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每一個去往生的人,統統是發菩提心的;換句話說,不發無上菩提心,就不能進入西方極樂世界。要想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所以,西方世界四土都是淨土,那個地方各個人都是發大菩提心。我們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一天念二十萬聲,若沒有菩提心,依舊不能往生。所以淨土是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才發此心,極樂莊嚴一時具足』,菩提心一發,我們「回向偈」天天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們拿什麼功德去莊嚴佛淨土?諸位要曉得,是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簡單講是清淨心,我們心清淨就能莊嚴淨土。心不清淨,修福沒用,《壇經》裡說得很好,這個事情福不能救,福報再大,它不是清淨的,與淨土不相應。所以福報大,不能往生淨土,心清淨能往生淨土。我們心一發就是莊嚴佛淨土,極樂世界莊嚴一時具足,自己就感受到這個氣氛,極樂的氣氛。因此,經上才有這麼幾句、才有這四句,這是世間自在王對法藏比丘說的。
「至心求道」,至心就是菩提心,至心是誠心,真誠到極處,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菩提心。至誠心裡面必定有深心、回向發願心,剛才講了,不二法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求道是求無上菩提,四弘誓願裡面求的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求這個。這一句,至心是初發心,發的是真心、無上菩提心;求道這是果,無上菩提涅盤之果。能不能得到?佛所說的是肯定的,只要你「精進不止」,不止就是不間斷。精進不止這四個字,跟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淨念相繼,意思完全相同,淨念就是精進,相繼就是不止。由此可知,至心求道最怕夾雜,一夾雜,你的麻煩就來了。這是我們不能不多羅嗦幾句。
學道之人,自古以來,修學的人多,成功的人少,原因在哪裡?就是不懂這個道理。他要廣學多聞,最後他失敗了。廣學多聞成就什麼?成就了佛學,如果今天要設個博士學位,佛學博士他可以拿到,世間常講佛學家,他可以成為一個佛學家。但是了生死、成佛道,往生淨土,沒有他的分。所以你在世間做個佛學博士、做個佛學家,行!你遍涉、涉獵三藏十二分教,你可以做得到,與了生死、往生極樂世界毫不相干;換句話說,與你的清淨心不相干。你要想得清淨心,換句話說,你所修學的是愈簡單愈好,心容易靜下來、容易得定。定就開智慧,慧一開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那個才能得真實受用。所以,現代人學佛要想成就,比古人不知道要難上多少倍,問題在哪裡?現在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經典你很容易得到,換句話說,你的心就不能專一。古時候可以說佛經沒有流通。
明清以前,明朝以前是手抄本,明朝以後才有木刻本,木刻本比手抄是方便太多了,但是那種印刷很不方便。如果諸位有機會到中國大陸去觀光旅游,諸位可以到南京看看金陵刻經處,那個地方還有一部分保存著古時候木刻的印刷,你們去看看,它是怎麼樣印經書的。一個很熟練的工人,印書工人,很熟練的,大概一天可以印三冊,木刻版本印出來之後,再把它裝訂起來,用線裝訂好,切整齊,一天可以做三冊。你才曉得經書得來不容易!可是它有好處,好處在哪裡?一門深入。為什麼?沒別的東西好看,他那個心不能不專。現在《大藏經》擺在這裡,你的心不能不散,你說糟糕不糟糕!東西太多,琳琅滿目擺在這裡,你怎麼能把心力集中?這是我們現在修學的環境,你從這裡一觀察,科技發達反而不如古時候。
古時候哪有這麼明亮的燈光?我在抗戰時期念書,做學生,我們晚上上自修,點什麼?點油燈。一根燈草,那個光的亮度,大概只有不到一支蠟燭的燭光。大概要用兩根燈草,那個耗油就耗得多,差不多才相當於一支燭光。我們節省,沒有那麼浪費,一根燈草只有半支燭光,那一點燈火之下我們做功課。奇怪了,也沒有得近視眼,也沒有戴眼鏡的。你看現在這麼明亮,我看戴眼鏡的那麼多,你說奇怪不奇怪!那個原因我們細細想想,有道理。我們那時候看書的時間短,眼睛休閒的時間長。現在為什麼小朋友都得近視眼?他用眼睛的時間太久了、太多了,看書,那個書字也小,再看電視。電視看起來麻煩大了,滿腦袋的胡思亂想,亂七八糟。我們小的時候沒有這些東西,不但電視沒有,一年難得看一、兩場戲,稀有;換句話說,我們心裡的污染少,心清淨。生活實在講跟大自然結合在一起,除了在大自然之外,沒東西好玩,所以心地清淨。現代人講的,用腦、用眼時間都不算太長,所以身心健康。現在科技發達,帶來不少的麻煩,沒什麼好處,副作用太大。所以,精進這兩個字,我們要深深的理解它。
而佛在大乘經上常說,菩薩善根就是一條,世間善根有三條,叫三善根,菩薩善根就是精進。我們修學大乘,不懂得精進,怎麼能成功?精進就是一門深入。這四個字做得最徹底、最究竟、最圓滿的,我看無過於大勢至菩薩,你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菩薩自己說得很清楚。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是志同道合的,五十二個同志,專修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他講得透徹。他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開示非常重要。不假方便,不藉任何一個法門來幫忙,就是一門深入,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一門就成功了。如果像我們現在選擇,我們選擇一部《無量壽經》,從初發心到成佛就一部經,從初發心到成佛就一句佛號,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決定不找麻煩。在近代,最佳的榜樣是印光老法師,印光老法師一生就是一本《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閉關的關房在現在的蘇州,那個關房現在還保留著,還保留著老法師當年原來的樣子。你看,他自己的小佛堂,佛案上就一本《彌陀經》,什麼都沒有。所以在《印光大師永思集》裡面,有一篇文章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聽了之後,冷靜去思惟觀察,印光法師一生的行誼確實很像大勢至菩薩。他自己所修學的,以及他教導別人的,專修專弘,一門深入,這裡講精進不止。能夠這樣去做,「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這個四句,第一句是願,第二句是行,後面這兩句就是願行不二,他就能夠證得。此地講的果,隨著你功夫的進展,最初之果,初信位的菩薩再往上提升,二信、三信、四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果。如果是一門精進不止,證果的速度非常之快。在我們淨土法門裡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人之果。念佛人的願,第一個願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二個願是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專修專弘。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十一集)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