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夢中佛事》
《夢中佛事》是索達吉堪布與2011年1月至8月期間,在海口、廈門、汕頭、長沙、南京等地針對廣大信眾的現狀所作的開示。漫步其中,相信你能撥開塵封已久的迷霧,見到霞光萬道的璀璨杲日。
索達吉堪布,生於1962年藏歷六月初四,甘孜爐霍下羅 科瑪人。初中畢業後,考入甘孜師范學院就讀。1985年,師捨俗出家,前往喇榮十三大光身成就聖地(色達五明佛學院)依止大恩根本上師晉美彭措仁波切,潛研教理,精苦修持。
前言
在人類社會的演進變化中,科學及其發展與應用,在引領世人從愚昧邁向光明、從落後邁向先進的進程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科學的光輝都無處不在,科學的影響都滲入人心。也正因如此,人們歷來都對掌握了科學的知識分子推崇備至。在普通人的觀念中,他們甚至認為科學是改造人類社會最偉大的一種力量,“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便最典型地概括了人們對科學力量的普遍信仰。
如果說科學的作用在於引領人們走出對自身及社會、人生、宇宙的種種認識誤區的話,那麼佛法則是當之無愧的最高、最究竟的科學。這世上還有哪一種科學體系能如佛法那樣,在紛纭繁復的萬千表象之外,一下就直達它們的幻有本源呢?這世上又有哪一位科學家能如佛陀一般,並不借助任何外在的實驗工具,也不依賴內在的以分別念為基礎的推究過程,只在一種現量觀照的狀態下就洞見宇宙實相的本來面目呢?
但可惜的是,當世人把科學家捧上如皇冠上的明珠一樣的高位時,他們同時也就忽略或者輕視,甚至踐踏了大量的以佛法證悟實相的修行者。在這種狀況下,即就是諸佛菩薩也未必能得到他們的首肯與青睐。特別是在五濁惡世的當代,當科技已越來越遠離它啟迪眾生的智慧這一根本目的時,當單方面畸形發達的科技已將眾生的欲望調動到無以復加的高度時,佛法這一如意寶受到一些無知人的歧視、污蔑,得不到一些人的重視也就不足為怪了。況且許多人本身就不了解佛法的價值,他們由於自身福德智慧不具足的緣故,根本就沒有那種走進並學習以致最終掌握終極智慧的能力與條件,因此對佛法產生誤解與偏見也就在所難免。
如果人們都能平心靜氣地對待佛法,都能在正信的前提下去從佛法當中汲取它的智慧,我相信最後的獲益一定能使那些對佛法戴有色眼鏡的人徹底幡然醒悟過來。也正是出於幫助人們都能了解妙法寶藏的動機,我才下決心編輯了這本《智海浪花》。
難以比擬之神聖佛法,如果直接以佛陀的教言來宣說,恐怕未必能吸引世間人的視線。而備受世人推崇的知識分子,如果現身說法的話,想必則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更何況在當今這個科技昌明的時代,已有無數的知識分子,不管他們的身份是自然科學工作者還是人文科學研究者,在蔚為壯觀的佛法智慧海洋面前,都已成為涉水者甚或弄潮兒,而他們的學佛經驗與體會又很少被外界知曉。故而我才想把他們暢游智海的心得與經歷介紹給世間的廣大讀者,否則,許多不信佛教的人士可能都會想當然地認為我們這些佛教徒都是一些走投無路之輩,或者僅僅拿出家或在家學佛當成一種職業,乃至個人躲避時事的自我囚禁之牢獄。當把這麼多高層次、高學歷的佛教徒的心路歷程呈現在他們面前時,我希望他們從此以後千萬別再以為,這世上的所有非出家眾們都和他們一樣不明佛法、不事修行。
從如大海一般的知識分子學佛隊伍中,我精心采撷出了一百二十五朵浪花。當把它們那晶瑩剔透的光澤與風采呈現在亮麗的日光下時,祈盼這滴滴受佛法滋潤的甘露妙雨,能給當今世人那就像干涸沙漠一般的貧瘠心田裡,送去些許涼意與點點慰藉。
大概有近半年的時間,我都在搜集、整理與這部書相關的一些資料,並廣泛接觸了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各種年齡段的知識分子,然後把他們的精彩人生做了詳細的記錄。有些知識分子的學佛歷程以及他們對佛法、對人生的認識都異常生動且精辟。但由於篇幅原因,有些時候我不得不忍痛割愛,只保留下了一些有研究價值的、意義比較重大的細節,其它的則盡可能刪去。我想等以後因緣聚會時,再廣述他們的完整個人傳記。為便於讀者了解文中所涉及當事人的大略情況,以及對他們所思、所寫、所議之問題有一個高屋建瓴的認識,在每篇文章的開頭與結尾,我都加上了前文與尾聲,論述自己對這一百二十五位知識分子的了解,以及對他們所談事情的看法與分析。還有一些就是順手記下的與他們交流時的現場感想、周圍環境,以及當時當地的情況介紹,再加上引用的一些教證理證,這些文字大約會對讀者形成對這些知識分子的整體印象有所幫助吧。除此之外,在文字上我只進行了極少的修改與潤色,目的就是為了保持一種實話直錄的風格,使讀者朋友們能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些人的故事全部是他們自己的真實心聲,在面對這一份份坦誠的心路表白時,但願他們率真的情感、掉血掉肉的記憶、苦思冥想的探求,能打消掉世人對佛教徒那種由無知而來的誤解。
由於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都不盡相同,各個當事人的具體情況也千差萬別,故而由於某些可以理解的不方便的原因,少數知識分子在文中使用了化名以代替真名,或者略去了某些個人資料。這一點想必大家都能體諒。但他們的事跡則絕對沒有任何虛假之處,這是需要特別聲明的。
還有一些知識分子的學佛心得,因種種原因暫時未收錄在這個集子中。等將來條件成熟時,再在其它場合向讀者朋友們介紹。請當事人諒解!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為使本書與知識分子的根器相適應,也為了能讓更廣大的普通讀者了解佛法奧義,在行文風格上,我盡量少用佛教專用語,而多是以世間語匯為主,這也是隨順眾生的一種方便吧。故而我才廣泛引用了世間智者的“教證”,以及眾多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理論及科研成果,目的就是為使還無法直達佛法密義的人士,能憑借這種方便去漸漸領會佛法大意。這種作法,想來那些習慣於以佛教的教證、理論去進行佛法因明推理的佛教徒們,不會感到意外與見怪吧。除非一些特別冥頑不化之人,才會拒絕與“世法”交融、拒絕接納、吸收現代科學的思想與語匯。其實,所有通過智慧觀察後能與佛法相契合的科學理念,都應被吸納入佛法博大的體系之中。
我想這樣的一本書應該對時下的學佛或者不學佛的人士多少都有些裨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入佛的種種因緣、對生命的獨特體驗,我想任何一個對自己負責、對真理渴求的靈魂都不應該錯過。有時聽著這些學佛者的敘述,我自己都常常會有一種萬事萬物不可思議的感歎:他們有的僅僅因聽聞一句佛號就入了佛門;有的則通過長達十幾年的思索、質疑,才最終皈依;還有的則憑借一些無法言說的、用科學無法解釋的奇異經歷而頓悟人生真義……
我們可以不同意、不接受他們的觀點、看法,但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一個人真實、坦率的表白與經歷。放下固有的一切成見,讓我們站在新的認識起點上,去與這些學佛者一同邁上人生新台階吧。
在印、漢、藏的佛教歷史上,留傳下很多的高僧傳記,漢傳佛教中就有《高僧傳》、《宋高僧傳》、《續高僧傳》等許多典籍,世間一般人的學佛感應錄之類的記錄也不少見,但古今中外遺留下來的、適應現當代知識分子根機的學佛人經歷介紹,則幾乎是一片空白。所以我想,編輯這樣的一本匯集一百二十五位大專以上學歷,包括擁有博士與博士後頭銜的介紹知識分子學佛經歷的書,應該具有一定的歷史及佛學價值。盡管我並無知識分子的職稱,也沒有資格去評議知識分子們的思想與經歷,但我今生卻以一些很奇妙的緣起而與很多知識分子結下了殊勝的緣分。把他們的經歷與教訓留給今人、留給後人,我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麼沽名釣譽之嫌,或多此一舉之累。
這些知識分子大多是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的弟子,當法王於一九八七年到漢地五台山弘揚佛法後,便有無數的漢地知識精英們陸陸續續雲集法王駐錫的色達喇榮佛學院。不僅漢地,就連國外也有許多知識界的朋友們遠涉重洋齊集在法王麾下。法王座下的中外弟子們,有些已真正證悟了空性。他們當中,有的在繁華的大都市裡以各種方式普度眾生;有的已捨棄了故土親朋,來到寂靜之地實修苦行。在每一位與上師有緣的知識分子心中,他老人家就是總集十方諸佛菩薩一切身、語、意功德的總化身,他對我們整個時代的佛法都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上師在這一代知識分子心相續中播下的智慧種子,我想在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手中一定會燃起成沖天的慧焰。這慧焰一定能照破並焚毀所有有緣者的心地無明蔓草。
每次想到法王的教法會有人繼承下去,每次想到佛法救人慧命之功,每次想到上師救盡天下蒼生的發心與廣召四海賢達的攝受力,我的內心就激動不已。試想一下,如果他沒有這麼大的攝受能力,那這些苦苦探求人生真谛的知識分子們,還不知要在荊棘叢生的求道之旅上多走多少彎路呢!他以不可思議的悲智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知識分子,排除一切困難來到正法道場,去深研佛法,去實證人生真理。那就讓這一百二十五份人生答卷作為對他老人家的至心供養吧,我們祈禱他能永久住世,這樣,當下一批、下下一批,乃至無有窮盡的慧濤智浪翻湧向前時,法王都能成為站在浪尖上的設計藍圖的主人,與欣賞海天一色的觀潮者。
出家的師父們看到此書,我想應該增上你們的出離心與求解脫的迫切感。因為這裡面有許多以大學生身份出家的同道,會以他們放棄世間所有的決絕態度,應和你的選擇;在家人看到此書,我想應該對你們理解佛法、理解修行人,並進而追隨其後,也走在誓求了脫生死的菩提大道上有所幫助。因為這裡有許多學士、碩士、博士,以他們的智慧與生命為擔保,向你敘述了他們所理解的人生究竟教義;我還特別希望本書中所涉及當事人的父母、親朋好友,更能靜下心來,看看自己親人內心深處的喜悅與哀愁。如果你們懂得尊重個體生命的話,那就請你們別干涉他們選擇信仰的自由。讓一個人從事能讓他感動、能讓他找到解脫的答案、能讓他甘願為之赴湯蹈火的事業,對你、對他來說,都是最自然且最美好的舉動。
放眼當今世界,已有太多太多的靈魂自願或被動地放棄了崇高、放棄了真誠、放棄了智慧、放棄了信仰。在一片喧囂不已的騷動中,我們已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靜靜品味生活之流的底蘊,去傾心聆聽聖者的教言。在一輛搭載著全人類的高速火箭上,欲望是它的動力,冷酷是它的特征,沒有規則是它的運行軌道。而最可怕的是:人人都想當它的主人,好駕馭著它奔向自己的利益目標。如此的人類發展該是何等恐怖而讓人難過的前景。
學著去認識佛法吧,在這個過程中,你學會的將是與世界、與宇宙和諧共處的本來智慧與方便;你得到的將是超越自我的嶄新生命體驗。
有太多的故事等著被人發掘,有太多的認識需要與人共享,但我的整理只能暫時告一段落。更何況現在的人們都是那麼的懈怠、懶散,盡管他們同時又會覺得自己是那麼的繁忙。我懷疑即就是把此書打開捧在他們目前,他們也無暇顧及這些“紙張”。如果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話,我又何必浪費如此多的筆墨呢?
偉大的佛教修行人無垢光尊者說過:“沒有行持善法的生命,活得再長又有何益?沒有信佛、學佛的人,即就是做再多的事又有何用?”因此,活在人間,以佛法的角度來衡量,只有踏上菩提正道才算沒白活一場。是選擇現世的短暫利益,還是長久的究竟解脫,真的是需要每個人都拿出勇氣與智慧再三權衡。
如果這世上沒有了佛法,那也就等於天空中沒有了日月。在一片黑暗之中,我們會被自己引向何方?
索達吉堪布
公元二○○一年十月十五日
寫於成都喇榮懷猛游舞精捨
目錄
成就信心,圓滿二利
聞思修行,深入經藏
吃素放生,改往修來
護持正法
關於放生的三點意義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百年樹人,以德為本
學習佛法,捨己救生
修學和弘揚佛法的方法
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
依教奉行,戒殺救生
深埋基石,根除十惡
悲濟天下,願齊蒼穹
放生護生,聞思修行
心系眾生,肩挑佛法
選載:
聞思修行,深入經藏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一遍)
請各位發無上的菩提心,並如理如法地谛聽!
今天我們又集聚在這裡,共同學習、交流佛法,我本人而言很高興。這有兩個原因:第一,佛教的智慧能讓我們真正脫離苦海,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從中多多少少都能得到利益和快樂;第二,在新春來臨之際,每一位信士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但大家卻能放棄外緣來到這裡,共同學習、交流佛法,這種精神很可嘉。
大家都知道,時間比錢財等世間身外之物還寶貴,所以應該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要好好利用這個時間,以現有的精力來學習、思考佛教的教義,我覺得這很有價值!
今天我跟大家從兩方面作簡單開示:其一,在座的佛友當中,有個別剛剛學習、修行佛法,針對他們應如何修學,我提出簡單的想法;其二,針對已經學了很長時間的道友,提出精進閱讀經藏的希望,也就是說,我們要努力充實自己,繼續不斷地聞思。
一、對初學的期望——聞思修行
⒈ 依止善知識開取佛法寶藏
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我們除了忙於自己的生活以外,還要考慮去探索這個世界上不為人們普遍了解,而非常深妙的東西。比如:輪回的奧秘、因果的奧秘、萬法空性的奧秘等。
到目前為止,在世間中,雖然湧現出了許多科學家、文學家等高級知識分子,但他們也沒有徹底通達這些神秘之處,最後只能當作謎而打上問號。而兩千五百多年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就示現了降生、捨棄王位出家、成道、轉法輪等十二相成道,在四十九年說法生涯中,完全揭開了人類的神秘面紗,千真萬確地描述出了宇宙萬物的真相。但要了知這些真理,既需要自己去分析,還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聞思。
一般來講,佛教的甚深道理不可能以自己的智慧通達,即沒有自學成才的。佛陀在《華嚴經》中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意謂:就像黑暗屋室裡面的珍寶,沒有燈光就無法現見;同樣,佛陀所宣說的真理,若沒有既有聞思又有修行經驗的上師引導,即使自認為很有才華、很有智慧,也無法了解、通達其中的甚深意義。所以,現在有些人想完全依靠自學通達教理,是不可能的。
我經常在不同場合中勸大家學習佛法,千萬不要驕傲自滿、自認為了不起,不要盲修瞎煉、誤人子弟。這是因為,真正用佛教的智慧來衡量,每一個人的水平都特別低。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佛陀的智慧無與倫比。當然,這並不是佛教徒自贊毀他,古今中外許多學者都是這樣稱贊的。那我們為什麼不對佛法生起信心,進而聞思修行呢?
⒉ 現代教育迫切需要佛法
我經常想,現在大學裡面畢業出來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很多都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好像世間當中該讀的書全都讀完了一樣。其實,從小學到博士之間的教科書都是世間知識,不要說出世間的佛法,即使以整個世間知識來衡量,學的也不是很多,應該說是很渺小的。
尤其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信仰教育,這方面相當缺乏。雖然表面上看來,他是某某學校畢業的,應該很了不起,但實際上,其人品、人格、道德修養,以及在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方面的表現都非常糟糕。當然,這與教育有密切的關系。
雖然我們在學校學了ABC等很多知識,但實際上這些知識在世間能用上的也不多。一位美國學者經過多年潛心研究之後,得出結論:學生在學校裡面所學的知識,真正能用在世間上的15﹪都不到;反之,在世間當中很多空白都需要填補。
在這些方面,我經常想:不要說佛陀智慧、悲心的全部,哪怕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用在世間,所作所為也非常完美。可是,世間許許多多人往往都不信仰佛教。雖然信仰是自由的,但很多人都缺少這種悲心和智慧,而這恰恰是最需要的。
⒊ 聞思修行才是佛教的根本
因此,大家應該多學一些佛教方面的知識,現在科技很發達,只要有興趣就不會有困難。以前,如果你要依止一位上師,必須跟著他。但跟著上師,尤其現在漢地大城市裡人這麼多,每一個人都要跟著上師,恐怕上師也不一定夠。若自己依靠方便方法,如聽光碟、看書等,真正通達了具有傳承的上師教言,那與整天都跟著也沒有什麼差別,我是這樣認為的。
相反,雖然你每天都跟著上師,但因上師法務特別繁忙等原因,不能給你開導,也不一定有利。在歷史上,有些弟子依止上師多年,也沒有得到一個偈頌的法義,這樣的例子相當多。所以,在座的各位首先應該尋找真正的佛教道理,自己要如理如法地聞思修行。
現在很多人對佛法的學習都比較欠缺,若沒有學就不可能精通,因為開車等世間基本知識,或大學的課本,沒有學也無法通達,而佛法更加深奧、難懂,沒有學則不可能懂得。但光聽聞也不行,還要思維,再進行修行,這就是佛教的根本——聞思修行。
現在很多佛教徒,都很缺乏聞思的機會和因緣。尤其在漢地,本來寺院也不多,即使有,也只有個別道場有聞思,很多道場都沒有。而學佛的居士團體,大多數人只是辦一個皈依證,自認為是某某上師的弟子,實際上遵循次第的系統學習根本沒有,很多地方都是這樣;極個別地方雖然有學習,但也不全面。所以,我經常提倡、勸勉大家,要共同學習佛教的甚深道理。
⒋ 人生大事 出離輪回
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好小乘和大乘顯宗、密宗的法都要了解,之後自己就能找到方向。否則,就像現在社會上的人,每天都搞事業賺錢,一直像孩童尋彩虹一樣沒完沒了,那短暫的人生就荒廢了。
人若沒有來世倒另當別論,但實際上,人們花了大量時間從現代科學等角度觀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人找到確鑿的證據來駁斥前世後世存在的道理,也沒有真正建立起前世後世不存在的學說。既然真的有前世後世,那對後世不做一點准備,恐怕就是愚者的行為。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想:我老了怎麼辦?於是買養老保險;我病了怎麼辦?於是買醫療保險……但考慮來世的人,尤其在沒有信仰的國家和群體,幾乎是沒有的。在藏地,大多數人特別關心來世:我即生當中這樣(或富裕,或貧窮)過去就行,因為前世造了什麼業,今生要感受,但來世確實很漫長,所以要努力行善。那我們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的來世呢?因為這並不是一世兩世,或者短暫幾十年、幾百年的事情。
如果即生當中造惡業,墮入三惡道,那什麼時候才能得到解脫啊!我們連想到監獄都毛骨悚然,而不敢做違法的事,即使做了,也不願意承受未來關押的痛苦。那在千百萬年乃至生生世世中,感受無法想象的旁生、餓鬼、地獄的痛苦,以及得到人身後,感受盲聾喑啞、老弱病殘等苦,又怎麼能忍受呢?但人們往往在這些關鍵、長遠、重大的問題上,盲目回避、耽延,根本不想死了以後怎麼辦,這是特別愚癡的。
⒌ 不應抹煞人的尊嚴
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講,這也情有可原,因為從小都生長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和生活習俗當中,所以除了吃吃喝喝以外,再也沒有更高的思維能力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確實跟旁生沒有差別。
多年前,一位居住在加拿大的熟人跟我辯論:“你在有些論典裡面說,人跟旁生沒有差別,這是對人類的侮辱。”我跟他說:“這個話並不是我最先說,薩迦班智達等藏漢高僧大德和學者都這樣講過,其實這並不為過,因為若光是為了生活,世間的旁生也確實懂得,比如吃東西、避寒等。”
雖然牦牛等旁生不懂穿衣服,但冷的時候它們也會去比較暖和的地方。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特別冷,零下二十幾度。我看見一頭牦牛,它每天晚上都要到一個比較暖和的破房子裡面去睡,而且是按時的——我每天晚上到經堂講課時它都沒有去,而下課回家時它已經到裡面睡上了。所以,不僅是人,這些動物也知道取暖,只是取暖的設備和手段有差別而已。同樣,吃、喝它們也懂。
所以,人若除了眼前的生活,再也沒有更高的理想,從來沒有想過在有能力時回饋社會,幫助人類等眾生,那就與自私、盲目、愚蠢的動物沒有差別。
⒍ 智悲方是末世良藥
在座的各位,佛教有兩個廣大,一是慈悲的廣大,二是智慧的廣大,這兩者是佛教唯有的,拿現代的話來講叫特色。
其慈悲的廣大,不僅僅限於“我”。世間具有悲心者,對親朋好友、下屬等與自己親近的人會關心,除此之外就不願意付出,甚至很多都看作敵人。所以,世間悲心、愛心再大的人,也沒有佛教裡面把所有有生命的眾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子女,或跟自己一模一樣的理念。雖然在孔子的學說中,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說法,但實際上范圍就是人,是非常狹隘的。
從智慧方面講,除了佛法以外,通達世出世間所有萬法的智慧有沒有?相信大家在翻閱經論等資料時,完全會明白。
所以,學習佛法特別重要!但要學習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教智慧和悲心的不共之處,因為只有知道優點才願意學。就像買一個產品,在知道它的利益、功效後,才會買一樣。
可是,現在人類社會在物質上越來越有發展,越來越有進步,在精神上卻一年比一年下滑,一年比一年倒退。雖然商場上有琳琅滿目的商品,但這只增長貪欲等煩惱,讓人們處於快樂、寧靜、祥和的狀態,是相當困難的。中國是這樣,加拿大是這樣,美國還是這樣。雖然大街上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購買外在的衣服、食品等很容易,因為百貨商場等一直開著大門;可是,人們最需要的大悲心和大智慧,這種內在的精神食糧和精神財富,有多少地方能請到啊!
所以,在大城市裡面我常想:外在的食物等許多地方都有賣的,人們需求的也是這些,可是人們最需要的知足少欲、無貪、無嗔、無癡等精神食糧,又到哪裡去尋找呢?如果精神上的快樂得不到,即使住在黃金建成的高樓大廈裡,天天都吃山珍海味,也不會開心、快樂。
因此,如今的社會最需要的就是佛教的智慧。對希求解脫者來講,這更不可缺少。即使沒有這麼高的境界,只想做一個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成功人士,佛教的理念也非常有用,因為它唯一利益眾生。所以我常勸大家,在空余的時間應學習一些佛教的道理。
⒎ 學修佛法需遵循次第
如果佛教的道理實在沒有緣分學習,也應該學習儒家文化。這幾年我也看了許多,如《孟子》、《論語》、《大學》、《中庸》、《三字經》、《千字文》等。雖然它們與佛教的教理比較起來差別很大,但與現在課本上所講的小動物的故事等相比,其意義就深遠多了。而且,在台灣、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企業、學校等各行各業都在運用,且運用得相當成功。
話說回來,修學佛法也要遵循次第,且有不同層次,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我沒有緣分學佛,佛理太高深了。好像學佛除了學出世間的空性以外,就沒有了,其實也不是這樣。可以說,凡是涉及使人向善的所有善妙理念,佛教的教義無不包括。因此,根據自己的緣分、能力,還是要去學習。但要先聽聞,後思維,再修行。其教理無法以簡短的語言來描述,我在不同場合中也作過介紹,希望大家去了解、去分析。
二、對久學的勸勉——深入經藏
⒈ 呼吁深入經藏的意義
我想勸勉大家,尤其是學習過經論的道友,除了學習現在高僧大德的教言以外,還應該學習前輩大德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放在藏經樓裡面的、特別珍貴的教言。我覺得後人一直不看很可惜,所以趁這個機會,呼吁廣大高僧大德、出家僧尼、在家居士閱讀《大藏經》。
剛才我跟一些知識分子探討的過程中,有人說:現在年輕一代有讀《大藏經》的,但遇到裡面艱澀的語言、拗口的文句時,就讀不下去了。而在藏地,很多寺院經常讀《大藏經》,很多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一生中,也經常以閉關、非閉關的方式讀《大藏經》。
為什麼要閱讀呢?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完全會明白佛陀甚深的意趣,這時就會知道世間的智慧非常渺小,佛陀的智慧如汪洋大海般無法測度,同時自己的智慧也會增上,對教義也會產生更深的定解。所以我認為,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都應該深入經藏。
⒉ 歷代高僧對後人的啟示
其實,以前漢地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閱藏,如谛閒法師等。記得太虛大師在閱《大藏經》時,因《般若部》中的一句話就豁然開悟了。而印光大師,他在普陀山閉關了十八年,在閉關期間三年閱藏一次,共閱了六遍。後來他講[1][1]:不管是弘揚佛法的人,還是自己修學的人,不閱讀《大藏經》,都非常可惜。所以勸人們不但要閱藏,還要刻板印刷。
以前憨山大師也閱過藏,他曾深有感觸地說:“是則所說三藏十二部,言言字字皆吾佛骨血心髓也。故曰:此經在處,皆應起塔供養,不須復安捨利,以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是以能持此法者,則為報佛深恩矣!”
蕅益大師曾在《閱藏知津序》中說:我30歲時開始閱藏,經過二十七年,才寫下了30多萬字的《閱藏知津》。還說:“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意謂:如果沒有調和飲食,身體四大不調就會出現疾病;若沒有閱讀經律論三藏,智慧之眼必定會被各種染污蒙蔽。
⒊ 以大德為榜樣追求實義
但現在世間大多數人,慧眼都被五欲六塵蒙蔽了,一直糊裡糊塗,不知方向。因此,很多眾生特別可憐,根本不知道什麼最有價值,什麼最有意義,雖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盲目追求,但自己也搞不懂到底在做什麼。
當然,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盲目,相反所作所為都會覺得特別有意義。但在通達佛教深廣教義、博通顯密經論的修行人眼中,其所作所為就像孩童在海灘上堆砌沙屋一樣。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就像這樣,世間人們在自己追求的世間八法被毀時,心裡就會感受無比的痛苦。
以前一位學者說過:人如果沒有學習,大腦的智慧就會停止。作為修行人,為什麼不能將部分時間用來學習出世間的教言呢?雖然我們不是印光大師、蕅益大師,他們閱了幾十年藏,我們不一定有這個時間,但是否是每個人經常掛在口中的“太忙了”呢?恐怕很多都以“忙”為借口,而忙於睡覺、應酬、打妄想。這就是 “忙”、“盲”不辨的原因。
我經常想:印光大師、蕅益大師和我們都是骨肉之軀,都要離開這個世間感受未來的果報,他們能用幾十年的時間閱藏,我們為什麼不能用他們十分之一的時間來閱藏呢?退而求其次,一年的時間應該抽得出來,至少一生當中一個月沒有問題。所以,每個人都應扪心自問,看自己在貪嗔癡等世間法方面花了多少時間,在出世間的解脫方面花了多少時間,這樣就會清楚自己離開世間後的去處。
當然,大家在閱藏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前輩高僧大德們的智慧和毅力。像麥彭仁波切,傳記中說他閱108函的《大藏經》,三天時間全部通達無礙,218函的論著,二十五天時間悉皆精通無余。雖然我們沒有這麼高的智慧,但我想,部分經典(如《楞嚴經》、《華嚴經》)中極個別殊勝教證應該記得住。
另外,前輩高僧大德為了佛法犧牲了很多,也做了很多苦行。前一段時間,我聽到新聞報道說:一位打工的木匠,為了回家過春節,走了兩千多公裡。為了過年都需要這樣苦行的話,那我們為了從輪回大海中永遠獲得解脫,為什麼不能有點前輩大德的苦行呢?
所以,在看了高僧大德的傳記,以及思維了他們的事跡後,我們既要慚愧,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們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過生活,但將部分時間用在修行上也未嘗不可。我看到很多在錢財、地位等方面特別具有福報的成功人士,也利用自己珍貴的時間來修行,而且他們修行的境界、通達的智慧,遠遠超過口口聲聲都說自己特別了不起的修行人。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身做一個總結。
⒋ 經典來之不易
為了一部經典,前輩大德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比如《楞嚴經》,以前印度把它當作國寶,以保密的方式保存著。後來天台宗的開山祖師智者大師,在天台山開創天台宗,傳講止觀法門,當時有位印度僧人聽後,贊歎大師說:您所講的止觀教言——三止三觀的修法,與我在印度學過的《楞嚴經》中三摩地的修法相當吻合,您能得到這麼深的禅定境界真是稀有!智者大師聽到這話,為了印證自己的境界,很想得到這部經典,於是天天向印度禮拜,希望這部經典早日傳來中國。一拜十八年過去了,但《楞嚴經》在他圓寂之前也沒有傳入。
後來一位叫般剌密帝的印度僧人,覺得此法弘揚到中國的因緣已經成熟,就想辦法把法本帶入中國。前兩次都被海關查出,沒有成功。第三次他把經文寫在羊皮上,將胳膊劃開放在裡面,傷口愈合後就通過了海關。到廣州後,跟房融居士等一起翻譯了《楞嚴經》,才使此經在中國弘揚開來。
以前我知道這個歷史後,就在藏文《大藏經》中去尋找,但沒有找到,因為這是章嘉國師後來才譯成藏文的。其實,章嘉國師不但把部分漢文經典譯成了藏文,還花了幾十年時間,分別把藏文《丹珠爾》和《甘珠爾》[2][2]翻譯成了蒙文和滿文,貢獻非常大!雖然當時人們不一定知道他的恩德,但後來很多人都覺得,這些是真正的國寶。可是,除了極個別大德以外,真正通達這些經典意義的人,基本上是沒有的。
其實,每一部經典翻譯或者弘揚的歷史都是曲折的。可能大家都看過帶有神話色彩的《唐僧取經》和《西游記》,裡面說他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當然這些跟唐玄奘取經的歷史《大唐西域記》比較起來,很多都不能吻合,因為是用藝術的方式表現的。
在真正的歷史中,唐玄奘去印度經過了三十多個國家。當時中國到印度跟現在不同,現在很簡單,從北京、成都等地都可以去,以前並不是這樣,要翻山越嶺,要橫穿沙漠,還有洪水、猛獸等的威脅。在這樣的時候,取經的高僧大德都要冒著生命危險,所以很多在沒有取到經時就死了。從歷史上看,去印度取經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但成功取回來的,只有唐玄奘、法顯等個別譯師。
⒌ 後人大需珍惜
既然前輩大德們為了翻譯、弘揚經論,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那我們現在將現成的經書全部放在書架上,就明顯不合適。當然大家也不一定有這些經典,即使有,也最多讀一兩本,如《金剛經》、《心經》,其實這是不行的,因為佛陀的智慧在許多經典裡面表現得特別精彩。
但很多人都認為電視連續劇很精彩,為了了解打仗等故事情節,一直熬更守夜、不吃不喝地看著。其實這樣看了,除了蒙蔽心靈、增長貪嗔癡以外,絲毫利益也沒有。真正精彩的教言在經典裡面,而且各種各樣問題的現成答案也在裡面。如果我們沒有看,裡面的內容就不會明白。所以,我在這裡強調大家應該看《大藏經》。雖然有些居士只能看個別經典,但有一些智慧的人,應該全部看,之後才能懂得裡面的道理。
前一段時間,我在學院講課時也跟大家一直提,當時沒有要求全部看。但最近我經常翻閱一些經典,感覺很好,課堂上也能順便引用,所以希望一部分人能全部看。最近學院裡面,很多法師在放假期間,都以閉關的方式在兩三個月中閱藏。
⒍ 首選藏經為何
至於所閱藏經,最好是《龍藏》和《大正藏》。
為什麼要選《龍藏》呢?大家都知道,在清朝的時候,順治皇帝不但信佛還在五台山出家,之後是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皇帝對佛教的貢獻特別大。正因如此,《乾隆大藏經》各方面都比較完美。
至於《大正藏》,它是日本人於1924~1934年編輯而成,內容非常完備,流通范圍極廣,其中還有很多日本高僧大德的文集。
⒎ 閱藏需要信心和智慧
但我希望在閱藏的過程中,對高僧大德的信心要越來越增上,自己的智慧能真正懂得佛陀的意趣。現在很多人,不管是在網上還是書上評論,自己根本不知道佛教的全面意義,只知道一部經典裡面的一兩句話,就開始斷章取義地進行誹謗,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佛所行贊》中雲:“不解微細義,謬隨於文字,是則為愚夫,非法而妄說。”這個教證很重要,它特別適合現代人。
蕅益大師說得好[3][3]:如果了知佛陀的心,字字句句全部是了義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意趣,所有文字全部是瘡疣(指有毛病)。這與昨天講的信心也有關系。如果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就會通達佛教的甚深道理,此時就會知道佛陀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流露出對生活乃至整個世間的真知灼見。否則,對佛陀的金剛語、真實語,也會以自己的偏見、邪見,找出各種各樣的毛病。
現在很多人都孤陋寡聞、見識不廣,所以所作所為都不如理、不如法,言論也謗佛、謗法,同時也毀壞自己的相續。有時我看到一些言論就感到特別可怕,也覺得極其可笑。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懂真理,卻敢隨便評論。
如果真正通達佛教的教義,就會像《大莊嚴論經》中所說的一樣:“如是妙言論,無不合掌禮。”所以,若是真正懂得佛陀微妙言論的智者,沒有一個不合掌,沒有一個不贊歎的。可是,世間很多人因為盲目愚癡,毫無了知。
如果對佛教的教義都不能通達,那就不要說有一些出世間的境界了。有的甚至連世間基本道理都不懂,每天都沉溺在愚昧無知的生活當中,極其可憐!因此,我們在獲得人身時,能遇到這麼好的佛法,因緣是非常殊勝的。但要獲得佛法真谛,一定要有信心和智慧。
結勸
1. 以無常策勵精進
《入行論》雲:“猶如烏雲暗夜中,剎那閃電極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所以,在此時應抓住機遇,以各種方式行持善法。
當然,行持善法也需要自己有善緣、有福報、有精進。如果一點都不精進,整天懈怠、懶惰、散亂,恐怕自己的一生渾渾噩噩就度過了。所以,佛在《法句經》中說:“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意謂:有人雖然活了一百歲,但懈怠不精進,這不如活一日而精進的好。
因此,我們都應反觀,看自己這樣過一輩子,離開世間時會是什麼樣。無常迅速,在很快的時間當中,我們都會被送到殡儀館,變成一堆灰。所以,每個人都要考慮,若不考慮,這就是我們的愚癡。
昨天你們希望我活一百歲,我想了一下,活一百歲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很快出現翻車等事故而死,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每天都看新聞報道,很多人前五分鐘還活在世間,後五分鐘就變成中陰身了。其實這是很深的教言。對修行人來講,這特別鼓勵我們修學佛法。對世間人來講,這也很重要,否則每個人都會盲目追求五欲生活而永無止境。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提醒,有了這樣的勉勵,自己就會做好兩手准備。
我看到有些根本不信佛教的人,一聽到自己病危,馬上不行了,就特別恐懼、絕望,因為從來都沒有准備過。而以前自己各方面比較好的時候,始終覺得死亡是很遙遠的事,認為根本不可能馬上就死。其實,不可能的理由一點也沒有,只是自己想當然罷了。
而佛教徒,因為經常修學無常法門,所以聽到這樣的話語時,還是很開心的。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圓寂了一位老喇嘛,他提前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說:我一定要在法王圓寂紀念法會期間離開世間,結果法會還沒有結束就圓寂了。看他對待死亡的心態,好像從此處到彼處一樣,根本沒有痛苦和擔心。如果從來沒有學過這方面的佛法知識,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遇到死亡都會很害怕。
剛才有些人說“只怕死、不怕生”。其實,若活著的時候沒有做好准備,再生也是很恐怖的。那要做好什麼樣的准備呢?當然,不可能買保險,因為並沒有開“不死保險”的公司。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以沒有時間修學佛法為借口,而把時間一直定在明年、後年、退休,應該早一點精進修學,不要懶惰、散亂,這樣逐漸就會圓滿。
2. 歸於修行與恆具喜心
總而言之,我今天從兩方面對大家作提醒:第一,要如理如法地聞思修行佛法;第二,要盡量多看一些經典,並以經典的智慧來衡量自己的修行。不要每天都是“我覺得什麼、我認為什麼”,如果不以教證、理證作為依據,而沉溺在分別念中,那對我們的修行就不一定有真實的利益。
最後希望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要開心、樂觀,因為心情快樂就是養生,也是一種修行境界。雖然我們面對生活時,大多數都是痛苦的,因為輪回皆苦之故,但若整天愁眉苦臉,生活就毫無意義了。因此,要處於開心、歡喜的狀態,這樣各方面的因緣就會越來越殊勝。
好,今天大概介紹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