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具備弟子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具備弟子相

  【學修中必須要具足弟子相】

  一、具足弟子相的好處和不具足弟子相的壞處

  大家如果帶《廣論集注》的,是在65頁,“親近善士——能依學者之相”。《廣論》的是在28頁。在親近善知識的時候,要講善知識具什麼德相,就是作為我們的老師應該是什麼樣的。接著是講作為學者——一個學佛的弟子,應該是什麼樣的,他應具有哪些條件才是一個如法的學者、弟子。這對於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成為具相的弟子,就可以得到依止善知識的好處。

  很多人在想:為什麼佛不慈悲,不來照顧我們?為什麼我遇到的人都不是具德的善知識?現在為什麼找不到大成就者來給我做老師呢?通常都帶有這樣的疑問。在這裡,從師和徒來講,如果我們具弟子相了,對方又是一個合格的善知識的話,那你就可以得到他的好處;如果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善知識,你也不會從他身上得到壞處,因為你是具器的弟子。也就是說,你如果成就了具器的弟子,那外面只會對你有利而沒有弊。如果你沒有具足弟子相,即使對方是一個具德的善知識,也會被你看成是一個有過失的人,所以你也得不到他的好處;如果他是一個不具德的善知識,有很多過失,由於你不具弟子相,很有可能就看為功德,然後把他的過失學來了。這樣的話,不管對方是如理如量的善知識也好,還是不合理、不具相的善知識也好,只要你不具弟子相,都會產生很大的過失。如果你具弟子相,那就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我們在學習、修行的時候,這是必須要具足的。不具足的話,就有很多很多的過失。那我們就努力地去具足。

  【如何在事上訓練“正住”這個弟子相?】

  二、弟子相的三個特點

  我們要知道具體是什麼樣子呢?這裡說“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具有這三法,就是堪為聞器。

  1.正住

  第一個是正住。這裡就是“正直住”——正直而住。什麼叫正直而住?“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正住,就是不墮黨類。“黨類”就是分黨,分成什麼黨?自黨、他黨,和我一樣的、和我不一樣的,和我是一個黨、一個派的,和我不是一個黨、一個派的。由於這樣的話,不能得善說的妙義。

  (1)如何做一個好聽眾,這是最低的法

  我們在講這三種——正住、具慧、希求的時候,可以回憶前面的聽聞軌理、講說軌理。總的來說,《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好,所有其他的論也好,“論”具有救護的意思,它是一個聲音,不能理解為一本書,它是由聲音作為載體的。像彌勒菩薩講的《現觀莊嚴論》、龍樹菩薩講的《中論》,這些論指的就是所講的聲音。這個聲音叫作能诠聲,就是有指示的東西,他要表達一個東西。談到表達東西,就有一個講的人,還有聽的人。因為要講的人是講給誰聽的呢?講給聽的人聽。我們現在的“學者”,通常就是聽的人。我們要怎樣做一個好的聽眾呢?高枧的居士們要聽最低的法,這可以說就是一個最低的法。我們每天要跟很多人進行交流和溝通,人和人之間溝通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講話和聽話。如果你如理地去聽了,那跟人的交流和溝通就抓到了要點;如果你不掌握這個原則,就會把他表達的東西聽錯。

  前面講的具德的善知識,他所表達的是什麼呢?所表達的就是佛法,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抉擇是道、非道,苦集滅道。把我們引向什麼?增上生和決定勝。引攝的方式是什麼?就是佛教的教法。教法是以音聲為體,首先佛陀要講,講了以後干什麼?講的那些話也好,論也好、經也好,是在表達一個東西,就好像為我們指向一個地方。那我們聽的人最主要要做到什麼?要正確地聽懂、聽明白。這樣的話可以順著講者所指的方向,找到我們的目標。所以總結起來就是說,我們要正確地理解對方所表達的內涵。所表達的內涵如果說講到最低、最基礎的,那我們每天都在表達著一些東西,也在聽別人表達一些東西。可能我們很多本地居士重點是提出要聽最低的,講高了、講深了聽不懂,那我們從最簡單易懂的地方開始鍛煉,就是聽話怎麼個聽法。

  (2)不正住的特點——墮黨類

  通常“不正住”是什麼樣子呢?我們現在談論“正住”,為什麼解釋的時候說是“不墮黨類”呢?為什麼來個“不墮”?這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心通常習慣於不正住,我們要變成正住,首先要找到心裡的不正住。比如現在,正住在我們的心裡不好找,不正住卻很好找。這是我們學佛法一開始的關鍵。

  我們再看什麼叫墮黨類。墮黨類的特點就是“貪著自宗,瞋他法派”。在學法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聽任何內容,跟任何人交流的時候,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有一種自己的觀點不可改動的,就像大家開會一樣,比如你是某個地方的領導也好,一個團隊的組長也好,你想今天我們開會要干什麼、干什麼,如果你已經想好了,你開會是為了讓大家同意你的話,會上比如說有五個人,你說“同意的請舉手”,有三個人舉手,你就高興,“這是我的一個黨派”;“不同意的舉手”,有兩個人反對,“這兩個是反對派”。你在開會的這整個過程,就變成什麼?同意你的三個,再加上你,四個人聯合起來找出很多很多理由把那兩個人說服,“你還是同意我們吧!”這樣就叫作墮黨類。它的特點就是貪著自宗,“宗”就是觀點。我們已經想好要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以這樣的出發點去聽,如果別人舉出“一二三四”幾條理由,說明為什麼反對,由於我們已經安立好自宗,所以就認為所有的不同觀點都是反對我的、這是我所不需要的,那就不會放棄自己的觀點,反而對他的觀點生起了瞋恚,因為是不同觀點。這就要注意。我們在觀察的時候,這很容易找到,一看到、一想到什麼,就說“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不喜歡的”。如果有這樣的心覆蔽,自然而然的你就學不到新的東西,你的智慧也不會開發,因為你不正住了,反而會有嫉妒、起瞋恚等等。通常的開會,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到後來就吵架。

  (3)正住,就是據理為宗

  作為正住,我們要怎麼樣?就是據理為宗,誰說的有道理就聽誰的。什麼叫據理為宗?宗,簡單地講,比如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知道,人的生命是無常的,“死無常”,死總會到的。什麼理由呢?因為死是決定的,這是佛說的;還有死期也是不定的。壽命只有那麼一點點,但是它卻不會增加只會減少,所以肯定是會死的。為什麼人一定會死?因為有這樣的理由。如果我們去聽一個老師講經,他跟你說人是會死的,(舉出)為什麼、為什麼,你心裡已經貪著自宗,你說:人是不會死的,因為我現在還沒死,你看昨天我沒死,今天也沒死,你說馬上就死了,沒有啊!你看你昨天說死無常死無常,今天我還在這兒好好地待著呀!這就是我的宗。所以你還要跟你說死無常死無常,那就生氣了——瞋他法派。如果這樣的話,死無常的這個宗、這個觀點就不能用正理去成立,所以你也不會接受。然後你也得不到進步,他所指示的道理你就不能懂、懂不了,原因是我們的心被這種不正住、墮黨類障蔽了。

  (4)如何在生活中找出自己的“貪著自宗”並加以改正

  由此推而廣之,如果我們開始聽聞的時候會這樣習慣性地去貪著自宗、瞋他法派,那在生活中如何鍛煉呢?如果我們在座下,還沒有聽經的時候,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那我們抱著一種客觀的、追求真理的、不是先入為主的想法,去串習和鍛煉。哪怕你去買菜或者在家裡做飯,都有自宗和他宗。自宗就是一個觀點,是由一個理由成立的。比如說大寮(世間叫作食堂,僧團叫作大寮)今天做飯,放了一勺鹽巴,吃的人有兩種宗派:一個是太鹹,一個是太淡。如果我們貪著自宗——做飯的人貪著自宗,“這個一勺,我說合適就是合適的,你認為淡是你的事情,你認為鹹是你的事情,我不管你”,這樣就表示我們在做飯的過程中貪著自宗,認為自己做的這個飯鹽味正合適,不太鹹也不太淡。如果我們仔細地去考察,到底是鹹還是淡呢?這肯定要觀待吃的人,吃的人如果十個都說太鹹,做的人只有一個,還拼命放很多很多鹽,這就不是據理為宗,而是貪著自宗。這個我覺得是很低很低的(法)。

  不管是什麼情況大家都可以練習,掃地、擦佛像也一樣,都有。大家從這上面就可以鍛練,不可能說“這個我也不會”。如果我們在事情上鍛煉的話,就可以以此來調我們的心。比如你到寺院裡來培福,出家師父跟你說:“這個燈要這樣擺。”這是出家人的宗,比如空的燈應該不要擺在那裡,點火的燈要擺在那裡。如果你認為一定不要這樣,那就不行。你到這個殿上去培福,那就要聽殿主師、香燈師的宗派,聽他的觀點;如果談到如何挖地、如何種菜(你是做這個工作的),這時殿主師肯定要聽你的觀點,因為你是專業的,你的宗是合理的宗,你認為要多澆水那就多澆水。我們要訓練弟子相,可以這樣去訓練。比如掃地應如何掃?供佛如何供?如果我們不要去貪著自宗,是很快就會學會的。有很多人,大家不知道接觸過沒有,別人總是說他很笨,為什麼?因為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這種人通常認為自己很聰明,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認為“我的是對的”。這是由於太貪著自宗,所以嚴重地違背了客觀,嚴重地阻礙了吸收新的知識。通常這種人到了年紀很大時,脾氣也越來越固執,什麼都改變不了。這就可以看出,只要我們善於放棄自己的這種貪著,學東西是會很快的。學不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去聽對方所表達的是什麼,老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認為就是這樣的,再沒有其他的。所以大家在討論的時候——討論佛法也是這樣子的,經常爭執不下的時候要觀察:是否在貪著自宗?要善於放棄自己(不對)的觀點。其實我們不是因為觀點本身合理不合理,而是因為覺得“我喜歡”“這是我說的”。通常都有這個習慣性,只要是“我說的”,就變成一個很好的理由。這要觀察,否則的話就會有種種的過患。這個過患最主要的是障蔽了我們對真理的了解。這就是不正住。

  【辨別是否是善的言論,需要第二個弟子相——具慧】

  2.具慧

  下面是具慧。“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尤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這裡就是說,正住相當於一種學習的態度,就是我們一種客觀的態度。我們不是站在誰的立場來聽誰的,我們是站在合理不合理的立場來決定一個事情。比如開會的時候,這個意見我同意不同意,不是因為是誰說的,而是因為它合不合理、能不能成立。這樣是一種比較客觀的態度。雖然我們有這種態度了,是不是就能達到客觀的效果呢?比如你認為張三說的有理,李四說的沒理,如果你把這個理搞錯了,這肯定就是能力的問題——智慧不夠。所以要具慧,具慧就是學習的能力問題,要有這個簡擇(力)。總的來說慧心所以簡擇為性,簡擇這個是或不是。簡擇的內容是什麼呢?簡擇善說、惡說。

  (1)善說的三個特點

  在所有的能诠聲當中,因為佛教的體性是能诠聲,要靠說話來作為載體。話是由舌根發出來的,它表達一個內涵。在《瑜伽師地論》第十九卷裡有講到,什麼叫善說?[1]“言善語者,所謂善說、善言、善論”。善說有三種相,就是“悅意、無染、唯善”。悅意是由第一種語產生的,什麼語呢?是愛語,不是非愛語。愛語就是說起來柔軟的話,聽起來好聽,不是那種難聽的、粗惡的、一聽就令人生氣的。第二種叫作谛語,谛實的語,就是實話,不是虛假的話,這可以令自己的屍羅沒有違犯、缺失。第三種是法語,法語是能夠讓人從不善處出來,安住到善處的。這三個是善說的特點,如果具備這三點,那就是善說。是否善說,首先要看它是讓人愛聽還是不愛聽、高興還是不高興;其次看它是不是真實的話;再一個,要看這話所表達的內涵能不能讓人脫離惡趣,安住於善趣。通常的善說,具有(前面說的)這三點。特殊的善說、善說中的善說,那就不僅僅是(達到)這個最低的下限。最低的下限,就是脫離惡處、能到善處。世間的一般人也可以產生這樣的話(達到最低的下限),不需要一定就是佛教。但佛教的特殊不共之處,比如佛陀的善說,它更加殊勝,能夠闡明世間人無法闡明的意,像空性、無我,還有細的無常等。這些是實在的話,而且也能令人出於不善處、安住於善處;但並非僅此而已,還能夠令人得到涅槃——佛陀的果位。所以這就是佛陀教法的殊勝。

  (2)辨別是否是善說,就要具慧

  佛陀的教法這樣說出來以後,這麼好的善說,我們作為聽眾,聽佛法的人,如何能讓這個善說顯現為善說?也就是說,它是個好東西,你也能把它看成好東西,那就要具慧。具慧,就能夠辨別:這是對的,這話說得好;這話是不對的,那就棄捨。前面說過具德的善知識,他如何饒益我們?主要是靠說法。他已經具德了,那他也具有能夠表達善說的能力,也能夠創造一些善說的言論。現在是弟子如何得到這個好處?除了前面說的正住,必須還要具慧。由於我們具慧,那就能夠把本來是善說的,在我們心中體現為善說。這樣的話你就會起大敬重,為什麼?你認識到他的價值。由於你認知到他的價值,通常接著就會生起什麼?——希求。

  大家又可以回到最低的,就是我們如何提高我們的鑒別能力?像我們收字紙、收佛像,在我們不認識其價值之前,可能你就當成垃圾一樣扔掉了,沒有任何的希求。當你認知到這是必須要恭敬的,恭敬後你能得福、開智慧,那你看到這些在垃圾堆裡,你也要將其撿出來。這就是說,你認知其價值和沒有認知其價值,會產生一種希求,或者不希求。如何能夠發掘其價值?這就看你有沒有眼光,也就是說我們具不具慧。通常,如果有一百元人民幣在垃圾堆裡,很多人會把它撿出來,因為它是有價值的。如果我們看不到人民幣的價值,是不會希求把它撿出來的。所以在這裡,我們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把本來是善說的,能夠顯現為善說——這是好的、善的。

  (3)由聽聞善說,可以了知正道

  善說所表達的是什麼呢?——正道。佛法中的善說,凡是佛陀的說法,必然能夠給眾生帶來什麼?——增上生和決定勝。就算說的是世間的因果,也是能夠令人脫離惡趣,往生善趣。往生善趣有一個正方便,如何能往生善趣呢?這需要靠一個正道,通過這樣做,就能夠通往善趣的果位,這稱之為道,比如下士道。善說表達的就是正道,像世間共通的道;如果是出世間的道,比如通往解脫、通往涅槃、通往佛陀的果位,即小乘道、大乘道,這樣的正道就是佛法主要的所诠。

  如果我們抉擇的時候,把善說認為是非善說,那也就遠離了善說所表達的正道。由於你不具備辨別什麼是正道、什麼是善說的能力,自然而然的,你內心當中會把惡說所诠的似道顯現為道,“非道謂道”,世間的就是這樣的。要具有這樣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夠排除這個障礙,那就有了希望,也就是說,佛陀所做的以及祖師大德所做的善說,他所诠、所指示的,我們就可以正確地把握。

  比如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皈依了,皈依最基本的(目的),我們要脫離惡道,下輩子不墮三惡道。通過皈依能夠不墮三惡道的主要方法是什麼呢?往生善趣、脫離三惡道的想法要靠什麼來成辦?剛才的問題是說,一個人如果已經具有要脫離惡趣的真實的想法,以及真實地想往生善趣,這種想法就已經基於想出離三惡道、獲得善趣的這個點上,在停留在這個想法的時候,雖然說沒有念死無常、沒有念三惡趣苦,這種感受是不會生起的,但已經有了脫離惡趣的想法,在如何脫離的時候,那就一定會回到它的正方便,那就是行善止惡。止惡,這個正方便可以讓我們脫離惡趣,行善能夠成辦我們往生善趣的正因,因為業果決定了。所謂的善趣——樂趣,是善業主要的異熟果,如果我們想得到樂的異熟果,比如人天,那就必須要積集因——行善業,這就是正方便、正道。通過修持這樣的道——下士的道,抉擇業果以後,止惡行善,對所行的惡要忏悔,通過這樣去遮止墮惡趣,這就是它的正道,離開這個是不會再有這樣一個道的。也就是說,我們僅僅說“我相信三寶了”,然後就以為像其他某些宗教所說的只要信他就可以生天,什麼壞事都可以做的話,這很顯然就是似道,因為因果不相順。

  我們在抉擇的時候就知道,想法有了,比如說我們想生善趣;做法就是什麼呢?行善業。想法和做法如果配套了,那我們就找到了所謂的正道。首先要認知什麼是正道,那要靠善說來了解,這就靠聽聞。聽聞善說,我們先去了解,修解脫道也一樣的。所以具慧是第二個重要的(條件)。

  【具有廣大希求——第三個弟子相】

  3. 具有廣大希求

  第三個,“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需具有廣大希求”,這裡是說要對法具有很大的希求。對法具有很大的希求,在這之前要具有什麼呢?就是前面說的,要見到它的好處以及它的因果關系。這不僅僅是簡單地說一句,比如現在你很累了,你想打個瞌睡,不想去聽經,然後你強迫自己要去聽,“我一定要有希求心”,倒不是這樣的。僅僅這樣是不能成為廣大的希求的,希求肯定是要看到它的好處,看到好處了自然就會需要。

  (1)真正有希求,要靠見到缺乏的那一分

  我們平時,如果僅僅是說“我要希求、我要希求”,這是不夠的。你希求來做什麼?比如剛才問大家想不想生善趣,我們都一致公認,沒人說自己不想生善趣。但是你真正想生善趣嗎?什麼叫真正?我們在自心當中見到了什麼問題?見到了生三惡趣的過患,深深地厭惡。厭惡就像什麼?比如大家想不想穿著很柔軟、很干淨的衣服,坐在一個很舒適的房間裡,度過一個中秋之夜?這大家肯定喜歡嘛。這就表示,我們深深地厭惡渾身塗滿大便,頭上也塗滿大便,坐在糞坑裡,就算是讓你去打坐你也不願意。你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這兩個在我們內心當中一定是有關系的。如果僅僅是想著坐在那個好房間裡很舒服,但是坐在糞坑裡無所謂,如果有這樣的人的話,那他說很希望坐在干淨的房間裡、穿著干淨的衣服也是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的。

  同樣的,如果我問你想不想生善趣,如果你說想、很想、真正的想,那接著我就會問:那大家肯定不希望墮到惡趣了?如果大家說“對對對,我不想”,那你肯定就已經很深切地知道惡趣有多麼痛苦了。現在問題是說:我們如果平時沒有仔細地去觀察惡趣有多麼的痛苦,甚至惡趣在哪裡,或者惡趣是什麼樣子,我們都不是很仔細地去了解過,我們只是聽說惡趣很恐怖,只是這麼聽說而已的話,那希求也就是這樣了,“好像差不多吧”“對對對”。所以希求要靠什麼?見到缺乏的那一分。就好像現在很多人很深切地希望做個有錢的人,這肯定在座的各位也想,不管是在家、出家。大家不要認為想做個有錢人就一定是壞事,這有好的一分也有壞的一分。比如有的人很善良,聽說某某地方有十頭牛要被殺,要五千塊一頭,十頭牛五萬塊,養它們的話可能養一輩子一百萬還不止。然後你就想:現在我只有十萬塊,那這牛救不了。心裡就十分的無可奈何。如果這個時候問你“想不想要錢?我給你一百萬”,你說你想不想要?你想要,“我想要去放生啊!”所以想要錢的原因是看到錢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2)看到功德,才會生起廣大希求

  如果我們對這個法——善說,看到它的功德、好處,自然接著就會生起廣大的希求。為什麼會生廣大的希求呢?由於我們知道了一分好的說法,就有可能脫離一分痛苦,得到一分快樂。高枧居士說“我要最簡單,我要最低的”,最簡單的,比如我們在供佛的時候,供佛可以帶來極大的福報,點燈可以帶來極大的智慧,如果我們之前連這都不知道,那我們這個好處也得不到。後來聽說只要去點一盞燈,好好地發一個願,就會有很大的功德;去掃個地,可以消除很多的罪障,這一分的了解就導致什麼?我們去做這個事情的時候,能夠獲得極大的功德。由於看到這一點,如果我們再多學一點的話,這樣的好處不就更多了嗎?所以我們會希求。如果人家說:“你這輩子什麼都不要學,你就學個掃地吧!”那你肯定不願意,“我能學,為什麼只學個掃地呢?”就表示“我必須要希求,我還要(學)”,“我還要”就是希求。這是第三個,有廣大的希求。

  如果這三點具足了,就可以成為一個聞器。

  【什麼是真正的善的語言?】

  三、如何將真正的善說在自己心中體現為善說

  1.什麼是真正的善說

  再看善說,善說裡面講了幾個例子。比如有的話叫作不善說,不善說裡面有愛語,說起來很好聽,以美妙的語言稱贊他人非真實的功德,比如花言巧語。花言巧語是很好聽的,但是它贊歎的都不是真正的功德。比如一個人明明是騙人的,但是他說的話都是別人愛聽的,你還去贊歎他,說這個人十分的善巧方便;再比如一個人整天說謊,你給他安立說:這個人很有智慧、善巧方便,碰到什麼人就說什麼話。你如果這樣去贊歎的話,這就不是善說。因為雖然也是愛語、也是令人愛聽的,但不是真話,聽了這話也不能讓人往生善趣、脫離惡趣。

  有一種是實話,但是卻不是愛語,也不是法語。比如你看見張三做了一件不如法的事情,他為常住掃地,卻是亂掃,揚起了很大的灰,灰都飄到佛像上去了。這是一個過失,是不善巧的掃地。如果你以一種染污心、一種很瞋恚的心(想):這個家伙太壞了!怎麼能把灰弄到佛像頭上去呢?然後就大罵:“你這個大笨蛋!”罵了一通很難聽的話。雖然說的是有一分是實話,比如說他把佛像搞髒了等等,但是由於這個話也難聽,然後你自己也生氣了,不是以一種清淨的心去說別人的,這樣的話也不是善說。

  還有一種是法語,也是愛語,也是谛語。就像一個很善巧的人,他知道哪些是你的過失,哪些是你的功德。可以稱贊的他就好好地稱贊,不該稱贊的他就不稱贊;可以呵責的就呵責,不該呵責的就不呵責,然後善巧方便地給你說一些法,讓你不做壞事了。這樣就很好,就是善說。

  【是什麼讓我們不能辨別善的言論?】

  2.障礙我們將善說顯現為善說的三個因素

  像這樣的“說者”,這個配合前面的具德善知識,他所說的善說,然後聞者要去除內心當中的這種覆蓋——能夠障礙我們將這些善說顯現為善說的,第一個就是墮黨類,不正住。要把這種態度去掉,我們本著一種客觀的態度、據理為宗的態度,去聽聞對方的善說,這樣就可以獲得善說的好處。

  第二個就是不具慧。要去簡別對方說的到底是不是對的,經過這樣的抉擇。比如對方雖然說的是一個最正確的真理,但是你不僅僅是憑感情。

  我們通常就是模模糊糊地認為一個東西,沒有通過理由(去成立),沒有具慧去了解善知識所說的一個道理,而是簡單地去理解、拿到一個觀點,然後人家問為什麼時,就說“因為這是大寶恩師說的”。這樣就不是一種正住和具慧的心態,反而會搞得好像是在比較。如果別人說另外一個大德、其他的大善巧者也說了一個(觀點),如果跟我們師父講的不一樣的時候,那就開始比較:哪個更像大成就者?哪個更厲害?我搬出來的是級別最高的。這樣就完全偏離了佛法的意趣。我們通常也會這樣,比如在一個學校,十個班級,有十個老師,如果甲班說“因為這是我的老師說的”,那乙班不承認,“因為我的老師不是這樣說的”。那就根本沒有用。這個老師、那個老師,搬來搬去的,這樣是不能成為理由的。

  所以我們聽到一個結論的時候,首先要觀察。比如他說人是必定要死的,那麼後面接著他會有什麼理由來成立?要看這個理由合不合理。你經過抉擇以後覺得確實合理的,“對,就是這個意思”,那以後別人問你“人為什麼一定會有死無常”,那你就會說因為什麼、因為什麼,你就不會說“因為我看了某某書這麼說的”,僅此而已。引教證和理證,兩個都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要有一種學習的能力,就是要有簡擇力,簡擇他說的是對還是不對。這樣才能夠像前面說的“不變說者德”,不會把說法者說得對的當成不對的,也不會把不對的當成對的。如果你把不對的當成對的,那接著你會把自己原有的功德也喪失了。像吃素、放生,由於我們錯誤地理解吃素和放生的目的,最後可能就放棄了吃素、放生。因為有的人吃素不是為了保護動物,是為了減肥,結果反而長得更胖,這就成為放棄吃素的理由。因為他吃素的結果是長肥了,那就必須放棄吃素。放生也是一樣,如果放生的目的是把全世界被殺的動物解救出來,顯而易見,這樣做一輩子也放不完;既然達不到這個目的,別人一說,“你這樣是不對的,你永遠做不完的”,那就放棄放生了,反而會認為放生是在破壞生態平衡等等,這樣就會把自己的功德也放棄了。不但把聽到的放棄,接著自己所要趣向的(也錯了)。因為(不管)正道、似道,它的趣向,就是聽完以後要起行的時候,是依著你所聽到的、按所指示的去做的。由於我們把指示的方向搞錯了,所以跟著去行的時候一定就是搞錯了。本來你是走得是對的,由於方向已經錯了,那你肯定要改變你的方向,所以就會變成:走的本是正道,然而卻要改變成似道。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就是不希求、沒有發趣。這要排除。沒有發趣、沒有善法欲,就沒有精進。這三個就是它的障礙。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找到“正住”、“具慧”和“希求”。

  【如何將所學的理論應用起來?】

  四、如何將所學的理論應用起來

  1.先找到我們的所破,然後截斷它的因

  我們學習這個道理是這樣的,大家總愛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學的這些道理到底有什麼用?聽那麼多干什麼?”聽那麼多就是為了做。如何把聽到的變成能做起來呢?首先要找到它的所破。什麼是它的所破?就是“非正住”、“不具慧”和“不希求”。把“非正住”在我們內心當中找到,把“不具慧”在我們的內心當中找到,還有把“不希求”在我們內心當中找到。找到以後,對之進行對治,把它抓住,再去找它的因,然後截斷它的因。非正住的因就是墮黨類,墮黨類就是喜歡、貪著自己的宗,瞋他法派。這就要知道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他的心不是觀待理由、正住,只憑自己的感情。必須要扭轉這種想法,你扭轉一點,你就會感覺到你貪著自宗少了一點;少了一點,也就是說你向正住已經邁進一步。你要觀察,你的不正住一出來的時候,你就把它減少。減少以後,你隨之可以觀察:你正住的這種心有多少?具慧也一樣。你不具慧,不具慧的樣子怎麼找呢?你可以回憶,比如你現在懂了一些理和以前不懂理兩者對比,推測現在還有哪些不懂的理,就去找。

  2.要善於總結

  我們在實驗的時候,如果你用的一些方法老是出錯,老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那就要思考:是不是這個方法有問題?通常我們不善於總結,這樣的話,錯在哪裡也找不到,到底是對還是錯也搞不清楚。這要靠總結,我們做任何事情,最低的法,也可以實驗。比如掃地,我們要掃很大的一塊地,如果我們沒有掌握掃地的方式,掃地的方式當中有一條是不能逆風掃,如果你逆著風掃,風一吹過來就把灰吹到你身上了,所以我們要順風掃。在了解這個以後,我們總結:今天的地,為什麼從東掃到西、從西掃到東,這些紙片總是被吹來吹去、總掃不到一起?然後總結得出:是我逆風掃的結果,導致沒掃成功。那就要吸取經驗:明天我就換一個方式,不這樣掃。那樣地就掃干淨了。還有,如果我們掃完後就把垃圾堆在那裡不管,風一吹,又全都吹到各個地方,所以掃了垃圾你不把它集合起來倒掉的話,也是一個不善巧。

  通常我們做事情,辦法會也好,做其他的也好,為什麼老是失敗?明明同樣一個問題會反復地出現三次四次,你說你不懂嗎?很懂,很簡單。但是為什麼會這樣?——沒有總結。比如今天出了這個問題,那我們下次該怎麼辦呢?下次怎麼辦的辦法沒拿出來、也不去實驗的話,那很顯然,不用問,下次肯定又出問題,只不過換一個人而已。大家希望說最低的(法),我想這個就是多總結,再沒有智慧的人,多總結就變得有智慧了。

  【先成就聞器,才能把好老師的作用發揮出來】

  五、先具足弟子相,再選擇具德老師好好依止

  我們可以通過訓練,學習如何具弟子相。如果我們沒有的話,怎麼去做?下面接著說,“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你是不是可以作為尊重引導、師父引導的法器呢?你是不是一個聽聞的聞器?是不是具有這些功德?那應該看有沒有,有了那應該高興,沒有的話就要從因上求,該怎麼去做。如果你不這樣去做,剛才說了,會“退失廣大義利”,即使你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也就錯過了,因為你無法顯現他為善知識德相。所以接下的一科就是“彼應如何依師之理”。這兩科結合,首先前一科是說,在具德的善知識面前,你應該怎麼樣做一個堪為引導的人、成就自己;如果你已經具足了弟子相,就應該用這個抉擇力去觀察對方是不是具德的善知識,如果他是具德的,那就應該在他面前好好地依止。

  通常,討論的時候有人就說:這到底哪個是在前,哪個是在後?在不具備如量標准的條件下,以何種方式親近善知識、成為弟子相?這就是說,在實際情況當中,大家認為:我沒有學習《廣論》、沒有學習這些道理的時候,很顯然,好像不具足弟子相,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具德;當我知道的時候,可能已經來不及了。一般來說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剛才說過,就算你一開始什麼也不懂,而你的老師也什麼都不懂,但是你通過具備弟子相,具備了“具慧”,你已經有能力解決:你的這個老師是具德的或不具德的?如果他真的一點德都不具的話,那就應該去找具德的進行依止。

  去找具德的不等於說捨棄這個不具德的,如果他已經成為你的老師,比如他已經給你授皈依了,給你傳五戒了,也給你剃度了,然後你觀察:他怎麼不具德?這個時候怎麼辦?你肯定要去找具德的老師,但是不能棄捨這個老師。棄捨的話,就是看不起他、不要他,“我跟你斷絕關系”,這樣是不合佛法的。佛法裡面說,就算他不具德,就像世間上,他已經成為你的爸爸媽媽,你不能因為他干壞事就棄捨他,“我跟你斷絕關系”。孝順是要孝順的,但是你不要去跟他一起干壞事就對了,他叫你去偷東西你不偷就好。他是你的爸爸媽媽,你還是要好好地去孝順他。同樣,這個老師不具德的話,你好好地報他的恩,你籍著這個因緣,在佛道上提升了一步,那你就好好地去學法,好好地用法恩來報答他,不能說從情感上你也去瞋恚他。

  如果你具器了以後,還有一種情況,你會發現,原來你看起來很差的一個老師,好像也變得越來越厲害了。這不是老師變厲害了,而是你的眼睛變厲害了。我們通常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有時候說周邊的人變了,到底是誰變了?應該多分是自己變了。如果自己不具器,就要努力地去具器。

  假設你現在不能確定對方是不是具德,像聽《道次第廣論》這樣的法,或者是聽一般顯教的經典的話,你再去抉擇的時候,也不需要一開始就覺得這就是你依止的老師了。聽顯教的經,還不一定會成為老師。如果你聽了經之後,覺得這個老師對自己太有利益了,在你決定的這個時候,那他就成為你的老師了,通常是這樣的。

  所以說可以先觀察,慢慢地提高自己的量。當你成就聞器了——這是先決的,你成就聞器了,你才可以把好老師的作用發揮出來。否則,好的老師對你都沒用,何況是壞老師,對你還有什麼好用處?我們在具體當中,已經把它的因果關系理清,如果不具器會怎麼樣?具器會怎麼樣?老師也同樣的,如果具德怎麼樣?不具德怎麼樣?這就是前面說過的。如何成辦達到具備弟子條件的因?剛才已經談到,首先找到障礙,然後對治。

  【如何讓心和法相應】

  六、如何讓心和法相應

  1.對初學者來說,了知和產生覺受是存在一段距離的

  如果對治的過程中,你已經明知道墮黨類不好,但是你還是墮黨;明知不具慧不好,還是不具慧;明知不希求不好,還是不希求,這個時候,就要修持《六加行》這樣的法類。比如《道次第》學完以後實修,大家總是抓不到,說“怎麼搞的?總是生不起來”。《道次第》裡說:如果你真的明白法了,你去對照法的時候,應該會感覺到你的心和法好像越來越遠。就像山上丟下一個線團,大家打毛線的人都知道,一個線團,你把線頭扯住,把那個大團團丟下去的話,你越拉,線團離你越遠,你一扯的話,它往下跑得更快。當我們去觀察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覺得好像都懂了,沒有不懂的;都做到了,沒有做不到的,這很顯然,我們的心實際上沒有真正懂這個法。因為什麼呢?當我們才了解一個道,比如我們才了解到世間是無常的,由於無常,有粗分的苦,是由業和惑所控制的這樣一種苦,我們了解到這一點,這和內心當中也生起這樣的一種有感受的認知,有一段距離。如果說我們在縮短這段距離的時候,這就是開始用功了,這是修行。

  2.通過修《六加行》可以成熟我們的心相續

  如何修呢?我們的身心要成熟,成熟我們的心續,把原來的這種不正住、不信、沒有智慧的心,變成為一種具信、正住的心,這中間的距離如何讓它縮短?如何成熟呢?可以通過修《六加行》。《六加行》這樣的修,就是成熟我們的心。它主要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供養、積集資糧,忏悔業障,然後猛利地向皈依境和資糧田祈求加持。這整個就是一種實踐佛法的方式。如果沒有宗大師這樣的祖師,光憑我們的智慧是無法從佛經當中挖出這樣的教授的。通常的人也就是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如何行呢?“我現在的心就是無法相應,這中間如何變成相應?”通常的人都是卡在這裡,卡在這裡時間久了,也就慢慢懈怠了。因為他覺得這個心好像始終無法調伏,他就放棄了。就像打仗一樣,總打不過,就投降了。

  3.修的時候,前行、正行目的要明確,結行猛利回向此目的

  我們前行的時候要明確,比如我們在修的時候,“為什麼我總是喜歡貪著自宗、瞋他法派?不行,我要對治”,如何對治?我們在釋迦佛像面前、宗大師像面前猛利地去供養,譬如供一盞燈也好、供一朵花也好,掃地也好。如果問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你說“我很明確,我要培福”。培什麼福呢?“我要培植生起能夠正住、不瞋他法類的福,我要把福報回向到這裡”。問你為什麼掃地,“我要掃除貪著自宗、瞋他法派的這些障礙”。然後我們還要觀想,觀想宗大師的甘露灌進我們的身心,讓我們得到這樣的證量。比如正在觀,你的腰痛了、頭痛了、腿痛了,你就希望這些痛消除,不要障礙你來修這個所緣。是這樣配合的一個修法。在正行的時候目的很明確,不是說:我是為了成佛來打坐的,這一座都在想如何成佛。不是這樣的,這太空泛了;而是很明確的:我就是為了消除我的貪著。你仔細地思考貪著自宗、瞋他法派的過患,有很多很多,就生起厭離的這種心態,然後觀察正住的好處,通過這樣去思維。譬如念咒,不斷地念“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還有密遮瑪等等,在這樣觀想的當中,猛利地發願。結行的時候也這樣,猛利地發願回向。這樣持續地做做做,就會感覺到一段時間後,心開始轉變了。如果大家始終不去實驗的話,那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4.心的改變,需要給它一個過程

  通常我們做的時候沒有持續性,這次參加過藥師佛七的人會有這樣的體會。這七天當中,我們修了一個無常的所緣,在修的時候,每天會念兩遍到三遍,包括早晚課。通常這樣比較密集地修的時候,在頭兩天跟以前的狀態是一模一樣的,很多人在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的時候,覺得好像有覺受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說我們的心在不斷變化時,你必須給它一個過程,心是由前因才生後果的。比如我們的心一直是執生命為常的這種想法,它有慣性勢力,就算現在你不斷地想無常、不斷地求加持,它仍然有一個過程。通常我們能夠堅持到三天、四天、五天的時候,已經花了不少的精力和功夫進去了,總算有很多人(據說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人)都有了一定的覺受。這來自於什麼?其中一點,就是來自於堅持。也就是頭兩天他基本上沒有任何所希望的覺受,到了第六七天有的人甚至覺得身體也比較舒服了,就克服了很多的(障礙)。那個時候不是熬在那裡的樣子,而是一種有點享受的感覺。這就是說心要有一個過程。同樣,七天,當最後一天出來的時候,大家那種覺受是最舒服的時候。當時就跟大家說過,如果你回去以後每天看電腦、看電視,再言情電視連續劇看幾十集的話,這個心慢慢又會演變成以前一模一樣。才出來的時候,你即使在看電視也覺得這個沒有意思、不過如此而已。然後你就覺得這個沒關系,“我現在功夫不錯了,你看我一邊看電視一邊還憶念無常,這個主人公快死了”等等。但是你看到第七天的時候,已經完全就變了,什麼無常啊,已經忘記了。這就是說,心,你只要給它養分、給它因,它就會變。

  通常而言我們做壞事,會不斷地給它時間、不斷地給它條件;做好事的話卻很難堅持,堅持七天都已經很難了,哪裡會有什麼覺受?這些就太遙遠太遙遠了。所以我們可以靠得住的就是每天的念經,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持續的方式。如果現在我們還是很煩惱,如果你甚至連念經也停下了,那只會更煩,這是毫無疑問的。有時雖然我們一邊瞌睡一邊念經,心想有沒有用等等,瞌睡是造了很大的過失,也是個壞習慣,但是畢竟我們念經大的方向、主流總不會是在瞌睡,主流還是在緣念善法。就像我們天天念的“道次第”也是一樣的,念久了,這個心就會產生力量。也是在給它養分。所以我們真正想修出點覺受,就必須去實踐,實踐的方式一個就是反復地去念,憶念、思考;再一個就是修《六加行》,廣的、中的、略的都可以。

  【如何得到佛法的好處?】

  七、多提問,把經文生活化、真實化,這樣可以得到法益

  這是給本地的居士供養一些經驗,希望大家去把具體的問題提出來。我的辦法就是,這裡有僧團,有宗振和尚、了塵法師,具體的問題可以去問他們,然後就會得到一個具體的解決辦法,我們抓住一個東西反復地去練習,這樣就熟能生巧。有的人一開始的時候好像什麼也不懂,後來慢慢努力,若干年後懂了很多,這是可以轉變的。

  大家如果一定要說什麼是最基礎的、最低的,那比如皈依之後,皈依學處具體怎麼做,佛堂怎麼擺設,這些都可以去做,做的當中就會有收獲。像現在,三門多寶講寺僧團已經開始應大家的邀請去受飲食的供養,如果法師(應供)去吃飯,你就可以問:“法師,你幫我看看這個佛堂擺得對不對?佛像擺在中間了,旁邊經書怎麼擺?佛塔怎麼擺?還有那些鬼、神的像擺著合不合適?能不能供?”那麼很具體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還有具體掃地的時候應該怎麼掃,這應該也要好好地問。我聽說很多人很發心,喜歡掃地,如何讓掃地的利益最大化?裡面有很多學問。不是一邊掃一邊聊天——我聽著挺熱鬧的,在大聲地聊天,這可能就讓掃地的效果減弱了。掃地的時候要專注,很專心地掃,注意地上的很多細節,這是一種修持的方式。還有觀想,比如我們很多人有病,可以把我們的病觀想成垃圾掃走了。這樣我們越掃智慧就越會開發。還有比如供養燈怎麼供,是不是把燈一擺就行了呢?還是要觀想一下我們供養誰呢?比如擺在宗大師面前時,我們就觀想宗大師接受我的供養。

  我覺得高枧的居士完全可以把念經的這些做法生活化、真實化。怎麼真實化呢?比如說你去見大寶恩師,你拿著一個水果供養大寶恩師,通常而言,你不會把那個水果往大寶恩師面前一放,然後什麼話也不說就走掉了。很顯然不會有人這樣做,你把這個水果放在那裡就走掉了,這是什麼意思?你肯定要說幾句話:“大寶恩師,這是供養您的,是給您吃的。”同樣的,在佛面前你就想:我在佛面前放了水果,我還要念一下“嗡啊吽”“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這是一套的。再一個,比如你求加持,求加持要啟白,有很多人說“我不會啟白,我不會回向”,其實這很簡單,你們都很會回向、很會啟白,比如到了大寶恩師面前,“大寶恩師,我供養您一個果子,現在我媽媽病了,您給她回向、給她加持,阿彌陀佛!”啟白就是這樣的,你在佛面前就這樣說。你把這個水果拿到佛面前,“阿彌陀佛!我供養您一個水果,您保佑我媽媽,讓她身體好起來。”這就動機也有了,正行供養也有了,回向也有了。你不會做的話,就是可以把它真實一點、具體一點。

  同樣,觀想的時候,比如念經也好,都這樣具體化、真實一點,而不是光念經文。比如念《上師供》,這裡很多老居士都在念,到底念的是什麼意思也搞不懂,覺得很難。覺得很難的話,總的你就想:我是在供養上師。首先是把上師請過來,把宗大師請到面前,然後供養、忏悔。這些要真切一點,就好像真的宗大師來到你面前,這樣的話作用就很大。這是觀想資糧田的重要性。觀想完了,你供養、忏悔完了以後,你就必須要把你所求的東西說出來。求什麼呢?就是要求我們該求的。什麼是該求的?你學到的東西做不到,這就是該求的。比如你們都認為自己現在沒有智慧,那就去求:宗大師,您給我一點智慧,加持我!加持的方式要了解,很多人就是不愛學習,那你想,如果你到宗大師面前,宗大師對你會怎麼幫助呢?肯定是給你講法嘛!到了極樂世界也一樣,你見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麼幫助你呢?就是講法嘛!不僅僅是給你一個果子、給你一堆錢、給你一個房子,不是這樣的。當然這樣的方式也有,但主要的目的還是讓你好好地住舒服了就開始聽法。所以就要想:我現在聽不懂怎麼辦?那要從因上求,具足這個器。慢慢地做、慢慢地做,“我是想要成為一個器的,現在我為了具足這個,從因上求”,然後你目標要明確,哪怕你現在八十歲了,什麼都不懂,也聽不懂,你有這樣的希求:我發願生到極樂世界去,我見到阿彌陀佛的話,希望阿彌陀佛趕快給我講法,希望我有這個智慧,一聽就懂,證無生法忍。這樣的發願,動機就很好。

  同樣的,我們要把這個運用到親近善知識上面。親近僧團,僧團裡有很多的法師,多去問,不怕你問得細,問得細沒關系,只要跟佛法有關的都可以問。

  所以,我們自己在這裡如何得到法益?就是多請問,不懂的就問。要做得如法的話,首先就要問什麼是如法的。我們首先可以學,怎麼樣了解宗大師的功德,怎麼樣了解釋迦佛的功德,怎麼樣了解點燈的功德、點香的功德,這些都可以、也應該去了解的。拜佛的功德是什麼?掃地的功德是什麼?繞捨利塔的功德是什麼?繞殿的功德是什麼?一個一個地去學。學了以後,你還可以跟別人介紹、跟別人講,比如為什麼要擦佛像?為什麼要把佛像撿回來?我覺得有很多事情是現在就可以做的,這個不難,也很簡單,而且大家很多都在做。

  八、結語回向

  今天就給大家講了一些弟子相,還有最基礎的——如何得到佛法的好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高枧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很有因緣的,定公上師是在這裡出生的,這裡是他的家鄉;大寶恩師在這裡也住持了很多年。所以,我們作為大寶恩師的弟子,在這裡好好地、努力地學習,努力地護持這裡的僧團,好好地去做,這樣大家都能夠越來越好,離苦得樂。佛法興盛,眾生得安樂。

  下面我們把剛才的講說以及聽聞所積集的一些善根——身語意的善根(一起回向)。身,我們坐在這裡好好的沒有去干壞事,沒有去殺人、沒有去偷東西,也沒有去邪淫;語,大家靜靜地坐著聽,我在這裡說,說的都是一些跟佛法相關的;意,主要是大家很認真地聽聞這些道理,在思考。這是跟善法相應的,那就積集了很多的善根。我們一起回向,回向我們能夠開發智慧,能夠以聽聞作為一個具足弟子相的因,漸漸地越來越相應,成為一個合量的弟子。合量的弟子就可以得到善知識的歡喜。《普賢行願品》就有,“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善知識能夠對我們生起歡喜的話,我們就會得到他的攝受;得到攝受的話,就不墮惡趣,能夠往生善趣,能夠跟佛法相應。當然,我們還要回向大寶恩師、大吉上師都能夠長久住世,這樣才可以不斷地給我們說法,不斷地饒益我們。下面我們就念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圓滿)

 

上一篇:戒色最忌諱就是這個,一碰必破!
下一篇:佛說轉女身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