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劉素雲:無量壽經25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量壽經 (第25集)

  劉素雲老師 復講於2018年04月16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八品經文:

  【積功累德第八】

  前面兩品經文,第六品和第七品主要是介紹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大願。發願之後,一定要行。如果沒有行,那是空願。願必有行,行必依願。這樣功才能積得厚,德才能累得高,因緣就會圓滿。這是我們修學的必經的一個程序。

  這一品經文,主要是介紹阿彌陀佛的妙行。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先看幾個詞語:

  “弘誓願”:在這裡是指四十八大願。

  “真實慧”是與真如實相相應的智慧叫“真實慧”。

  “一向專志”是心志專一,一往直前。

  “妙土”:什麼叫“妙土”呢?是精美絕倫的修習生活環境,在這裡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

  “開廓”:開廓的意思是空曠、開闊、廣大,無邊無際的意思。

  “超勝獨妙”:在這裡面,“超勝獨妙”主要是指五乘齊入報土。這個可能我們很少聽說過。

  “五乘”是代表什麼呢?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是指這五乘齊入報土,所以稱為“超勝”。只有極樂世界,五乘大眾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稱為“獨妙”。

  “常然”是永遠不會衰退改變,自然永恆叫“常然”。

  這一段經文是說,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之後,又回到了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面前。法藏是用了五劫的時間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世間自在王佛住世時,人壽是四十二劫。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建立成就時,世間自在王佛還在住世。因此法藏比丘回到了老師的面前,在佛講經說法的大法會中,在諸天大眾之中,詳細地向大家報告他的成就。四十八願和前面的偈頌就是他報告的成就。

  我們看這一句:〖發斯弘誓願〗

  這就是指四十八願,由願生起無量無邊殊勝的妙行。這就是世尊在這一品經文裡要向我們介紹的,法藏比丘殊勝的妙行。

  我們看看,這個殊勝的妙行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

  〖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三句經文,是阿彌陀佛殊勝妙行的依據。

  從“真實慧”生起來的身、語、意三業,稱為淨業。這一句是真實的依靠,是真實的根本,我們必須牢牢記住這三句經文。

  “慧”是從哪裡來的?慧是從定來的。

  從本經經題上我們可以看出,覺就是慧,沒有慧怎麼能覺呢?覺從哪裡來?覺從清淨心、平等心來的。我們凡夫處世、待人、接物,不平等、不清淨,所以我們沒有智慧。菩薩妙行決定沒有我們的份,因為我們的行不是妙行。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清淨心、沒有平等心,所以我們的行就不是妙行。

  凡夫最大的毛病是什麼?是看這個不是,看那個人也不如法,把自己的清淨、平等全盤地破壞了。

  為什麼我經常告訴大家,一定要修清淨心、平等心。因為如果你失去了清淨心、平等心,你就把自己的功完全破壞掉了。不要說一生不能成就,就是生生世世都難以成就。

  大家能不能聽出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你把自己的清淨、平等全盤破壞掉了,不但你這一生不能成就,就是說你生生世世都難以成就。

  凡是以為自己是別人不是,都是自己的罪根。只要你這個罪根在,所有的一切罪業就從這個根兒發出來。所以你不斷這個根,那你造的罪業就無邊無際。我們自己還不知道,因為什麼?我們是迷惑顛倒,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過,不知道自己的過失。

  知道自己過失的人,他是覺悟的;不知道自己過失的人,他是迷惑的。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過失改過來,是謂真修,真正的修行。不知道自己過失的人,你說他還修什麼?他沒得修。

  所以這清淨心、平等心,對我們每一個修行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頭兩句話我們是太熟悉不過了,後兩句話我們有很多同修也知道。這個“自非卻相左”的“左”是什麼?“左”就是往下墮落。在中國古代,右是代表上升,左是表示下降。“自非卻相左”,是誰下降呢?是你下降,不是別人下降。

  見到別人的非,自己就往下墮落,是因為自己的心不清淨、不平等,自以為是,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往往我們平時還不太注意這個事,以為說別人點是非是小事。不是小事,真的是大事。

  “真實慧”是清淨、平等、覺裡生出來的。

  我們要想像佛一樣“住真實慧”,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修自己這顆清淨心。

  我們看看“勇猛精進”這一句。

  “進”是進步,“精”是精純不雜。

  怎麼樣來鑒定你是不是“勇猛精進”了?

  有這麼幾句話:

  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覺悟,這就是進步。

  “勇猛精進”怎麼修?念佛法門妙絕了!是真正的殊勝妙行。如果這一句佛號你能夠念念相繼,就是“勇猛精進”之相,你那個相就是“勇猛精進”。

  經典是幫助你建立信心,讓你真正明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假如說,你真正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的信心完完全全建立起來了,怎麼辦?經可以不必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圓滿成就。

  後面這兩句話,大家聽沒聽懂?當你明了了一切事物的真相,你的信心真真正正地建立起來了,經可以不必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圓滿成就。

  眾生的根性不同,不可以一概而論,“一概”全是錯誤的。根性不同,因緣不同。這個根性是與他過去生中的習氣,和生生世世的修學有關系的。比如,有人一句佛號就能往生,有人專持往生咒往生,有人念經往生,有人看經往生。可能大家沒聽說過,看經還能往生嗎?因為人的根性不同嘛。前面說的,所以你不要看人家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行。

  老法師講經過程當中曾經給我們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香港有一位居士,歐陽居士,這個老人家就是看經往生的。他不是聽經也不是讀經,他是看經往生的。

  有人說,看經怎麼能往生呢?這是有理論依據的。大家知道吧,《楞嚴經》裡有這樣的話,“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三句話就是理論根據。因為這個老人家他心裡憶佛、想佛,他的所思所想是佛的本願功德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他就成就了。這一點也不奇怪。

  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根性不同。我們是凡夫,沒有能力觀機。但老法師慈悲,記住,老法師告訴我們一個基本原則:不管你學哪一個法門,心清淨就能往生。

  這句話很重要,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心清淨就能往生。

  曾經有人這樣問老法師:我讀了很多年《金剛經》,我能往生嗎?老法師告訴他,能往生。老法師說這話是有依據的。大家都知道,《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經文的末後有一段是一心三輩往生。這個一心三輩往生,就是針對那些不是專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說的。

  我現在給大家舉這兩種人的例子。

  一種人是專修淨土念佛法門的,每天經也不少讀、佛也不少念,但是有一條:心不清淨、不平等。他是專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但是因為他心不清淨、不平等,這樣的人不能往生。

  第二種人,他沒有專修淨土念佛法門,他是讀別的大乘經典,修別的法門,但是他心清淨、心平等,這樣的人一定能往生。

  所以,不能以是不是修淨土念佛法門而論,要看他的心是不是清淨。

  現在我們同修們對照一下自己,你是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你修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四十年都有,你現在的心清沒清淨?如果你現在的心清淨了,你決定可以往生;如果你現在的心還是不清淨的、不平等的,你不能往生。這個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所以說,念佛法門,它的廣大、它的殊勝,我們能不能從這裡能夠略知一二。不只限於專修淨土,修別的法門只要心清淨也能成就。當然如果你專修淨土念佛法門,那當然更好。雖然是修別的法門,只要修到心地清淨,心淨則土淨,一念回向就相應。而專修淨土的人,心不清淨,最後仍不能往生。

  我剛才重點說的是這個意思,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視。

  如果說,你以為自己修的這個法門就對,別人修的就錯的。結果是什麼呢?別人修成就了,去作佛、去作菩薩了。你呢?自己墮三途,受惡報去了。所以說這個愚癡的厲害,非常可怕。我們有時候吃虧就吃虧在愚癡上,就認為自己這個對。我這次說完了以後,你還謗不謗人家的法門?你只要謗別人的法門,你今生成就沒有希望。這個大事你能不能引起足夠的認識?你見到人家修別的法門,你就說你那個不對我這個對,去跟人家辯,去批人家,最後把你自己批到三惡道去了。

  下面,我們看看“勇猛精進”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不要錯解其義。

  對於我們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人來說,我們就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

  修學其他法門的,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是不可以的。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不可以因為堅持我這個法門,就去排斥別人的法門。如果你有分別法門高下的念頭,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不覺。不覺是什麼?不覺就是迷,這與《無量壽經》的宗旨完全違背,這就錯了。這些細微之處,往往都是念佛人犯錯而不自知,但是後面麻煩大了。

  因此,經文裡曰“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話說得真實,說得非常有道理。起心動念就是分別、執著,就是不清淨,就是不平等,你說怎麼能不是罪?!所以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統統都是罪,又怎麼能不是業?!所以,這些,我們務必要記住。  


  在這裡,我告訴大家,給“精進”下一個准確的定義是什麼?

  “精進”是心地清淨,心地平等,覺而不迷,這就叫精進。要正確理解這個詞的意義。

  說到“勇猛精進”,大家可能想,那其他的菩薩、聲聞也好,緣覺也好,他們也都有啊。為什麼顯露不出殊勝來?為什麼阿彌陀佛這個“精進”就殊勝呢?區別在哪?

  區別在經裡,阿彌陀佛有一句話,,不要忘了——“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其他的菩薩也好,聲聞也好,緣覺也好,他們為什麼顯露不出來“勇猛精進”的殊勝?就差這一句:他們沒有“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阿彌陀佛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其他菩薩,比如說二乘菩薩的勇猛精進,他未必是“專志莊嚴妙土”,唯獨阿彌陀佛是這樣做的。所以說,西方極樂世界之所以殊勝,就是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念。這個非常非常重要。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念,他是一心一意就是莊嚴淨土。

  以上說的是阿彌陀佛的妙行,他的修因。

  接著看下面四句,是講的果報。

  莊嚴妙土,你妙行能有什麼樣的果報呢?大家對這個都很關心吧?所以說,這個佛國,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經過千億歲的精進,看看這時間,可老長老長啊。經過千億歲的精進,觀察、考察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然後取其長,捨其短,利用五劫的時間,建立了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最殊勝的修學的場所。你說,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德有多大?

  我們下面說說,他得到了什麼樣的果報。這個果報,我經過學習,我總結了這麼幾條,也是這經文裡所說的。

  果報之一,是〖開廓廣大〗。

  這是經文的原話,西方極樂世界之大,大到我們無法想像。

  我記得是去年吧,同修們在一起聊天,說了一句,阿彌陀佛呀,無比高大。因為我說那個念佛人,他說看到阿彌陀佛了,他不認識,他說就是有一尊金佛無限高大。有同修就說,那阿彌陀佛究竟能高大到什麼程度?我告訴大家,我說那個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我就打個比方吧,很不貼切的一個比方,有人曾經說過,阿彌陀佛的一只眼睛就是整個地球那麼大。你想想,這已經很不貼切了,那再大我們都想像不出來了。你想,阿彌陀佛的一只眼晴就像一個整個地球那麼大,你說阿彌陀佛有多麼大?西方極樂世界有多麼大?真的是無法想像。這是第一個果報,他的國土開廓廣大。

  果報之二:〖超勝獨妙〗。

  這句話特別重要。“超勝獨妙”就是超越諸佛國土,沒有別的國土能夠比得過西方極樂世界。

  它殊勝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同修們說,那究竟它殊勝在什麼地方?你得有個比較啊。那咱們下面就講,就在“超勝獨妙”這個果報裡說這麼幾條,大家聽聽,它是不是超勝、是不是獨妙。

  超勝之一,是法、報、應三身,三身一體,一體三身。

  在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它的一個殊勝之處、超勝之處。三身一體,一體三身,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一體。這個是他方世界見不到的。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我們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也見不到他的法身。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三身都可以見得到,所以說是三身一體,一體三身。這是“超勝”之一。

  超勝之二,阿彌陀佛的光明、壽量,超過諸佛。

  大家想,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量壽,其他任何佛國土沒有這個。所以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壽量超過諸佛。這個光明、壽量不是指法身說的,因為法身不生不滅嘛,當然是無量壽,這是一切諸佛平等的,阿彌陀佛也不例外。這個光明、壽量也不是指報身說的,因為報身大家都知道,是有始無終,也是無量壽,也一樣是諸佛平等的。這裡的光明、壽量是指阿彌陀佛的應化身。釋迦牟尼佛在世間示現成佛,身壽是八十年。世間自在王佛應化身,他的壽命是四十二劫。而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你想想,四十二劫和無量壽都沒法比。阿彌陀佛的光明、壽量超過諸佛。這是“超勝”之二。

  超勝之三,阿彌陀佛度化眾生,方法巧妙。

  這個大家一聽就知道了,什麼方法?用他的佛號、用他的名號來度化眾生。就是四個字,頂多再加上南無,六個字。這個方法巧妙、容易,沒有一個人不會念,沒有一個人不能念,所以能令一切眾生一生當中不退成佛,成圓滿佛。你說這個方法是不是極其巧妙的?

  這是“超勝”之三,度化眾生方法巧妙。

  超勝之四,與一切根性不同的眾生,平等證入實報莊嚴土。

  這是十方諸佛國土所沒有的,這也是之所以難信之一。就是說,等覺菩薩和阿鼻地獄的眾生,只要他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和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是平起平坐的。這個咱們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吧?那等覺菩薩如果去往生極樂世界了,按咱們凡夫的想法,那應該高;那阿鼻地獄的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位次應該是低。不對,到西極樂世界統統平等。你說就這個是不是超勝?超勝得讓我們難以相信。

  這是“超勝”之四。

  超勝之五,是佛所說的許多經論,都能頓超,證入一乘。

  這個也是其他諸佛國土所沒有的。

  舉個什麼例子呢?幫助大家來理解。比如說,他為什麼說所說的諸多經論,都能頓超證入一乘呢?比如說二乘、二乘,他有堅固的執著,很難成就。另外,還有根缺之人,咱們這麼說吧,就是六根不全的、不完備的人。這些人學佛,他的障礙是相當多的。阿彌陀佛的淨土,只要這句佛號你老實念下去,所有的一切障礙全部消除了。你說這個是不是超勝?咱們就這麼想,比如說,六根不完全具備的,比如說他沒有雙腿,像我們看電視,有的是沒有雙腿,上肢也沒有,他要是禮佛、拜佛,那就比較艱難了。但是這一句佛號他可以念,一點兒也不影響他成佛呀。所以說,這個超勝,就在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只要你能念這句阿彌陀佛,你照樣能夠消除你所有的障難,照樣能夠成佛。

  這是“超勝”第五。

  超勝第六,“往生正因”乃本經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真正是容易修。

  我們簡單概括說,“超勝”之六是哪呢?是容易修。你就把這三個字記住就好了。大家對照一下自己,容不容易修?因為我周圍也有修其他法門的,我對比一下,真的淨土念佛法門是最容易修的。它是最簡單、最可靠、最穩當的。最好的例子,一百一十二歲往生的海賢老和尚,這不就是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嗎?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九十二年,念成就了,上品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

  所以說,念佛法門容易修,為什麼有人修不成呢?修不成的原因在於不老實。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一面是人我是非。老法師在這裡說了這麼兩句話:“這是在糟蹋自己,毀滅自己。”這兩句話說得很重啊!老法師說,“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一面是非人我,這樣做的人,他是在糟蹋自己,在毀滅自己。”那你想,把自己糟蹋掉了、毀滅掉了,那何談成佛呀,那就一點兒份都沒有啊。

  這樣的心態,就好像什麼呢?老法師給打了個比喻,好像是你每天都與魔為侶。那個侶(伴侶那個侶),做伴嘛。你這樣心態的人,你每天都和魔在做伴,妖魔鬼怪是你的同伴。反過來,一心清淨念佛的人,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他是和佛為侶。想想自己,你在和誰為侶?你和佛為侶,你自然回歸淨土,上極樂世界。這不很簡單嗎?老法師給我們舉的例子,太容易懂了,一聽就明白。那你找誰做伴?那我們交朋友,還得考慮考慮交什麼樣的人。誰都願意交那些真誠的人,不願意交那些虛偽的人,是不是這樣?所以你選擇誰做伴,很重要啊。人不說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究竟是近哪一個。

  這是第六個“超勝”。

  超勝之七,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得的果報太高。簡單地概括就是果報高。

  這是第七個超勝。“超勝”到什麼程度?就是說,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得到的果報太高、太快。還有一句形容,簡直都嚇人,讓你不能相信。雖然你不能相信,但是這真的是事實,事實就是這樣。比如像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我們是帶業往生的,我們去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證三不退。雖然我們是凡夫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我們一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立刻證得了三不退。為什麼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往下退、往下墮,就是因為沒有證到三不退位,去了西方極樂世界,立刻證到三不退位。你說,這個是不是殊勝?所以,釋迦牟尼佛——我們的本師,告訴我們,這是“超勝獨妙”。這是第七個“超勝”。

  超勝之八,我前面說了一句,我把它列到第八個超勝,第八個超勝是什麼呢?就是五乘人齊入報土。

  這個是任何一個佛國土所沒有的。這個五乘,我再說一遍,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五乘。大家想想,多麼殊勝!

  這是第二個果報裡,我說了八個“超勝”。

  下面說第三個果報。

  果報之三,按經文的原話說:〖建立常然〗。

  這個“常”是永恆不變的。我們這個世間,一切都是變化的、無常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永恆不變的。所以說這是他的第三個果報。

  果報之四:〖無衰無變〗。

  這四個字是總結,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真真實實的不可思議。

  前面我說了四個果報,在第二個果報裡說了八個“超勝獨妙”,這個是重點,希望大家能抓得住。

  看下面的經文: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谛門。植眾德本。】

  我們也先來看看幾個詞語:

  “積植德行”:“積植”是積累培植;“德行”是指身、口、意三業清淨的行持。

  “貪瞋癡欲諸想”:“貪”是非分的希求;“瞋”是對違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環境起怨恨不平的心理;“癡”是愚癡,指不明事理、不明真相;“欲”是指種種欲望。

  下一句是“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就是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

  我們六根接觸到六塵,接觸到外面的境界,你是不是心裡有變化?你是不是著這個相?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六根接觸六塵應該怎麼辦,就是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和破壞,不要讓我們的清淨心被破壞掉。

  “寂靜行”是認真積極地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心裡不起妄想、不起分別,外不著六塵境界,內不起心動念,這樣的心行叫“寂靜行”。

  “虛妄”:指虛假不實。

  “真谛門”:指修行成佛真實的方法門徑。“谛”是真實的意思。

  那看這一段經文主要是告訴我們什麼呢?是講莊嚴自性,告訴我們要莊嚴自性。也就是修行要從根本上修。那什麼是根本呢?心是根本。心是根本,我們修行就要修心,修心非常重要。修什麼樣的心?修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

  下面我們看這兩句經文:〖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這兩句是總說。說什麼呢?說修行的時間很長,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成就的。

  所以這個告訴我們,“於無量劫,積植德行”,這個“積”就是積累,“植”,是培植。說這個德行要用很長的時間來培養。是不是這個意思?

  我們有同修又問了,那我們具體落實,我們怎麼培養?怎麼積植這個德行?

  我給大家總結了這麼幾條,大家看看行不行?供你們參考。

  第一個“積植德行”的方法:發長遠心,要有恆心、有耐心,才能有修行的成就。

  因為你發了長遠心,你的心是定的。如果你沒有長遠心,你的心是浮的。所以“積植德行”,一定要注意這個“積”是積累,這個“植”是培植。培植什麼?培植德行。這就是我給大家總結的“積植德行”的第一種方法:“發長遠心”,讓心定下來。

  第二個:“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兩句是德行的根本法。

  前一句“不起貪瞋癡欲諸想”,這個就是《金剛經》裡所說的“如如不動”;後一句“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句是《金剛經》裡講的“不取於相”。我們都可以找到依據的。

  釋迦牟尼佛教導須菩提尊者,告訴他,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惠能大師所傳禅宗的“禅定”,就是從這句話來的。“不著相是禅,不動心是定”,真正的禅定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著相,這就是禅定。並不是天天盤腿打坐,如果你身體在盤腿打坐,你心卻在那裡打妄想,那是什麼禅定?既沒禅也沒定。著相就是沒有禅,動念頭就是沒有定。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著重於心地的清淨。心真正清淨,性德顯發無量的光明,那是真正的禅定。

  下面說這個“欲”,這個“欲”就是欲望。

  我們人人都有欲望,欲望對於修道人來說,是一種障礙。你的欲望越多,你的障礙越大。這個欲望總不外乎是財色名食睡,超不過這幾條。佛法裡講的名聞利養也是欲望。

  “少欲知足”這是佛告訴我們的。因為你的欲望越少,你的障礙就越少,你成就的幾率就越高。少到什麼程度最好?這老法師告訴我們的,少到吃得飽,穿得暖,有個遮風避雨的小房子就可以了。我說如果你的欲望都能降到這個條件,你沒個不成就。如果你心裡還想我要這個、我要那個,那就糟了,你的欲望是越來越高了。

  我曾經多次跟大家說,我說我的要求、我的欲望比較低,我就三條,現在是四條:

  第一條,我有個念佛的地方。

  第二條,我有個吃飯的地方。

  第三條,我有個睡覺的地方。

  前些年我就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我都具備了,其他我再沒有所求的了。

  後來,最近這一兩年,我又加了一條:

  如果我去香港看師父,我有路費就可以了。

  我現在就這四條要求。所以我就覺得,我心裡特別清淨,特別踏實,非常自在,非常潇灑。我自己的感受是非常好。我就把我感受好的地方,都告訴你們。

  如果你多欲、多求,我覺得那苦得不得了,你永遠不會滿足的。

  我舉個例子,你看人家房子大,你一比,我的房子小,你難過;你看人家有車,你一比,說他家有車我家也有車,但是他家是名牌,我家不是名牌,你又難過。我說,你總比,你總難過,你沒有不難過的時候。如果人生幾十年,都是這麼比著過的,這麼苦著過來的,真是白來人間走一遭啊。太苦了,真是可憐!

  如果我們把這個欲望降到最低處,我們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你說你真正地在修行的道上走,你能不快樂、能不幸福嗎?

  如果有的人,說我一天能念十幾部《無量壽經》,我念幾萬聲佛號,但是呢,我內心的貪瞋癡慢疑一個它也沒少。那怎麼辦?那我就告訴你一句話,哪怕是你一天能念一百部《無量壽經》,你能念十萬句阿彌陀佛,這五個,貪瞋癡慢疑,你一點兒都沒減少的話,我就給你一個結論,你完了,你真的完了,你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了。你佛白念了,經白讀了,你念佛不能成就。

  你說,那我怎麼辦呢?必須得遠離貪瞋癡慢疑!一個一個來,不可以跟它們結為伴侶!我告訴你的是大實話、大真話。

  第三個方法,怎麼樣“積植德行”啊?“行寂靜行”。

  這也是經的原文。我們的一切行為中,以“寂靜”為最貴。“寂”是清淨寂滅。“清淨寂滅”是對煩惱、對妄想而說的。如果你不清淨、不寂滅,你肯定就是妄想紛飛,因此我們要行寂靜行。我們必須把煩惱和妄想除掉,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本來的面目是什麼?自性。你的自性是清淨的、是美好的、是妙不可言的。你讓這些東西把你障住了。所以說,我們完全能夠恢復清淨的自性。怎麼辦?行“寂靜行”。

  這個“寂靜行”啊,它是諸佛與大菩薩的行持。注意這句話,這個“寂靜行”誰能做到?諸佛,還有大菩薩。這個行是比較難的。但是我們能不能做?能做。能不能做到?完全可以做到。就看你認不認真去做。如果有人說,我在深山老林裡,蓋個小茅棚,我到那裡去修,我是不是在修“寂靜行”?未必。如果你在深山裡住了個十年八載的,你出來了,上那個超市裡逛了一圈,你心又動了,你那個“寂靜行”沒了。你在那個草棚裡可能是挺寂靜的,一出來就不寂靜了。你這個“寂靜行”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靠不住的。

  所以老法師告訴我們,真正的“寂靜行”是在哪裡修?在紅塵裡修。你說我遠離紅塵,你遠離紅塵你上哪裡去修寂靜呢?深山老林裡你自己寂靜,但是你心沒寂靜。你身寂靜了,這個不行。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有這麼兩句話,“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意”是什麼呢?就是貪瞋癡慢。所以說,諸佛菩薩與眾生在一起,他是和光同塵的,你不要脫離這個紅塵。

  我記得當年我想要出家嘛,我去求了個簽兒。然後那個師父給我解答,第一句話就說“你紅塵未了,不能出家。”那我就老實聽話,既然紅塵未了,我就回去了呗。我記得那年好像是一九九四年吧。到現在多少年過去了,我這紅塵不還沒了完嗎。那既然沒了完,咱們就老老實實地了嘛,不要脫離紅塵。這是第三個方法,積植德本的方法。

  第四個方法:“遠離虛妄”。

  “虛妄”就是不真實,假的。這個我們一說都懂了。我們來到這個世間,說一句大白話,就是來游戲神通來了,就是游戲神通嘛。雖然人家不願意讓我說神通,我還得這麼說。我就這麼認為的。我就覺得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人世間,就是來游戲神通的。

  游戲神通是什麼起作用?是稱性起用,就是你的自性在起作用。非常活潑、非常自在、非常潇灑。因為你心地確實是清淨寂滅的,所以你就得大自在了。這是我們學佛當下就能得到的真實慧,能夠斷掉一切苦厄。就看你干不干。

  這是第四個方法吧?“遠離虛妄”。就是把假的放下,把真的提起來。這麼說大家都明白了。

  第五個方法:“依真谛門”。

  “真谛”就是真理,“谛”是真實的意思,依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這個你別依錯了,如果你依錯了,妄想、分別、執著,就統統都圍繞著你。你依真理,你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沒有錯。

  這是第五個方法。

  第六個方法是:“植眾德本”。

  “植眾德本”是什麼呢?就是讓我們修三善根。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那反過來說,就是貪、瞋、癡。我們如果這個能夠認識清楚了,“植眾德本”從哪兒做起呢?“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個就是“植眾德本”。這是第六個方法。

  那有人說了,現在就一句佛號,我覺得不夠用。我應該怎麼辦?我還想搞許多經、許多咒,還想搞世間的許多慈善事業,我以為這樣修才是真正的“植眾德本”。我在這裡告訴大家,其實你搞錯了。這些做法,你是把德和福混為一談了。你剛才所說的,這是植眾福本,不是植眾德本。因為你不是植眾德本,你得的是人天福報;因為你是植眾福本啊,那你得的是人天福報。

  所以說一定要把“德”跟“福”要辨別清楚。德中一定有福,福中不見得有德。

  是這樣的關系,功德裡一定有福德,福德裡沒有功德。這幾句話要記明白,記住。

  什麼叫功德?什麼叫福德?怎麼樣積植德本?

  我們現在如果積錯了,我們積植的是福本。你積福本那你就享受人天的福報。

  這一段經文主要是告訴我們怎麼樣積植德行,我剛才說了以後,大家可能聽了印象不深。回過頭來,我再給大家總結一下,怎樣積植德行,捋一捋這麼幾條:

  第一條,發長遠心。

  第二條,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第三條,行寂靜行。

  第四條,遠離虛妄。

  第五條,依真谛門。

  第六條,植眾德本。

  有同修說那個“植眾德本”怎麼個植法呢?

  一句話:老實念佛。

  咱們整個講了這麼多天,說什麼呀?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

  到現在你應該聽懂了,最起碼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應該有了吧?講了這麼長就說這兩件事:《無量壽經》第一經,念佛法門第一法門。

  如果說我說的這六條你還記不住怎麼辦?你就記住念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全解決了。你不用這麼去詳細地去記。

  往下看這幾句經文: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幾個詞都比較好懂。

  比如說“少欲知足”:“少欲”是不多求;“知足”就是雖然少我也滿足,這就叫知足。

  “白法”是指什麼?是指善法。古印度是用黑白來代表善惡的,“白法”是表示善法。

  “無倦”就是沒有疲厭。

  “忍力成就”:“忍力”就是六度“忍辱”的力用,就是對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以及修學上所遇到的順逆境都能忍受。這兩句,忍辱功夫圓滿,稱為“忍力成就”。

  下面,我想重點來說一說這個“忍力成就”。

  “忍力成就”有這麼幾種吧,佛菩薩有十種忍。我來給大家重點說說這個。因為這個忍很重要,我們很多時候因為忍力不夠,就影響了我們求往生這個大事。

  佛菩薩這十種“忍”是什麼呢?

  第一種忍:內心忍。

  內心忍,“內”是指什麼?指身心,就是身體的感受,就是身體、心理這兩種苦都要忍受。最後這句話淺顯易懂,就是說,你身體的苦和你心理上的苦,你都要能忍受,這叫內心忍。

  第二忍:外忍。

  外忍是什麼?著重是別人的毀謗、侮辱、罵詈(這個“詈”是怎麼寫呢?是一個大寫的一二三四的“四”,下面擱言語的“言”,這個字念詈lì)。這個罵詈是什麼意思呢?罵是當面罵,詈是背後罵。這個外忍就是說,對別人的毀謗、侮辱、罵詈,都要能忍,不要去計較,這是外忍。

  第三忍:法忍。

  法是指求法。佛法廣大幽深,微妙不可思議。我們聽了,未必能聽得懂。應該要有耐心、要有恆心,去向有修行的人學習、請教,這叫法忍。就是我們求法,要有耐心、要有恆心。

  第四忍:隨佛教忍。

  佛對我們的教誨很多,我們要有耐心去接受,去學習,還要有長遠心來保持,使它不失掉。學佛應該這樣來學。這是第四忍。

  第五忍:無方所忍。

  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把忍讓忘了。要時時記住忍讓,隨時記住這個。

  忍讓是大德。咱們忍讓不吃虧呀。你忍讓是大德,忍讓是修學成敗的關鍵。能忍讓的人,沒有不成功的。不能忍讓的人,沒有不失敗的。

  這兩句話多麼重要。

  能忍是大德,能忍的人能夠成功。不能忍的人,沒有不失敗的。

  第六忍:修處處忍。

  處處忍,重點是指環境而言。就像順境、逆境。處順境中,不被順境所轉,不生貪愛之心。逆境裡也要忍,逆境裡不生瞋恚,修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修處處忍。不管什麼樣的環境我們都要忍。這是第六忍。

  第七忍,非所為忍。

  “所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某種關系在裡面,比如說親屬、朋友、同學、同事等等,這一類人呢,和我們多少都有點關系,因為和我有關系,所以我能忍。對於那些和我沒有關系的,我就不能忍,我就不忍。這就錯了。忍辱要修平等,這個忍辱也要平等,對誰都要忍。對關系好的要忍,對關系不好的、沒關系的同樣要忍。這個就叫非所為忍。這是第七忍。

  第八忍:不逼惱忍。

  這是指什麼,是指人為地加害,就是別人謀害我、陷害我,我要忍。這是第八。

  第九忍:悲心忍。

  就是大慈大悲,慈濟眾生。幫助眾生是好事,可是有的眾生未必領你情,他未必能接受你的幫助,甚至還反過來侮辱你。怎麼辦?還要忍,還要繼續去幫助,不要和他計較。這是悲心忍。

  第十忍:誓願忍。

  要發堅固的誓願,求生淨土,圓成佛道。

  為什麼要成佛?我們自己問問自己。

  你不是要成佛嗎?你為什麼要成佛?成佛的目的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因為只有成佛,才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才有能力救度一切眾生。

  我們救度眾生,幫助眾生都來不及,哪能去惱害眾生呢。所以眾生有時候對你不理解,你應不應該諒解他們?完全應該,不要去和他們計較。惱害眾生是最大的業障、罪障,造作罪業。

  有人令我煩惱,我忍耐,我決定不叫對方生煩惱。我們學佛人就學這個呀!我告訴你,就學這個。就是誰讓你生煩惱你都要忍耐,都要諒解他。

  為什麼?我是這樣想的,我相信,因為他是未來佛,早早晚晚有一天他會醒過來的,他不會老在迷中的。你就堅定這個信念。

  所以無論他怎麼傷害你,怎麼讓你生煩惱,你都會諒解他。一旦你諒解他了,你自己就一點煩惱都沒有了。不信你可以試試。

  如果你不諒解他,你成天想著他對你的惱害,那你的心絕對是清淨不了的。

  所以,我們怎麼樣來處理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這些問題,點點滴滴都是修行。

  不是面壁打坐,不是正襟危坐,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那叫修行。

  點點滴滴的小事、細微處都在修行。就看你怎麼樣來對待、怎麼樣處理。

  前些天,我跟大家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說佛法是什麼?我用什麼來約束我自己?我就想,牢牢記住佛的教導。

  佛是這麼說的,“佛法是一切苦難自己承當,一切功德、幸福與一切眾生共享。”

  我們遵照佛的教導,是應該這麼做。我們不是把一切苦難推給眾生,我自己享清福。這不是修行人所應該做的。

  我們學佛一定要學到關鍵的地方、關鍵處。  


  我再說一句這個話,因為這句話對我非常有鼓勵。

  “佛法是一切苦難自己承當,一切功德、幸福與一切眾生共享。”

  那後面我就要告訴大家,怎麼樣做到這一點呢?要把心量拓開,讓我們的心跟佛心相應,讓我們的行跟佛行相應,讓我們的願跟佛的願相應。你看我總說,你要有一個佛心,你要有佛的願,要有佛的行,那我們不就是佛了嗎?

  如果你心不像佛心,願不像佛願,行不像佛行,是決定修行不成功的。

  我告訴同修們,以一句佛號時時提醒自己,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修淨土的真正的念佛人。

  今天的交流就到這裡。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你領納極樂教主阿彌陀佛的悲智了嗎?
下一篇: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鸠摩羅什大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