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法然上人介紹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實際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親自開創淨土宗,現今日本淨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淨土宗。

  法然上人九歲出家,十五歲(一說十三歲)登佛學重鎮之比睿山修行。生死心切,無常觀深,為速求證悟,閱藏五遍,兼學八宗,可謂天下無雙之智者,教界第一之學匠。四十三歲時,第八遍閱讀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至〈散善義〉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之文時,眼睛一亮,當下信心開發,豁然徹悟彌陀本願宗旨--

  罪惡深重、煩惱熾盛之散亂凡夫,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則乘佛願力,必定往生彌陀報土。

  法然上人一得此理,感悅徹髓,高聲念佛,不覺淚湧。此事本書第四六六頁之〈示聖光之法語〉及第四九○頁〈淨土隨聞記〉略有記載。

  誠然,彌陀佛王,大悲願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其真實功德,全在六字名號之中;但念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全部領受彌陀惠施之真實功德,必定往生成佛,無一遺漏。

  此後上人一生捨棄雜修雜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自行化他,皆以念佛;專談淨土之法,懇勸念佛之行。因之華夷缁素,遠近貴賤,晨昏輻湊,門前成市。問義尋行之輩,濟濟煌煌,絡繹不絕;常隨近侍之眾,如百川之歸巨海,若鱗介之宗龜龍。計其出家弟子三百余人,皆禀上人之教,或閒居念佛,或弘化四方。日本之佛教,一天四海,泰半歸入淨土門,皆由法然上人之勸化。

  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選擇本願念佛集》所“標宗”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及其“結論”(大綱)之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標宗及結論之法語,乃完全遵循善導大師之思想以闡明往生之正因。所謂“稱名必得生”,何以故?“乘佛本願故”。只要稱念佛名,即是乘佛本願;若非稱念佛名,即非乘佛本願。此亦即簡潔扼要明了地解釋本願之王的第十八願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的正意。“乃至十念”即是“念佛”,亦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果能於此深信不疑,則信行一體,從今以後,其人必定自然“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直至臨終永不退轉;此即善導大師所言:

  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之意。如此之人,往生淨土現在已定,不必等到臨終正念;所謂“十念業成,往生決定”,這都是彌陀佛王願力之所使然。

  法然上人的思想與行誼,完全崇敬、傾倒、依循於善導大師,所謂“偏依善導一師”。其教化一向簡要淺顯,摒棄復雜深奧,真正合乎本願法門之“易行”與“安樂”之原則。綜觀本《全集》內容,除了〈大原談義聞書鈔〉一篇以外,其余各篇,雖文有長短,但每篇都以淺白的文字,易懂的道理,要言不繁,透徹根源的闡明“稱念必得生,依佛本願故”的本願宗義,以使不論有智無智,任何人都能疑慮冰消,信心怒放,既喜念佛,更喜往生決定。

  故知本願法門,如阿彌陀佛之本願所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善導大師之解釋所雲:“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外別無深奧。因此,若有人來妨礙說:“念佛不能往生!”便是彌陀之敵,祖師之仇,不可親近,不可聽從。

  本願法門不可講得很雜、很深、很玄、很難,或別立新義,欲顯異惑眾;要講得平易樸實,親切自然,使得連不識字、沒有文化的老太公、老太婆也能聽得懂、做得到。否則不如不講,以免上違佛意,下誤眾生。

  本願法門極其簡易平常,不可好多、好雜、好深、好玄、好難,或尋奇覓巧,欲與人不同;此則如羊走迷,必入歧途,遭受蒙騙,將再度沉淪,不得往生,因為這些皆非往生之因。

  《法然上人全集》的內容亦可說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本願思想,現將善導大師本願思想的大綱選擇幾條如下,使讀者一目了然,得其精要;易持易記,容易掌握領解:

  一、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二、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三、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四、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五、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六、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七、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八、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由此可知,善導大師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願念佛)。”

  故“一向專稱”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是佛法精華、佛教結論。

  因此,法然上人也以善導大師之“觀經流通釋文”而建立淨土宗,以顯明“散亂凡夫,但稱佛名,則乘佛本願,必生彌陀報土”之宗義。

  以此明知:信有彌陀,信有極樂,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必得往生;如是信受願生而念佛者,則不論何時、何地、何人,無不往生極樂。

  亦即“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即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本願)之宗旨,簡表如下:

 

  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目的在於開創淨土宗,若不別開淨土宗,而永遠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為寓宗或兼宗,則淨土之教理被混淆,宗旨不明,方針不知;欲修淨土之人,不免多歧亡途,雜信雜修,甚或求渡無津,望洋興歎。然若建立淨土宗,則淨土之教行信證:亦即目標與方法,了如指掌,朗然不紊;不致誤導方向,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既然不另外主張新義,而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淨土宗義,則凡欲了解善導大師之淨土精髓者,若虛心細讀《法然上人全集》,便是一個快捷的方法。

  淨土法門以善導大師之彌陀本願思想最為純正,而忠誠虔敬專一無二的傳此思想,加以純粹不雜、簡明精要、踏實穩健的開展,令人如日朗照、心開意解、歡喜信受的奉行者,即是法然上人。

  故此《法然上人全集》,是淨土教理的精華,他力行人的龜鏡;篇篇直指彌陀肝心,句句顯露救度本懷。

  是本願的骨髓,信心的腑髒,念佛的咽喉,往生的目足。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燈,六道苦海的慈航;饑者的佳肴,貧者的寶珠;歧路的指標,浪者的歸宿。

  恐懼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安心;

  空虛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滿足。

  濁世惡機:欲於今生往生,直入報土,速證佛道,不可不閱。

  末代愚人:欲於現在斷疑,徹底安心,永除恐懼,不可不讀。

  此書蘊含無盡法藏,取之不竭,讀之不厭;其味無窮,常看常新;佛恩橫流,法喜四溢。

  此書是彌陀真意,釋尊本懷,諸佛護念之書,有緣得之,宜珍重恭敬,信受奉行。

  又,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同是彌陀勢至應化,同是現生證入三昧,同是才學智慧高邁;同以淨土法門為專宗,同以彌陀本願為根源;故其淨土思想,是淨宗正脈、淨宗標准。若後之學者、善知識,或任何人,其著書立論,與此二祖相背,則棄而不依;因為此之學者、善知識等,仍是凡夫,未證三昧,智行未具,其所言論,若不全依祖師(善導、法然),則難免所謂“別解別行”,而別立新義,是故不可依循。

  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的淨宗寶典,於唐武宗滅法浩劫後,不幸大多失傳於中國,然而卻原封保存於東瀛。但,若無法然上人慧眼見真,特別依之開宗立教闡釋弘傳,則不只寶典埋沒,乏人問津,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彌陀救度;是故,法然上人之恩,不可言喻!

  淨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此解釋是原則、標准,依此釋,信解之,實踐之,列表於後:

  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於《往生禮贊》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故知: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故淨宗宗旨即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應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雲: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此文應常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上一篇:忏悔之惡口
下一篇:我的輕松戒邪YIN經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