先生說:是你嗎?當我們的態度一修正,家庭就會修正過來,所以不要小看一個言語的態度。

  剛好這一次過年,我們有些老師拿著我在香港講的「幸福人生」四十集,拿回去故鄉給他一些同學看。其中有一位,他回到寧波去就去找他的同學。一邊在看的時候,因為這位同學她先生沒有回家,剛好公司在忙。他這位朋友的先生,除夕夜忘了打電話,結果又怕被太太罵,又撐了兩天。大年初二想打,又想想說一定會被罵,就一直拖,拖到初五的時候才打回去。剛好正在看「幸福人生講座」,看到一半,她先生打過來,一接起來,他先生有點誠惶誠恐,恐怕說一定被他太太罵。他先生說:對不起,我現在才打電話回來。他太太馬上說:你辛苦了,連過年都沒得回家,我們很感謝你在外面辛勤工作。他先生聽了覺得怪怪的,然後掛完電話過沒多久,他先生又打電話過來,他說:你還是罵我幾句,我心裡好受一點!所以,夫妻相處會直接影響家庭氣氛,夫妻關系要好,一定是從言語的態度開始做起。

  『父母命,行勿懶』,我們對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相同的,對妻子、兒女已經答應的事,我們也要言而有信;當我們言而有信,孩子對我們就會非常尊敬。其實我以前在教書的時候,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定要記住,不能失信於學生。當你所說的話都真正做到了,學生對你會很尊重。我記得我第一年當班導師、班主任,有一次剛好運動會,所有的學生都到操場排隊,當然我們也站在那裡陪學生。我剛好有東西要拿,就走回辦公室,結果剛好撞見了一位家長(一位父親),提著一些飲料要上我們教室,我們在四樓,要到我們教室去。

  這個家長為什麼抓著學生都去排隊的時候把飲料拿上來,為什麼?不好意思。看得出來,這個家長很少到學校來,很少到學校也代表很少跟老師溝通。為什麼家長很少來跟老師溝通?我們當老師的也要自我反省一下。當我們對他的孩子愈關心,可能會調動起他的一種主動跟我們溝通聯系的良性循環,所以要常常利用聯絡簿多多稱贊他的孩子,自然而然這個橋梁可以搭上。這位父親他也不習慣跟老師講話,所以就抓這個空檔盡一點心意,把飲料要放在教室就走。結果剛好我回來拿東西就碰見了,一碰見他就退了幾步,好像很不好意思的樣子。我就開始跟他聊天。

  我們跟任何人談話,要抓住一個原則,要見到人家就要誇。你可以稱贊他的孩子,你可以稱贊他的優點,我們都歡喜別人對我們贊歎。當你稱贊他的孩子,他的內心會喜悅,會覺得受尊重。假如一遇到家長,馬上就開始把他孩子的問題一一點出來,那他會覺得很不好受。所以人情不可拂,我們要隨順人情,與人交談。我就開始把他孩子這段時間好的表現跟他做分享,也讓他了解。

  聊的過程,這位家長就說,他說:老師,我的孩子比較尊重你,不尊重他上一個老師。因為我是去帶他六年級,五年級是另外一個老師帶。我就接著聽下去,他說:因為上一個老師說,吃中飯的時候大家一起吃,可是那個老師,學生用到一半還沒開動,老師就在後面吃起來了;蔡老師,你都是跟學生一起開動。其實我都不是跟學生一起開動,都是學生坐好了,我都教他們一句俚語,因為地方的俚語都含有很深的人生哲學。比方說,閩南話有一句「樹頭站得穩,不怕樹尾做台風」,這句話用在我們德行教育就相當契合。當孩子德行的根沒扎好,他的能力愈高愈危險,因為外面很多的誘惑,愈有能力,到時候又禁不起誘惑,爬得愈高摔得愈重。這些地方俚語對人生都有很大的啟示,所以我都會先教他們一句俚語。

  教完以後,他們開動,我就走下去巡視一下,「對飲食,勿揀擇」,用《弟子規》來加強他們的生活規范,不可以偏食。看到學生那個菜都夾一小口,我馬上跟他說:要不要老師幫你服務一下?他就很害怕,趕快自己出去多夾一些青菜,這樣飲食才會均衡。所以往往我們坐到講桌上去要開動的時候,已經有兩、三個學生吃飽了。所以,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學生都看在眼裡,記在腦裡。當你所說跟所做言行一致,才能真正贏得學生、贏得小孩的尊重。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順」我們要理解一下。所有父親的責罰,父親的要求,我們是不是統統要順著他做?因為在這幾十年當中,很多人對中國文化有誤解,他會覺得:我們儒家說孝順孝順,就是什麼都要順,那是愚孝。這樣講有沒有道理?其實講這樣話的人,他可能連一本經典都沒有從頭看到尾,中國聖賢絕對不是這樣教。「順」有兩種情況,當父母所責備我們的事都是正確的,我們要趕快記住,好好的去落實,這時候要順;當父母的責罰跟要求是不對的,這個時候不要當面頂撞,要懂得順勢而為。目前的狀態你馬上頂回去,只會讓父子之間沖突更大,所以我們先退一步再做打算,等待好的時機再跟父母溝通,所以,《弟子規》後面講到,「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中國的孝順,這個「順」絕對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們都去做,要先分辨對錯,要用理智去孝順。當父母有過失,我們沒有去勸,那是陷父母於不義,就不是我們為人子應該有的態度。

  除了父母教須敬聽,老師教也要須敬聽。一個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學問,除了要有好老師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自己的學習態度,一定要有虔誠恭敬的心對老師,決不可以陽奉陰違。所以學問有多大的成就,可以從恭敬心中斷出來,一分誠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會得到十分的利益。因為老師所吩咐、交代的每一件事,很有可能我們還不能夠完全了解。打個比喻,學問假如像二十層樓,老師可能在十幾層樓,我們只有在兩、三層樓。十幾層樓所能看到的景物,我們能不能看到?看不到。老師指的都是比較長遠的目標,你說:老師,我都看不到,我都感受不到,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時候我們不老老實實的依教奉行,那就得不到利益了。

  現在人為什麼很難在學問成就?都犯了一個比較嚴重的過失,就是我們常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論語》裡面的道理都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把孔夫子的境界從二十層樓拉到多少?拉到二、三層樓,有時候還覺得孔夫子這句話講不對。所以,一開始跟老師學習,絕對不能批判,應該是先老老實實做,你老實的做你就會感受一分。當你的境界提升了,你就慢慢理解到,老師所講的話確確實實真實不虛。所以「老師教」也要「須敬聽」。

  再來,長官教也要須敬聽。一個人在學問上、在事業上能否有好的成就,都要先從他的恭敬、謙卑心中去求得。所以,人要能屈才能伸。我們的小孩,我們也要教導他懂得恭敬、謙卑,懂得處處學習。到一個新的環境去,不要先抱怨一大堆,先多看、多聽、多學。長官怎麼教,我們先老實去做,等學問、等對公司的了解愈深,再適當的給予一些長官建議,這樣會比較得當。好,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夏則凊』,這是一個古字。『出必告,反必面』,這個「告」(ㄍㄨˋ)是讀音,是從古代傳下來的音,現在一般我們的口語都讀「ㄍㄠˋ」,「ㄍㄨˋ」跟「ㄍㄠˋ」都可以。「冬則溫,夏則凊」,這是有個典故,就是在東漢有個孩子才九歲,他叫黃香,因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跟父親相依為命。父親的身體又不是很好,所以冬天的時候他怕父親太冷,他都先鑽到被窩裡把棉被先弄暖和了,才叫他的父親上床睡覺;夏天天氣太熱,他就先拿著扇子把床搧涼,再請父親上床睡覺。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黃香念念在觀察父母的需要,相信黃香是不是只有做冬溫夏凊?當他有時時去關懷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個生活起居,他都會盡心盡力去付出。

  九歲的孩子能夠盡這樣的孝心,當地的地方官看了很感動。當黃香到了可以當官的年齡,當地的官員就舉他做「孝廉」,後來他當官當到尚書。所以,確確實實有孝心的人,他也同樣可以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確實不錯,因為孝子這分心一定可以推而廣之,去愛一切人的父母、一切人的子女。那時候的皇上給黃香一個很好的贊歎,說「江夏黃香,天下無雙」,黃香的典范流傳千古。相信皇上做出這個動作,對人民有沒有影響?他所帶動的是全國人民效法黃香,所以領導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帶動整個國家風氣。像我們當家長的、當老師的,你所強調的、你所愛好的是什麼,也會同時影響你的小孩跟你的學生。所以,當父母的重視德行,小孩就重視德行;當老師的重視德行,小孩也會起而效法。

  我們從黃香這個例子,不只是學到冬溫夏凊,更重要的是要體會到黃香的存心;存心是他的本質,冬溫夏凊是他的行為、他的形式。本質絕對不會因為時代而改變,形式會變,因為整個人與人的生活方式,都會因時代而不同。舉個例子,以前遇到君王要行什麼禮?三跪九叩禮。它的本質是什麼?恭敬心。因為國家領導者要日理萬機,時時為人民著想,我們是恭敬領導者對於人民的貢獻,所以我們跟他行禮。以前的禮是三跪九叩,現在假如遇到總理、遇到總統,在飛機場看到,馬上跪下去三跪九叩,這樣行不行?這國家領導人說:這是誰教出來的?怎麼教成這樣?就不符合現在的時代。但是本質會不會變?不會。所以很多人說,時代不同了,什麼都要改!是形式改,而不是本質改變。

  中國文化,我們假如把它比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樹,所有的本質跟原則就像樹干一樣,這個樹干是屹立四、五千年不墜,但是它每年都發新芽、都發新葉。而新芽跟新葉都是隨著那一年的陽光、那一年的空氣跟水源才會發芽出來,所以它這些枝葉一定適合於當時候的氣侯。我們學習任何一個經文,我們也要抓住它的本質去學習,我們就會學得很能掌握綱領。

  所以,從冬溫夏凊我們就體會到,他是能時時看到父母的需要。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我們常常去關懷?身體。我們把它歸納一下,「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個「志」也可以當心願。「養父母之身」,所以生活起居、食衣住行都應該去關懷。假如我們跟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很近,在食物方面,我們就可以回去的時候帶些水果、帶些蔬菜回去。我小時候就常常看到我母親差不多兩、三個禮拜就回我外公外婆家,我是標准的跟屁蟲,所以每次都跟我母親一起回去。一來可以學習到母親的孝心,二來因為每次回去,外公外婆很高興,常常就拿很多東西出來給我吃。一罐飲料喝完,他馬上又去拿另外一罐,有時候一連都喝了兩三罐。在這個喝的過程,也能夠感受到外公外婆對我們的疼愛。其實讓孩子多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接觸,他就能夠感受到天倫之樂,這也很重要。常常回去,就能夠在食物當中去觀察到,可能米快沒有了,油快沒有了,我們都主動幫父母去買,父母一定會覺得非常窩心。

  另外,人老了就怕身體不好,所以我們也要常常跟父母溝通一些健康的觀念,有健康的知識才會做出健康的抉擇跟判斷。我們見面,人家說人老了見面都說,吃壞一點才不會高血壓,才不會得癌症;因為年老吃得愈清淡,身體的負擔愈少。但是你也要透過跟父母溝通,再慢慢告訴他,吃清淡好,不然因為我們的上一代窮怕了,所以他覺得不多吃些魚肉,好像營養不夠。甚至於現在都提倡吃糙米、胚芽米,比較營養,那都是全營養素,白米飯只有醣類。但是假如我們拿糙米,甚至於拿番薯(這些都比較營養)給父母吃,他們會覺得:我現在生活比較好了,還要我吃這些東西,我要吃白米飯。他們的觀念一時間轉不過來,你都要循循善誘跟他們溝通。我們在建立父母,還有建立家人的正確觀念,讓他身體好,這個觀念的建立也決不是一蹴可即。欲速則不達,我們不可以操之過急,不可以強加於人:你就是給我吃就對了,不要說那麼多!這樣父母也好,家人也好,心裡好不好受?不好受。當心裡不好受,吃的東西再營養不好消化。

  所以有位朋友(一位女士),她剛好聽了我們的課程,了解到飲食應該少肉類,多素食,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幫助。她聽完之後很高興,回去就跟她先生說:從今天開始,我不再煮肉給你吃,我是為你的身體好,你要領情。當天回去,有沒有魄力?很有魄力!但是太操之過急,會有反效果。所以一、兩個禮拜以後,她到我們中心去找我,臉色不好看。她跟我說:我先生真是不受教,我為了他好,希望他健康一點,所以就不煮肉給他吃,他居然不接受。發了些牢騷。

  我就跟她倒了一杯水,然後她在喝水的時候,我就告訴她,我說: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要負責任。她嚇一跳,我說:你先生假如得了高血壓,你也要負責任;你的孩子愈來愈少機會可以跟他父親相處,父子關系受到影響,你也要負責任。我愈講她愈納悶,怎麼會這樣?我接著就問她:你今天不煮肉給你先生吃,請問他還有沒有吃?她說:有!他都到外面去吃了。我說:對!到外面去吃,可能又跑到酒店去吃,到時候那邊有很多女生,剛好遇到不好的緣分,是不是有可能會出狀況?所以,有外遇你要負責任。到外面吃東西,外面煮的都又油又鹹,可能吃個三年血壓上升,就得高血壓,你也要負責任。先生每天都在外面吃,跟孩子都不能夠有很好的溝通,很好的關懷,所以父子關系也是你搞砸了,你也要負責任。

  她就很委屈的樣子,我跟她說:你當初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先生、讓家人更健康。那請問你,現在達到這個目的了嗎?人很多時候目標都正確,但是路走到一半都忘記了,都在中途意氣用事。我就跟她說:你要讓一個人接受一個觀念,不是一下子的功夫,你要做得不露痕跡。比方說這個禮拜煮三樣肉,下個禮拜把它變成兩樣,再下個月變一樣,慢慢減少,讓先生沒有察覺。但是你把肉拿完了,端上來的菜要很好吃,所以你要趕快去跟別人學習,如何把素食做得比肉還好吃。你先生一邊吃說:這道菜是什麼?怎麼這麼好吃?你說這個叫素食什麼什麼菜,他會對素食就更能接受。

  另外,這些正確的觀念,你要常常一點一點去跟他溝通。比方說,我們女人就可以發揮我們的溫柔,就跟先生說:你的健康是我一輩子的幸福,所以你的健康太重要,怎麼吃得健康?雷久南博士這本書寫得很好,或者哪個專家寫得很好,裡面有什麼觀念,你就一句、兩句慢慢給他灌輸進去,他就很能接受。我接著又跟她建議,我說:有時候你就帶你先生一起來上課,上完課中午就留著跟大家(我們中心這些老師)一起吃飯。他就會覺得,你也吃素,他也吃素,他就不會覺得吃素是很希奇的事情。邊吃的時候,旁邊的老師就會跟他說:素食不錯吧!他先生就會說:不錯,不錯!慢慢就有團體的氣氛。後來她先生兩、三個月以後,也很自然就吃素了。

  所以,我們在關懷父母、關懷家人,也都不能操之過急。當然你要關懷別人的健康,首先你自己的知識要足夠,所謂知識就是力量。很多人他在某些方面的知識特別豐富,都是在生活當中需要的時候才會提升。比方說媽媽的身體有點狀況了,我們才懂得趕快去研究這些學問,我們不要等到家人身體出狀況了才學,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比較辛苦了。我們現在先好好學,好好把這些觀念帶到家庭當中,這是「養父母之身」。

  再來,「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心裡面能夠常常很歡喜、很自在。這裡有個前提,就是我們所作所為一定要讓他安心、放心。假如我們的德行不好,縱使你每天都供養父母很好吃的飯菜,父母吃了之後會不會快樂?也不會;他可能邊吃還邊幫我們提心吊膽。中國的父母比較含蓄,他心裡面的感受,有時候不會在言語當中流露,所以我們要善於去體會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論語》裡面有說,君子要有「九思」,要有九個常常懂得觀照的一些態度。哪九個?第一個是「視思明」,第二個是「聽思聰」,要能從父母的言談當中,聽出他們心裡的需求。比方說我們很久沒跟父母打電話,母親打過來,還等父母打給我們,我們已經太失禮了。父母過來跟你問問你現在的工作狀況,雖然是在問你的工作狀況,事實上我們應該能聽出來,他已經在想念我們,甚至於是想念孫子。我們聽得出來,我們就不等父母開口,主動要回家去探望。其實人只要上了六十歲以上,老得就會愈來愈明顯,當我們一、兩個月沒看到父母,一回去一看到會有什麼感覺?怎麼老這麼多!所以我們要珍惜跟父母相處的機會,善體親心,常常去關懷、去問候。這是「養父母之心」。

  再來要「養父母之志」,父母的心願。《孝經》裡面有一句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我們把身體照顧好,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假如我們用自己的德行,對家庭、對社會有所貢獻,最高興、最滿足的是誰?是父母,還有老師。這是養父母之志。因為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很多父母因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會方面他想盡力有時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當他的孩子能夠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他會覺得很欣慰。

  所以我們在海口有位老師,她學《弟子規》學了三個多月,而且她是早晚一定念一遍。三個多月以後,她主動走過來跟我說,她說:蔡老師,這麼好的東西,不能只有我跟我的孩子得利益,應該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聞到聖賢的教誨。所以,她決定要回她的故鄉去推廣《弟子規》。她有這樣的志向,俗話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人要勇於去承擔、去付出。當她那一步跨出去的時候,她不用怕自己站得不穩,因為她那一步一跨出去,旁邊一定會有人幫她扶住,因為怕她把事情搞砸了,因為那是好事。所以她主動提出來,我們中心很多老師馬上把他的教學經驗跟她分享。我馬上就把一套《德育課本》七百多個聖哲的故事就送給他,她也很歡喜,就開始教了。

  剛好上到「出則弟」裡面有一句經文叫「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位老師她本身是在航空站上班,也沒有受過什麼師范學院的訓練,但是因為有這分善心,這分教育的愛心,所以她自己會花很多時間去揣摩這句話怎麼教。很多的心境是必須透過實際的行為付出才感受得到,她就買了一籠的荔枝,然後就回到她的故鄉,跟孩子上這一句「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她跟學生說,我們學完「入則孝」,已經了解到為人父母非常辛苦、辛勞,所以我們要尊敬自己的父母。相同的,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苦,也很辛勞,所以我們面對所有的父母跟長輩;不只是別人的父母,所有的老人也都用他的青春奉獻了這個社會,我們都應該尊敬他們。所以「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講完這堂課,她就跟學生講:我們現在拿著這些荔枝去給我們村落裡面的長輩吃,你們拿給他們的時候要很有禮貌,要跟他們行禮問好。孩子聽完也很高興,馬上這些孩子就一窩蜂在這個村落裡面就跑來跑去,整個村落很熱鬧。整個村落彌漫著什麼樣的氣氛?敬老尊賢,敬老愛幼的氣氛。相信每一位長輩、長者接到這個荔枝的時候,內心一定是非常喜悅。而當孩子看到這些長者喜悅的表情,一定會烙印在他的心中,往後他在對人恭敬他會生歡喜心。那天過後,他的父親隔天給她打了電話,就對他女兒說,他說:女兒,整個村落裡面,很多長輩都打電話到家裡來,這些長者說我們家鄉嫁出去的女兒,從來沒有一個人這麼樣愛護自己的家鄉。已經嫁出去了,還這麼關心自己家鄉,所以這些長輩都很感動。

  諸位朋友,她的父親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覺得引以為光榮,這是養父母之志。他的父親接著跟她說:女兒,你能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替你高興。諸位朋友,女兒的這個行為,帶給父親的喜悅是一天還是兩天?是多久?是一輩子的安慰,跟我們拿一包好吃的東西給父母吃,那是截然不同。所以,我們在學習「晨則省,昏則定」,我們要善於去體會,把這樣對父母的關懷,延伸到生活的點點滴滴,延伸到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一節課我們就先上到這裡,謝謝大家。

 

上一篇: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七集)
下一篇:星雲法師:人生之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