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仁清法師:必須上香才能讀經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上香上一支?還是上三支?還有紅香和黃香,上哪種會好一點?

  答: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剛剛入佛門的人都會遇到,因為從事相上我們拿不准的話就會不敢去做,應該是非常謹慎,這是一種態度;其實這只是一種形式,對於這種事相沒有必要執著。

  上香到底是上一根還是三根?就看你的因緣,三根也行,一根也行,表法。有的地方上四根了也可以,也講得通。關於這個問題我講過,如果上一根,我們可以叫做一心一意修行佛法,也可以全心全意供養佛菩薩。如果上三根,供養佛法僧三寶。都可以,表法而已。如果說上四根,有人說三根是佛菩薩的,另一根是供護法的,也講得通。

  那天一個老太太說:“師父,我那一次一把的香,一塊點了插上了。你說有什麼罪過?”我說:“沒有罪過,說明你有錢啊。”燒了一把子香,如果我們在家上香,一根就可以了,家庭空間往往都比較小,一根就可以了。

  有的人問必須上香才能修行嗎?必須上香才能念佛、才能讀經嗎?不見得,我們供的是一瓣心香,就是一片虔誠,是通過事相上來代表的,我們的一片虔誠。如果有緣上香你不上,那份虔誠僅僅是一個借口而以。如果是沒有這種因緣和條件,你的條件不允許你上香,那不上香了也不耽誤你對佛教產生恭敬心,並且起修。

  至於上什麼香?顏色不重要,質量越好的越好,供養佛菩薩麼。記住,供養佛菩薩,我們要用最好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更快地提升我們的功德,更快地和佛菩薩那種功德相應。佛菩薩不是貪,是我們用這種形式來體現。寧可少,也要精,也要好。

  97.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問:做夢會被夢境所轉,這種情況怎樣克服?就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句話,還想請師父開示一下?

  答:先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是禅宗修行法門中的一句話。雖然這句話出自禅宗,但可以作為我們每一個宗派修行者的一種指導。“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意思是不為外境所動。

  比如我們打坐參自性。參自性就是參佛性,佛性本來就無形無相,看到任何的形象都不是佛性本身。你參自性的時候佛來了,看到了佛的形象了,那是相而已,不是性。所以對於“佛”(指的境界相)我們不去答理他、不管他,這就叫“斬”。不是拿著寶劍和他斗。龇牙咧嘴、張牙舞爪的個東西來了,我們叫他個魔。無所謂,你是你,我是我,不動念,不動心,不生恐怖,不生厭倦,這就是一種“斬”。魔來了我們也斬,怎麼斬呢?不是用劍去和他打,不是用刀去和他砍,而是不理他(相)。就是斬斷一切相,參自性。

  參自性是禅宗的說法,要講到功夫,任何法門當中都講到修行的定力。我們念阿彌陀佛修行定力,通過念阿彌陀佛提高我們自己的功夫。比如外面摸彩票的,人家摸彩票中獎了,你完全可以不生貪念,這就叫“佛來佛斬”。人家說2012年是地球末日儲備糧食吧,准備迎接地球爆炸。你也沒認為是事,你也沒害怕,這就叫“魔來魔斬”,這就叫功夫。不被外境所動,即為禅定,即為功夫,這就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含義。

  剛才你說在夢境當中,往往被夢境所轉。夢境也是一種化現。人生也是一種化現。我們凡夫是隨著業力而輪轉,諸佛菩薩應化世間是隨願力而來,乘願再來,目的是為了廣度眾生。所以我們人生也是一種幻化,夢境也是一種幻化,夢境當中的幻化雖然是虛無飄渺的,但是在夢境當中我們也會把它認為是實有的。比如在夢境當中被一條惡狗追趕,你就真的生恐懼心,並且你就是跑得很累,在夢境當中確有這種感觸,也就是說我們會被夢境所轉。那我們現在所掌握的是什麼呢?醒來以後知道是夢境了,不去執著夢的好壞,這已經是功夫了。

  現在很多人做了一個夢,“哎呀,什麼什麼意思?”好像這個夢了不得了。那天我說:“我們寺廟窮啊,發動發動大家。今天晚上,大家都回去、都做個夢,拾個金蛋蛋明天交上來,我回去建寺院。”你看那不是說夢話麼。發動大家晚上都去做個夢,干什麼呢?撿個金條啊,拾個金塊啊,大家都撿了個金塊,然後集中拿我這來,我拿回去建寺院。這不是在說夢話嗎?那叫執著。我們對於夢,只能是醒來以後不再執著,這已經是有正見了。

  當你在夢境當中不被夢境所轉,那是相當的修行功夫,可以說是潛意識的一種東西,潛意識的東西怎麼去體現它?就是長期地熏修,短時間我們是很難達到。同樣人生也是,我們被人世間那種物欲橫流的外境所轉,和被夢境所轉一樣,那就是沒有定力,沒有功夫,沒有道心,沒有用緣起法的理念來觀照我們的人生。

 

上一篇:因果不虛: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
下一篇:仁清法師:蝦皮該不該做?還有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