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第三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05/8/4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37-16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提到教育孩子應該把他教成什麼樣的狀況,往哪個方向去教導。我們讀到孟夫子的教誨「仁義禮智」,才知人之四端;這仁義禮智猶如人有雙手雙腳一般,假如沒有雙手雙腳,這人體就不完整,假如沒有仁義禮智,人就不是完整的人格,而這人格的建立必然奠基於小時候,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面對現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為人長者一定首先要開智慧,要懂得判斷是非善惡、利弊得失,不然這樣人雲亦雲,這樣隨波逐流,到頭來我們都將成為被下一代遺棄的第一代。諸位朋友,您希不希望是這樣的結局?絕不希望。當然,我們也不要成為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要把孝道承傳下去就不會是這個結果。
早上我們說到仁義禮智應該融入生活的教育之中,把這樣的人格態度扎根好。現在的孩子很暴戾,我常說連女孩子都變得很暴戾,有沒有?而且差不多六七歲、八九歲,她也可以玩刀弄槍的,一副武功高強,都是受電視影響來得多,都沒有女孩子的樣子了。其實男女本來就在性格上、在天生的所謂人的素質有些偏向不同。我們從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開始訓練他們做事情,像比較耗體力的、跑來跑去的、或者要拖地,很大動作的,男孩比較喜歡做;像疊衣服、像洗碗,這些比較秀氣的動作,女孩子比較喜歡做,這叫道法自然。順著男女本有的特性,在男女共存的社會當中分工合作,配合起來就很和諧,這我們都可以自己細心去觀察。
當男女之間不分工合作,家庭裡最重要的兩個工作,就是經濟以及教育後代這兩大主軸,假如父母都出來賺錢,孩子沒有教育好,這樣的人生結局一定不圓滿,會有很多的遺憾。我們要設想,請問我們這麼努力的賺錢目的在哪裡?人生道路上要時時保持清醒,不要走到半途把當初的目的、目標都忘了,陷在中途名利的追逐、欲望的驅使而不知回頭,不可自拔,因為那些東西虛幻不實,所謂從來富貴都是夢。我們努力賺錢的目的在哪?諸位朋友,你們比較有經驗要告訴我,我還沒組家庭比較沒經驗。目的在哪?為了下一代,為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這個答案沒有錯吧?你下一代都教育不好,這個家有可能幸福美滿嗎?整個家庭裡面首要的工作,「至要莫若教子」。
中國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什麼叫無後?生了十二個叫有後嗎?假如這十二個百分之七、八十都當流氓,這叫有後嗎?這叫讓祖宗蒙羞,都不敢說那是我們家的孩子,這不叫有後。真正的有後是把孩子教育好,讓他利益這個社會,能夠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以顯祖宗,這叫有後。不止把你人生的經驗做傳承,在古代,還把你的事業、家業做傳承,因為人生是數十寒暑,你的智慧就這樣埋到土裡,那太可惜了!你這一生所經營的事業累積了那麼多豐沛的經驗,比方你是中醫,這麼好救人的經驗、智慧你都沒有傳下去,又埋到土裡,那也是太可惜。你經營家庭的智慧,能夠讓家庭和樂,所謂齊家又能治國,你都沒能傳下去就斷了,這樣我們這一生有愧於後。
我們看非常多有智慧的父母,都把他積累下來的這些人生哲學寫成書,中國光是家書就有上百種。諸位朋友,你看哪個民族家書有數百種?家書有數百種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原因在中國為人長者、為人父母,他都念念想著如何利益後代子孫,全世界這個念頭最強的就是中華民族的祖宗;唯有這麼負責任的態度,才能夠讓文化綿延四、五千年而不斷。
現在我們為人父母有沒有想到你的後代?有沒有想過你的家風要承傳幾千年?有想過你的家風要承傳幾千年的舉手?請放下。你們都有中國人的美德,叫謙虛,有想都不敢舉手。我們比起老祖宗我們太慚愧了,我們要好好反思。西方的東進,在近代二、三百年都是西方思想、功利思想在主導這個世界、主導每個國家、主導每個家庭,都已經主導了二、三百年,結果都浮現出來了,我們依然還在追逐懸崖勒馬的路,在追逐那種根本是死路一條的路,太不清醒了。
二、三百年來從沒有聽過殺父害母,到現在一個禮拜全球發生的殺父害母都一二件、二三件,頻率一直在增加當中。一個地球幾十億年才成就的環境,居然在幾百年當中,二、三百年把它消耗殆盡。科學家提出警告,我們再不愛護這個地球,再過五十年、一百年就不能住了,你說現在的人類高明嗎?根本就自私到了極處。二、三百年前的人類想著都是留比較好的環境給下一代,現在人的思惟是只要我能享受就好,我管它那麼多。自私是家庭、社會、天下沖突、淪落的大根大本,就崇尚競爭,崇尚斗爭。
現在競爭在哪?斗爭在哪?戰爭在哪?諸位朋友,自私發展就變競爭,您現在看到競爭這一檔子戲在哪裡看得見?不只在社會當中看得見,現在是家庭裡面非常的明顯。夫婦有沒有在競爭?看誰錢賺得多,家沒有人照顧了。還有現象是夫妻比誰比較晚回來,假如比較早回來很丟臉,沒有人找我們去應酬。可憐!孩子的成長一天一天忽略掉,當他猛然醒覺過來,我的兒子十多歲了,他現在到底在想什麼?他現在到底在做什麼?一無所知。
家庭的經營要冷靜對待,不能無後,所以一定要「夫婦有別」,教育孩子這個職責一定要有人去做。而教育孩子不是說叫我們做一輩子,你要抓住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段,從胎教開始抓起,抓到他七、八歲以前,這個孩子的人格慢慢站穩了。三歲看到大,七歲看到老,這叫真正的投資報酬率。市面上寫的那些書,投資報酬率都是很狹隘金錢的人生經營而已,他看不到人生的整體、家庭的重要。現在那一套成功,大半都把家庭捐出去了,因為人只要一味的追求財富,保證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他沒智慧判斷,在追求財富過程誘惑又特別多,真正是「古來征戰幾人回?」
一個婦女真正在這段時間好好的陪她的孩子,她會非常的細心,她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起心動念她都會觀照,這樣的婦女當她的孩子已經獨立了,她一定是一個將才。什麼叫女強人?人世間哪件事最難?賺錢不難、讀博士不難,這是我姐姐說的。真的,克服自己的習氣最難,能去做你做不到、不敢做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的強。人生最難的,你能不能栽培一個孟子出來,栽培一個范仲淹出來,這才是你給予這個世間最大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強!世間那種強是弱肉強食,你強過別人,別人服氣嗎?那種爭奪來爭奪去的生活有什麼意義?你應該留下的是一個能夠帶動社會良善風氣的後代。孔夫子講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這樣的句子在現代人感受不到,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存心。
在漢朝時代有一個讀書人叫荀巨伯,他的朋友生病,他走很遠的路去探望他,剛好他朋友居住的地方,那個郡盜賊來侵襲,所有的居民統統落荒而逃,生怕遭到不測。荀巨伯的朋友因為身體已經病得嚴重,也走不動,趕快跟荀巨伯講,說你趕快走,反正我也走不了。在這樣的當下我們會怎麼做?我看現在朋友生病,又離這麼遠,我們都不會去看。他這麼大老遠去探望朋友,又遇到不測,荀巨伯沒有離開,盜賊來時他走向前去對著他們說,我的朋友病情嚴重,你們不要再傷害他,你們假如要傷害,對我就好。這群盜賊看到居然有一個人不要命,而且是為了不捨棄他生病的朋友。
在古代是不是生下來就是盜賊?古代的盜賊跟現在的盜賊不一樣,現在的盜賊是因為欲望止不住出來搶劫,我們看到太多報導,大學生為了要買只手機去跟人家搶錢,欲望止不住。中國歷代的人民他沒有這種惡劣的行為,為什麼會有盜賊?大半都是為官者不廉,國家衰敗,民不聊生,餓得受不了,出來當盜賊,太平盛世是沒有人在當盜賊的。這群盜賊看到這麼有道義之人,他們也是很講義氣,頭頭就說了,我們這些不義之人,怎麼可以來搶這個有道義的地方!所有的盜賊撤走。這份道義挽救了一個地方的劫難,勝殘去殺,把人的良心喚醒。
在元朝時代有一個讀書人叫許衡,那時候也是兵荒馬亂,是在宋元交接的時代,他經過一個地方口很渴,所有逃難的人一看到路旁的梨子就摘下來趕快吃,許衡坐在樹下一動也不動,很冷靜。旁邊的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吃梨子?他說這個梨子不是我的,這些人民就說了,在這個時代誰還管這水果有沒有人的,很可能根本沒有主人,許衡說梨無主,梨沒有主人,我的心難道沒有主人嗎?我的心難道不知道不能貪婪嗎?他堅持不去采別人的東西。後來他在一個地方居住下來,開始在那裡講學教化,他那個村落,縱使人家的果子掉在地下,果子都爛了,走過的小孩看都不會看一眼,絕對不會把它拿起來吃。你看,一個德風影響整個風氣,我們要教出這樣的孩子,而不是去隨波逐流的孩子。
在漢朝有所謂「文景之治」,漢文帝也是歷史上非常賢能的皇帝,我們《弟子規》當中「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就是漢文帝的德風、德行,他的孝心真是感動了天下。他不只對父母孝敬,他還把這份孝心、這份仁慈之心推演到人民百姓。在漢文帝小時候,正是呂後干政,呂後不知道殺了多少漢朝的後代,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後看大家在那裡爭權奪利,別爭了!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會痛苦,又會惹來災禍。薄太後自請到邊疆去防匈奴入侵,漢文帝劉恆就跟著母親到邊疆一帶去了。等政治斗爭告一段落,這些大臣把呂後推翻了,在那裡想劉家的後代,漢朝的命脈要傳給誰?大臣都是有讀書的人,他會傳給誰?他會不會再去找一個很會斗爭的人?那他們又沒有好日子過了。在想哪個後代最有德行?想到漢文帝,就把漢文帝從邊疆接回來。
在接回來當中,還沒進到皇宮,漢文帝先做的第一件事,到他父親劉邦的墳前上香祭拜,你看,他這個動作一做,天下歸心,要以德服人。假如他在那裡等了好多年,就是要等這個皇位,突然人家把他接回來,他可能快馬加鞭要進宮去了,這個快馬加鞭一做出來,大臣可能又在底下稍微商量一下,我們再觀察觀察。德行是騙不了人的。祭拜完劉邦以後,劉恆沒有進宮,他說「名不正,言不順」,我現在還不是正式的皇帝,所以我住在京城外的驿站就好,不敢進去住,處處顯得謙讓、恭謙。
在路上遇到這些開國的功臣,他都下車禮拜,因為那些都是他父親的好兄弟,都是他的叔叔、伯伯,他不敢以皇帝自居,因為那時候他還在考驗當中。而且他是打從內心在遵守「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路遇長,急趨揖」,都是把德行落實。後來他正式當了皇帝,他心裡想人民從春秋戰國到秦朝,還有楚漢相爭,戰爭連連,已經太痛苦了,應該要好好止住戰事,與民休養生息,好好讓人民有好日子過。當時候是依循秦朝的刑法,非常的殘暴,還有肉刑,肉刑就是把鼻子割掉、把耳朵割掉。剛好齊的太倉公犯法了,要被押解到京城來受刑。太倉公有很多的女兒,就是沒有一個兒子,他在臨走前對著他所有的女兒說,真正遇到事,還是兒子能幫忙,女兒都幫不上。他其中有一個女兒,叫缇萦,大家都聽過「缇萦救父」,缇萦哭得很傷心,一路陪著父親上京城。
上了京城以後,跪在漢文帝的面前對著他說,我寧願自己當一輩子的婢女來贖我父親的罪。當孝子遇到孝子那會很感動的。漢文帝重新思考,因為「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有孝心的人感同身受特別強。教他孝,「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他看到別人的父母,亦然有一份恭敬心。他下令去掉這個肉刑,也寬恕了缇萦父親的罪。這是有仁慈之心,又有孝心德行。
後來因為他太年輕就當皇帝,而漢朝都是分封的國土,其中有一個諸侯就起來作亂,叫南越王趙佗。趙佗是因為在呂後干政的時候被呂後欺負得實在是太淒慘,連祖墳都被呂後給掀了。他這股怨氣止不了,就起兵造反,很多的大臣就跟劉恆講趕快派兵去打他。劉恆並沒有這麼做,他對著大臣講,人民已經數百年都在戰事當中,不要再增加人民的痛苦,不要再顛沛流離,我們先用其他的方法。劉恆第一個動作,把趙佗的祖墳重新修好。諸位朋友,有中國道德教育的人解決方法都是以德化掉。現在功利主義的時代,解決問題都是如何把人家打倒,你把他壓下去了他永遠都下去嗎?冤冤相報。你看企業之間都互相打來打去,打到最後誰得利?連消費者都卷進去受到損失。
第一個先把祖墳修好,再來,派一個大臣去跟趙佗關心他一下。帶了一封劉恆親筆的書,這個大臣叫陸賈,也是很有智慧的一個讀書人。趙佗打開信一看,第一個稱謂,劉恆把他稱「叔叔」,先看到這個稱謂心就舒服多了,然後就開始說呂後過程很對不起您這位長輩,而且您又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又把他的功勞說了一遍,最後說什麼?最後說現在漢朝的發展如何,現在有多少軍力、多少財富,也把它寫了一下。趙佗是明眼人,一看要不要用雞蛋去碰石頭?當然不要,這叫軟硬兼施。但是這個硬並不是一種仇視,這個硬當中是帶著也是一種讓他有台階下,不要毀了自己的人生。不費一兵一卒,趙佗退兵回去了,自己認錯;你看國家安樂,一定有好方法的。
《孫子兵法》說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什麼才是最善的兵法?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司馬遷對漢文帝的一生非常的肯定,就用了這句來做漢文帝的注解,「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我們這個時代都需要仁德之風,都需要能夠勝殘去殺,能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需要有人才!江山代有賢人出,只要有一百個家長清醒,有一百個孩子接受聖賢教誨,天下有救了。諸位朋友,這一百個當中一定要有你們的參與,假如你的孩子八歲、十歲教得很好,開始能獨立了,請您到我們中心來工作。因為我們以後辦學需要的是真正有經驗的老師,你把你的孩子教得這麼好,你那些經驗太可貴了,到時候再請你來指導,你不做出來,那都是紙上談兵而已。要三思!這二、三百年的思惟偏頗要趕快抓回來,不要在家庭繼續上演競爭、斗爭、戰爭,而真正好的教育,只要我們抓住綱領,也不是很辛苦、困難的事。
我們接著看第二個,「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如何讓孩子知道這些行為是惡、是不對的,不應該做,這也是要從小讓他判斷善惡是非。《弟子規》有沒有教這一段?有沒有?孝是善,不孝是惡,所以不孝他會丟臉,「德有傷,贻親羞」,羞惡之心,有羞恥心。你看我們以前很怕聽到一句話,「你怎麼這麼沒有家教!」一聽到這句話行為馬上就收斂。你現在去罵學生罵罵看,「你怎麼這麼沒有家教!」他可能依然如故,因為他根本孝心沒扎根。羞惡之心。
再來,其實整本《弟子規》也在教善惡,也在教是非。很多朋友說:蔡老師,你教他仁義禮智,教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教完之後出來這個社會會不會被人家欺負?假如這樣的疑惑存在,你這條教導孩子聖賢教誨的路絕對會中途而廢,因為你信心不夠堅定。心裡有擔心孩子假如這樣學出來會被欺負的舉手?你們都很有信心,很好;太多人有這個顧慮。現在商場爾虞我詐,再這麼有誠信,他就混不下去了;他會混不在小職位上,他會混到總經理上面去,會混到老板上面去。你做生意找什麼人?絕對要找誠信、能信任的人;不要說你做生意的伙伴,你找高級、重要的干部找什麼特質?絕對找誠信的特質。今天我們在思惟事情要冷靜,不要隨順自己的想法,因為大部分是錯的,不要隨順自己的煩惱,那只會制造問題。我們既然要跟著聖賢人學,就應該時時把《弟子規》拿起來對照,把師長的教誨拿起來奉行。
在這幾年的修學過程我有三個態度,第一個態度跟大家報告過,要學聖賢的存心,這樣最直截了當,學忠、學孝、學仁、學義、學廉、學恥。第二個重點,我對於師長的教誨沒有一句懷疑,也沒有一句起一個念頭「師長可以做,我不能做」,只要老師怎麼教,我一定往這句教誨的方向盡力邁過去,不給自己理由、藉口往後退,這才是真正對聖教、對老師有信心。往往不找藉口,只是依教奉行,慢慢的也能夠體會到一分、二分境界;一體會到一分、二分境界,信心就愈來愈充足。一路走來並不覺得這條路很難走,難都難在自己畫地自限,不肯依教奉行,這是第二個重要的態度。「寧為成功找方法」,所有師長的教誨要奉行,要放在心上。
第三個體會是我很習慣看別人的優點,別人的缺點我不往心裡去,所以看每個人都是學習的榜樣。後來聽到師長有一個比喻,他說人這個純淨純善的心為什麼淨裝別人的垃圾?那是最傻的人。當我們時時是存著別人的好,你的人和一定特別的興旺,每個人走到你身旁來都莫名的覺得很舒服、很有成就感。而你時時都在奉行「稱贊如來」,都在奉行「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我們都在奉行看一切人皆是菩薩、看一切人皆是老師。在這個人生的過程只有一個學生,誰是學生?自己,我們要善學!善財童子為什麼一生能夠圓滿成佛?諸位朋友,為什麼?你不能只有看戲,你要看出戲背後的智慧、學問,不然就白看了。諸位朋友,誰是善財童子?你不要看了半天,善財童子在《華嚴經》裡面,那個人就叫善財童子。每一本經書在對誰講?對自己講,不然讀了十本、一百本經書,不干我的事。
我們再看「孔子傳」,諸位朋友,你在看「孔子傳」的時候你是誰?你以前在看這些忠孝節義的戲,自己在那裡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感動得不可遏抑,請問那個時候你是誰?你看趙子龍救阿斗那份正氣凜然;我看趙子龍救阿斗的時候,看得真的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好感動。我甚至看葉小钗在救素還真的時候,身上已經被砍好幾刀了,他連痛都沒感覺,念念想著什麼?念念想著如何能把他主人救出來,那股正氣把他的刀痛統統忘得一干二淨。趙子龍救阿斗,身上沒傷嗎?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學的是那一股正氣!每出戲劇我們在看的時候,我們就是主角,因為那種道德都是我們自己心裡面本有的。當我們在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有一點挫折,你就要想起葉小钗被砍一刀,如如不動,你要有那種氣魄,不要一點小挫折就蹲下來在那裡掉眼淚痛哭,「哎唷,好苦,不要走了」。
我在楊老師家住了七個月,有一個朋友,一個長者很神秘的跑過來把我叫到旁邊,因為他們認識我就在這二、三年,跟我相識之後一年我就到海口去推展中國文化。跟當初我在澳洲剛毅木讷沒什麼話;我真的很剛毅木讷,你們要相信,我話很少的,我在澳洲待了三個月,胖了五公斤,因為都沒講話,講話傷氣。我當小學老師根本不可能胖得起來,每天都講那麼多話。胖了五公斤,沒什麼講話。所以事隔一年,變化這麼大,他們沒有辦法連結起來,所以把我拉到旁邊,說楊老師是不是有什麼秘法傳給你?武俠小說看很多,一個藥丸吞下去之後就碰碰碰,還是掉到懸崖下,拿到一本《九陰真經》。
我到老師家七個月,跟老師談話的時間太少,幾乎沒什麼交談,她很忙,我也很忙;那段時間我帶了一個班挺不容易的。但是我看楊老師一天睡幾個小時,三、四個小時,四、五個小時,不停的在工作,不停的為了正法久住在努力,我們看了很感動,直接去學她的存心。上個禮拜天盧叔叔來看我,從早上九點講話講到晚上九點,中間沒有休息,他說好不容易來一趟,反正看需要怎麼樣,有人需要我講我就講,有什麼家庭問題很難解決的,這是真正的師承。
我到台中蓮社看了李師公的紀念帶,圖中有一幕,四個學生把老師扛上講座,老人家已經不能走路了,扛上去講課。他的學生幾十萬人,能講課的應該幾十個都有,學生勸他,就叫你幾位好的弟子上去講就好,老人家別這麼辛苦。李師公說了,眾生要我講一天,我活一天就講一天。重要的要體會師長的存心。李師公在他的詩集裡面寫到「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生怕眾生在迷惑的黑暗當中找不到出路,「但能光照遠」,只要能夠照亮每個人的人生道路,讓每個人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我們一脈相承的法脈都已經把「寧願眾生得離苦,不願己身求安樂」的精神完全的演出來。我們當弟子的要善學,要善體親心,善體師長的苦心,要從這裡去契入。所以沒有什麼秘法,重在從心下手,重在我們能夠拿出心來與佛看,拿出心來給聖賢看。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