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太多學佛的人,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包括年輕的比丘和比丘尼,只研讀課本、經書和思想。結果他們除了學會少許的知識,和拿到文憑以外,一無所獲。
過去,新剃度的人剛一踏進寺院,就立刻被安排到茶園裡,學習全神貫注地拔草、澆水和種菜。目的是為了提醒他們在穿衣、洗手、過河、擔水、早晨起來穿鞋、干活的過程中,能夠始終如一地練習覺照。只是到後來,他們才開始研讀經論、參加集體討論,和私下同禅師交往,即便是這個時候,學術研究,仍然是和修行活動同時並進的。
我們過著非常忙碌的生活。即使我們不像以往人們那樣,不得不干很多的體力活兒,我們看起來似乎仍沒有足夠的時間屬於自己。人們常說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吃和呼吸,我理解他們。在我看來,這是真的。關於這一點,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們能用雙手抓住時間,讓它慢下來嗎?
首先,讓我們把覺照之火把點燃,然後再學習如何在覺照中喝茶、吃飯、洗碗、行走、工作和坐臥等。
我們沒有必要被環境拖著走。通過覺照,我們日常的每一個動作具有了一種新的意義,我們發現,生命是一種奇跡,宇宙是一種奇跡,我們自身也是一種奇跡。
當我們被煩惱和絕望侵襲的時候,我們可以反問自己:「我剛才做什麼來著?我是不是在浪費我的生命?」這些問題會立刻把我們的意識重新點燃起來,讓我們重新注意我們的呼吸。
微笑將自然地流露於我們的唇間,我們工作中地每一秒鐘將變得生機勃勃起來。
有一位政治學教授,問我打坐的時候想些什麼。我告訴他:「我什麼也沒有想。」我說我只專注於事物的生滅來去。他似乎有些懷疑,但是我說的是實話。
禅者不是思想家。禅者不需要做腦力勞動,相反,禅者要讓心靈休息下來。梵文中的菩提(buddh),意思就是覺醒。一個覺醒的人就被稱作佛。
佛就是永遠覺醒的人。
我們偶爾也清醒,所以我們是「不時佛」。
實相佛法修行的要點是:時時保持正念。
正念,是要我們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當下有什麼,發生什麼,那麼我們就會在當下欣賞到月圓、藍天、柏樹的美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會為未來憂慮,被貪、嗔、癡迷惑,認識不到當下的美妙。
試著想一下,如果有三十個人觀賞美麗的落日,究竟會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賞到這其中的美妙呢?
如果你只是站在那兒,讓念頭流失在憂郁、嗔恨中,就不能欣賞到日落之美。要享受美妙的日落,必須切斷念頭的過去與未來,讓念頭融入當下。
有一天,佛陀在他的弟子面前手拈一朵花,他的弟子非常想知道佛陀的本意,他們的念頭就流失到妄想當中去了,卻無法體會佛陀的本意。
但是有一個人,他當時沒有拼命去想,因此他明白了,佛陀手中的一朵花的深意,他就是大迦葉尊者。
因此當有人,手裡拿一樣東西讓你看時,表明他想讓你看。如果你能夠不讓念頭流失在過去、未來中,那麼你就會欣賞到,他要你看的東西;否則,你就不會欣賞到任何美妙。
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讓心在當下。佛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以正念來修行,即以正念來體會生活的當下,將正念融入生活。
曾有一個小沙彌,不想以正念來觀照事物和自己,而他卻想真理是什麼,開悟是什麼。他不想去觀照自己及周圍的事物。
當他飲茶時,他不去想他正在飲茶,而是想其他的東西或者事物。當他看到月圓時,也不去深入體會,不去觀想,因為在他的腦海中充滿著妄念。
所以他和同修一起修行時,他沒有辦法以正念修行。
他想開悟,但他的方式是經由思考、概念、語言、文字這些名相來琢磨,所以他根本是時時在錯過,而沒有辦法去接觸事物的本來面目。
小沙彌陷入了涅槃、佛性、輪回等概念的尋求中,思維這些問題。
要了解佛是什麼,真理是什麼,就不要去執著於概念、思維、觀念。
因為真正的涅槃、開悟的本質,不是以觀念思維所能得到的。
很多學佛法的人喜歡觀念、概念這些名相,而不喜歡親身去體驗,去修證,因而無法真正深入觀照自身及事物的本相。
真正的本相是——美好的黃昏、落日,共修的朋友,美妙的柏樹。
真理即佛陀手中的那朵花,那就是佛陀要告訴弟子的全部真意。
在我們修行的道場,與一般人的生活一樣,有掃地、吃飯種種事情,不同處是以正念來做。
吃飯時以正念來吃、來體驗,要體會涅槃、佛性,並不是非要到禅堂,才能實際體會,其實,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體會。
-02-
江湖上,總有關於佛教的各種傳言
你信過幾條?
最寶貴的權益,是真理
最致命的假貨,是邪說
打假1
佛教是迷信
迷信是對一個事物盲目、迷惘的信心。在這個時代,存在迷信的現象不足為怪。
按照佛教的觀點,迷信源於無明,也就是不具備智慧。
而缺乏智慧者,不必說一般世間人,即便在科學工作者中也不乏其人,比如不懂科學的真實內涵,卻一味崇信科學,這就是一種迷信狀態。
西方的一些名人,像尼采和弗洛伊德,都承認自己早年迷信過。他們所謂的“迷信”並非指信仰宗教,而是在人生觀上有過迷失。
當然,也有人對宗教盲目相信,但這只是個別人的狀態,不能代表整個宗教就成了迷信。
像中國的三大主流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大家如果去認真了解,就會知道它們並非迷信,只不過後來的信眾對教義沒有真正理解,或者理解有所偏差,就會出現一些屬於迷信的民間行為。
歸根結底,是否迷信跟人的智慧密切相關,如果智慧沒有達到一定高度,行為就很可能帶有迷信成分。
所以,即便在信仰科學的時代,迷信現象也在所難免,而且不僅普通人群中有,高層次的人群中也存在。
打假2
佛法是消極避世
提到佛教的無常觀,有些人覺得是一種消極,是沒有勇氣面對現實。這其實是一些電影、電視裡的不良信息給人留下的錯誤印象。
說實在的,假如一個佛教徒,對生老病死這些人生中最大的事,比如無法醫治的疾病、無法挽救的死亡等,都有面對的勇氣,那對其他生活問題會怎樣?我想,沒有他面對不了的。
生活中的感情、財富、地位都是不穩定的,不論現在看上去有多快樂,無常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並帶來很多痛苦。
而刻意壓制、逃避,對我們沒有絲毫的幫助。
誰都無法真正逃離痛苦。但是,如果經常思考生活的本質,我們的心會逐漸堪能,從而不再受到嚴重的傷害。
其實,痛苦是一個很好的老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寶貴的學習機會,增強我們的心力。
修行人也會遇到痛苦,但修行人不會把痛苦執為實有,反而將它轉為道用,即便面對親人去世,也不會像普通人一樣脆弱不堪。
打假3
出家是萬念俱灰,遁入空門
有些人受電影、電視的影響,生活中發生變故,或者跟家人吵架,就哭喊著要出家,好像萬念俱灰、走投無路的時候,就要到寺院裡去。
其實,內心正在憂愁痛苦中的人,佛教是不開許出家的。
要觀察至少四個月或者四年,等憂愁完全平復後,如果還矢志出家,才能得到開許,進入僧團。這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何況,世間人對佛教的教義、傳統還有各種歪曲和誤解。
比如,認為和尚一定要住在深山老林,與世隔絕,不能出現在城市。
雖然有些出家人的確選擇終身住山、閉關修行,但在很多佛經中,也勸導出家人前往城市,為有緣眾生說法施教。
還有人對佛經望文生義,提出種種質疑:“佛教不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嗎?佛教不是講看破一切嗎?你為什麼還要吃飯、修行呢?”像這些,都是沒有正確理解佛教教義所致。
佛法廣博而深奧,並非一兩句話就能代表全部,也並非依文解義就能夠通達其中義理。
打假4
出家人是寡情絕義
一位知識分子說,因為《白蛇傳》,他耽誤了學習真理二十年。
因為這部電影讓他覺得法海是一個很殘忍的人,不講情義、不懂恩愛,而所謂的慈悲,也是在破壞家庭,所以對佛教自然有一種非常負面的看法。但經過長期研究之後他才明白,原來歷史上的法海禅師並不是這樣的角色,過的也並非這樣的人生。原來有些電視、電影,會給人們帶來負面的信息和能量。
藏地著名學者根登群佩說過:“佛教的特點,不是處處發動戰爭,用武力征服整個世界。而是以連螞蟻都不殺害的行為,感動了整個世界。”這種博愛,無論是誰都會歎服。
一般的慈愛,僅限於人類或者有限的動物。
而最高的慈愛——出世間的大悲心,不管對什麼眾生,人類也好、動物也好,只要他有苦樂的感受,都要去幫助。不僅范圍是無限的,時間也是無限的,並不是今天幫了,明天就不幫。這樣的愛可以稱之為大愛。
世間的愛是:你愛我,我也愛你;你不愛我,我會恨你。它有條件。
而出世間的愛是:你愛我,我也愛你;你不愛我,我照樣愛你。這對一般人來說,很難做到。
打假5
學佛的人又苦又窮
有人覺得佛教主張苦行、克制欲望,這跟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是沖突的。但實際上,佛教並沒有要求人人都去苦行。
這個時代,物質的發展日新月異,佛教對此也非常贊歎。但在佛教的某些教義中,為了克制過度膨脹的欲望,仍然會教導人們修持苦行。就像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不給他買名牌衣服、高檔手機等奢侈品,而要他刻苦學習,這樣長大後才有出息;同樣,在佛教的《毗奈耶經》等小乘經典中,為了克制重大的貪欲,而提倡知足少欲、勤儉節約,乃至行持頭陀行,這也是引導弟子修行的一種方便。
但是到了佛教的中層教法——大乘佛教中,更加倡導利益眾生。
作為心懷利他的大乘菩薩,如果沒有對財物的貪心,即使坐擁金山銀山也是允許的。
所以,佛教有不同層次,就像心理學有種種分支一樣,不能把佛教的教義狹隘化。
打假6
安忍是懦弱、好欺負
很多人擔心,現實生活中,當別人對自己無端加害時,如果按照佛教的方法修持安忍,會被身邊人看成膽小怕事、懦弱無能,甚至對佛教徒或佛教也產生邪見。
遇到這種情況,別人不理解,非要以牙還牙,這也是他的自由。
但實際上,不管從歷史上看,還是回顧各自的人生,你會發現報復、對抗不一定能換來真理。
如果能安忍,今生的很多機遇會紛至沓來;
如果不安忍,一定要報復,或許報復之後,你會更加懦弱。
所以佛教不認為非要通過爭斗才能贏得勝利。
勝利有兩種,一種是以毒攻毒,而另一種,是用順應真理的方式去戰勝。對此,我們要用智慧來選擇。
雖然很多人的價值觀都是:“別人害你,你就要害他。”大家從小也被灌輸過這樣的思想,或者被教育說:“不能總是幫助別人,否則會變得軟弱可欺。”
於是都喜歡強勢,而所謂的“強勢”就是:“我要勝過一切。”
但到底是不是這樣?你需要觀察。
打假7
戒律是對自由的束縛
對於佛教的“五戒”,初學者也經常疑惑,這會不會限制了自己的幸福?但其實,五戒並不是一種束縛,而是兩千五百多年前,人類比較高的一種道德規范。即使對現在的人類,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我覺得也很需要。
五戒裡,首先不能殺人。這是每個國家都禁止的。然後是不能偷盜。偷東西的話,在哪個國家都要承擔法律責任。還有不能邪YIN。這種家庭觀念,對每個在家人來講,也是很重要的,如果違反了,家庭關系會不正常。
再有不能打妄語。打妄語就是現在說的騙人,我們不能說謊、欺騙。最後是不能喝酒。這對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健康有害,對工作和生活也有影響。
這五種戒,雖然不是世間的說法,但實質上,很多人都會遵守。
五戒一個都不守的人,在世間生活一定會有麻煩。所以我不覺得這是對幸福、自由的一種損害,在全世界任何國家,通過它,人們的見解和行為,會越來越高尚。就像一個學校有學校的制度,一個國家有國家的法律,一個民族有民族的規范,五戒也是全人類共通的道德底線。
打假8
因果輪回不存在,因為看不到
要證明某個事物存在,有幾種方式:
一、現量。
對於比較明顯的事物,我們的眼識等五根識,在無錯亂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感知,比如,眼見色法、耳聽聲音、舌嘗味道,以此就可以確定色法等存在。這種證明方法非常簡單、直接。
二、比量。
對於比較隱蔽的事物,可以依靠邏輯推理來證實。
比量和現代邏輯學中的三段論極為相似:三段論是依靠大前提、小前提引出結論,或者通過已知的理由推測未知的法,而比量也是運用能立根據推出所立的結論。
打個比方,假如我沒有去過美國,那麼通過詢問去過的人,依靠對方的可靠語言來推知美國的存在,這就是運用了比量。
很多人覺得“凡是看不到的,肯定不存在”。
如果明白比量的道理,就知道這種觀點並不合理,有些事物雖然沒有親眼見到,但是運用比量可以證實,那麼也可以確定它們真的存在。
三、教量。
對於非常隱蔽的事物,比如光波、原子、誇克等等,可以依靠專業人士的語言來證實。
對世間的一些專業領域,非專業人員知之甚少,專業人員則了如指掌;同樣,六道輪回極為隱蔽,超越一般人的認知范疇,但是佛陀悉知悉見,因此可以依靠佛陀的教言來證實其存在。
一個人要把量子力學研究透徹,可能要花上很多年。
而六道輪回與業因果的道理看似簡單,真要生起堅實的信心,也要下一番功夫——至少十到二十年中不斷學習相關教理,才能真正明白。
打假9
念經、持戒都放下,不要執著
總有人說:“佛教不是放下一切嗎,為什麼還要行持善法、拼命修行?太執著了!”
我先問一個問題。比如你想過河,需要一條船,但到了河對岸,肯定要丟下這條船才能上岸。你說這條船,到底要還是不要?
其實,等你修行圓滿、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的確一切執著都要放下,就像上岸後不再需要船一樣。
但沒到岸之前,你還是要借這條名叫“努力”的船,劃過去。
這麼問的人,是把放下的時間搞錯了。
如果一開始就放下船,怎麼過河?如果中途放下船,在江心就更危險了。
所以,佛教並沒有說,什麼時候都要放下。
就連佛陀自己,在沒成佛之前那麼長的時間裡,也是行善斷惡、積累資糧,從來沒有放下過。直到最後成佛了,才放下一切執著。
打假10
學佛是燒香、拜佛、開法會
我去美國、德國的一些學校時發現,那裡很多教授學習佛法的精神,令我這個出家多年的人都十分欽佩——他們付出了非常多的時間、精力、財力、物力,甚至把家中的重要之事暫時擱置,而到其他地方參學,在參學過程中還學會了當地的語言。
憑借著精進、嚴謹、科學的態度,他們對於因明、中觀等甚深道理都非常通曉。
與這些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個別佛教徒的學佛卻淪於形式——開法會時就背著包、拿著轉經輪趕過去,平時既不看書,也不修行,雖然已經皈依一二十年了,但對於三寶的含義,還是懵懵懂懂。
這種“形式化學佛”的現象需要斷絕,否則,佛教會被毀壞——不是唯物論者,不是其他宗教徒,而是一些盲目無知的佛教徒會葬送佛教的前途,因為這些人不具備高尚的人格,不了知佛教的道理,由此會使其他人認為佛教是一種迷信。
曾經,“迷信”是一個非常泛濫的詞。而如果人們不愛學習,迷信在這個時代將依然存在。
-03-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的罪惡當中,沒有一個像嗔恨心那麼可怕的;
所有的苦行當中,沒有一個安忍那樣難行的。
因而作為大乘行者,我們一定要要依靠眾多道理,千方百計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門。
眾生相續中經常產生五毒煩惱,但在所有的煩惱當中,嗔恨心的損害最嚴重,它不僅能讓我們今生中身心非常痛苦、來世感受惡趣的苦果,還能將以前的善根摧毀殆盡。
其他的煩惱有沒有這種力量呢?的確是沒有的。
就拿貪心來說,如果你對某人生起猛烈的貪心,戒律雖然可能不保,墮入惡趣的苦果也無法避免,但千百萬劫所造的善根是不會摧毀的。
同樣,邪見也是相當可怕的煩惱,能將自己的戒律破壞或者善根中斷,但它不可能摧毀以前的善根。其他的嫉妒、傲慢、愚癡等煩惱,更不具備這種功能了。
因此,小乘中經常講:“生一百個貪心,也不如生一個嗔恨心厲害。”
為什麼嗔恨心這樣厲害呢?
因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違,我們相續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來度化眾生。
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標,就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話,不但不願意利益眾生,反而想害眾生,或者用各種方式來損惱眾生,此舉與大乘教義完全相違,因此在所有的煩惱中,再也沒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以前我們曾講過,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諸罪惡中,殺生最嚴重,這是從眾生生命的角度來講的。
但若從摧毀善根的危害性而言,無有超過嗔恨心的了。
有了嗔恨心以後,不但要害眾生,還會殺害眾生,並摧毀自相續的一切善根。
漢傳佛教的智者大師等高僧大德,對摧毀嗔恨心的教言竅訣非常重視,《佛遺教經》等大乘經典中,也對嗔恨心的過失有過描述。
所以,一切罪惡當中,嗔恨心最可怕。
“難行莫勝忍”,世上有各種各樣的苦行,如外道依靠五火、絕食等無意義苦行,佛教中守八關齋戒以及為了修法的苦行,但是比較而言,這些苦行都不是特別痛苦。
一個人為了獲得成就,在修法過程中沒吃沒穿,過一些艱難貧困的生活,並不是特別困難。
最困難的是什麼?
就是當我們遇到無法安忍的對境,比如有人無緣無故對你毀謗、加害、羞辱,或通過各種方式來危害你,那個時候修安忍是最困難的。
此外,還有一種安忍是,如果你的根基不成熟,遇到甚深法門時,由於自己很難以接受,也會產生各種邪見。
所以說,一切的苦行當中,修安忍是最困難的。
了知了這些以後,我們要學會不為嗔恨心所染污,遇到容易生嗔恨心的對境時,要盡量地學會修安忍。否則,果報是非常厲害的!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如果懷有熾燃的嗔恨心,那麼就會心煩意亂,不可能處於平靜的心態中,這樣一來,想獲得安樂也非常困難,以致於煩躁不安,夜不成眠。
這一點,許多修行人應該深有同感吧。
假如心裡燃燒著嗔恨的火焰,就像身處火坑中一樣,一剎那的快樂也是沒有的。
按照《俱捨論》的觀點,一個人若產生嗔恨心,他的意識不會有歡喜心(喜),他的根識不會有快樂(樂),也就是說,心態完全處於痛苦當中。
包括他的面目也顯得極為丑陋,整個人的情緒處於狂亂狀態,經常對外境表現出不滿。
有些人如果跟別人吵架,心裡產生嗔恨,當天就飯也不想吃,事情也不想做,說話也是特別沖。別人若給他打電話,他也是無緣無故就“啪”——,把電話給掛了,我們就知道今天可能有誰得罪他了。
這種人不僅白天不快樂,晚上睡覺也是不安心,即使睡在珍寶的床墊上,也是一直滾來滾去、輾轉難眠,非常痛苦。
有些道友在辯論、討論的過程中,也不應該互相生嗔恨心,不然,若在那種心態中死去,果報是相當可怕的。
《極樂願文大疏》中說:以前在佛陀時代,有兩位比丘為了佛法的法義而展開辯論,最後雙方惡語相譏,互不相讓。
年青比丘對年老比丘說了許多粗言惡語,以致年老比丘懷恨在心,氣憤地回到自己的住處,閉門不出,最終死在那間房屋裡,並轉生為一條毒蛇。
佛陀知道情況後,先派阿難去告訴它:“你曾於佛陀教法中出家,本可獲得解脫,但如今因生嗔心而轉為毒蛇,你應向所嗔的這位比丘道歉。如果還繼續嗔恨,將墮入地獄之中。”
但是毒蛇不肯出來。佛陀又命目犍連尊者去,同樣轉述了佛陀的話。然而,那條毒蛇還是不願出來忏悔。
後來佛陀親自帶眷屬來到毒蛇處,對它進行了嚴厲的呵斥,講述了嗔恨心的許多過患。聞後,毒蛇生起真實的後悔心,和年青比丘互相作忏悔後,在歡喜心和信心中死去,死後轉生到三十三天。
像他那樣戒律清淨、精通三藏的比丘,尚且由於嗔心而轉生為毒蛇,我們這些毫無功德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平時道友之間不要隨便以惡口相罵,即使自己的有些觀點別人不采納,也用不著特別生氣。
最近我聽說有些道友在討論時,經常有吵架的現象,辯論的過程中也經常說些不太愉快、不牽涉法義的話語,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辯論有辯論的一種技巧,沒有必要說些亂七八糟的語言來刺傷別人,這是一種愚者的相,而且果報也非常可怕。
如果不管是白天晚上,心態始終處於一種嗔恨的狀態中,據醫學實驗證明,這種人很容易患高血壓、心髒病、精神分裂症等諸多疾病。因此,自己的心態保持快樂平衡,這是非常重要的!
-04-
我發現有些弟子很有意思,每天念經修行都是在忏悔。
忏悔固然重要,但是它就像你在種莊稼時先要開荒除草一樣,為的是收拾出一塊可以種莊稼的地,之後再播種,還要灌溉,才能收獲。
可是我看到很多的佛弟子,只知道忏悔自己累世的業力,卻不知道或者不敢發大願,也不去做功德!
跟別人說起自己是佛教徒都不好意思,更別說引領更多的人修行了!
其實讓別人皈依種下成佛的種子,是最大的布施,也能累積你的福慧資糧!
修行人為什麼要忏悔?在世俗中犯錯,輕則認錯檢討就可以,重則觸犯法律被判刑坐牢。
而有些行為不但觸犯世間法律,同時也犯了佛法中的戒律,因此不但要受國家法律的制裁,還會受因果定律的制裁。
有的只犯了佛法修行上的戒律,雖然和世間法律無關,但如果不忏悔,會對自己的修行慧命、生死輪回和究竟解脫有絕對的影響。
所以,一個真正的佛教徒,要比沒有學佛的人更加注意自己身口意的清淨,才能走上修持成就的道路。
如果一開始就忽略了自己身邊,正處於苦難中的人,而看似很偉大地講一個廣闊的菩提心,從遙遠的廣大眾生做起,那是不恰當的,也是很不切實際的!
所以說,懂得感恩的人,要修行就比較容易。
否則,無論念了多少遍《父母恩重難報經》,或修了多少遍《大圓滿前行》,做了多少忏悔和回向,如果沒有從心裡真正感受到這些恩德,那一切修行就只是限於外相而已,是沒有辦法產生真實效益的。
為什麼很多人有了正確的信仰後,各方面自然就改善了?
因為樂觀了,做任何事情都積極向上,別人也願意伸出手幫一把。
因為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會捨棄一些走偏的朋友,放棄那些不良的地方,不去接觸,就會避免很多不好的事。
正能量對我們而言,太重要了!
當一個人不斷累積福報,忏悔罪業,禍患自然會遠離,好事自然常能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