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藥師山·紫雲居士:淺說淨土(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淺說淨土()

藥師山紫雲居士

  壹、前言

  提到淨土二字大家都很熟悉,尤其一般人更是希望能往生回淨土。但是淨土到底在那裡?有沒有淨土?去淨土做什麼?可不可以回去淨土?有那些種類的淨土?如何才能回去淨土?這些都是大家所盼望知道的。願借此通訊一角提出共同討論。

  貳、有關淨土之事

  一、淨土的種類 

  依佛菩薩不同的願力形成十方各種形態的莊嚴淨土,十方代表很多的意思。

  依阿彌陀經內有西方淨土,依藥師功德經內有東方淨土,在無量壽經內有十方淨土,……各種經典中都提到十方諸淨土。

  下面是無量壽經內寫出有關淨土一文:佛說無量壽經內,韋提希今向釋尊五體投地求哀纡悔,唯願佛教我觀於清淨業處。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世界……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花,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琉璃鏡,一方國土皆現出有如無量諸佛土。

  以筆者經驗:淨土是諸佛菩薩願力形成,提供給一些修行者繼續修持或佛菩薩教化的場所,每種國土其「心」的狀態不同,接納的種類不同,因此可以說諸法由心所現,淨土、天宮、地獄也是由心的狀態呈現出來而已。 

  下面簡介佛菩薩的淨土 

  (一)兜率天淨土:由彌勒菩薩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分內外二院,提供給禅定較好的修行者在此繼續修行。 

  (二)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分九品等第及邊緣化土,及其他種類化土。 

  (三)東方藥師淨土:由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分九階位、壇城及七佛化土,有天人。 

  (四)燃燈古佛淨土:由燃燈古佛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是授記的淨土。 

  (五)色究竟頂天:是毗盧佛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為諸佛弟子說法處。 

  (六)觀音如來淨土:是觀音如來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是各種觀音弟子學佛、聽聞佛法之處。尤其傳授出菩提路不染不著的淨土。 

  (七)普賢王如來佛國淨土:是普賢王如來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是諸如來菩薩摩诃薩淨土。 

  (八)華藏世界:是毗盧佛的願力形成,涵蓋層面最大,內有各種淨土,種類復雜,依性質不同而形成各種淨土。 

  (九)五方佛淨土:以五方佛的願力所形成的不同淨土,教化不同種類的修行者。 

  (十)其他各種淨土:待以後有機緣再討論。

  參、淨土在何處--在清淨心中

  藥師經:「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

  阿彌陀經:「佛告長老捨利,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佛告韋希提觀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佛國土極妙樂事,心欲歡喜即得歡喜地,汝是凡夫心想贏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其實一個人的業障深重,因果很多當然淨土就很遙遠。所以每一本經書中都提到要業清淨,心清淨,此時於內心中自見面像,佛土繼之而現出。 

  依筆者經驗,淨土不在天邊,是在自我內心深處,只要將「心」的雜念去除,因果、業障消除以後,佛國淨土自現於明鏡中。所謂明鏡即是本心。其實淨土非淨土是為淨土,那是內心的另一個世界。

  肆、為什麼要去淨土?因環境清淨,修行容易,可以再回娑婆世界乘願渡生。

  (一)環境單純 

  佛說阿彌陀經內,本師佛告訴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由此可知淨土有很多善人,大家在一齊,學習環境單純,比較不受干擾與污染,是容易繼續修行的地方。 

  (二)乘願再來的轉接站 

  當修行者修到有果位時,只有在人間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完成菩提道業是較容易的。因淨土的修行者都很好,比較沒有機會讓你去行菩薩道幫助別人,假若入空後,到常寂光土時,就較不可能再入世間了,因此一定要在淨土轉一下,再入世間行菩薩道,以完成道業的成就。 

  人間百態,各道心都有,同時又可聞到佛法,較容易實現理想。天界太快樂,三惡道又業障過重,所以一般仍喜歡回人間。

  伍、去淨土做什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每人因業力不同,所去的淨土也不同,去淨土的目的是繼續修行到開悟見性、了脫生死及學習佛法渡眾生,以便重返世間到各道中去行菩薩道。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入空見性呢?因見本性以後,心的光明性、覺性會展現出無限大的能力,能知、能覺、能受,能發出慈悲、平等之心而化現於各道中,以解決眾生的痛苦,所以入空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無論那一種修行者都列入修行的重要課程。

  陸、回淨土所須要的條件--修十善淨業具福德善根,一心淨信,心不顛倒,可回淨土。

  (一)阿彌陀經曰:「不可以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執名號一日、二日……七日,一心不亂,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其前。」這是指要專心執佛名號,若只是口念心不念,那即使念了千遍也是沒有意思的。 

  (三)一心淨信,心不顛倒可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柒、如何回淨土:心存日想,修戒律,依願力回淨土,顯教常論的信願行。

  (一)藥師經:無垢染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心,……,所樂求,一切皆逐。 

  (二)無量壽經:韋提希白言「世尊,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三)世尊教導韋提希:「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觀彼國淨業成者才可去成。」 

  (四)「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當修三福…」 

  (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事為淨業。 

  以筆者經驗:要有願力才能回淨土,一般學佛目標是要開悟見性,畢竟像六祖慧能大師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悟道者是太少了,更何況每人的因果業障也不同,所以若修行空觀時因「業」而無法入空時,可以轉修往生淨土或行假觀,淨土只要第六意識業清淨即可,但一定要有信心及願力,所以為什麼信、願、行是淨土的第一課,因淨土有很多種不同,接引的佛菩薩也不同,最主要是自心的特質不同也才有那麼多種佛菩薩的淨土應化。 

  入淨土後,繼續修行至開悟,登地後直入佛國,或者修行者以願力回世間行菩薩道都是應該做的事。

  捌、淨土的樣子

  佛經內描述淨土的概況:

  藥師經:「七寶所成,無有眾苦,受諸樂,金沙布地……光亮無比。」藥師淨土「佛土功德莊嚴,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阿彌陀經:「阿彌陀佛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時四寶周匝圍繞,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其中池底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璃、玻璃……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捨利佛!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畫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鳥……是諸眾鳥,畫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維摩诘經:「自心即淨土,……。」

  由上述可知,淨土是如何美妙、清淨、光亮……之處,怎麼不向往呢?詳細參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藥師經、維摩诘經……等都有述說。

  以筆者經驗:淨土是可以來去自如的,在剎那中即可出現,淨土有琉璃透明的天人,由沒有業障的原因而形成。住在蓮花花苞中,以禅悅為食。一直到花開見佛時的登地果位,此時相當於九品中的上品上生。 

  一般開始在壇城中修行並可在佛國中游歷,聽諸佛的教化及教導,了解宇宙中佛國的情形,然後繼續在世間行菩薩道。此時看經典才相信佛菩薩的殷切教誨,才深了知他們願眾生早日證菩提、了生死的大悲願。

  玖、回淨土的時間:不是死後才去,應該是隨時於定中即可回淨土。

  (一)一般人都認為是要死之後,請人超渡、念經才有機緣回淨土,這也是一般強調中陰超渡的法門,其實在死後也確實蓋棺論定,看業力的情況,可以知往那一道,或回那一類淨土,但是太危險了,這不是屬於保證班。 

  (二)另一種依修行的成果,可以即身成就,生前在禅定中就可以來回淨土。並且知道淨土中有自己的位置及修行者的同伴,那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 

  「人」總有生老病死的四苦,也終有一天肉身會死亡,到那時再修行,想買車票回淨土是太慢了,應該是生前確定有車票、有位置才安心呀!因此奉勸各位依法修行,即使沒有開悟見性見本心,總有一日可以修成回淨土的,在淨土中繼續修行,找回本心。

  拾、修持方法--依無上密法修持。

  顯教的基礎佛學修持要具備相當的基礎,同時因果要了,如法修持才有下列的修行成果現出。一切修行要與善知識印證,如此進入密法的課程中,觀無量壽經內有十六觀,法華經內的諸佛世界都可參考印證。 

  (一)禅定修行,用念佛法門,例如用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等以達淨念相續,或以禅那等方法以增長定力,消除業障。 

  (二)自見面像:第六識清淨,污垢除去,使身心都清淨。 

  (三)出現觀境:現出觀想境界,可以用六根「觀」之,所出現的境界依佛經可以印證。若非經典所述即為邪觀。各種經典都強調要消五毒,若不清淨、有業障時,都會因五毒心起邪念入魔道而不自知。 

  (四)花開見佛:表示修行到某一個階段的指標,由此才算是佛子,才可在淨土的報身佛處聽經、聽法。 

  (五)游諸佛國:且知供養十方如來,禮敬諸佛的方法。由此了知諸佛的特質,每位佛菩薩的願力,用心香供養,如法修持。 

  (六)有壇城、有蓮座、金剛台、琉璃台三十二相及蓮花出現,依各人的修行而有不同的座台及不同色種的蓮花。由此繼續修菩薩的三十七道品,將果地增長,繼續在世間行菩薩道,完成佛國的資糧,從此才算是一門深入的佛弟子,生生世世修同一法門,也才能深入佛國,深入經藏,了知宇宙的秘密及展現度生的能力。 

  上述觀境可以在觀無量壽經內找出印證之處。在觀無量壽經內有論及空觀、無相、……等各種修持的方法。如此修法為正觀非邪觀,現以觀無量壽經的內容,請看下面正確觀想部份的修持。

  觀想: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於西方。雲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 

  以筆者經驗,上述是觀想最初開始出現時的情形,一切都是自動出現,感受雖閉目仍是清楚得很,絕對不是意識心去妄想,以下所有的過程都是一步步的顯現出而非見到。因此金剛經內所言見佛非佛見如來非如來,其意思是相同的。若用意識心觀想產生的是妄相,用清淨心觀之為實相,這之間是有區別的。

  下面是觀無量壽經內的十六觀,可以做為參考印證。

  第一觀:日觀: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第二觀:水觀,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見冰作?璃想,內外映徹,光明無量。

  第三觀:地想: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

  第四觀:樹想:七重行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

  第五觀:八功德水想,常念佛、念法、念僧,歎諸佛相好光明,黃金為渠,金沙為地。

  第六觀:總觀想,寶樹、寶地、寶池。

  第七觀:華座想,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蓮華台、金剛台或作真珠網,作雜華雲,隨意變化施作佛事,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第八觀:想象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心眼得開,了了分明,此想非妄想。

  第九觀:遍觀一切色身相: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眉間白毫,右旋宛轉……演出光明於光中,無數多化佛,或見十方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諸佛現前授記。

  第十觀:觀想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以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罪,獲福無量。

  第十一觀: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除無數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常游諸佛淨妙國土。

  第十二觀:普觀想--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第十三觀:雜想觀--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觀音及大勢至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上述依筆者經驗,授記有授記的佛菩薩,每位佛菩薩都有專屬的特質及工作。蓮花、化佛、金剛台皆有特殊意思及功能,都是無上密法,須實修才知其特殊意思,此處不多言。 

  三十二相列在後面參考,不可以人間相來論,那是有意義的表示。每個重點自有運作方法,列入密法課程。

  第十四觀:上輩生想--觀想三種上品往生時狀況: 

  上品上生:生彼國後,精進勇猛。阿彌陀佛、觀音、大勢、無數化佛……,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三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與觀音……持紫金台……,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因己清淨,見自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往生七寶蓮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游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初地)。

  第十五觀:中輩生想--觀三種中品往生時的狀況。 

  中品上生: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西方……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中品中生: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如此行者,命終時,見阿彌陀佛,持七寶蓮華,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第十六觀:下輩生想--觀想三種下品往生時狀況。 

  下品上生: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即遣化佛……接引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為說甚深十二部經……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 

  下品下生: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總計十六觀是佛書觀無量壽經中所提,若以此觀為正觀,若不如此則是邪觀。願大家以此為修行、印證。

  最後有幾點,給大家做參考: 

  (1)修行是一門實在的功課。因果報不同,由上述可知,即使到淨土也有不同種類。想想看,娑婆世間不也是如此,同樣是人,出生的地方、生長的條件不同,相貌身材都不相同,病痛、死亡、婚姻、事業、兒女、人間際遇也都各異,這是非常公平的結果,是自己的業及因果形成的,只有耐心忏悔累世因果及業障。如此才能有緣遇善知識,逆水行舟般地由好的「道」上行走。最後柳岸花明又一村,重見天日,不受輪回之苦。 

  (2)也有同修們提到佛菩薩慈悲不是一律平等,為什麼有不一樣,其實若心不垢,本心的狀態是一樣,但是受業污染不同,結果就不一樣。來世間承受果報也不同,這才是真平等。不然別人努力不就白費了。奉勸修行人,慈悲心要增長,多行菩薩道以增加福報,以增學佛的資糧。 

  (3)同修們也提及修行以空觀為主,相法是「差」的修行方式,這個觀念要改正,修行是空、相二法都要修、只是根器不同而所修的法不同而已,空法了知本心,相法是要渡生行菩薩道,若只顧一面,仍不究竟,若空法有障礙時也會轉用相法教之。最終還是可找回本心。 

  (4)道場是教化眾生的地方。空法以金剛經為主,相法是以淨土五經及各種佛經為主。不論用那一種方式入門,最後都會了知宇宙間各道之事,也不用太驚奇,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仍要以菩薩心、慈悲心、平等心而行菩薩道為目的。 

  (5)很多修行者在「行」時,忘失本心而受染或著了貪、嗔、癡、慢、疑、神通等念,因此行「非佛道」而不自知,所以本師及諸佛一直強調要守戒律是有其道理的。 

  (6)淨土有四種狀態: 

  A、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的眾生在此處修行,光環最暗的一種。 

  B、方便有余土:初地至七地菩薩所住的地方,屬淨業處。(光的亮度增加) 

  C、實報莊嚴土:是靠禅定的深入才可安住此處。是八地以上佛菩薩安住之處。 

  D、常寂光土:是佛住的地方。又稱法身土,光量無比、無所不在。(光最亮之處。) 

  修行者的「心」若不達到相對等的狀態也是住不了。目前一般人所指的是指邊緣化土,只要有願力修阿彌陀佛法門,即可往生入此土。凡聖同居土,一般此處仍以修行者為主,若業重只到邊緣化土(非真正的淨土),可能很快就會轉出輪回。 

  (7)修行要以佛經來印證、做指標才不會走錯。 

  如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法華經、維摩诘經、圓覺經、……等,都可以比照出修行之正確與否。當修持到一定程度之時,一看佛經即知其微妙深意,但不是以人間的意識心、妄心去分別。 

  筆者最後感恩本師的前瞻遠見、感謝高僧大德能保留住佛經,使之不絕,使佛理暢行無阻,嘉惠人間。

  淨土偈 

  淨土淨土是淨土 清淨無業是淨土 

  花開見佛在淨土 清淨無染見本心 

  三藐三菩是菩提 清澈透明是本心 

  十方佛子回是處 回來吧回來吧 

  十方圓明是住處 剎那即見十方土 

  永生永世是佛子 歸來吧歸來吧 

  此處是兒家!

 

上一篇:能利法師:應城天元寺心誠和尚塔銘
下一篇:藥師山·紫雲居士:淺說淨土(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