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經商的弟子上星期跑來請問我一件事情,原來他從二十幾歲自己創業成立鞋業加工廠,雖然這幾年鞋子的加工已經是夕陽工業,代工的單子也沒像以往這麽好,但由於這位學生是農家子弟刻苦出身,平日也沒有任何不良的嗜好,所以從他當學徒到創業,到在業界小有成就,一路走來倒也殷實平順,而且子孫也已成群,目前他的第二代承襲他的事業繼續經營。日前他碰到了一樁令他困擾的事情,而且他和老婆一兩個禮拜都很難入眠,所以他說他是很不好意思才跑來請問我,原因是他的公司高階主管之間產生了人事派系困擾,兒子也沒辦法處理,他過去也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所以他不知如何解決。因為兩個部門的主管都是公司很重要的主流,如果偏袒一方,另外一方很可能會有另外的想法,所以他陷於手心手背兩難的困惑。我想在東方經營體系之下,經常會面臨到這樣子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常常和一些公司的企業主管或經營者講到,從商者對於部屬的教育和倫理文化的建立是極其重要的,公司就像是一個小的王國,層層節次和脈絡與共的主從關係若沒有處理得很好,將會因為人事問題產生分崩倒戈嚴重性的問題出現。
我有時候會對人舉出《論語》「非敢後也,馬不進也」的故事給一些當領導者的弟子們參考,它的原文是: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古代孟之反自己立功而不自矜,反而把自己所做的功勳分享給同侪,雖然他是整個部隊的首領,而且他最後做押後的善後工作,整個過程他高度表現出一個當領導者應有的情操與風范。在整部《論語》當中孔子特別提出來,舉他的例子告訴他的弟子為官為將之道。在現代化的管理文化當中,當高階主管或中層主管也好,其實角色的扮演是很尴尬的,因為他必須對上有所建樹,對下又要時時安撫,碰到不同的個案如果沒有處置良好,上面會指責,下面會不滿。所以要如何做到老闆倚重、同侪不排擠、部屬擁戴,這著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做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是要有過人的氣度,懂得審時度勢、善觀臉面、予以行事;其次是要讓人覺得不會是有功獨享,有過推诿,那才有辦法成為有人氣的主管,才會引得多數人的附從。
在群居的社會體系當中,人和人相處其實也是有它必須注意的細節與重點,特別是修行人。我認為在這個大染缸裡面,如果可以讓每個人都對你表示支持與讚歎,那我想你已經體會到六度之中的布施與般若的精神。猶太人對於社交與人際關係,在所有民族當中,他們是有獨特的見解的,他們極為重視朋友,但是他們看待朋友是比較務實的,而且是謹慎的。他們把交朋友分為三大類,他們認為最好的朋友就像每天的主食一般,是極為重要的,第二類的朋友他們把他比喻為像蔬菜水果,因為不是主食,所以只是偶爾需要,第三種朋友是他們人人望而生畏的,就像帶了傳染病的病菌一般,他們認為像這樣子的朋友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同時他們的信仰也告訴他們,你可以幫助你的朋友避免掉入流沙當中,可是你絕對要想辦法不要讓自己的身體沾黏到泥土。每個民族有他們不同的文化,但從他們的子民相處的方法便可以看出他們的壯大或被邊緣化的原因。猶太人是全世界少數聰明的民族,但至今他們的子民散居不同的國度,原因何在?身為中國人,我認為最驕傲的是我們有悠久的文化和孔孟老莊的學說滋養這片土地所有的子民,令他們的心靈除了永不乾涸之外,每當遭遇再大的苦難與困惑,總是可以從先聖先賢的智慧章節中獲得答案與解決之道。
佛教的主軸在菩提心和慈悲喜捨,離開這個將吸引不到任何眾生隨習,從佛陀以降至一切菩薩聲聞,莫不依此為核心演繹不同妙法,善巧救度眾生。儒家以仁、恕為強國濟世之方針,無論是內聖之學、外王之道,從堯舜禹湯至後代之聖儒,強調的中心思想皆以仁道為主,強調的也是性命之學。但是如今人心是非、道德淪喪,正是所謂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時候,因此如果要力挽人心於狂瀾之中,慈悲之學以及仁恕之道是必然的。
另外我個人的看法,在商業的世界裡頭,尤其是小團體當中,如果懂得釋放和治療人際傷害的人,他往往會成為眾望所歸的新時代領袖之代表。恕道的基礎是建立在釋放,當一個部屬受到委屈時,你一定要主動地給他機會讓他把委屈的原點講出來,同時進一步你和他都要很尊重地去看待他內心的感受。再來你要教導他練習去寬恕自己和他人,最重要的,過程中要他去做到從頭建立和縫合關係,這是很重要的。任何人當他的內心受到攻擊與傷害的時候,都會有兩種反應,要反擊或妥協,可是甘地講過一句話我蠻贊成的,他說:「如果我們要以眼還眼,最後敵我雙方全部都會變成瞎子。」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因為反擊對手而得到快樂和滿足,因此如果懂得寬恕之道,也表示這個團體是充滿正面能量,也表示這個團體裡面所有的人向心力是一致的,同時也表示這個團體裡面的人心胸氣度是寬廣的。從所有學理上面的根據,連水和植物被實驗過,也都可以因為人們的正面元素釋放,它們變得更清澈、更茂盛,所以一個公司或團體,乃至國家,如果都懂得使用菩提心、慈悲心、仁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我相信任何的負面訊息將會愈來愈少。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由於一位經商有成弟子的談話中給予我一些啟發,因此有感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