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普請”及其當代意義
一、何謂“普請“
“普請”一詞主要在禅林中使用,所謂“普請”,即是禅林中從事作務勞役時,普請大眾,上下合力,稱為“普請”,又稱為“出坡”。但“普請”這一詞在大乘經典中就出現過,不過含意與後來禅林所使的不同,如《方廣大莊嚴經》卷11〈轉*輪品〉:“於長夜恆常開門大施普請眾生隨意所與,亦勸眾生行如是施。”又如《漸備一切智德經》卷4〈善哉意住品〉:“普請如來,所布言誨。”經典中的“普請”一方面普請眾生接受布施,一方面普請如來宣說法要。
作為集體勞作的“普請”之法最早始於律中所述,如《毗奈耶雜事》所載:“佛言隨要當掃,若月八日,或十五日,鳴犍稚,總集眾僧共為灑掃。”此語到唐末年間專用於禅林,此由《僧史略》卷上所立的禅居條目可得知,其文雲:“共作者謂之普請。” 又如《敕修百丈清規》卷6:“普請之法蓋上下均力也,凡安眾處有必合資眾力而辦者,庫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傳語首座維那,分付堂司行者報眾掛普請牌,仍用小片紙書貼牌上雲(某時某處)或聞木魚或聞鼓聲,各持絆膊搭左臂上,趨普請處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並宜齊赴,當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誡’。”
普請有時非指集體勞動,而系指聚集眾人作”送亡”等事。如《敕修清規》卷六〈送亡〉條(大正48·1148b):“白大眾,粥罷普請送亡,除守寮直堂外,並當齊赴。”
二、古代叢林對“普請”的重視
古代叢林對“普請”非常的重視,特別要求作為領眾的住持、首座等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服眾,總不能天天叫清眾干活,自己卻好逸推勞。如百丈懷海禅師以身作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作為清眾敢不去勞作嗎?
在古代叢林清規中非常重視所有僧眾共同勞作,同時也可以讓大眾心裡有種平衡感,如《百丈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下曰:“普請之法,上下均力也,山中梵剎,坡事尤多。遇期,鳴梆齊行,雖住持,亦不得好逸推勞,有病則不勉強,至老方可歇息,同居大眾,開遮亦爾。……旋為木寺住持,潔正身心,勤理眾務,安僧數百,衣食恆備,每有苦役,必以身先噫。古之住持,類多如是。故叢林興盛,今之住持,則養尊處優,勞人自逸,欲得叢林復整,難矣哉。”
三、“普請”在當代寺院實行的意義
上下齊力為常住做事,作為住持(包括首座、執事)以身作則才能服眾,給當代寺院的管理有一個很好的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