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第4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今天我們來講第六十五句: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這一句安士先生的注解裡面是這樣說到,「荊榛礙道,必觸人衣,翦之則利於行走」。這是講上面這半句,荊榛就是路上的這些荊棘,障礙道路的這些草,把它們給剪除掉可以便於人行走,如果不剪除可能會損傷人的身體或者是衣服,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瓦石當途,必傷人足,除之則便於步趨」。一些瓦礫、石塊如果擋在路的中央,必定會傷到人的腳,或者如果不留神就會被絆倒,要把它清除掉就可以使人方便行走。不僅是人行路上的瓦石要清除,車路上的瓦石也要清除,特別是現在有高速公路,如果高速公路放一塊石塊,汽車行走的速度快,可能撞上這些小石塊這個車會出現危險。不僅是瓦石,凡是障礙道路的東西都應該剪除。這些都是考慮到別人的安全,一種仁愛存心。所以「於此留神,則一舉足而不忘利濟可知」,真正有一顆仁愛的存心,一舉手、一舉足都不會忘記利益別人。「況以明眸之人,而當白晝,其翦除之功猶小。若暮夜昏黑,或兩目失明,則翦除之功尤大。甚勿以其善小而不為也」。我們看到剪除礙道的荊榛,清除擋路的瓦石,這些似乎是小善,但是在明眼人看來,這裡的明眸就是眼睛很好的,他們如果走在路上,當然能夠看到這些擋路的障礙,而且如果在白晝,一般來講他們都能夠跨越過去或者是避開,你剪除這些荊榛瓦石對他們來講施恩並不算很大,所以這個功德相對來講,對他們而言並不算很大。可是你要想到,你剪除這些荊榛瓦石如果是對一個夜行人來講,晚上天黑了,甚至是伸手不見五指,或者是對一個失明的人來講,看不見路,可能只能拄著拐杖前行,往往可能就不能夠覺察路上的這些障礙,極其容易摔倒和受傷,你剪除這些荊榛瓦石功勞對他們來講就特別大了。

  所以不要因為剪除一棵荊棘或者一塊瓦石,這個小善,不需要去做。古人提醒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更何況,善在事上雖有大小之分,但是在心上沒有大小之分,都是一顆仁愛之心。想到這個瓦石可能會造成危險的話,立即就把它剪除,只要有絲毫可能損傷別人的障礙,立即要排除,這就是善。念念想著利益他人,能養成這種純善,這就是大善。真正的大善不是大小對待相比較的那種善,有相對小善而言的大善還不是真正的大善,因為它還有大小,它還有個量。真正的大善是什麼?沒有量,叫無量的善。什麼叫無量的善?純善、大小不二。所以養成純善的心,見到善事,無論大小,必定會做,在他心裡哪有大小之分?

  下面,「由翦除之心推之,則豪強當道,奸宄弄權,公門有把持官府之吏,村落有武斷鄉曲之人,必當排擊斥逐,不遺余力可知」。剪除礙道的荊榛和擋途的瓦石是一顆利益別人的心,這是仁愛,由這個仁愛的心去推廣,我們就不一定局限於荊榛和瓦石,凡是那種豪強擋道,我們說那些惡霸,恃強來刁難人、來侮辱人,橫行霸道的人,那也是屬於荊榛瓦石之類。為什麼?他會障礙人,他給人民帶來了苦難。奸宄弄權,這就是那種小人,奸和宄兩個意思很相似,都是指奸佞小人,他們如果當權了,為著自己的私利而不顧人民的死活,這種人也是給人民帶來危害。還有在公門裡面,這是官府,那些把持官府的官吏,就是那種獨攬大權或者是以私廢公、以權謀私的這些人,也是屬於荊榛瓦石之類。乃至村落偏遠的鄉鎮,那些在鄉裡面武斷橫行的惡霸、刁民,這些都屬於荊榛瓦石,必當排擊斥逐不遺余力。所以對他們要進行什麼?排斥、清除,不要讓他們得勢,不能讓他們橫行霸道,傷害人民,我們這麼做要不遺余力,這就是古人講的為民除奸,這些都是屬於這句話的引申義。

  下面說,「由翦除之事廣之,則田間有礙路之深草,岸上有拂纖之小樹,水濱有未爛之木樁,河邊有壞舟之大石,港內有捕魚障蟹之簖簾,必宜多方設法,盡除其害可知」。剛才講的是用這個心,仁愛之心來推廣,所以剪除荊榛瓦石這就可以包括任何傷害人民的那些人都要剪除。這裡從事上來講,也是很廣泛,包括什麼?田間,如果有障礙田間小路的深草,我們說這田埂上面有時候那個草長上來了會障礙道路,一腳踩空了就會摔倒,這個要剪除。岸上有拂纖之小樹,岸邊有一些拉纖的纖夫,他們要經過那個地方,如果有個小樹擋著路,這就妨礙了工作,也應該剪除。水濱,水旁邊還有未爛的木樁,如果不剪除也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包括河邊的壞舟之大石,河邊有船停靠、靠岸,假如有個大石頭擋著,船可能駛過來的時候被大石頭給刮破。港內,港口裡面如果看到有捕魚的工具,這種簖、簾都是圍在河裡面捕魚那些工具,那些工具是殺生的工具,不僅是說傷害人的問題,還有傷害到這些畜生,一切眾生我們都不能夠傷害,這些都需要千方百計的去鏟除、消滅。所以從心上推廣,從事上推廣,這個意思我們都看到是非常的深廣,不能夠就事論事。

  下面說,「荊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礙,不能順利之物」。這是把荊榛和瓦石的引申義說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礙,不能夠使我們行走順利。「良由世人心多障礙,不能予人以順利。以故生此濁惡世中,所見每多如此」。這是分析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有這些荊榛瓦石?因為世人自己的心很多障礙。所以障礙不在外面,根源還是我們自心。常常不能夠給人以順利,予人以方便,這是什麼?心裡有障礙,所以對人也就設置障礙。譬如說人家有求於你,你不能夠歡喜的幫助,這是障礙。或者是人家做一件好事,我們想方設法去障礙他,這是因為自己嫉妒的心理,不能隨喜,這也是心裡有障礙。要知道,佛法裡講得好,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宇宙的現象都是我們自心所變現的,有這樣的心就有這樣的境界。如果心裡有多障礙的話,境界裡自然也就多障礙,所以感得我們自己也是處處都有障礙,這因果,因果就是心性的相用。既然是一切法、一切現象是我們自心變現的,心有障礙不就是境界有障礙了嗎?你看有心的因就有境上的果,因果是同時的,這個佛法講得就最清楚。因此我們想要自己順順利利,沒有別的,心絕對不要有障礙別人的念頭,總要隨喜功德。見到別人做善事,哪怕是很小的善事,都要隨喜,有能力幫助一定幫助,沒有能力幫助也要贊歎、揚善,鼓勵別人去圓滿這個善事,處處懂得予人方便,助人為善,你自然就能夠一生順順利利。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就是很多障礙,為什麼?就是因為眾生的心不能夠隨喜,不能夠予人方便,所以常常自生障礙,變現出這種多障礙的境界。

  下面安士先生說他的一個讀書體會,「余讀《起世因本經》,見金輪王出世時,海中自然現出寶階,能周行四大天下。輪王沒後七日,寶階遂隱。此輪王之福力使然也」。安士先生讀《起世因本經》,這是一部佛經,經裡面講到金輪王出世的時候那種瑞相。金輪王他是人道裡面福報最大的。轉輪王有分四種,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他管轄的區域叫一四天下,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裡面的一個單位世界。前面我們有看到,一個單位世界是圍繞著一個須彌山,中心是須彌山,山的東南西北四方各有世界,我們是處在南方,叫南瞻部洲,我們在南瞻部洲裡面的一個星球,叫閻浮提,閻浮提就是地球。根據黃念祖老居士的說法,一個單位世界相當於一個銀河系,也就是我們大約是在銀河系的南部這個太陽系,太陽系裡面一個小星球,就是地球,是這樣的一個范圍。

  金輪王他是最大的,統領一四天下,就是整個單位世界都是他管。金、銀、銅、鐵,最下的鐵輪王他管理一個天下,就是四分之一個單位世界。所以金輪王他也是人道,他還不是屬於天道,為什麼?因為他還不能夠自己飛行,他要靠什麼?飛行工具,輪就是他的飛行工具,也是他的武器。這個飛行工具是輪,圓的。是不是我們常常有聽說看到的不明飛行物UFO,就是所謂的飛碟,我們常常看到這種報導,某個地方看到飛碟,還有目擊者,據說的,看到飛碟飛得很快,出現得很突然,隱沒得也很快,它就是圓的。是不是金輪王他乘著這個飛行工具,或者是他派的使節乘著這個飛行工具,來到我們這個地球上視察,因為我們都是他管的,只不過我們不知道他是我們整個單位世界的皇帝。這個不奇怪,像古代老百姓大部分一輩子都沒見過皇帝,見到皇帝的都很少,所以見到皇帝都不認識。你看看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下了六次,沒人認識他,這個就不見怪了。

  金輪王他在出生的時候,當時海中自然會現出寶階,寶台,這個階梯可以周行四大天下,這個寶階等於金輪王他游行四大天下鋪的路,這是自然現前的。輪王過世了的時候,過世七天,寶階也就隱去了。這是什麼?輪王的福力使然。他的福報很大,是人中最大的。所以他一出生就自然感應他到哪裡都有寶階,自然化現出來,他走了以後這個寶階自然也就消失。為什麼?因為沒有人有這麼大的福可以享受這個寶階,它就隱去了。可見得什麼?一個人他的境界都是他自己福力所變現的,這個福力來源於哪裡?來源於我們的心,真正是一切唯心造。這個心絕不是我們的肉團心,也不屬於我們的妄想、緣慮的心,它是真心。但是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真心能變現的作用就給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給扭曲了,那就叫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變的東西還是心的作用。如果我們的識裡面是善,就變現出福,如果識裡面是惡,就變現出這些災難、三惡道,都是心的作用,只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看到的這些作用就不一樣。所以金輪王我們看到他變現的就是寶階。可是我們就不行,我們變現的是五濁惡世,是諸多障礙。

  下面又說,「又見《大悲經》雲:如來行路時,能令大地高處自下,下處自高。一切叢林、坑坎、瓦石、臭穢,自然掃除。一切香花樹林,傾側向佛。如來過後,辄復如舊」。這是《大悲經》裡面講的,如來是佛,佛走到哪裡,那個境界會改變,大地高的地方它就降下來,低的地方就升高,也就是成為一條平路讓如來走。還有這些叢林,就是礙道的荊草,自然就掃除,坑坑窪窪的地方自然就填滿,瓦石統統也就清除掉了,臭穢也沒有了,變成一條香潔、平坦的大路,還有香花、樹林都彎著向佛。這我們可以想像,佛走到哪裡,自然前面是一條平坦的香路,兩邊的香花和樹林彎下來結成一個像花蓋,形成這種很莊嚴、漂亮的一個通道讓佛走過去。佛走過去之後這些景象就消失了,又恢復原來的樣子。這個都是什麼?可見一切境界皆由心造。如來的心是清淨平等,所以就變現出這種清淨平等的法界,本來不平的路自然就平了,因為如來的心平,本來臭穢,很多瓦石、叢林、坑坎的道路,自然也就變得清淨,為什麼?如來的心清淨。這個是自然感應,不是說真有一個什麼人或者神在那裡弄出來的,也不是如來自己用神力去變化的,不是,這是自然感應,一切是唯心造。我們是什麼心?我們不清淨,我們不平等,我們不慈悲,所以變現的境界就看到很多臭穢,道路也不平坦,坑坑窪窪很多,有高山、有低谷,都是不平的境界,還有很多路上的障礙,這是沒有慈悲就變現出這些境界,心多障礙。

  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從根本上剪除荊榛瓦石就要從心開始,把心裡面的這些障礙化解掉。譬如說當我們跟一個人起對立的時候心就有障礙了,他要做什麼,我的心裡就不滿意,想方設法要障礙他,雖然可能行動上不去障礙,但是心裡上已經在障礙他了,不想他做,不想他好,跟他對立,這是心的障礙。有這個障礙你就真的見到有很多障礙你的人,你看到好像他也在障礙你,這是真的,當我們是這樣的心,看到對方也是這樣的心。過去我們曾經看到一個新聞上登的一個報導,這是講到在某一個大城市,大家都住高樓大廈、住公寓,在高樓上有一戶人家比較貧寒,他新搬進來的鄰居是一位年輕的女孩子,這個女孩子家境比較好,看到這個鄰居家家境貧寒,於是就生起厭棄的心,不想跟他來往,生怕被對方摽住,就會找自己麻煩。有一天晚上大樓停電,一片漆黑,這個少女在家裡有點慌慌的,忽然又聽到有人敲門,咚咚咚敲門,這個少女就大聲的問,說:誰啊?外面有一個孩子的聲音,說:姐姐,我是鄰居家的小明。這個少女知道,原來是鄰居那個貧寒家裡的孩子。少女就問了:你要做什麼?她沒開門。外面那個聲音說:姐姐,我媽媽想問你,你有沒有蠟燭?這個少女一聽,心裡就想,這個家裡窮得連蠟燭都買不起,一到停電就來找我麻煩,我就是有都不能夠借給他,更何況她還沒有。所以她就用一種很不屑一顧的聲音沖著外面喊,(還是不開門),說:沒有。結果外面的那個小孩又繼續說了,說:姐姐,我媽媽就知道你家裡可能沒有蠟燭,讓我給您送兩根來。這個少女一聽當場就愣住了,馬上就覺得自己心裡很慚愧,你看看自己是怎麼想別人,就生怕別人窮,找自己麻煩,不願意跟人家交往,跟人家劃清界限,哪裡想到別人根本不是這樣子,雖然是窮,還能關心你,遇到沒電的時候還給你送蠟燭。所以這少女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從此這個女孩跟這鄰居就成為很要好的朋友,為什麼?心裡的障礙給化解了,原來心裡有障礙,真的看到對方好像也是有障礙,心裡跟他對立了,想他是不是來找麻煩的,他就真的變成找麻煩的人,一切境界皆由心造。等到那天之後,她的心裡再也不想這鄰居是來找麻煩的,對立化解了,所以障礙也就消除了。這個『礙道之荊榛,當途之瓦石』蕩然無存,他們兩家成為好朋友,也是一切境界皆由心造。心有不平,外面就有不平,心裡有對立,外面就會有對立,心裡平了,心裡有仁愛,看見外面都是好人。

  所以我們師父上人常常提醒我們,要學習看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為什麼?這樣心裡就沒有任何的障礙,荊榛瓦石都已經清除掉了。真正把所有對立、矛盾、沖突化解,你就進入無障礙的法界。《華嚴經》裡面你看佛菩薩他們入四無礙的法界,所謂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的沒有障礙了。自性裡面本來沒有障礙,障礙都是人自己搞出來的。搞出來的障礙也只能障礙自己,它沒有障礙境界,境界還是無障礙的法界,只是我們心裡障礙,看這個境界好像成為自己的障礙,它沒有,那是自己的錯覺。就好像我們戴著一副墨鏡,黑色的墨鏡,外面本來是光天化日,都看得黑黑的了,為什麼?因為你自己被這個眼鏡給障礙了。這個眼鏡障礙的只是你自己,沒有障礙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還是光天化日,但是你呢?你明明是看到黑天,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的境界是你自己心造的。所以我們才懂得,原來我們生在五濁惡世這個不能怨人,是我們自作自受,我們心裡濁惡他就生五濁惡世,我們如果心地清淨平等就生到極樂世界。你再一看,本來盡十方都是極樂世界,原來自己是過去冤枉、糊塗,把自己弄到了三惡道或者是六道輪回裡面來,這真的叫做冤枉做小人。

  所以下面說,「今人生於荊榛瓦石中,惟恐人受荊榛瓦石之害,而能代為剪除,直是種淨佛國土之因,豈特人天福報乎」。這個話講得好,我們現在能夠在這種五濁惡世裡面,看到路上有荊棘、有瓦石就生起一個仁愛的心,不願意別人受到荊榛瓦石之害,而去把它剪除掉,這種愛人之心,就已經是在種淨佛國土的因了。極樂世界的人叫「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僅是善,是上善,是高等的善、是純善。我們想要生淨土要修這個因,才有生淨土的果報。這個因是什麼?慈悲,念念都關懷、愛護、照顧、幫助別人。不僅是人,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去愛,這個愛心是遍法界虛空界的,也絕不只是這個地球而已。那你想想這不就是發菩提心嗎?極樂國土它的因是什麼?《無量壽經》裡講得好,必須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兩條。第一是發菩提心,菩提心,講得白一點,就是愛一切眾生的心,純善的愛心,這個心發起來了那你就是在種淨土的因,再加上有緣,緣是什麼?念佛,一向專念是緣,最主要的因是發菩提心,其次才是一向專念。所以天天念阿彌陀佛也是天天提醒自己不忘菩提心。忘了菩提心念佛,那只能是叫人天福報,他不是修淨土的因,修淨土必須得發菩提心。為什麼要生淨土?因為我要廣度眾生,只有到淨土,才能夠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廣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我是為這個去的,這是廣大的愛心。

  我所行的善都不是為自己,只是為眾生,也不求果報,心是清淨的,這叫無相布施,至少是無我相,不是為我,這就不是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修善還有個我在,為我做的,有我就有人,我在布施給人,有我和人、也有中間所施之物,你看這三種相具足,那得到的福報就是人天福報,這小。為什麼?因為心量小,量小就福小,量大就福大。假如能做到我、人和所施之物三相都空掉,所謂三輪體空,這樣的布施那就不是人天福報,那是你修淨土的因、修成佛的因,我們要修就修這個。所以「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這一句意思是極為深廣。讀《文昌帝君陰骘文》,每一遍去讀,隨著你的領悟力提升,你所得到的益處不一樣。你看一句話裡面,涵蓋的意思有多深廣,不能把它看淺了,淺人看得就淺,深人看得就深。你看安士先生把這句話開解得多深,用佛法的《華嚴》核心的思想來解釋這句話,《華嚴》核心思想就是一切境界皆由心造。所以有純淨純善的心,便能生純淨純善的國土。

  下面安士先生引徵了二則故事,第一個是選自《陰骘文注證》的,叫「拔荊得金」。在臨川有一位平民叫做周士元,有一天他到山裡去采茶,走在路上被荊棘給鉤住衣服,就跌倒了,劃破了皮膚,流血不止。當時他就想到,他還有幾個同伴也要經過這條路,恐怕他們也會像自己一樣會受傷。於是就忍痛坐起來,用力把那個荊棘給拔掉,結果這麼一拔,發現荊棘根底下那裡竟然有閃爍著光,他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塊黃金,這是他意想不到的。結果他把這個金拿回去做買賣的本錢,三年以後他就成了富裕的人家。這是什麼?天賜給他黃金,因為他能生起這種利人、愛人的心,拔掉這個礙道之荊榛,他就得到天的賜予。假如他不是有這個愛人、利人的心,自己不管它,不拔掉這個荊榛,那他也就得不到這樣的黃金。

  下面第二個故事,是「夢人贈桂」,這也是選自《陰骘文注證》。講元朝有一個人叫周德,家裡很貧窮,但是他是樂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個很污穢、滑人的東西,一種磚石、瓦片,他就把它翦除,以後就天天都這麼做,凡在路上看到障礙人的這些障礙物,石塊、垃圾、礙道的荊榛、毒草等等,他都把它清除干淨。走在路上如果看到那些瞎子、瘸子,就一定去攙扶他們。就這樣,好事雖然很小,但是天天做,持之以恆。後來他就夢見一位老人,折下來一枝桂花送給他,說我賜給你一個貴子,來報答你這種善行。後來周德真的生了一個兒子,很小的年紀就考上了科舉。所以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它的福報,善雖是小,但是努力為之,積小成多,聚沙成塔,這個福報就會積累得很大。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還可以引申到對於我們修道之人來講,荊榛和瓦石指什麼?所謂荊榛瓦石就是障礙我們修道的這些東西、這些障礙。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東西會障礙我們修行,我們就要把它剪除干淨。這個障礙不外乎內和外。內是什麼?師父上人說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就是障礙我們修道的荊榛瓦石。所以學佛修道首先要放下這十六個字,轉自私自利為大公無私,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著成安貧樂道,安住於所謂箪食瓢飲,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貪瞋癡慢這些煩惱也要把它轉過來,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任何控制、占有的念頭,貪沒有了,沒有一切對立、矛盾的念頭,瞋沒有了,貪瞋能夠去掉,愚癡也就化解了。愚癡是什麼?不相信因果,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就有一種貪求的心,貪求不得就生瞋恚,根源是愚癡。修道有一點成就了就會起傲慢心,特別是持戒的人,看到別人不持戒,心裡就傲慢,對別人起了批評的心,見人的過失,心裡老想著別人的過錯,不能夠原諒別人,這都是慢。還有一種是疑,對聖教的懷疑,對師長的懷疑,那是障礙自己修道。這些內心裡面的東西要化解掉,我們修道才一帆風順。在外面的障礙是什麼?我們說冤親債主,不學佛的,會障礙你修行。但是我們要回過頭想一想,冤親債主是過去生中結下的緣,現在我們怎麼對待他們?不能是用一種鏟除掉的心,這個心不會化解冤親債主的,只能夠把這個怨結得愈深,障礙會愈來愈大,這不是叫剪除,這叫增加障礙。所以對待冤親債主我們還是需要用一種清淨平等的心、用忏悔改過的心來化解。所以還是得從內來化解,不能從外,從外面去化解那叫心外求法。內心裡面首先把自己對立化解,不要看他們是冤親債主,好像故意來障礙你,你這一有障礙,他真的就是你的冤親債主。你把它轉過來,他來是成就你的,他來是考驗你的,是來激勵你的,鞭策你的,要生感恩心。即使是真正障礙你的人,他也是你的逆增上緣。為什麼?鍛煉你的忍辱,你忍辱的功夫能提升,這不就成為你的增上緣嗎?所以把心轉過來以後你再一看,外面沒有障礙,障礙都在自心。這一句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我們來看第六十六句:

  【修數百年崎岖之路。】

  安士先生注解裡面說到,「名之曰路,必有無數人往來,路而崎岖,必有無數人不便於往來。一日不修,則一日不便往來,數百年不修,則數百年不便往來」。講到路那肯定是有無數的人往來行走,如果路很崎岖、很難走,這就會讓無數的人不方便。所以一天不修這個路,它就有一天給行人不便,假如數百年都不修這個路,那就有數百年為無數人帶來不便。所以修路的功德從這裡看就大了。「若今日能修,則自此以後,數千百年,日日便無數人往來。就無數人中,於大風大雨,便其往來;於重擔行李,便其往來;於暮夜昏黑,便其往來。隱然免無數老弱之驚惶,隱然省無數瞽人之跌撲。厥功顧不巨耶」?所以今天如果我們能夠修崎岖之路,把它修成平坦,便於行走,自此以後,幾千百年都有無數的人在這裡往來行走,你與人方便這個功德就大了。

  在這些無數人當中,肯定會有在大風大雨裡面行走的人,假如這個路很崎岖難走,遇上了大風大雨,那就更加增添了不便,甚至會出現危險。對於那些重擔行李的挑夫,他們走崎岖的道路也是很艱難的,對這些人功勞就尤其之大。還有這千百年肯定也有晚上走路的人,晚上走崎岖之路這個也是很危險的,把路修好了便於往來,就免去晚上行路的困難。你看看從這些種種去分析,你就知道修路之功德多大。隱然免無數老弱之驚惶,隱然是不知不覺中,別人不知不覺你的功德才更大。這個功德是陰德,不為人所知,這種德天報之愈厚。崎岖的路修好了,免去了無數老弱病殘的驚慌,他們走路走那些崎岖路肯定有驚慌,還有無數的這些盲人可能不會跌倒了。這種是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就是健康長壽,永遠自己不會有畏懼,心裡沒有顧慮、沒有擔憂,所謂勇者是無憂無懼。這是你修功積德而來,這個功就很巨大了。

  下面又說,「崎岖之路,本就陸道而言,若推廣其說,則川源之淤塞,溪澗之迂回,一應阻礙舟楫之處,即崎岖之路也」。所以讀書最重要的要學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不能夠死在句下。看《陰骘文》的每一句話,它都有引申的含義,這個事後面有個理,知道理了,事就很廣泛,就可以推廣了。崎岖的路在事相上這是講道路,陸地上的,可是你推廣,把這個意思引申,它就包括多種了。譬如說川源之淤塞,河流堵塞了,堵塞就會造成危險,就要把它疏通。溪澗之迂回,溪流如果是彎彎曲曲,就有可能帶來不便,譬如說如果是發大水、下大雨,對迂回的溪流來講,它的水疏通不便,就會造成泛濫,所以把它疏通,這也是修崎岖之路。還有一切阻礙舟楫的這些地方,舟楫是交通工具,這是講水路,水路行船如果有阻礙,那就要把它疏導通暢。現在我們的交通工具很多,海、陸、空都有,譬如說修鐵路,穿山越嶺,就給很多人帶來方便。像我們國家新修好的通往西藏的鐵路,這也是個大工程,修好之後就給藏地的人民帶來很多的方便、很多的福利。還有高速公路,都是帶給人方便,還有空中的飛行,這都屬於這類。

  下面說,「其法在於因利乘便,設法疏通,使後人永享其惠,亦即修數百年崎岖之路矣」。所以這個事很多、很廣,我們要得其法,法就是道理。在於什麼?因利乘便,利益大眾,予人方便。對於那些堵塞的道路我們設法去疏通,使到後人永享恩惠,這就是修數百年崎岖之路的意思。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現在也遇上了崎岖之路,為什麼?現代的年輕一代,像我們這一輩都是這樣,對文言文學習比較少,所以讀古時候的文字會有困難。要知道,我們的古聖先賢的道德、學問,都是用文言文記載下來,記載在這些古籍當中,我們如果語言上有障礙,就很難去讀懂古聖先賢的教誨,連讀懂都不能,怎麼可能去落實?怎麼可能變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這個利益就得不到了。所以現在我們社會新一代的人苦惱就很多,真是富而不樂。富貴來講比過去人強,生活享受比過去人好,乃至這些交通工具都比過去發達,為什麼我們現在不如古人那麼快樂?這是因為我們注重在科技文明、物質文明,忽略了精神文明,忽略了我們的道德修養,我們靈性的提升。

  現在我們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很多仁人志士在呼吁這個方面要改變,但是現在路走起來困難,就是文言文的問題。怎麼樣修這條崎岖之路?辦法,必須要大力提倡文言文的學習,從小孩開始要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讀誦文言文,背文言文的古籍,一方面在德行上面要加強他們去落實。德行不用很多,就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包括這個《文昌帝君陰骘文》,這都屬於倫理、道德、因果教材。還有印光大師過去提倡的《了凡四訓》,這是印祖要求我們從小孩開始熟讀、背誦、領會。主要印祖提倡的是二部,一部是《太上感應篇》,一部是《文昌帝君陰骘文》,這是德行上的修養。在文化方面的修養,文言文怎麼來學習?背書是最好的學習。熟讀古文一百篇,這孩子讀文言文是沒問題了,甚至他可以寫文言文。我們師父上人告訴我們,說他在小的時候看到一些小學生的文言文的作文,他現在還保存著幾篇,是民國時代初年的時候那些小學生寫的文言文,我們師父說,現在連文學院大學四年級的學生,都未必寫得出來,一般人甚至看不懂,就可以看到我們文言文的修養確實比起古人來講是太差了。

  學習不難,能夠熟讀背誦自然就能掌握文言文了。掌握了文言文就好比拿到了開啟古聖先賢文化寶藏的鑰匙,你拿起《大藏經》你都能讀得懂,你拿起《四庫全書》你都能讀懂,你語言上沒有障礙了。這也是修數百年崎岖之路,這也是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所以希望教育部門大力提倡。古文最好先從《論語》、先從四書五經開始,可以參考清朝陳弘謀先生編的《五種遺規》第一篇「養正遺規」,「養正遺規」裡面就收集了古人對於孩子教育的教材課程這方面的資料。古人他是怎麼學習、怎麼教孩子?先讀經再讀史,一部部這麼下去的。

  下面安士先生引徵了兩則故事,第一是「七十裡塘」,是選自《昆山縣志》。這是安士先生家鄉昆山,他說在昆山縣至和塘那個地方,向西到達婁門,有七十裡路都是跟湖泊相連,到處都是積水、泥沙,沒有陸路,所以成為百姓的大患。自從晉唐以來,修築就沒有結束,就沒有停止,但是總沒有結果。到了宋朝,有人建議修一條路,結果當時有一位叫邱與權,他陳述修築的五種利益,努力的倡議動工,接著有知縣,叫錢公紀,他再次的提議,於是就開始了修築的工作,把這個地區修成塘,七十裡的塘,就取名叫至和塘。開通了五十二處的河港,排除了橫渠裡的大水,在河上也建築了橋梁,便於行人的往來,到今天,就是安士先生說的那時候,都一直享受著這個好處。安士先生的評論當中說到,說建築這麼大的一個工程,官員並不大,只是一個地方的一個小主管,但是他修築的這些工程為後人帶來無窮的利益。所以可見得只要真心關注百姓的疾苦,不一定要做大官也能做出大事。

  下面引《清河家乘》這部書裡面的一個故事,叫「熔錫灌閘」。這是講到明朝,也是昆山,有一個人叫張虛江,他的名字叫憲臣,在明朝嘉靖年間他是做浙江寧紹這個地區的道台,是一個官員。剛剛上任的時候,這個人很清廉,別人送給他的一切禮品、紅包一概拒絕,所謂是一塵不染。他說我只喝浙江一勺水,或許能夠留後福給子孫,子孫將來能夠在浙江當官,他是這樣的一種存心。這是善,廉潔,為子孫積福。結果果然他的孫子,叫張泰符,後來在紹興做了知府,知府也就是省長,這是比較大的官。知府所管轄的城外面五、六十裡的地方有一個叫星宿閘,這關系到整個城的水旱。當時,因為這個地方臨海,有二十八個洞,綿延三、四裡水勢都很急,修補是很難的。曾經有一位太守想在這裡修一個水閘,但是都沒有成功,修了一天就崩潰了。百姓為此也很痛苦。張泰符他認真的查看了這個狀況,全面的進行研究,然後就決定不要用石頭來建築,而是熔化鉛錫來灌注。他懂得橋梁技術,把橋石和閘鑄成一塊,花費也不少,但是這個閘建好之後非常的穩固,從明朝到清朝都屹立不動,所以使到那個地方的百姓得到很大的福利,所以百姓把張公做為神來祭祀。後來這位張公張泰符真的成為寧紹道台,跟他祖父同一個官職,之後又升到更高的官位,這個官是做到浙江最大的官。這是說明張虛江先生,就是他的爺爺,當時清正廉潔,真的感召這麼好的子孫,而且他過去發的這個願也圓滿,他就希望自己的子孫在浙江這裡做官。

  這個張虛江先生他還有一點來歷,安士先生在後面的評論裡做出了補注。張虛江先生的父親叫南麓,因為先輩曾經在方孝孺門下學習,方孝孺是明朝的一位大學者,因為當時燕王朱棣起兵去奪了政權,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明成祖。這個朱棣他就命令方孝孺給他寫一個繼位的诏書,但是方孝孺不從,而且甚至大罵朱棣。結果朱棣非常的憤怒,把方孝孺十族統統都斬了。本來說株連九族,九族是血緣關系的這些親人,那十族是什麼?就是包括方孝孺先生的門人,總共八百四十七人,統統都被殺死。這裡也有一個因果,之前我們也講過這個故事,因為方孝孺先生的父親曾經殺死了八百多條蛇,方孝孺就是這個蛇的頭目,那個領導它來投胎的,所以也讓他方家死了八百多人。

  當時這位張虛江先生他的先輩做過方孝孺的門下,因為發生這個事情,就去避難,從事了農業,也不敢講讀書的事。有一天這個先輩出外的時候,就看到路旁有一個袋子,提起來很重,於是把它打開看看,發現裡面裝著三、四百兩的黃金,那肯定是某一個人不小心,忘了拿。他也不敢繼續打開來看,怕別人看見了起歹心,於是他就停船上岸之後,就在岸邊等了三天。不容易,等三天。果然看到有一個人慌慌張張的一路尋找東西來了。這個先輩就問他,你在找什麼?把情況都問清楚,確定是這個人丟的這袋黃金,於是就把這個袋子還給他。你看見金不動,路不拾遺,一點貪心都沒有,這種高風亮節的品德,所以這個先輩在晚年就生下了張虛江先生。張虛江也很奇特,他母親懷孕十六個月才出生。虛江自從出生以後就很聰明,讀書自幼就能夠過目成誦,弱冠就考上了會試的榜首。他的子孫都很昌盛,你看張虛江的孫子也做了大官,而且也是為民服務。這都有因緣果報,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古人所說的一點不錯。

  下面我們來看第六十七句:

  【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安士先生注解中說到,「地上有河港,劃斷南北東西,使行者望洋浩歎,一旦濟之以橋梁,是猶絕處逢生,不舟而渡也。謂建橋者非大功勳事乎?豈止千萬人往來乎」?這講到我們地球上很多的河港,就把東西南北給截斷了。在古代交通不便,往往使到行人望洋興歎,過不去。如果能夠建設一條橋梁,給行人帶來便利,真的好像讓人覺得絕處逢生,不用船就能夠渡河。所以建造橋梁跟修路一樣都是功德無量。這個建橋梁者非大功勳事乎?這有大功勳,這是大好事。這樣子難道這裡講的只有千萬人往來這個橋梁嗎?一個橋梁建得好可能就有千百年的歷史,這中間何止千萬人往來。下面說,「修造橋梁,是渡人於川澗;布施作福,是渡人於貧窮;改惡修善,是渡人於患難;勤學好問,是渡人於愚癡;修行學道,是渡人於生死。內典稱六波羅蜜,即所謂六度之意也」。安士先生這段引申講得太好了。所以我們要學會這種舉一反三,這是好學、會學。這裡講的建橋梁,那是渡人於川澗,渡人過河的橋梁,可是橋梁的意思不只渡人過河,布施修福這不等於度人出貧窮嗎?因為貧窮是過去貪吝的果報,現在能夠布施就能夠轉貧窮成富貴,這個福報必須布施才能得到,教人布施這就等於建造橋梁一樣,度人貧窮。改惡修善,這是勸化人改惡修善,就是度人於患難,患難是惡招感的。我們現在的世間真的是患難多端,特別是現在這個氣候問題,已經引起全世界人恐慌,還有天災人禍、自然災害,這都是患難。患難歸根到底講起來就是印祖所說的,就是人作惡之果報。改變之道唯有勸人改惡修善,從根本改,還有勸人吃素、念佛,吃素減免殺業,念佛就是轉業力,蒙佛加持。所以我們大力的提倡聖賢教育,弘揚佛法,這就是度人於患難。勤學好問,這是度人於愚癡,愚癡是不明了人生真相、宇宙的真相。這要學習,不能不學,靠我們自己悟很難很難,佛法太高深了,靠自己的智慧真的難入。歷史上像六祖那樣,不用學習,一下子就能放下,他就能大徹大悟的,唐朝以前沒有,唐朝以後也沒有。所以六祖我們學不來,我們怎麼學?只能勤學,真正深入經藏,天天學習經教。

  好問是向善知識請教,這才能夠把我們的愚癡、顛倒的知見轉換過來。不能用自己的知見,自己的知見我們要肯定是錯誤的。師父常講,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以前都不能相信自己的知見,阿羅漢叫正覺,證得阿羅漢了,你才能夠保證你的知見是正確的,沒證阿羅漢果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知見。不能整天說,我覺得這樣,我認為是這樣,我偏要這樣做,這個我見太嚴重了,那就是障礙,要把自己的知見放下。要用什麼?佛的知見,佛是這樣說的,祖師大德是這樣說的,老師是這樣說的,我們依教奉行,這是度愚癡。修行學道就是度人於生死,這裡講的學道是出三界之道、涅盤之道,那唯有學佛能夠度生死、出輪回。所以六度,你看這個內典,就是佛經,它所稱的六波羅蜜,這就是六度的意思。六度真的用得好,度人出生死。這個生死不僅是六道裡面的所謂的分段生死,阿羅漢斷了分段生死,但是他還有一種生死,叫變易生死。雖然他出三界了,不再輪回了,但是他起心動念、分別、妄想還沒斷,還要斷掉,才出真正的生死,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圓滿成佛,那要修菩薩六度萬行。

  下面安士先生引徵了幾則故事,第一是「海神示約」,是出自於《萬安橋記》。這是宋朝在福建洛陽江,在臨海的一段常常會有風浪,淹死了不少人。有一次有一只船快要翻了,忽然聽到空中有人喊道,說「不要傷了蔡學士」,然後馬上就變得風平浪靜,這一船人安然無恙。他們就覺得很震驚,都聽到空中的聲音,於是就詢問船裡的人有沒有一個姓蔡的。結果有一個婦女他的丈夫姓蔡,她也懷孕了,這個婦女心裡就暗暗驚異,是不是我這個兒子將來是個學士,而且海神都來保護?她說如果真是這樣,那我以後一定要讓我的兒子在這裡修一條橋梁,方便過河的人,不至於像今天出現的危險。後來果然生了兒子,就是忠定公蔡襄,考取了狀元,他在泉州當大官。他母親在的時候就常常催促蔡公建這個橋梁,在那個地方建橋。當時因為水深難測,測量都很難,更何況動工。所以這個時間也拖了很久,可是他母親一直在催,希望還願。於是,這位蔡公也是很孝順,就決定要做這個事情,他就給海神寫了一封信,就希望海神幫忙,我們想在這裡建橋梁,不至於還有很多人淹死,就派手下一個人去送信。這個送信的人也覺得很奇怪,怎麼會給海神寫信?於是他也沒有很認真,就喝酒去了,喝得大醉,然後就把那個信投到海裡,就在海邊睡著了,一覺醒來之後,他就發現身上換了一封,有一封信,這個信封換了。於是他把這個信交回給蔡公,蔡公打開一看,見上面寫了一個「醋」字。這個醋字是酉字邊右邊是個昔,往昔的昔,吃醋的醋。蔡公一看恍然大悟,海神告訴他的,什麼時候動工?二十一日酉時動工。你看醋字左邊是個酉,酉時,右邊昔字,上面有二個十,再加上一,下面是個日字,所以就是二十一日的酉時來動工。於是他就馬上做准備,結果果然時間一到海潮就退下去了,而且泥沙壅積的有很多,一連八天潮水都沒有來。所以他們日夜趕工,就把橋梁給架起來了。這個橋長三百六十丈,寬十五尺,花費一千四百萬,就是有名的萬安橋。所以真正發心做好事,有這些神靈來幫助。

  下面這個故事是「延齡裕後」,出自於《善余堂筆乘》。是講有一個人叫程夷伯,到二十九歲那一年,有一天晚上夢到他父親對他說,說今年你會死,可以請覺海來救你。程夷伯醒來之後,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他說今年要死,怎麼有個覺海可以救我,覺海是誰?結果後來有一天就遇到一位四川的僧人,很會看相,於是程夷伯就向他請問法名,僧人說我叫覺海。覺海,馬上就向他請問自己的壽命。僧人說了,你的壽命很短促,恐怕今年之內就要死了。跟他在夢中聽到他父親講的一樣。程夷伯就很懇切的請求他來救命。覺海就找了一杯水,向水裡吹了一口氣,然後叫程夷伯自己喝下去,而且說,今天如果有好夢,你就來告訴我。結果晚上程夷伯果然夢到來到一個官府,看見左右兩邊都站著很多人,左邊的那些男子、女人都是衣帽整潔,面露笑容的,而右邊站著的人都是披枷帶鎖,被繩索給捆綁,面露愁容或者是痛哭流涕的。旁邊有一個人告訴他,說左邊的人都是修橋修路的人,右邊的人都是毀路壞橋的人,如果你要延壽,你可以從這兩種人裡面去選擇。程夷伯醒來之後就覺悟了,於是發心修補橋梁不遺余力。結果後來又見到覺海這位僧人,這位法師就告訴他,說你的壽命已經延長了。果然到最後,你看他二十九歲那年遇到這個事情,他活到了九十二歲,而且他的子孫五代都是昌盛的。所以你看看,善惡這種報應兩條路非常的分明,他夢中所見到的左右兩邊的人那就是善惡分明看到,怎麼能夠說沒有因果?

  下面第三個故事是「建橋福果」,出自於《昆邑共知》。這也是安士先生從他家鄉昆山看到的故事,可見得安士先生教學很善於用就近取材,就是孔子老人家所說的能近取譬,就是在近處取材,舉我們現前發生的事,取我們周圍發生的事,大家熟知的事來講,是有信服力。這個故事是講清朝康熙年間,昆山人有一個叫周季孚的,他很富裕,很喜歡做好事,可是到了中年都沒有兒子。後來就搬到蘇郡,遇到了一個奇人,就告訴他說,你命中無子,如果你一定要求的話,就應當建三百座橋梁,你才能夠得子。這個周季孚聽了之後,說建三百座橋梁,我沒這個力量,怎麼辦?結果有人就告訴他,橋梁也不限大小,也不一定說要去新建,只要你能夠修補缺陷,也能夠湊足這個數目。於是周季孚很高興,也就不再懷疑,於是就努力的去造橋、修橋,不管是大橋、小橋,都努力的去修建,結果滿足了三百個的數目的時候他已經是六十歲了。結果六十歲那年就生了兒子,而且後來連生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都成為名儒,其中一個還是在地方上很顯赫的。所以周公,這位周季孚,他最後享年八十四歲。你看長壽、得貴子,這是修橋的福果。這個福果不在於他的事,他事上確實修三百座橋,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有這個善心。所以《文昌帝君陰骘文》裡講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一般的人必須要從事相上去修才把這個純善的心地養成,所以他要湊足三百座橋梁的數目。像了凡先生也是,你看他做善事,真正要發願做三千件,第二次又三千件,第三次是一萬件,這樣湊足數目,這個過程就把善心養成,善心一養成,福果就現前。

  下面最後第四個故事是「毀橋獲譴」,這個是講惡有惡報的故事。這是在江寧府貢院前面是秦淮湖,一向來都沒有橋梁,過路的人都要乘船。有一次有一個大商人在這裡坐船,剛好手上缺錢,忘了帶錢,結果那個船主就逼迫他,一定要索取。這個商主本來很有錢,從來沒遭過這樣的逼迫。所以就很憤怒,說我一定要在這裡建一座橋梁給你們這些吝啬鬼看看,我還欠你這些錢嗎?結果他們的爭論引來了很大批的旁觀者,當即這位商人就囑咐用二千金來買木石,建橋的工匠,而且由一位僧人出來募集,結果真的建橋了。建橋期間這位僧人他也是很努力,露宿工地,主管了各項工作,不辭勞苦,終於這橋也建成了。結果沒過幾年,江寧府考生沒有一個考上,大家就覺得很生氣,於是就移怒於這個橋梁,說就是因為建了這座橋,我們這個府你看這麼多年沒人考得上,於是就建議要拆橋,結果真的把橋給拆毀了。這個修橋的僧人非常氣憤,於是投湖自盡。沒多久那些倡議拆橋的官員、書生、為首的人,竟然會見到僧人來責問,而且都吐血而死。所以這是可以看出障礙修橋鋪路、障礙人做善事的就沒有好下場。

  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的地方,懇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08/12/23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44

 

 

上一篇:2014兩岸三地中華傳統文化青年學術研習營 第9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見賢思齊,反觀內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