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能弘法師:戒律與修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戒律與修持

戒律是解脫的根本,沒有戒律,不可能解脫。

戒律即是改正不良的習氣毛病,讓身口意符合於道德規范,符合於清淨解脫,遠離生死煩惱。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此三無漏學乃了生脫死之根本矣!乃真修行者所必具矣!

戒律對治惡業和習氣,故此很多人覺得不自在,因為他習慣於隨著自己業力、習氣生活,在放縱中自以為“自由”,其實只不過輪回生死、苦惱(貪嗔癡)而已!這恰恰是最大的束縛——被自己的業力、習氣所緊緊束縛,而戒律正是保證解脫的意思。

五戒乃一切戒律之根本,解脫覺悟之基礎!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只因違背五戒、造粗重之惡業,不離貪嗔癡之強大煩惱,成痛苦無盡之惡果。眾生因五戒不圓滿致受身心、環境(正報、依報)種種缺陷。嗚呼!眾生不知戒律乃解脫之舟航、出離惡道之明燈,歸趣善報福德之良導,須知,既得人身,當先明因識果,受持五戒十善,免落三途八難之苦,得人天福德之資糧,進而明無常苦空,發出離心,受持出世之戒律,明十二因緣【注29】、修三十七道品【注30】,進而發菩提心,度無始父母眾生,受持菩薩戒,行四攝六度【注31】萬行,此乃成佛之菩提道次第也!而五戒實為世間出世間之福德功德來源,即使未明佛理,也不應違背戒德而致世間聖賢善德之所譏也!然區別五戒是否屬佛門之根基,在於是否具備皈依三寶之決心、受持三皈五戒之覺醒。

今誦五戒,聽者注意:若有違犯當下忏悔,真心忏悔,方得加持。戒律如船,茫茫苦海,得遇舟航,護持清淨,免墮三途!

不傷害自己和他人就是戒律的精神!

戒律是崇高的道德,它能夠克服粗重的煩惱,對治粗重的惡業,以避免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當戒律清淨時,我們的行為、語言將如理如法,為人處世的品行中有一定的美德,柔和、調順,這樣趨於平靜的心靈有助於修持專注的定力和明察真理的智慧,故此戒、定、慧稱三無漏學,了生脫死的關鍵是以戒律的清淨受持為根本的!

遠離巫觋鬼神的摻雜及見利忘義之俗氣,保持素樸戒德之修養,如此方能增上定慧之功夫。唯素樸戒德之養成,方能真正救治、引導眾生脫離貪嗔癡之苦海,不應只求形式、泡沫之繁榮, 而高居殿堂之奢華, 卻忘了坦誠、質樸、簡淡之心靈。

有人每以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為借口,說不用戒律。須知濟公游戲三昧,吃肉鴿吐而能飛,喝燒酒指出成水, 心中醒醒正念分明, 清淨離諸垢染, 無縛無脫;而你恐怕是邪念欲染橫生,舉止動念處處落入愛惡執取,心中非佛而魔,生死輪回不休,正是東施效颦,徒添笑柄,所謂“酒肉穿腸過,魔在心中留”是也!昔永明禅師曾曰:“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 便可偷盜。饒爾煉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豈可不自警乎?

眾生因為執著、妄想、業力的牽引,而不能現證如實的解脫圓滿佛性,唯有透過戒律、內觀摧破無明業習(粗重、微細的不淨煩惱貪嗔癡),才能從輪回的業力中解脫出來,現證不可思議的大解脫!

明白戒律的開遮持犯,才能更好地執持戒律!

我們只要遵守佛陀的教誡和戒律,就是和佛陀同在,假如我們不遵守佛陀的教誡和戒律,那即使與佛陀在一起,也是沒有看見佛陀!

只有堅守清淨戒律,具足正見,斷惡修善,發出離心、菩提心,過簡樸的生活,努力修行的人們才可能傳承佛陀偉大慈悲的教育!

佛陀說:“波羅提木叉是汝等之大師!”戒律乃是佛教的生命,乃是佛弟子們的導師,假如我們想真正了生死的話,那麼得遵守清淨的戒律,依照佛陀無誤的傳承,確為歷代祖師所修證的正法,決不能添加、糅合任何凡情俗見、外道的見解的教法,如實如所教修,才真能成就!

波羅提木叉也即戒律,意思是保證解脫也!寺院之所以有清淨解脫的道風,在於出家、在家二眾能夠按照戒律、規矩嚴格的實踐和生活,假如一個寺院沒有了戒律、規矩,即與世俗生活沒甚差別,佛弟子將變得庸俗而沒有正念,寺院也失去了令人尊敬的清淨解脫的道風和神聖。嚴格的維護戒律、規矩即是維護正法。佛陀說:戒律是汝等之大師。戒律乃成佛的根基,經曰: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若人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贊歎!

故意毀破戒律、規矩,無異於破壞正法住世;也是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乃是非常罪過、愚癡的!

真正的實修開始時,必須具足清淨的戒律和正見,放下一切世俗雜染的攀緣,清淨身口意三業,然後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實修!這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不持戒而修定,只能成邪定;不持戒而修慧,只能成狂慧。不明白修行、了生死在於斷煩惱,在於破除不正見和種種貪、嗔、癡、慢、疑的習氣,卻總是妄求神通,於世俗之念卻一直執著不息,唯有成魔之份了。

受持戒律者道德高尚,道德高尚者在於戒律的成就,乃相應於解脫法也,乃斷煩惱、證菩提的根本也。故此,若以戒律去攻擊別人者實是顛倒煩惱,妄起無明業障罷了,又談什麼道德高尚、斷煩惱證菩提呢?實是貢高我慢,可笑可憐罷了!若自己戒律有所毀犯,實應忏悔,具體作法可請教善知識。破犯戒律,此是破損乃至自斷法身慧命,僧團面對破戒者有默擯【注32】的作法(在家居士所不應參與)。總之,每一位修行人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戒律的重要,同時不斷的提起對於戒律的信心。不要如邪見者一般無動於衷,造諸惡業,受諸苦惱!

出煩惱纏縛應持戒;修習一心,定力具足,惑得伏而不現前;透破無明,慧力須具足。此三無缺,圓滿最勝道。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專注於清淨的一境(呼吸或佛號或咒等等)不隨妄念上下顛狂,保持明了清醒不昏沉也非頭腦一片空白,達到心的穩固就會產生禅定了,以堅固的定力,隨時隨地明察無常苦空、因緣生滅的真相,那麼定慧等持就可產生,假如不以清淨的戒律為基礎,再有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以欲望為追求,名聞利養為目的,則定力產生也是邪定,那是非常危險的外道定!

過分苦行與樂受的追求皆無助於成就,但適當的苦行和執持清淨的戒律卻是絕對必要。只有淡泊、簡樸、清淨的心才能成就戒、定、慧三學;這也是佛陀為何倡導中道的生活方式的原因。

簡樸、知足常樂的生活有助於成就清淨的戒律。反過來,清淨的戒律的執持,有助於培養一種淡泊、明淨的心地,而這正是定慧發生的良好基礎!

遠離金錢與權力的污染,放下名譽與欲望的誘惑,過簡樸淡泊的修道者生活,這是佛陀原始僧團的本質!它將是清淨戒律、定慧具足的殊勝助緣!

清淨的受持好戒律,過簡樸的生活,謹慎的提起正念,莫要忘失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真相,制心一處,無住幻妄,這是諸佛聖賢的教導!忘失正念,即是走在輪回生死的路上!

沒有堅持清淨的戒律,簡樸淡泊的生活,內心充滿欲望不淨時,會認為解脫是非常遙遠不可能實現的事!當堅持清淨的戒律,過簡樸、淡泊的生活,遠離欲望、財利、飲食、名聲、權利等世俗的污染時,專注一心的修行,保持對於世間的緣起空性、無常變幻的洞察,無執無住、正念不斷,就會明白:原來解脫了生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

持好清淨的戒律,嚴格自心安於正道,過午不食,淡泊知足的生活確是向往解脫者的應有風范!

戒律告訴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何避惡趨善,去除邪惡,圓滿仁善道德。專注一境修定,了然真理,聞思正見修慧。因戒律而伏粗重煩惱,不隨惡業起伏,如此修定,易於專注。聞思正見,提正念,明察真相,看破放下,定助慧觀,慧助定力,定慧互融,二而不二,摧無明斷煩惱,證解脫。故戒定慧,名為三無漏學也!戒律條文雖多,然其出發點不外自心,若有因果正見,明三惡道,知輪回報,自然警醒易於持戒!動機若正,戒律則是斷惡修善之開端,也是為人處世之根本,保證不墮邪惡、下流之法寶,得救解脫之第一步;歡喜奉持,努力為之,自是向善向上者所必然矣!受戒切應學戒,不學戒何以知開遮持犯之事?如何得戒律之利益?

專注出入息,順其自然,不要強制,保持覺知即可,前提是拋開與此無關的一切私心雜念,乃至所有外境法塵的執著和掛礙,一心專注、清醒的了知當下的出入息。如此心將澄定下來;但修持的准備工作是明白戒律的重要,受持清淨的戒律。

假如以種種借口不願意受持清淨的戒律,不向往清淨的戒德,那說得再高也只是騙人的,地基不穩固,縱有定力、慧解,也多是魔外之因而已!居士有三皈五戒,乃至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人有沙彌戒、比丘戒乃至菩薩戒,向往清淨、崇高、解脫的戒律生活,過道德、不惱害眾生的人生應是佛弟子的應有信念!

不論修持何法門,都應以戒為基,這是明察到因果如實的正見的佛陀所說!

帶頭破壞戒法、律儀,並不是顯得你有多能耐,而是顯出你的魔心、業障非常厲害!

 

 

上一篇:於凌波居士:宜黃大師歐陽竟無居士
下一篇:於凌波居士:十二因緣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