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楞嚴經如說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經如說序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天竺。西域國之總名。沙門。此雲勤息。勤行善法。止息惡行。般剌密谛。此雲極量。譯師名也。譯者。翻梵字而成華字。五天世主最寶此經。秘而不傳。般剌密谛欲傳震旦。密藏而來。竟被獲回。後以微妙細[疊*毛]書之。破臂藏於皮中。航海而達廣州。時唐中宗神龍元年。宰相房融在廣。請就制止寺譯出。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烏苌。此雲苑。古大國之苑囿。在北天竺。彌伽釋迦。此雲能降伏。譯語。即度語。謂裁度兩方正理。翻梵語而成華言。

  唐菩薩戒弟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融筆受

  菩薩戒者。宰官而受菩薩戒者也。弟子者。以三寶為大師也。同者。兼也。中書門下。二俱內省。即左右相府也。平章事者。平和章明國家之政。筆受者。譯語或拙。則秉筆而潤色之。房相在譯場中。亦兼此職。故與二師互顯其功。

  楞嚴經敘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禅門之要關也。世尊成道以來。五時設化。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釋其名。則一切事。究竟堅固。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而如來密因。菩薩萬行。靡不資始乎此。歸極乎此。考其所诠。則談圓理以明真性。開圓行以示真修。其性也。體用雙彰。其修也。果因一契。原始要終。了義之說也。良由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無上菩提。或愛念小乘。得少為足。或欲漏不除。畜聞成過。故阿難以多聞邪染為緣。浚發大教。世尊首告之曰。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斯一經理行之大本欤。由是破七處攀緣。別二種根本。因見顯心。因心顯見。雖心見互顯。而正顯在心。如以盲人矚暗。喻見非眼。屈指飛光。驗見不動。印觀河之非變。比垂手之無遺。辨於八還。擇於諸物。非舒非縮。無是無非。使悟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聞見耳。既悟妄為。尚疑混濫。故又破自然因緣。示見見之非見。合別業同分。指見妄之所生。且以一人例多人。一國例諸國。總顯器界根身。同一妄耳。自淺而深。自狹而廣。雖多方顯妄。而所顯唯真。故又舉陰入處界。廣及七大。會入如來藏性。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體。妄無自性。全體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業發現而已。既悟即真。尚迷循發。故又答山河大地之難。深窮生起之由。譬虛空不拒諸相發揮。顯真妙覺明圓照法界。一多互應。小大相容。即體即用。非俗非真。至於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則藏心妙性。不涉名言矣。復引照鏡狂走。喻妄無因。結責多聞。勸修無漏。通而言之。皆圓理也。理解雖圓。非行莫證。故又明二決定義。初審因地發心。伏斷無明。為修行之要。次審煩惱根本。意擇圓根。為發行之由。於是定六根優劣。令一門深入。擊鐘驗常。绾巾示結。陳二十五聖所證法門。敕選耳根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攝心軌則。安立道場。遂聞四種律儀。頂光神咒。通而言之。皆圓行也。乃至由三增進。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雖談證位。未盡行因。下而戒業習於七趣情想。防禅定於五陰魔邪。無非行門之事。必期於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始名究竟堅固之證也。然則依究竟堅固之理。立究竟堅固之行。修究竟堅固之行。證究竟堅固之理。楞嚴教旨。大抵如是。科經者。合理行為正宗。離正宗為五分。一見道。二修道。三證果。四結經。五助道。謂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果。此常途之序耳。究論上根修證。如發明藏性之後。謂不歷僧祇獲法身。請入華屋之前。謂疑惑銷除。心悟實相之類。豈局於常哉。夫欲發真歸元。明心見性者。於此宜盡心焉。故集諸師佳注。而成會解。

  元至正壬午廬陵沙門惟則天如述  興福法師惟悫

  資中法師弘沇

  吳興法師仁岳

  真際法師崇節

  攜李法師洪敏

  泐潭禅師曉月

  長水法師子璇

  孤山法師智圓

  溫陵禅師戒環

  楞嚴經如說原序

  妙性真如。是謂大佛頂。大定堅固。斯名首楞嚴。始中終所不得異。過現未所不能殊。顧圓通止趣一途。修證必資萬行。所以用果為因。因曰密因。乘因得果。義曰了義。行此乃能成佛。昧此無由結經。然捨利得秘記涅槃。兼緣覺聲聞而畢舉。阿難請最初方便。雖內秘外現而俱遺。蓋法華功成而位已極。追談中路所經。楞嚴就學而志無前。豫斷化城之想。結集明眼利根。棄小舉要。陳義不待其終。開經已示其極。括五十五位中。約佛子善超之數語。而圓通之法。已見前矣。就二十五聖內。舉目連拘絺之六尊。而圓通之人。豈外此乎。古今名宿。分曹豎義。殚力參微。然意義幽深。會者未易。即文辭巧妙。晦者亦多。近三懷法師。辯才無礙。而不注一經。人問其故。曰不優文辭。安敢注經。若不得已。以文士之筆。代僧家之舌。庶幾相濟。旨哉斯言。幾於無我。夫行文之妙經難解。已如斯矣。況析理之深心要渺。當何似焉。要其大概。亦略可言。生死之根本有二。緣心最粗。業識為細。豈容一往無分。菩提之途路無多。真心獨露。見性自除。焉得兩存不廢。旋妄而得法忍。所旋者。豈七番所破之心。捨湛而至不搖。所捨者。正八識所邊之際。見見何時。乃如來照生相無明之候。聞聞何法。斯菩薩入見前寂滅之門。從破自。破他。破共。破無因。悟生滅之本無。故曰聞。曰思。曰修。曰如幻。證圓通之不隔。第現業唯行可消。宿愆非咒不敵。既從頂出。即是佛身。立見邪逃。豈關魔號。言思已斷。證悟斯存。等妙前之頓漸。境自分明。干慧後之淺深。人多混濫。諸天因地不真。何以寄回心之聖。二乘取途非錯。何以墮邪見之流。即數處之覺迷。關全經之明晦。不揣頑冥。妄希信解。研討五年。棲尋眾典。賀居士中男。慧性辯才。深心闳覽。昔聚白門。演說數過。中來閩署。披剝四旬。辨因果於茲經。析異同於諸教。較如觀果。快若拈華。自謂厥衷所蘊。非緣余筆不宣。亦恐遺亡。勉為疏緝。幾回易稿。始得成書。居士來楚。重事推詳。猥蒙證可。取經中如所如說之語。爰名如說。

  明天啟甲子佛弟子竟陵鐘 惺伯敬撰

  如說新序

  佛之說法。非於法外有說也。如法說之而已。後人之說經。亦不宜於經外有說也。如經說之而已。有求多於說者。或摘經之一二字。以為脈絡之通。或割經之前後章。以為科分之晢。其說也。病在支離。夫支離於經中。已非如矣。或以己學之所得。師門之所傳。不問經旨之果然。而必以其意妄合之。其說也。病在附會。附會於經外。非如益甚焉。善哉周子讷公之說楞嚴。一本於如也。夫楞嚴一經。始自征心。極於見見觀觀。宗門參究之指備矣。由儀律道場。歷五十五位。絕諸七趣。證與修畢舉。因與果並彰。其所說之法。比他經為最全。終辨入邪諸魔。功尤最盡。使後之學者。但如經之文。說經之意。已莫可殚究。支離附會之說。又何容增益其間哉。舊之說楞嚴者數十家。說無全是非。以如不如辨之。其區別何可爽。往者伯敬鐘公廣搜而約衷之。唯擇其精。不摘其謬。但取其義。不名其人。題之曰如說。周子深契是經。無以易是說。特梓而新之以行世。蓋非周之說。而鐘之說也。又非鐘之說。而諸家之說。亦非諸家之說。而佛之說。並非佛他經之說。而楞嚴之說。說於經。如於法。如至矣。蔑以加矣。於此如。於彼如。求異同於其間不可得。操是說也。推之以說他經。亦猶是矣。

  賜進士出身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攜李佛弟子王庭康熙十八年菊月重陽後十日敬題

 

上一篇: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女人
下一篇:略論《楞嚴經》的修與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