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彈性的人,一定是允許自己既有正能量,也允許自己有負能量。這樣一個人的人生才會平衡,如果我們刻意表現正能量的一面,我們一定會壓抑否定自己負能量的一面。這樣不但傷害了自己,同時也會破壞自己的婚姻關系,甚至是親子關系。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從以下幾點分析:
一、越是講正能量的人,慢慢會變成只講道理,而不會有感受力。
是道理重要還是感受重要?很多固守正能量的人,他們認為正能量才是重要的。所以媽媽們不會感受孩子的情緒,孩子出現脆弱了,有感受力的媽媽會抱抱孩子,給孩子安慰和安全感。如果一個講正能量的媽媽,反而會批判孩子,看看你為什麼那麼脆弱。你怎麼能頂嘴呢?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你這麼好,你怎麼能不孝心呢?
所以一個講正能量的人,不但不允許自己的愛人抱怨,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軟弱。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會給孩子造成孩子拔苗助長的嫌疑,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特別討厭這樣的父母。父母講的都是對,但是沒有人情味。孩子遇到問題本來應該安慰,這樣的媽媽反而會批判。因為這樣的媽媽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所以也絕不允許孩子脆弱,就是說不能感同身受。比如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感同身受的媽媽會問都是因為什麼?會安慰孩子或者給孩子出頭。相反,講道理的媽媽總會先指責孩子,都是你不好,他咋不欺負別人呢?
你痛苦是你無能,你哭有什麼用?你抱怨有什麼用?慢慢孩子就沒有情緒反應。當一個人不能正常地釋放自己的情緒,你不能表達的情緒,情緒就會進入潛意識。所以越是不允許孩子害怕,孩子才會出現無名的恐懼。那些社交恐懼症患者,多數都是家長不允許他表現自己的恐懼。
二、越是怕孩子學壞,越是挑剔孩子,如果我不管教孩子,孩子就會學壞。
我一定把孩子教成一個完美的人,我不能讓孩子犯錯誤。假如孩子說同學談戀愛了,媽媽一定會講談戀愛的壞處。孩子講同學玩游戲特別好,媽媽又會是一堆大道理,列舉一堆玩物喪志的道理。很多時候孩子說這些話都是在試探家長,因為孩子的內心也想玩兒游戲。孩子的內心也想談戀愛,可是試探家長的過程中,孩子知道媽媽是反對的。
所以很多孩子會通過叛逆或者出現心理疾病的方式來做自己,有的家長問我孩子的心理疾病為什麼不容易好,我說我們多數人只看到表面現象。而不深究表面現象背後的根源,根源就是我好病之後,我要面對繁重的學業。我又要聽話,不能玩游戲不能談戀愛。
對於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來說,我有病給我帶來了好處。可以讓我做真實的自己,不再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再虛偽的活著。不再去看媽媽的臉色,去揣摩爸爸媽媽的想法。所以爸爸媽媽教育的方式不改變,對於很多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來說,他就好不起來。因為好了就需要重新面對那個挑剔的爸爸,要求完美的媽媽。
三、越是講正能量的人,越來越容易出現自以為是,越死板越固執。
自以為是的人不會傾聽別人說的是什麼,他的世界只是黑與白。所以這樣的人很難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當然別人也走不進她的內心世界。很多講正能量的人,也是有高道德感的人,她不允許自己犯錯,她也會討厭那些俗人,自己固守著自己的清高,很難融進普通人的圈子。
不允許犯錯,是這樣的人的一個顯著特征。所以這樣難免造成自己的緊張和焦慮,同時自己也會把這種焦慮和緊張傳遞給自己的孩子。所以解決問題一定先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去改變自己的愛人和孩子。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以挑剔的眼光看事物,永遠能看到毛病。以找優點的眼光看問題,我們慢慢會發現自己和別人都蘊藏著太多的優點。
否則一個人會總是站在一面批判另一面,總認為自己是積極的上進的,堅強的,勇敢的。而看不到自己遇到事物的時候,自己的逃避,自己的依賴,自己的脆弱。所以說只有理解自己,只有愛自己的人,我們才能理解愛人,理解孩子。否則我們都是嘴上的理解,而不是從內心的理解。
所以自己變身邊的人就會變,心理學家說,我們討厭什麼就會吸引來什麼,那麼你有討厭你自己的父親的行為嗎?你是否吸引來一個和父親一樣的愛人,你孩子的行為是否和父親一樣?所以接納才是改變的開始,否則我們總會在對立在沖突。當你發現自己不但擁有白,而且也擁有黑的時候,一個人才會表現出不同面向的自己。我們自己內心變了,我們外在投射的世界也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