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行菩薩道,由於宿世余業的因緣,曾經是兔王,雖然受此果報,但因為累世行菩薩道的功德與願力,能說人語;菩薩的身口意純正、真誠、正直,從不虛偽,不做違背真理、道德之事,於累世積集智慧、薰修慈悲,從不生一念殺害之心。
兔王禀性柔順,於無量百千兔中為上首,常為兔眾宣講應遵循之法則,勸兔眾仔細聽聞,並且要常記在心:“我及你們,因為無始劫以來,不修正行,身口意隨惡流轉,造作貪、瞋、癡、慢,四種惡因,所以墮入三惡道。或是由悭貪造作了十惡業,因此墮於餓鬼道;在餓鬼道中,心更悭吝,咽喉細小如針,在長劫受苦中,從未聽過漿水這件事,更遑論能夠吃漿喝水!
即使有人設施,而得少食,尚未入口,就被火燒成焦炭,削瘦得皮骨連立,受饑渴之苦。或是因為瞋心、憤恨心,而造作十惡業,因此墮入畜牲道,成為毒蛇、猛獸、豺狼虎豹、無足或多足眾生,彼此互相撲食。或是投生為駝、牛,載負重物,長途跋涉,頸項、下巴因為套繩穿環,都被刺傷,以償還宿債。或是因為愚癡而造作十惡業,墮於地獄中。生前沒有智慧,狂言說無因果,又毀謗佛、法、僧,拒學般若,以致墮入地獄,受八寒、八熱、刀山、劍林……種種苦。
或是由於傲慢而造作十惡業,心不真誠,對權貴者奉承、巴結,對其他人卻貢高、自大,不喜親近善知識,不信三寶,因此墮入修羅道,雖然受福報如天人,但常陷於苦斗、戰爭中,肢節被殘害。我現在只是簡略的陳述惡道所受眾苦,若是詳實具說,歷劫也說不盡。
我與你們在過去生,心盲而無慧眼,愚癡至甚,所以輪為兔身,缺少水草,常受饑渴,身處曠野、樹林,有時被陷阱或捕獸機所困,有時被獵人傷害,周遭的環境使自己慞惶驚怖。你們應厭離這種種苦難,各各應發勤奮心,修十善行,以出離畜牲道,求生善道。”
兔王常為同類講解身、口、意三業需符合真理與正法。當時有一外道婆羅門種姓,遠離塵緣,出家修習仙法,心不起愛欲,也不起瞋恚,飲山中水、食野生果,任由發長、指爪長,而樂居閒寂。有一日,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兔王為群兔宣說經法的內容,歎息的自言自語:“我雖是得生為人身,卻愚癡無智,智慧不及那說法之兔;兔子能明了、通達善法,能開悟他眾,此兔必是聖賢、或是梵王、大自在天王等,大權化現。今日,我因為聽到彼兔所說的法要,身心泰然,而解除了心中煩惱。這位兔子心性慈悲、賢明,能善巧闡釋先聖之道,分別善惡、報應之理。自從我棲止在此山谷,草木為衣,野菜為食,勤求出離之道,但從未遇見明師、善友能如是教誨,今日方始得遇,令我無量法喜。”
此婆羅門於是起身合掌,到兔王處所,安然徐緩的說:“奇哉大士!您大權化現此身,為諸有情眾生廣宣法要。您真正是善持大法之大士,必定通達正法之法藏,祈願您能為我開示最上、究竟出離之法。我先前修習婆羅門法,長久以來,受各種無益之苦,於解脫道卻無濟於事,如同愚人相信在冰天雪地中,鑽冰以求火苗,那是不可能的,我今懇求追隨仁者,作我歸依之處。”
兔王回答:“大婆羅門!我所闡述的解脫之法,能盡除諸苦,契合你的根性,你可以盡量發問,我會無所吝惜的回答。我早已除去悭貪垢習,我為了利益有情眾生,而樂於往來生死,為了化導兔類,所以受此兔身。”婆羅門聽了兔王所說,內心從未這麼歡喜過:“仁者!我非常慶幸,得遇您親自慈悲教化,祈願能不辭勞倦再領受您的教誨。今我在山林,經多年勤奮修行,食草飲泉,全然與兔群無異。”
當時,世間人民為非做歹,不信正法,邪教猖狂,以致福力衰微,善神見救度無望,因此捨離此地,遠去他方。從此,因眾生共業,招感天災,災難相繼而至。數年干旱不雨,草木焦枯,泉井干涸。婆羅門心裡想:“我已年邁,如今此處又缺充饑之物,如果還住止此處,也是增加大家的困難。”於是跟兔王說:“我今向仁者告假,暫離此地,前往他處,敬請仁者見諒。”
兔王說:“大仙!現在不樂於居住在此,我內心確實不安,唯恐無意中對大仙有所觸犯的過失,希望大仙包容、寬恕,昔日約定之言,如今卻將離別。”婆羅門說:“此處幽寂,可以斷絕過失與禍端,兔群調順,互不干擾。這段時間,依止大士,而能聽聞法要,我一定將法義牢記在心,終身不忘,並且發願廣傳此正法,以濟度眾生。但是我福薄,欠缺食物,如今我絕漿未食已經十天,恐怕命將不保,前功盡棄,不能圓滿我濟度眾生之願。”
兔王聽婆羅門此言,悲哽的說:“今此一別,何時能再相遇?且請留一宿,受我虔誠薄供。”兔王又向群兔說:“大仙向道之心堅固,是善知識,也是各位最上福田。你們齊心協力多積干薪,以供明日早晨燒火煮食之用。”兔王又至婆羅門居所,對婆羅門說:“唯願大仙明晨一定要來,接受我微薄供養。”婆羅門應允兔王之約。婆羅門不斷的審思:“兔王是得到什麼了嗎?是死亡的鹿?或是其他獸類的殘身?得以提供所食,所以勸請如是?”
兔王告訴兔群:“現在大仙將捨我他去,世間無常,有聚就有別離,世態如此。眾生壽命亦如幻化,果報來時,沒有任何機會能免除,所以你們應當勤奮、精進用功,至心求出離生死輪回之道,才能盡除一切苦。”兔王整夜不眠的為同類宣說出離生死的解脫法要。
清晨來臨了,所有積聚的薪材開始點燃,火焰漸漸熾盛。兔王對婆羅門說:“大仙!我先前邀請您接受我微薄供養,今日已備妥,祈願大仙勉強食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智慧的人集財不是為自己,而是在適當的因緣能施予需要者,受施者必定受用。如今我貧乏無物,無力大施,我寧願自捨己身,無所貪惜,能使他眾得以安身,繼續用功,共證無上正覺,唯願仁者今日納受。”
兔王講述自己的願心後,立即投身烈焰當中。婆羅門目睹此境,立刻撲上火堆,急迫的想救出兔王。但是,肉身是不堅固的,在烈焰中,兔身極快就被燒殒。婆羅門抱著燒焦的兔身,悲不自勝的泣言:“苦哉!大士!為何倏忽若此?您為了救濟其他眾生,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我今頂禮大士,以大士為依歸,願我未來世常為大士弟子!”婆羅門發誓願之後,將兔王平放在地上,向兔王頂禮後,又將兔王抱起,婆羅門抱著兔王一同投身於熾焰當中。
帝釋天以天眼遙觀此境,立即以各種珍寶建塔,大興供養。世尊告訴諸比丘眾:“往昔久遠世的婆羅門仙人,即是彌勒前身;兔王,是我久遠世前的過去身。”
典故摘自:《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二·兔王捨身供養梵志緣起》
省思:
長久以來,菩薩以度眾生為要事,不厭生死,殷切化導眾生,善說脫離苦海之法要。菩薩為一切眾生,甘受三途之苦,一切禍患,皆了然不動於心。菩薩在前導行,我等亦應行持如是,弘揚正法,開啟眾生本來心性,念念在定慧,從利他當中圓滿道業,以報師恩、三寶恩、以及歷劫以來諸佛菩薩慈悲化世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