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0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第一行,還是接著解釋經題:

  【大智度論雲: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

  《大智度論》在佛教經典當中,是一部很重要的論典。這一部大論,在古印度梵文典籍裡面,分量相當之大,聽說有千卷之多。中國人一向喜歡簡單,就怕麻煩,所以譯經的大師為了在中國弘法,不得不將大論,也像我們現在這個情形,把它節要翻譯,並沒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譯出來,但是只有初分,就是第一分完全是詳細譯出來,後面都是取其精要摘要翻譯,已經就有一百卷之多。這部論典,是《摩诃般若 波羅蜜經》的注解。我們通常講的《大般若 經》,跟《大般若 》不一樣,《大般若 》有六百卷;這個是《摩诃般若 波羅蜜經》,一共有三十卷,是這一部經的注解。在般若 部裡面相當的重要。古德講經、注經引用《大智度論》裡面的文字很多,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

  這大論上說,「有、無」這兩種見解,也就是這兩種的看法跟想法,都是此岸。此岸也就是經上講的輪回見,是六道輪回的知見,不是佛菩薩的知見,佛菩薩的知見叫正知正見。「有、無」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說有、無,這是舉一個例子講,有、無是相對的;換句話說,凡是相對的見解都是輪回見,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人我是相對的,真妄是相對的,善惡是相對的,乃至於大小、長短都是相對的,凡是這些見解都是輪回業,也就是情識的知見。真如本性裡面一念不生,哪有對立?沒有對立。所以必須兩種執著,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兩邊,都要離開。兩邊離開,心清淨了,就是像古德講「本來無一物」,心清淨了。清淨心超越輪回,輪回就沒有了。為什麼他超越?因為輪回是從妄心建立的,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的,這樣才有輪回;心恢復到清淨,輪回就沒有了。

  【六度中,布施、捨也。若不捨,則不離此界。眾生不肯捨,無觀照正智耳。】

  菩薩修六度,六度是菩薩日常生活的守則,必須遵守的原則有六條。這六條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實在說,這六條要是把它歸納起來,只有一個布施。布施裡面有三種,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可以說是無畏布施;精進、禅定、般若 是法布施。一個布施,就把菩薩的行門全部都包括了,所以布施非常非常重要。布施真正的意思,不是叫你在寺院庵堂裡面去捨一點錢,這布施了,你要是這樣看法,完全錯了。布施是捨,是放下。譬如前面講的有無二見,你要把它捨掉。捨就是布施。如果不捨有無二見,如果不捨本經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就是凡夫,決定不能出離六道。出離六道一定要捨,一定要放下。

  菩薩修布施,也就是放下,就是捨。捨到無可捨了,連那個捨也不能要,還有捨的觀念,依舊不能出三界。捨的念頭都沒有了,也要把它捨掉,這樣子才永脫三界。此地這個界是三界,三界就是輪回。眾生為什麼不肯捨?也就是說,眾生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他沒有智慧,沒有看破。換句話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清楚、不明白;如果真的明白了,不需要佛菩薩來勸你,你自自然然就放下了。為什麼自然放下?因為一切法都是虛妄,不是真實,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不但包括身體,起心動念那個念頭,念頭我們講心,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決定不執著,這才恢復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的,它不會變,清淨心是永恆的,佛法裡面講常住真心,這才是自己本來面目。禅宗裡面參究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真心就是自己本來面目。此地講「無觀照正智」,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把世間真相看清楚。

  【般若 波羅蜜,因位名圓滿之觀慧;果位則般若 即是波羅蜜。】

  般若 跟波羅蜜,前面給諸位做過簡單的解釋。菩薩在修因的時候,還沒有成佛,都叫做因地,包括等覺菩薩都是屬於因地。般若 就是觀慧,就是《心經》上講的照見。《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實在講五蘊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是有,體是空的,相有體空,那是真正的智慧。證到究竟果位的時候,我們一般講成佛了,到成佛的時候,般若 跟波羅蜜是一個東西。般若 是智慧,波羅蜜是圓滿,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就是般若 智慧,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在出世間甚深佛法當中,假如還有二,就不能成佛。必須二也沒有了,才能成佛。

  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大師初到廣州,見到印宗法師在講經,風吹幡,風動幡動,有幾位法師爭論不休,有人說風動,有人說幡動,六祖出來說了一句話:「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法師聽到了,這個人很不尋常。以後知道他從黃梅得法,是五祖忍和尚的傳人,歡喜得不得了,向他請教。五祖當年在黃梅常常說法開示,就問他,「有沒有講到涅盤?」這是大眾們所熟悉的禅定涅盤。能大師的答覆非常好,「禅定跟涅盤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這種答覆極高明,真正說到真實之法,印宗非常的佩服。這就說明,菩薩還有二的這個念頭在,就不能夠證果,不但不能證到佛果,究竟佛果他證不到,分證佛果他都沒有辦法證得。他的境界達到最高,是天台家講的相似位;相似再往上去是分證,分證他沒有辦法,分證必須兩邊都捨棄,這才能證到分證的佛果。分證佛果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那才得佛法真實的受用。如果我們看到般若 波羅蜜是二法,自己就曉得,分證果位我們沒有法子證得。這也是舉例說。前面「有、無」二見是世間法,此地般若 波羅蜜是佛法,佛法跟世法都不能執著。世尊在本經說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要離開,不能執著。不是說不要,法我們要,但是不能執著。

  【金剛即喻此觀智】

  經題上金剛是比喻智慧。觀察世出世間、照了一切法,這種智慧。

  【最堅、最利、最明】

  這是金剛的性質。如果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最堅固就是比的信願。念佛法門成功的條件有三個,三資糧:信、願、行,我們的信跟願要堅固。行就是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能斷煩惱,就是利,利可以斷煩惱;這一句佛號能破無明,那就是明,最利、最明。念佛的功夫要綿密,大家不要害怕,今天還有同修來問我,他念佛念得功夫不得力,煩惱、妄想還是很多;一面念佛,一面煩惱、妄想、雜念都起來。這個不怕,這是很平常的現象。假如你沒有煩惱、沒有妄想,你就成佛了,你還要念佛嗎?就是因為妄想雜念多,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為什麼伏不住?你的功夫還不到家。你想想看,你的妄想、煩惱、習氣,無始劫就培養了,你念佛才念幾天,怎麼能夠伏得住?明白這個道理就好,妄想起來不要去理它,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號上,妄想就不要管它,佛號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功夫得力,妄想雜念慢慢就少了。幾時到妄想雜念沒有了,只有佛號,沒有妄念了,這叫事一心不亂,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禅定。三昧就是禅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得禅定。得禅定就是沒有妄念了,這是事一心。繼續再念,再一直念下去,念到無明破了。無明破了怎麼知道?智慧現前。破無明,般若 智慧現前,就像《心經》上說,你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完全呈現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開了智慧。不但現在的事情你明了,過去、未來都明了,這是智慧開的樣子。智慧沒有開,沒有妄想,那是得禅定,事一心不亂。從事一心再提升,就是理一心。理一心就是金剛「堅、利、明」這個明的作用現前了。

  【果位喻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身也。】

  如來的法身,法身大士就證得了。雖證得,不究竟、不圓滿,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一直要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證到究竟的果位,法身才圓滿。初住菩薩就證得一分法身,這個法身叫金剛不壞身。這是經題別題七個字,簡單介紹到此地。這個題對我們的修行,就有很大的幫助,我們記住「堅、利、明」。我們今天修淨土法門,把金剛融會在三資糧之中,這樣念佛功夫自然就得力了。

  末後「經」字,經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稱之為經。經有很多意思,這個地方只舉出最簡單的四個意思,這是通常一般所講的,就是「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同學們也許看過佛經的注解,古人的注解在經的前面都有科判,表解一樣,科判。再大部頭的經,科判都判得很細密。像我們常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部頭很大,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冊。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若 》,那個分量大,它的科判,這麼厚的本子有好幾本。我看到之後,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科判是解釋經的,從科判裡面去觀察,才能夠發現佛經不簡單。真正做到不能加一個字,也不能減一個字。加一個字,累贅,可以刪掉的;少一個字,它的科判就斷了,就連接不上,看出章法結構的嚴密,這是科學的方法。從章法結構就能夠看得出它思想的細密,條理整整齊齊,絲毫都不亂,這是貫的意思;好的文章能夠符合這個標准。像現在一般報紙雜志裡面這些文章不行,那個文字刪掉一句、刪掉一段沒關系,意思還不會錯;再添一點也沒關系,可以增減的,這就是不能符合貫的這個標准。我們讀中國的古文,古文能夠達到這個標准 。

  第二個意思是「攝」,攝是能夠攝受人心,這就比較難了。這個意思淺而言之,就是你讀了之後是欲罷不能,這就好像磁鐵一樣,它能夠吸引,它有這個力量。諸位看報紙,看一遍,我想不會再看第二遍,那就是沒有攝受的能力。好的小說,像中國古時候的四大部,《三國演義》、《水浒傳》、《西游記》、《紅樓夢》,這是中國四大名著,你看一遍,還想看第二遍;但是你看十遍、二十遍以後,不想再看了,它的攝受能力只有這麼多,就不想再看了。但是如果你讀四書五經,那個攝受的力量就強,可能從你小時候念起,胡須都白了還念不厭,愈念愈有味道。換句話說,這種能力可以攝受幾十年,讓你一生都不會厭倦;每讀一遍,有讀一遍的味道,這個力量就大,所以稱之為經。佛經攝受力量超過世間的典籍,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一部經都念不厭,這個攝受力量太強大了。佛門的典籍,任何一部經論,都有這個攝受力量。讀的遍數愈多體會愈深,我們通常講悟處。他為什麼喜歡讀?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處,充滿了法喜,他才不會厭倦,愈念愈歡喜。第三個是「常」,注解裡頭有:

  【常則三世不易】

  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曉得佛講經,距離我們現在,依照中國人的記載,老一輩的大德們,像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谛閒法師,他們都采用中國古代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二十二年,外國人講是二千五百多年,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相差幾乎有六百年之多,實在講現在無法考訂,除非讓釋迦牟尼佛再來,向他請教,否則的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找到證據,誰也不能夠否定誰。這些爭論我們都把它捨棄掉,沒有關系,時間是假的,空間也不是真實的,何必去計較?佛法重在行門,自己真正心清淨了,真正開悟了,那才重要,其他的東西不重要。三千年前講的這些道理,現在還可以用,三千年前講的方法現在也適用,這就是三世不易。我們世間有許多典籍就沒有辦法超越時空,現在有用,過幾年就被淘汰,就沒用了。佛的典籍、教訓永恆不變,萬古常新。

  【法則十界同遵】

  「法」是講修行的方法,破迷開悟的方法,修行證果的方法。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裡面包括佛法界,佛還需要嗎?佛要!因為佛裡面,有很多不同種類的佛,我們要搞清楚。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還要修行,圓教的佛才是究竟圓滿。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同遵,那就是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要遵守這個方法,遵守這個原則,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這樣才稱之為經,經具足這四個意思。

  「又有徑義」,徑是路,經是「修行成佛的路徑」。「經」有道路的意思,是成佛之道,我們要循著這個道路,才能夠超凡入聖。「經」還有鏡的意思,就是照臉的那個鏡子,有這個意思。讀經,要以經典的道理,經典裡面所講的標准,跟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對照對照。用經典照照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清淨不清淨?善良不善良?經典是一個標准。經題的意思就講到此地。合起來說,這個經題:像金剛一樣堅固、鋒利、光明的究竟圓滿的般若 智慧,這是合起來說。佛說這部經,希望我們都能夠因世尊所說的金剛般若 ,開啟我們自性金剛般若 的智慧。我們這一生一定過得非常的幸福美滿,而且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三界六道。往後決定是往成佛之道邁進,以至於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佛說這部經的意義。

  底下一段「顯體」,體是性質,也是世尊說經的理論依據。佛給我們講這個經,他依什麼說的?我們今天講「憑什麼講的」,得有個憑據,如果沒有依據,怎麼能夠取信於人?叫這麼多人相信,叫這麼多人接受?一定要有理論的根據,說明佛講的這些道理、這些方法,從哪個地方生出來的,這就叫做體。顯是顯示、顯明,讓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佛講的理論與方法就信得過,能夠相信他。

  【一切大乘經,皆以諸法實相為體。佛四十九年所說,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這就是佛講經的根據。佛是憑什麼講的,根據什麼講的?根據事實真相。這個沒話說了,這是事實真相。不是他憑空理想,完全是事實,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佛法裡面稱作諸法實相;諸法就是宇宙人生一切法,實是真實,真實相。這是說明佛經為什麼值得我們相信,為什麼值得我們采取、接納它,他所講的都是事實真相。而宇宙人生這四個字,我們要特別認識清楚。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不是跟我們沒有關系,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換句話說,世尊所說一切經,無非就是說明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諸位想想,還有什麼比這個對我們自己本身更親切,沒有了,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如果對自己,對自己生活環境真相不明白,這就叫迷,迷就叫做凡夫。如果對於自己,對於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清楚明白,這個人就叫覺;覺就叫做佛,叫做菩薩。可見得佛菩薩與凡夫,只是對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真相,迷悟的名稱不同而已,除此之外,哪有凡聖的差別?所以凡聖也是二法,也不能執著。凡聖這個名詞的來源,就是對這個事實真相迷悟而說的,離開迷悟,確實沒有凡聖這個名詞。

  【智者大師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經體。】

  古時候天台宗的祖師,智者,他有《金剛經》的注解,他在注解裡面,在顯體這一部分,他是取本經的經文,取經文的一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取這一句做為本經的經體,就是世尊說法的依據。這個說得也很好,意思也很好。

  【江味農居士以生實相為體】

  我們要注意「生」字,生是什麼?生起。我們原來迷,現在又覺悟了。其實,生實相就是前面所說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尊是依這個而說的。底下解釋實相:

  【實相即是非相】

  實相這兩個字很難體會,難在哪裡?難在我們凡夫總是離不開分別執著。心有分別執著,距離實相遠之遠矣。這是般若 最難懂的地方。佛說一個實相,我們就緊緊抓住一個實相,執著這個實相,那就錯了。清淨心裡哪有這個東西?但是佛要是不用這些假名詞的話,那怎麼說法?為了說法表達意見方便起見,不能不假設很多名詞,但是你要從假設名詞裡體會真實義。我們這開經偈裡頭,大家剛才念的,「願解如來真實義」。要解如來真實義,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錯了。所以世尊在此地不能不說「實相即是非相」,這個意思是叫你不要執著。

  【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雙亦、雙非。】

  這是佛經裡面常講的四句,這是根本的四句,我們起心動念,一定落在這四句裡頭。不是落在有裡面,就是落在空裡頭,要不然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總離不開這四句,這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四句百非,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這樣產生的。佛告訴我們,這些觀念統統要捨掉,「非」就是捨的意思,都不能夠執著。

  【非亦不立】

  統統都非了,統統都沒有了,你再執著這個非,那又糟糕了,又錯了。非也沒有,非相也沒有。

  【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真實如是。無以名之,強名實相耳。】

  很勉強的建立一個名詞,叫實相。真實狀況裡是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然後你就能夠看到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相有體空。我們見不到真相,為什麼?我們把相有跟體空分作兩樁事情,相是相,體是體,不知道這兩個是一樁事情,這是我們沒有法子開悟,沒有法子懂得佛說的真實義。幾時我們這種妄想雜念沒有了,就是這四句真的離開,真的沒有了,才曉得體、相、作用是一不是二,是一個整體。說體、相、用是一個整體,這裡面真正的意思,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你才見到真相。我們難!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怎麼是一體?你跟人家說一體,他說這是胡說八道,沒有辦法了解,都是把假相當作真實。

  所以佛的大經、深經很難體會。深經一定要用清淨心、平等心,你才能體會得到。《無量壽經》經題上教給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清淨、平等、覺。清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什麼東西染污?七情五欲,情跟愛是染。怎樣平等?沒有分別就平等。一有分別,怎麼會平等?由此可知,要離妄想,要離執著,才真正能達到清淨平等,那個心是覺悟的心。如果不清淨、不平等,那個心是迷心,不是覺心。我們學佛學什麼?學佛就是要覺悟。我們修什麼?就是要修清淨、平等。在不清淨裡面修清淨,在不平等裡面修平等。清淨、平等心現前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這才見道。我們學佛是學這個,不是學別的。實相如是,沒有辦法稱呼它,不得已給它起個名字,叫實相。我們再翻開底下一頁:

  「離」是離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的。離,給諸位說,不是離開,意思不可以錯會,離是不取的意思,「不取」就是不執著。心裡面不要執著,事上不能離開,事上離開,你就錯了!事上要是離開,你就落空;心裡面執著,你就著有。心裡面不執著,事上努力認真去做,這樣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不取;也就是本經在最後,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兩句一偈,這是談論到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如果我們用最粗淺的話來說明,不取於相是不受外境的誘惑。我們知道現在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不要說在家同修難成就,出家人一樣,也不能成就,原因是什麼?受不了五欲六塵的誘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起貪、瞋、癡、慢,外面一引誘,裡面就動心了,這怎麼能成功?你要想成功,說老實話,外面不被誘惑,裡面能做到不動心,這樣才能成功,這叫真功夫。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功夫都得力,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亂,參禅可以明心見性,學教可以大開圓解,關鍵就在這裡,你還會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

  所以,這樣深的經典,這樣重要的經典,釋迦牟尼佛發起這個經,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平常生活當中發起,意思在此地。佛達到究竟圓滿的果位,每天還出去托缽,不受世間榮華富貴的誘惑,他真能放得下,不受誘惑,內心確實如如不動,所以世尊表現給我們看。學道,無論是在家、出家,要想道業成就,要記住世尊兩句名言,第一個是「以苦為師」,你要能吃苦,能吃苦就不會被外面誘惑;「以戒為師」,我能守規矩、我守本分。一個人能夠守規矩、守本分,喜歡吃苦,這個人就有成就的本錢,有這一生修行成功的資格。不肯吃苦,不肯守法,你修得再好,說老實話,決定出不了輪回。

  從前出家人、修道人沒有財產,住的道場十方常住,不是個人私有的,真的是貧僧;現在出家人不一樣,現在是富僧。從前出家人修行都能了生死、出三界;現在出家人,佛門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現在出家人將來到哪裡去往生?到地獄,你說多可怕!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心。現在出家人怎麼說是富僧?供養多。從前出家人沒人供養,一般信徒供養是供養常住,而不供養個人。個人縱然得到供養,都交給常住,所以沒有私財,沒有積蓄。現在出家人都有私財,都有積蓄,還有不少比在家人富有多了,這個我們要曉得。貪圖這些,這個東西增長貪心,不是好事情。財富增長貪心,沒有的時候,沒有貪心,心還在道,老實念佛想往生。錢多了,多了還想多,貪心愈來愈重,這放不下。現在出家人,不接受人供養也不如法。怎麼辦?這裡接受來,那個地方就布施,輾轉出去,這就沒事了。不可以積蓄,積蓄要知道,果報在三惡道。人生光陰很短很短,實實在在講這不值得,要是墮落在三惡道,那個時間可長,虧就吃大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心,要記住佛的教訓: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在家修行成就,說老實話還是這兩句話。在家人富有的很多,你如果看看居士傳,《大藏經》裡居士傳,在家修行成就的,不少是大富長者,自己的生活還是很簡單、很樸素。他有福報,他有財富,他那個財富布施給大眾,讓社會大眾共享,他不自己享,他讓大家共享。那個福報是愈來愈大,福報愈大,社會大眾享他的福的人愈多,他跟大眾廣結法緣,這叫真正有智慧。古今中外這些例子,我們看到很多很多,所以佛這兩句話不僅是出家人要遵守,在家人要成就還是這個原則。換句話說,沒有兩套標准,標准只有一套,沒有兩套,這是講你要想真的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遵守。

  【無以名之,強名曰生。】

  生實相,也沒有辦法,說不出,沒法子說,不得已給它起個名字:生實相。

  【文字诠此實相】

  文字跟言語都是工具,是世尊教化眾生的工具。

  【觀照,觀此實相。】

  言語、文字全是說明而已,用言語、用文字把事實真相說明。你要得受用,你要得好處,要用觀照、觀察。照是用智慧觀察,不是用情識。你用智慧,你仔細去觀察,你逐漸逐漸才了解事實真相。

  【實相般若 ,則圓滿顯現,到彼岸矣。】

  這個觀察,我們剛才講,要用智慧,不能用情識。情識跟智慧從哪裡分別?有分別、有念頭的就是情識;沒有分別、不動念的就是智慧,諸位去體會這個意思。觀照要用什麼?要用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觀察一切法就是觀照。如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不是觀照,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決定不能了解佛的真實義。縱然你會說,說得天花亂墜;你會寫,你的著作等身,全是凡夫知見,全是輪回心。用輪回心、用凡夫知見來解釋佛法,佛法也變成世間法,就不是佛法,這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要行不在說。如果心地真的清淨,一個妄念都沒有了,真的做到清淨、平等,給諸位說,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都是!心不清淨,《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你才不至於學錯了佛,學佛學一輩子,原來學的全是世間法。由此我們也能體會到,金剛般若 的重要性。金剛般若 在今天,對我們真的是當頭一棒,把我們打醒,不可以再錯用了功,那就叫真可惜!可惜我們的光陰,可惜我們的精力。

  【本經之文字般若 、觀照般若 喻如金剛者。】

  這是把金剛堅、利、明,比喻本經的文字、本經教人觀照的方法。

  【以其能離一切諸相】

  這是《金剛經》修行重要的原則。離一切相,離就是不取、不執著,不但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

  【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

  我們的實相般若 不能現前,實相般若 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來的。為什麼本來具足的實相般若 ,現在沒有了呢?就是因為你有我見、你有煩惱。實相般若 像太陽一樣,我見、煩惱像雲彩,下雨天雲彩把太陽遮住,不能現前,金剛般若 能把烏雲化解,使太陽光明又出現,這是生實相。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確確實實能夠除我見、能斷煩惱。煩惱習氣重的人,對這個經典所說的理論與方法,應當特別留意。佛是依這個事實為我們說這部經,我們了解佛說經的根據,我們可以信得過,道理、方法、境界,我們都可以不懷疑了。

  顯體的目的,無非是建立我們堅定的信心。信為入道之門,我們對它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世出世間求學、修道成功與否,關鍵在老師。你要找到一個好的老師來教導你,這個老師不但是有修有證,他自己要真修,他才有體會;而且要跟自己有緣。沒有緣,再好的老師,對你也起不了作用。什麼緣?你對他很尊敬,這是最重要的緣。因為你尊敬他,他講的話你就聽,你就照做。如果對這個老師沒有恭敬心,老師教導,耳邊風,聽不進去,也不照做,那就一點用處都沒有。跟老師的緣在此地,就是你心目當中最仰慕的、最尊敬的,你跟這個人學決定有成就。這都是講信心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

  下面這一段講「明宗」,宗是宗旨,是修行的綱領。我們對於經典的理論、出處明白了,我們信心有了,有了信心之後,他為什麼不講「解」?信解行證,他為什麼不講解,就講行?這說明「行」重要。佛法自始至終著重在行,你要真去干;縱然不解,你肯行,你能成功。解得再透徹,你不肯干,還是等於零,還是不能成功。在前面總綱領裡面,他不講解,他講行,道理在此地。而在事實上,我們也能夠觀察到,自古至今有很多沒有聽過經的,沒有讀過經的,完全不解,老師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真的他證得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往生的時候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他也不生病,很多很多!證明行比解重要。

  解是為什麼人說?為信心不堅固的人說的,半信半疑,這給你詳細講解,建立信心;真的完全相信,懂不懂不要緊,念到心清淨自然就懂,自然就開悟,何必要費那麼多口舌?由此可知,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哪些人?就是為那些信心不堅固的,慈悲到了極處!上智之人,特別聰明智慧的,佛一說他就懂,不要講廢話,他就明了,就開悟,這種人好度。第二個是下愚,他不需要懂,講那麼多我不懂,我不要聽,我老實念就好,他也成功。這兩種人好度,最難度的是當中半吊子,說上不上,說下不下,所以佛為這些人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就是當中這一截,不是最上也不是最下。最上最下都不來聽經,他們功夫正得力,他們不來,凡是來聽經都是當中這一截人,最難度的。這就說明他為什麼不用解,他用明宗,講修行。

  【宗者修也】

  修是修正、是修理。諸位要明了這個字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有了錯誤,才要修正,才要修理。什麼地方錯誤?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錯了、想法錯了、說法錯了、做法錯了,惹出許許多多的麻煩。這個麻煩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從錯誤當中產生的假相,都不是真實的。相雖然是假的,我們受苦可不假,就好像晚上睡覺作夢,我們知道作夢是假的,但是你在夢裡面受苦受樂,那個不假。你作惡,做個惡夢嚇得一身冷汗,那個不假;夢是假的,嚇得一身冷汗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在六道裡頭受苦是真的,因此修正就有必要。修行,行是行為。行為包括剛才所說的,見解、思想是心理的行為,我們講意業,心理的行為;口是言語,身是造作,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在哪裡修?要在起心動念的時候。一個念頭起了,馬上就要省察,我這個念頭是是、是非、是善、是惡?你要能很清楚。是惡的、不善的,馬上就息掉。所以從起心動念處,修正自己的行為,這叫修行。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修行一定要剃頭發,一定要吃長齋,一定每天敲木魚念經,那才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樣子,表演給人看的,真正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

  【經義之主體雖顯】

  前面一段顯體。

  【非修莫證】

  前面講的實相般若 ,你要不是真修,事實真相你還是見不到。你今天讀經、聽講,聽說有這麼回事情,自己沒見到,那個不管用;聽說不管用,一定要自己親自證得,你才能得受用。

  【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

  經要讀得熟,為什麼要熟讀?世尊在經典講這些道理、方法,我們要牢牢記住,時時刻刻不忘記,這是我們修行的標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跟佛在經上講的相應不相應?跟佛講的一樣,我們很歡喜,我們的知見、解行正確。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你要記住,我們錯了,佛沒錯。佛教給我們要生清淨心,要生平等心,要生慈悲心,有人說「不行,這什麼事都不能辦了」,到底是你錯,還是佛錯?什麼事都不能辦,那不是佛錯了?說實在話,佛沒錯,你錯了。你今天認為辦事情要狠心、要辣手,你的事情才能辦成功,殊不知佛辦事情比你高明多了,你今天辦事辦成功了,你的屬下對你,害怕你,心裡並不服;佛菩薩辦事叫人心服口服,甘心情願替他做,豈不比你高明多了,你哪裡比得上佛!本經須菩提尊者說過,「深解義趣」,你對於佛的經典,解得淺不行,要深解。深解之後你才曉得如何運用在生活上,如何用在你的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才是高明,高人一等。一定要深解義趣,如教修行。所以,佛法是以修行為主。

  【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

  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修行以什麼為主?以明心見性為主,這個非常重要。但是你要明心見性,你一定要修清淨心。禅家是用禅定的方法,使心恢復到清淨,到相當深度的禅定,這才能開悟。《楞嚴經》上說得很好,「淨極光通達」,心淨,淨到極處就放光明,那個心起作用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的性德完全恢復了,禅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我們修學主要的目的。心性顯露了,不但智慧透出來,給諸位說,福報也現前了。福報雖然現前,佛菩薩不受。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成佛了,佛的福報圓滿的,他不享受,他每天還出去托缽,還出去當他的苦行僧,不受。這個不受是大慈大悲,做一個修行的榜樣給大家看,要這樣才能夠明心見性,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如果諸佛菩薩在果地上,福報現前他都享受了,他是可以享受,但不能教化眾生。眾生一看佛菩薩,你們都享福,你叫我們修苦行,誰相信?都不相信了。佛叫我們修苦行,他要先修苦行,給我們做個樣子,我們才會心服口服。我們吃苦,以為真的吃苦;佛修苦行,佛苦不苦?沒有。為什麼?佛的心清淨,佛的心平等。還有苦樂就不清淨、不平等。佛在苦中沒有苦受,佛在樂中沒有樂受,他的心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清淨的;不像我們凡夫心,真的有苦有樂,他沒有,那才叫真樂。離苦得樂,這個苦裡面包含我們所講的苦樂,樂還是苦。苦樂兩邊都離開叫真樂。所以,離苦得樂的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的樂還是苦,還是有問題的。

  【不重經教,謂之宗下。】

  佛法教學大分是宗門、教下,宗是禅宗,禅宗不著重文字,不著重經教,它著重悟心,著重在這個。

  【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

  禅宗接引的對象是什麼人?剛才說過,上智、下愚都會有成就,像我們這些人參禅不會有成就的,不夠資格。我們這些人要從教下,要從經典來研究、來探討,然後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我們走這條路,這叫教下。

  【此佛家自稱宗教也】

  我們佛門自己稱宗教,諸位一定要曉得,跟社會上一般人講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佛家講的宗是禅宗,佛家講的教,禅宗以外的派別都叫做教。在中國總共有十個宗派,除了禅宗之外,其余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所以佛家稱宗教是這個意思,跟社會上一般講宗教的意思完全不一樣,這是我們學佛必須要辨別清楚的。現在學佛很難有成就,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佛教變成宗教了,而以宗教徒對於宗教的狂熱這種心情來學佛,佛教變成宗教。宗教當中,如果你心很清淨、很善良,來生的果報是人天福報。換句話說,佛法真正修學的目的,與你毫不相干,你的路全走錯了,你把它當作宗教來看待,當作宗教來修學,這就錯了。不但禅宗是以悟心性為主,教下也是這個目的,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標決定是一致的。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還是這個方向,還是這個目標。古德說得很清楚、很明顯,「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們業障重,煩惱、習氣重,參禅不開悟,研教也不能開悟,這才沒有法子,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見到阿彌陀佛就開悟了。阿彌陀佛了不起,他有大智慧,有巧妙的方法,我們跟他學很容易開悟。修淨土,實在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介紹一個最高明的老師,你去找他准沒錯,是這麼個道理。生到西方淨土,永脫輪回,不再搞生死。了生死、脫輪回,一往生西方,這個目的就達到了。

  【智者大師,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為本經之宗。】

  智者大師解釋《金剛經》,都是取《金剛經》的經文、經義,做為綱領為我們介紹。修行的方法,以實相的智慧,真實智慧,「修無相之檀」,檀是布施。什麼叫無相之檀?不著相。不著相就是真實的智慧。布施,布施完了之後,心裡面痕跡都不落,這才叫無相之檀。不像現在人,現在人修布施,名字都要刻上去,永遠不要忘記。建道場,他布施一個柱子,那個柱子也寫上某某人捐獻的,著相。所以要記住,要離相布施,那才是智慧。著相的布施是感情、情識,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其實你要是把《金剛經》參透,你就了解,那全都錯了,所得的果報很小,三界之內有漏的福報而已。如果是無相的布施,那個福德不可稱量!縱然修小福,得大福德。為什麼會得大福德?隨他這個心量,盡虛空遍法界,那個福報多大!著相的福有界限,所以你修大福報得的是小福。如果能夠離一切相,小福得的是大福,修小得大,這是世尊在本經裡面說得很多,也說得很詳細。這是本經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綱領。

  【江注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

  江味農居士所說的話,跟智者大師沒有兩樣。江居士是近代人,所以說的言語淺顯,文字淺顯,我們看很容易看出來。智者大師是古人,用的文字比較深,是一個意思。要離一切相,不著有;修一切善,不著空;空有二邊都不著,這就符合本經世尊教導的精神。接著看底下一條:

  【本經修宗,在「無住」二字。全經觀門、行門,盡在其中。】

  當年六祖惠能大師聽忍和尚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了了,我們俗話講他開悟了。這一悟就一切都悟了,所以底下的經不要講了,完全通達。不但《金剛經》通達,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通達。不但佛法通達,這個世間一切法也通達了,沒有一樣不通達,這才叫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於是後人認為《金剛經》就是這兩句話最重要,其實不然,諸位要知道,個人的機緣不一樣,六祖惠能在這兩句開悟,我們在這兩句依舊沒有開悟。其實《金剛經》上每一字、每一句,都能叫人徹底覺悟,各個人的機緣不相同。但是「無住生心」,也的確是《金剛經》很重要的修學綱領,這倒不是假的。無住就是不執著,一切法都不執著,世間法、出世間法,空有二邊統統不執著。惠能大師的根性,實在講,就與常人不相同,他初見五祖的時候,五祖問他:「你來,想求什麼?你到佛門裡面來拜佛,你想求什麼?」他求的跟我們求的就不一樣。你們諸位每天燒香拜佛求什麼?求發財、求升官、求保佑健康長壽,保平安,求這些。他不一樣,他答覆他是來作佛的,這個口氣了不起!他到佛門是要來作佛的。我還沒有看到第二個,入佛門來拜佛是想來作佛的,還沒有聽說過。我讀《無量壽經》,我對於法藏比丘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比六祖高明。六祖只說作佛,法藏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佛問他,他不但要作佛,而且要超過諸佛。六祖是作佛,還沒敢說超過諸佛。阿彌陀佛在因地不同凡響,他要作佛,超過諸佛。所以看這個人的心願,不一樣。你看他改正神秀法師的那首偈子,與《金剛經》修行的方法就相應。神秀要時時勤拂拭,他老人家本來無一物,無住就是本來無一物,你看那個心多干淨。

  「觀門、行門」這兩句,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認識它。觀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這叫觀門;你是怎麼看法、怎麼想法。行門就是生活,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換句話說,你是怎樣過日子,你怎樣生活,那叫行門。凡夫的生活過的是苦海裡面的生活,諸佛菩薩的生活是過的圓滿智慧的生活。我們如何脫離苦海,過佛菩薩高度智慧的生活,這叫行門。觀門、行門,修學的精華、修學的綱領,都在這部經當中。而這部經,愈往後面愈精彩,愈往後面愈明顯。前面所講的半吞半吐,後面完全說出來了,《金剛經》的味道很濃!換句話說,《金剛經》也很難講,要是把後面意思說出來,固然現在聽起來好聽,到後頭沒得講了。我們必須在前半部半暗半明,透點消息,到後面才有得講,否則到後頭沒得講。不過我們後面重要的意思在前面還是要提出來講,什麼原因?我們道場聽眾,不是學校學生上課,有今天來了,後面他沒有機會來聽,要是聽不到精彩的東西,豈不是可惜,豈不是辜負他們嗎?這是顧全到現場同修們當下的利益,我們也就顧不了許多。所以有先來後到的,有現在能夠聽,後面可能沒有機會來;有的人前面聽不到,後面才來,這種現象在佛門講經是非常普遍,必須統統能夠顧及到。這是觀門跟行門,很要緊。

  【大智度論雲:般若 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

  離一切法是無住,即一切法是生心,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我們把它看成兩個,那就又看錯了。無住跟生心是一樁事情,是同時的,沒有先後,沒有次第。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生什麼心?生自度度他之心。雖生心,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住,住不得,一住就錯了,一住就迷了。住,簡單講就是著相、執著,一有執著就錯了。一有執著,心就不清淨,心裡頭有一物了,不是能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你有了一物,有一物就錯了。所以,無住跟生心是一樁事情。明白這個原理,然後你就能夠體會到空有是一樁事情,真妄是一樁事情,善惡是一樁事情,是非是一樁事情,人我是一樁事情,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自體。你要能夠領悟到這一層,契入到這個境界,那就恭喜你,你證得清淨法身了,你不是凡夫,你已經是法身大士。世尊講經說法真正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契入這個境界,證得這個境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01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03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