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五倫當中,只要不能夠感通,還是我們自己“德未修,感未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8/13 第18集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我們這一生的目標是成聖賢,是吧?哪裡跟聖賢效法呢?是他的身高體重嗎?是他的動作嗎?不是。“慕賢當慕其心”,效法他的心境。孔子為什麼成聖人?他覺得天下的安危是他的責任。所以夫子講,“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他覺得是他的責任,他不怪天下的人破壞這些文化,他只提醒自己,我有沒有盡心盡力,把詩書禮樂弘揚開來。所以夫子他能講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也是他老人家的心境。

  我們看到這個“躬自厚”,想到,當五倫關系當中,發生情況的時候,有一方完全不指責對方,只反省自己,這個是德行,這個是至誠,能感通對方。

  比方,在君臣當中,春秋時代的史鳅,史鳅他勸衛靈公要用蘧伯玉,不能用彌子瑕。彌子瑕是佞臣,不好的臣子。勸了很久,衛靈公都沒有聽。假如我們是臣子,勸了好多年,君王都不聽,我們生不生氣?我們會不會放棄?或者,“不識好人心,拉倒!不要跟他好了。”史鳅並沒有責怪他的君王衛靈公,到他斷氣那一刻,他沒有指責君王,他責怪自己沒有能勸動君王。所以斷氣以前,還在為國家著想,交待他的兒子:“我沒有盡到忠,所以我死後沒有資格放在正廳,你把我放在窗戶底下就好了。”他交待他兒子,兒子很孝順,照辦。

  衛靈公來吊唁,結果一進來看到棺木擺在旁邊,非常震怒,對著他兒子講:“你這不孝子,怎麼把你父親的棺木亂放?”他兒子講道了:“這是我父親生前最後一口氣交代的,說他沒有盡到忠,不能勸君王用蘧伯玉,這是他的過失,所以他沒有資格放在正廳。”連死那一刻,不指責別人,還在反省他自己,這個是至誠的忠心。當下衛靈公一聽,非常震動,回去之後就罷黜了彌子瑕,用了蘧伯玉。大家要了解,一個奸臣轉成忠臣,對國家人民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大的。

  所以君臣關系如是,父子關系也是一樣。我們看《二十四孝》之首,大舜,面對父母對他的仇視、陷害,他都沒有放在心上,一心一意都是想著他自己還做得不好,不能感通,最後還是用德行感化了父母跟弟弟。

  所以五倫當中,只要不能夠感通,還是我們自己“德未修,感未至”,這個在歷史當中各個關系表演出來,都是給我們最好的榜樣。別人做得到,我們也有志氣,也這樣去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任何時候不指責別人,是反省自己,那這樣《德育課本》的好戲,就在我們自己的人生演出來了。

 

上一篇:我上五台山自殺,巧遇奇僧獲救
下一篇: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