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對上師要具有清淨的信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寶燈陀羅尼經》中說:“信仰是最初功德的前行,猶如世間中一位母親養育孩子一樣,首先出生,然後守護生長,最後使孩子長大成人。同樣修持功德的信仰也首先要產生、中間守護、最後走向圓滿。另外,我們要除去疑惑、恐怖,從無明貪著痛苦的四條暴流(生、老、病、死)的輪回中解脫,走向善信三身的殊勝城市(三身是法身、報

  身和化身)。

  虔誠的信仰沒有雜染,我們對上師要具有清淨的信仰,有了清淨的信仰,才會消除我慢心,這才是恭敬賢者的根本。信仰也是神聖的珍寶,也是寶中之寶,也是走向解脫的殊勝足寶。信仰也就像雙手攝聚善業的根本。”

  《大乘寶積十法經》中也說:“以什麼方便法門引導我們走向佛地,那就是信仰。信仰是殊勝的乘騎。因此,具有智慧的人們依止信仰而生起精進希求,決不捨棄退轉信仰。沒有信仰或不信仰的人,在心中不會產生世間和超世間的一切善法,就像被火燒焦的種子,不會生長出青苗來。”從以上的內容和比喻中闡明了信仰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無論何人學佛,缺乏信心就很難得到成就,有了堅定的信仰,才會有成就,為此,一定要學修信念,使其堅固不變)。

  至尊仲敦巴禀問阿底峽尊者說:“西藏雖有很多人修持佛法,但為什麼獲得殊勝功德的人沒有呢?”阿底峽尊者回答說:“大乘的功德能生起多少,完全是依止親近上師而生起的,你們西藏人把上師看做和普通的人一樣,那麼,這些功德從何而生呢?!”

  在阿底峽面前又有一人有點不恭敬的態度喊著說:“阿底峽!給我們傳授教誨!”阿度峽尊者說:“哈哈!我的耳朵很好,不用大聲叫喊,所謂教誨就是信仰,信仰!信仰!”阿底峽尊者在這句話裡面,反復提出了信仰,因此我們要知道“信仰”的重要性(信仰也就是信心和信念,所以,信仰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弟子如何看待上師呢?

  《金剛手灌頂續》中說:“密總主!弟子怎樣看待上師呢?

  弟子就要把上師看做是佛,要具有這種信念。弟子如果具備了這種信心,無論何時,他的善根不斷地增長。能增長什麼樣的善業呢?自己就會成為利益諸世界一切眾生之佛。”

  在很多大乘經典裡面也說,把上師當作佛來想,一定要具有這個意識。另外,在《毗奈耶經》(律經論)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我們把善知識以佛來看待,就不會產生分別妄念之心,不會出現錯誤,反而會生起功德之心。我們特別注意的就是對上師任何時候都不能生起分別錯誤的心,這種不良的心時時刻刻定要拋棄,務必要修持對上師生起殊勝功德的心。

  分別錯誤心的不良之處在《金剛手灌頂續》中說:“弟子要常時特地思念上師的功德,若出現點錯誤就把它看成是自己身心不清淨的緣故,任何時候都不持有這種錯誤的心。因此,思念上師的功德最終弟子會獲得成就,否則,會得不到成就的。”

  上師的功德甚大,如果弟子只觀察上師的一點小小的過失,以小題大做,那就成為弟子個人修行的障礙;假若上師的過失再多,弟子不以過失去想,反而加倍修持功德方面的信仰,那就是獲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無論上師的過失或大或小,應當知道,把上師的過失我們以過失看待的話自己必定會產生過患的不良因素,經常要遏制、斷除、捨棄這些過患。

  由於放逸或煩惱熾烈增長的緣故,導致了尋找上師過失的心,假若此時產生了這種心時,盡力做忏悔,多做功德的修持,那份尋求過失的力量逐漸會變弱。

  又對那些守持戒律或具有多聞、或信仰圓滿、具有多種功德的善知識,我們以正信來多觀察他們優秀的方面,要思惟這些殊勝的功德。如果這樣去修持,雖能偶爾看到一點小的過失,因思念其功德威力的緣故,對信仰不會產生障礙。

  比如,自己不喜歡的人具有多種功德,因為看到他過失的力量很大,所以把看功德的心給遮蓋了。

  又,能看到自己的過失很多,功德極少,倘若產生了這樣的心時,以借此力量能遮覆尋找他人過失的心。

  阿底峽尊者持的是中觀見宗派,賽朗瓦大師持的是唯識實相宗派,在見解上來分雖有高低,可阿底峽尊者在見解上不視其缺點,他的大乘的次第和菩提心是親近賽朗瓦大師而生起獲得的。因此,阿底峽尊者對賽朗瓦大師看做是一切善知識中無與倫比的上師。賽朗瓦大師具有跟自己等同的四位弟子,是阿底峽尊者、加納西木札、熱納格第、顯第巴(寂靜)。在顯第巴大師近前這三位尊者又聽聞過佛法,所以顯第巴大師的一切功德阿底峽尊者都具備。

  親近了怎樣的上師後都不能視其過失。我們依止親近上師後一定要看到上師的功德,根本不能尋找上師的過失,如果是違犯戒律的上師,我們從他處聽聞了短短的一偈(一偈是詩文形式的四句)頌後,就跟其他上師一樣看待,不能尋找這位上師的過失,並要思念他的功德。

  《寶雲經》中說:“依止親近上師,我們的善業不斷增長,惡業會逐漸減少。堪布(上師,也譯有親教師和軌范師的)也多聞廣博或是孤陋寡聞,有智慧或無智慧,有通達或無通達,戒律清淨或違犯戒律,我們皆應佛來看待。我們對於佛是怎樣的虔誠、恭敬、信仰、歡喜,同樣對堪布也持有這樣的心意。

  如果我們對上師親近恭敬、侍奉時,所積累的菩提資糧沒有圓滿的都能圓滿,未斷除的煩惱可以斷除,要生起這樣的歡喜之心。

  那麼,如果對少聞者和犯戒者需要那樣做恭敬,我自己也跟他的做法相同地去修持嗎?

  回答:不是。對他的善法我們同樣地去修持,對他的不善法不能做同樣的修持。”

  又,《聖雄者請問經》中說:“長者!若有人要求學菩薩教誨的傳承,持誦經文,向哪位上師處學到以下內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或具有積集菩薩道資糧成佛的一偈內容,無論這位上師品德等作風如何,就按照佛法的要求,要恭敬這位上師。

  善知識傳授了多少內容文字的偈頌,就以那偈頌等同劫的時間來做供養、恭敬、承事善知識。長者!如果對上師的恭敬、供養不圓滿或按偈頌等同劫的時間沒有做供養,或者恭敬承事的時間較短,都沒有做到圓滿恭敬上師的事,更何況說對正法的圓滿恭敬了!”

  沒有圓滿恭敬的意思就是說,從上師處受到了六度內容的一偈後,要以和這文字等同的劫中以積集資糧的物資來恭敬報答上師的恩德,還不足夠。因為物資最終會斷盡的,但佛法能夠使眾生脫離輪回之苦,終究能獲得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細細考慮佛法的殊勝。

 

上一篇:人這一生有兩件事情絕不能做
下一篇:洛桑陀美仁波切:親近善知識要具有九種心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