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疑品第三
大家知道,禅宗真正興起是在六祖的時代,也正值盛唐時期,同時也是中國佛學最盛之時。現在存在的天台、唯識、華嚴、禅宗、密宗、淨土等幾大宗派,幾乎都是在這時期發展和興盛起來的。特別是三論、天台、唯識、華嚴這些宗派,都是長於義理,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加之當時的朝廷又非常支持,所以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要知道,從東漢、特別是從魏晉之後到唐代,印度傳來的佛經已基本翻譯完畢,中國佛教大師們得以在這個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見解,並形成了以上宗派。當時,全中國城鄉各地都有講經的,是義學全盛的時代。這樣自然在佛教中形成一種傾向,傾向於講道理、做學問,傾向於建立一個個的思想體系,而忽略了實際的修行。說起來頭頭是道,文字般若滿天飛,但與實際的差距就拉大了。
禅宗就是在這個時代中興起的。對當時的情況而言,禅宗對教下的批評就比較多一些,主要的批評就是“說食不飽”——玄之又玄的義理倒做了不少,但實際的修行,證悟在什麼地方呢?有沒有實在的受用呢?那時的淨土宗也是應運而大得發展,並且很有氣象。禅宗後起,為了建立自己的系統,勢必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對各宗各派也有所評說,從而樹立起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必然與各宗各派在觀點、方法上有不一致的地方。反過來,其它宗派對禅宗也各有各的看法,所以相互間的爭論是很熱鬧的。如禅宗說自己是教外別傳,是靈山拈花後一代一代傳下來,,最後達摩傳到中國的。但其它宗派不承認這點,而各有其傳承法統說法。同時,在禅宗開初流行的時候,那些守戒的寺廟甚至不接納禅宗人物,認為禅宗是不合戒律的。各大宗派對禅宗“不立文字”的說法也不了然。有這麼多的麻煩,無怪韋使君在這一品中提出了許多疑問,六祖也相應作了答疑,所以這一品就叫疑問品。
禅宗的系統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梁武帝大家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護持佛教的皇帝。他在位50年,到處修建寺廟,剃度僧人,翻譯和流通經典,為當時佛教的興盛做了很大的貢獻。他自己還幾次出家為僧,願意在寺廟裡當小沙彌,為寺廟做事,但都被宮廷和政府出錢把他贖回來。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生活也很清苦,但真正說來,他卻不懂佛法,對世間法也不很精通,所以後來弄得家破人亡,被侯景困在宮裡活活餓死。梁武帝的故事,後來成為外面、特別是儒家攻擊佛教的重大口實,說這是佛法的過錯。這個論斷是不科學的,現在世界到處亂哄哄的,這兒有原子禅,那兒有污染,許多國家有戰爭,如果把這些歸罪於科學的發展,試問,這到底是科學的過錯還是世間煩惱的過錯呢?這一點是要嚴格區分開來的。所以只重視物質文明的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是不行的,是會出大問題的。一些人看到科學是殺人的利器,國什麼看不到科學濟世之益呢?醫院裡那麼多的病人是科學救出來的嘛!現在人口爆炸,不是綠色革命,使糧食生產番了幾番,地球50億人怎麼吃飯?所以,不論對科學,對佛法都要看你以什麼態度來對待,若以煩惱心來搞,什麼好事都全變成壞事的。
梁武帝晚年昏聩,與佛法有什麼關系呢?並且達摩和六祖就認為他根本不懂佛法,六祖對梁武帝更有直接和深刻的批評。
關於功德,中國歷史上那麼多信佛的人都沒有弄清楚過,現在國家落實了宗教政策,開放了寺廟,到寺廟敬香拜佛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都是為了做“功德”,也就是求福報。對什麼是功德,一般人心裡是糊塗的。這裡六祖大師對功德的內容說得極為明白,我們共同來學習,認真弄清楚佛教裡的功德是怎麼回事。
六祖明確指出:“不可將福德便為功德”。這裡六祖在功德和福德之間劃開了一條線。“功德在法身中”,法身修成了,才算有了功德。這與一般庸俗的理解有極大的不同。要知道,與成佛有關的才能稱為功德。為什麼呢?功德是方便你成佛的,是方便你解脫生死的,決不能庸俗地理解為修福。
六祖有六祖的系統,這個系統不等於世間學說的系統,又不同於佛教內其它宗派所建立的系統。六祖,也就是禅宗的系統是:要在自己的本性、內心中見道,以道為綱並范圍萬法、創造萬法,這才是真正的系統。你看六祖在這裡對功德的反覆說明,都是回歸在自己的真實見地上,並且不離分毫,也不往別處說,這才是真正的大師。若要花言巧語、繞起彎子說,就不是菩薩心腸,也是沒有見道。
如果我們過濾了精神中種種不實在的東西,清純的自性就會現前。六祖對功德的解釋,是以自己內心之中發出來的,不是做學問做出來的,所以不論怎麼說,都滴滴歸源。所以你看怎樣才能成佛呢?——見性。怎樣才能得到無上的佛法呢?——見性。什麼是功德呢?——見性。一切一切,總不離明心見性,一切一切,都要回歸這裡。學佛的人不在這裡下功夫,不論求這學那,終歸是虛幻不實的,如同梁武帝一樣。若論修福,你這些老百姓,哪怕那些達官貴人,還能與梁武帝相比嗎?與人為善是好事,佛教強調布施波羅蜜,布施是求功德的,但千萬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你做功德,千萬不要執著,做就行了,更不要企圖回報,這樣才與波羅蜜相應。若執著了,企圖回報,那麼你所得的福德也可憐得很,更與功德不相應。
所以,我們今天說一切功德,都應回向法身,不要回向下一輩子如何如何。學佛的人,特別是學禅宗的人,千萬不要搞那類事情。志向一定要立得大,目標要緊緊盯著解脫和成佛才行。若說下一輩子,怎麼了得盡呢?那是沒有個完的。只有求得當下解脫,才能一了百了,徹底脫手。所以要認真體會六祖這一段中對功德所作的解釋。
念佛禅觀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捨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從疑問品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淨土法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包括偏遠的嶺南。所以韋使君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六祖大師對此作了精辟的回答。一般修淨土的人,聽到六祖這一段談話心裡會有些不自在,但我希望他們能好好看看《壇經》,了解一下淨土與禅宗到底有沒有關系。
一般單純修持禅宗的人,往往依據《壇經》的這一段文字來呵斥淨土,而古代祖師也常常有這樣類似的呵斥。但禅宗內也有相當一些有影響的大禅師提倡淨土,如宋初永明壽禅師在《宗鏡錄》裡就說六祖只具一只眼。為什麼說只具一只眼呢?他認為六祖沒有看到淨土的好處。這是需要抉擇的重大問題。有的人說,要禅淨雙修,一面參禅,一面念佛,三百多年來叢林裡大多都是這樣。有的人說,你念佛就念佛,不要在那兒搞雙修,小心把你去西方的事耽擱了。還有一些人說,淨土是一種沒出息的辦法,只知道靠著阿彌陀佛,自已沒有半點英雄氣概。有的人還說,一切都靠阿彌陀佛,那與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念上帝、念真主有什麼區別呢?極樂世界與天堂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樣的佛教又與那些宗教有什麼區別呢?
這樣說來說去麻煩太多了,一是修淨土的人不願意聽,認為這是禅宗或外道在搗鬼;另一方面會使一些修淨土的人產生懷疑。人家念佛念得好好的,你在那兒說東說西,出了問題是要承擔因果責任的。這裡有沒有問題呢?不要怕,佛法是智慧之法,不怕有問題,越有問題,越才需要智慧來加以解決,這樣才能斷你的疑,才能產生堅固的信心。到了這裡,許多禅師是慎重的,不願隨便說的,就是怕引起種種的麻煩。
如果僅從表面上看,禅宗與淨土的主張是不一樣,但我們在這兒講《壇經》,講禅宗,要有個抉擇,禅淨間共同之處就還他共同,不同之處就還他不同。如果非得把禅宗、淨土說成一樣,那佛教內又何必分那麼多的宗派呢?雖然不一樣,它們卻同樣都是佛法。所以要知道,既然成立了一個宗派,就必然有它自己的特色,既各有特色,彼此間自然就有不同之處。但不論有多大的差異,它們都是佛法,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解脫的。所以不能隨便、簡單地說誰好誰不好,這個結論不能下。這裡有必要給大家談談有關淨土的知識,後面看六祖大師所講的,大家就能有所取捨了。
什麼是淨土呢?淨,簡單說來就是干淨,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依報淨,那個世界環境是非常美好的,淨潔的,不像我們這裡到處有污染。第二是共業淨,那裡的眾生們全是干淨的,沒有我們這個世界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矛盾是非。第三,別業淨,那裡每一個眾生的業行都是干淨的,從生理到心理都是干淨的。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則是三不淨,或者叫做知五濁惡世,處處都與淨土相反。
佛教認為,每一個佛都有他的淨土,不要誤會只有阿彌陀佛才有淨土。道理是正報要轉,你這裡成佛了,你的環境就會變為淨土,所以有無量的佛,就有無量的淨土。淨土有兩種,一是諸佛的自受用淨土,即佛自己享受的淨土。二是應化淨土,那是為眾生而設立的。自受用淨土又叫常寂光土。常就是不變,寂就是安寧,光是指智慧光明。這個淨土是與佛的法身分不開的。從佛這一邊說,就是佛的法身,從佛的受用而言,就是常寂光土。這個淨土,不說眾生,菩薩也進不去,根本煩惱沒有斷是到不了常寂光土的。而應化淨土是佛為了眾生,用願力和通力設立的。若以淨土為宗,我們要去的淨土,就是佛的應化淨土。
應化淨土則因諸佛的願力不同而有差別,但只要你發願,就可能往生。佛教的經教裡介紹說,西方有阿彌陀佛,東方則有阿屠毗佛,又叫不動如來,他的淨土叫妙喜世界,也是為眾生設立的淨土。這個淨土往生的條件與阿彌陀佛要求的不一樣。這裡提一下,往生並不等於就了了生死,要了生死,非見道,非斷煩惱不可,不然這個生死是了不了的,就是到了淨土,你還得繼續修行,只不過環境變好了。
還有一點,就是要把念佛和稱名區別開來,一般人把念佛號當作念佛,不是的,這只是稱名而已,就是稱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什麼是念呢?念是不忘,念是念佛的種種功德,念是念佛不可思議的力量和智慧,而我們則是要學習這一切。所以念佛是要在心裡不要忘記佛,要使自己身語意三業的活動與佛相應,這才是念佛的本意。大家把淨土的有關經論好好看一看,就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念佛了。
西方極樂世界大家是熟悉的,現在給大家介紹另外幾個淨土。有部經叫《阿屠佛園經》,介紹說,東方有淨土名妙喜世界,其佛名阿屠毗佛,他也發了願,歡迎眾生往生。在西藏密宗經典裡,阿屠毗佛屬於金剛部,阿彌陀佛屬於蓮花部。阿屠毗佛對往生的條件是,第一要證空性,這就與《彌陀經》的重點是要你多做善事,多做饒益眾生的事作為往生的資糧。而阿屠毗佛則要求你多修戒定慧,要證無生法忍,不能證無生法忍,也得證空性,不能證空性,你能有所解悟都行,這就是往生的資糧。這裡我認為,六祖大師之所以強調在心上用功,在解脫上用功,可不是與淨土離得多遠,依不動如來的條件來看,六祖大師早就到了阿屠毗佛的淨土了,他在這兒已經見了道嘛,往生的資糧是足夠的。所以不一定你要念他,只要你這邊證了空性,阿屠佛國那邊就為你准備好了蓮座。
東方還有一個淨土就是藥師佛的淨土,《藥師經》就是介紹這個淨土的。《藥師經》又名《消災延壽經》,你如法修行,既可讓你消災,又可使你延壽。這與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不同呢?西方淨土重點在人臨終時的歸宿,你這輩子完結了,該往哪兒去呢?阿彌陀佛願意在他那兒接納你。藥師佛則不然,他是讓你有現前的受用。就算你最後有個西方世界作為歸宿,但你現在的病苦怎麼辦呢?所以藥師佛發了十二大願,就是要讓人們在現實中有種種的受用。阿彌陀佛是讓人善其死,藥師佛是讓人善其生。藥師佛也有他的淨土,你信心藥師佛,他也會接納你,但卻又注重現在,讓你在人間也生活得好好的。這兩者的趨向不同,但都屬淨土的范圍,因為都是要仰仗佛力而解脫。
另外,往生淨土還有一種,就是發願上升兜率,到兜率內院。佛的經教說,兜率天是第四層天。佛教把天分為好幾層,第一層就是四天王天;第二層是忉利天,也就是三十三天;第三層叫焰摩天;第四層就是兜率天。兜率天內有個內院,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那是彌勒菩薩居住的地方。兜率內院也算是淨土,我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高僧,如東晉的道安法師,唐朝的玄奘法師,現代的虛雲法師都是往生兜率內院的。為什麼兜率天內也有淨土呢?我認為,菩薩是不能捨棄眾生的,西方極樂世界等諸佛淨土離我們這兒實在太遠了。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而言,就有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有多大呢?一個佛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可不是小小地球可以相比的,起碼相當於一個銀河系。這樣的佛土要經過十萬億,才能達到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有那麼遠,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不在我們這個世界裡,而兜率天則在我們這個世界裡,不過在人間頭上的第四層天上。
彌勒菩薩為什麼要住在兜率天呢?因為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他是下一世的佛,因此不會捨棄需他領導的這個世界。在中國歷史上,那些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大師,都是悲心很重的,能荷擔如來家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大角色,他們也不願捨棄這個世界的眾生。有部經叫《彌勒上升經》,講彌勒菩薩如何到兜率天的。還有部經叫《彌勒下生經》,講彌勒菩薩如何來臨世間的。發願往生兜率內院,就是與彌勒菩薩結緣,也就是准備以後幫助彌勒菩薩度化眾生,並一起成佛。這也是一種淨土思想,而且是要把我們這個世界改造成為淨土的。但我們這個未來的應化淨土的眾生就復雜多了。五濁世界嘛,對佛菩薩來說,改造娑婆世界成為淨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往生到底有沒有憑據呢?如往生西方,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呢?首先就得估計自己的力量行不行。有部經叫《般舟三昧經》,就用指導人們用淨土的思想,用念佛的方法使你現前得定,在定中可以看見西方三聖。我們凡愚之處就在於妄心太重,心靈是難得明明歷歷的。現在一些對氣功有些深入的人都知道,調身容易,調息也不難,難就難在調心。功夫用到調心的時候,念頭往往收拾不住。般若三昧就是幫助解決調心問題的,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閉關,就是閉關念佛,裡面有種種方法,就不多說了。總之就是以閉關的辦法來念佛,來專修,或七天,或四十九天,在印度叫“小七”、“大七”。打七並不是我們中國創立的,在印度先就有的,佛經裡明文規定,在這一時期你就得專修般若三昧,要念佛的功德,佛的像好,佛的種種一切,把自己的心全放在這上面。念到最後,一切雜念息了,萬念歸於一念,精神也就專一了,穩定了,不可思議的力量就來了。要知道,不可思議的力量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而且就在各人自己的心中。這個力量出現後,就在現在,阿彌陀佛就會出現,見了一個阿彌陀佛,等於見了千萬億的佛,而且你也決定可以往生。
修淨土的朋友若有方便,可以找個清淨地方,結幾個道伴相互護持,專門修幾天,照著《般舟三昧經》所指示的方法去修。這樣修不是散修,閒雜事情一定要丟開,要使大家的精力集中,以期定中見佛。要知道,一個人一心不亂都不易達到,要定中見佛就更難了。但你若能精誠專致,雖不能定中見佛,也可以夢中見佛,這樣功夫就可以逐漸生根了。雖不敢說絕對往生,但總多了幾分把握。依佛經講,一個人臨終時,那恍恍忽忽的情況與做夢時差不多。你若能在夢中念佛、見佛,那麼臨命終時就可以保持念頭不失。
憨山大師晚年說,現在有很多人念佛感到不得力,雖是易行道,但也並非每個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念佛是念佛,仍然要守戒、修定、修慧、聞思修,六度萬行要配齊才行,單憑一句念佛是不行的。道理很簡單,就在於念佛看是不是用“心”在念,若用“心”在念,那麼戒定慧、六度萬行必然都在其中了。大家可以做個試驗,你看你在喜怒哀樂之中,在日用動靜之中,自己回光返照,念一句阿彌陀佛效果如何?在矛盾是非,利害得失等關頭,一句阿彌陀佛下來,能否把那些偷心打掉,能否使自己氣象祥和。這些都是檢驗功夫的基本方法。那些功夫上手的人,一句阿彌陀佛,如同緊靠須彌山,自己在萬事萬物之中就作得了主。你若達到這樣的功夫,往生與否,想都可以不用想了。阿彌陀佛不接你又接誰呢?若你現在的事都沒有把握,沒有力量,也作不了主,那麼臨命終時往生的可靠性就不那麼大。總之,至少要做到一心不亂。為了把六祖大師的開示弄清楚,上面把淨土的情況介紹一下是有必要的。
六祖大師是提持禅宗的,他當然應當強調禅宗;他談淨土,並沒有反對淨土,只不過是把淨土納入禅宗的認識上來講。再如後面六祖講戒定慧,都是納入了禅宗的認識,這是宗風使然,以戒定慧言,教下各宗都是先戒次定次慧。在六祖那裡就成了先慧而後戒定。深一層說,戒定慧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先後之分。並不是六祖故意這樣講,禅宗的法就是這樣,不二法門就是這樣,離開了這種方法,就不是禅宗了,認識到了,即定即慧即戒,這樣對開悟來說,就方便得多。你若要先戒後定後慧,當然可以,同樣是佛教的方法嘛,你若要修禅宗,就非行定慧等持。所以唐代有人問藥山禅師如何是戒定慧,藥山說老僧這裡無此閒家具。戒定慧是互體而通的,你一個就不能了,還來問三個,這對開悟是有障礙的。再如有人問趙州和尚如何是佛,趙州的回答也很干脆,他說,老僧這裡只有本份草料。你是驢是馬,該吃什麼草就吃什麼草。若問三藏十二部,經有經師,論有論師,你問他們好了。趙州也並非排斥教下,他這裡只賣禅宗這一味藥。佛教內各宗各派都是根據不同根器的眾生而設立的,千萬不能認為六祖在排斥其它宗派。六祖這裡不提持這一著,禅宗的宗風又如何建立得起?許多人看《五燈會元》看不懂,當然看不懂,隔行如隔山嘛!你用念佛的方法,或用其它宗派的方法來理解禅宗,當然看不懂。但一當你懂了,你就會感到祖師們說的,無論是天一句,地一句,種種奇談怪論,全都在禅宗的本份事上,全都絲絲入扣,刀刀見血,還會不由自主地鼓之舞之。所以要知道,六祖這裡名為說淨土,實際上是在談禅宗。《壇經》裡的一切地方,都是在說禅宗,一切都會歸到這一點上,所以千萬不要在這上面有所懷疑。
話說回來,真正修淨土的人,就應好好去修,不要聽禅宗一說心裡就怕了。你一心一意地修,見佛那天,說不定就是開悟的那天。並不是念佛就不能開悟,若能定中見佛,離開悟還會有多遠呢?同樣,修禅宗的人也不要怕人說,正報一轉依報也會轉,這邊一開悟,那邊就是常寂光土。對有些事情禅宗的看法是反的,到了你真正感到一點抓拿、依傍之處都沒有的時候,千萬不要害怕,那恰是最好最妙境界快來的時候;你若還有所抓拿,有所依傍,就與開悟隔了十萬八千裡。當你感到內也靠不住,外也靠不住,佛也靠不住的時候,仍然敢筆直走下去,見法身就快了。
雲門大師有三句,頭一句是:見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山河大地,萬事萬物都與自己諧和無礙了,但這僅僅是修行中初步轉身;第二句是:眼前不見一物,始是半提——什麼都沒有了,萬法皆空。但見了空性不要以為了事,修行僅到了一半。所以還有第三句: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全提,就不僅正報轉了,依報也轉了,什麼都轉了。你成佛了,你的環境不成為淨土嗎?不然全提個什麼?
上面提到這些,在佛經裡都是有根據的,如《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上就說,只要證了無生法忍,必然就會有淨土。這部經是禅宗祖師們提倡過的,四祖大師就是叫人以這部經來修。所以不要一提禅宗就以為不要文字了,禅宗恰恰是從佛的經教中產生出來的,你若把《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看完,裡面說的比禅宗祖們說的還嚇人,而禅宗祖師們的提持,也沒有超過這部經的。如佛問文殊:如來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文殊說:如來沒有得。佛問:那麼如來沒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文殊說:也不是這種說法。裡面層層剝剔。如佛問:你見到如來嗎?文殊說:我見到了。佛問:你是怎樣見到的呢?文殊說:我在無相中見到的。佛問:無相中為什麼能見如來呢?文殊說:無相就是如來嘛。佛又問:你得到無礙智慧嗎?文殊說:我本身就是無礙智慧,還需要另外去求嗎?再如佛問:你看到戒律的道理嗎?文殊說:看到了。佛問:那戒律的道理在哪兒呢?文殊說:非有相,非無相,非有見,非無見,一切都不是,才是真正的戒。你如果把這些經都讀通了,你才會知道釋迦佛的用心,也才知道各宗各派的方便了。所以,真正佛所說的淨土,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真正的禅宗,也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這些都是要通過艱巨如法的修行,在修行的實踐中,才能得到其中的真味,也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那些以訛傳訛的說法,不知把多少人弄得顛倒恐懼。以上所講的這些,望大家能深一層地研究。
六祖大師在《壇經》中有關淨土的開示,與其說是批評念佛,不如說是提持禅宗,也就是用禅宗的方法,達到和超過念佛法門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六祖這一段開示,就是要你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認識自己,天下有比這個更可靠,更實在的嗎?先不要談到西方,你現在到底在哪兒呢?這是可以講道理的,也是可以直接體驗的。若問死了以後有沒有呢?禅宗的回答是現在的你有沒有呢?若說有,一會兒你歡喜了,一會兒你惱怒了,一會兒你很健康,一會兒又躺在醫院裡了,等等等等,從小到老,那麼多模樣,到底哪個是你呢?說了解自己嗎?三天不吃飯,一點精神也沒有;這口飯進了肚皮,以後的種種變化你管得著嗎?想漂亮,卻長得丑;想長高,卻長得矮;想發財,卻一輩子窮。把這些帳一算,多現實哪!我認為,只要認識了自己,西方世界有沒有,三明六通有沒有等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這就是六祖的法門,這就是禅宗的入手處。“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聽住處怕安樂”、“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這就是六祖的總綱,六祖說淨土的一切,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點上來,全部佛經也可以說歸結在這一點上。所以說:“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在家一樣可以修行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
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壇經》的這一段也很重要,六祖從另一個側面,給我們開示了修行的大法,也為我們破除了修行中的一種成見。很多人認為要修行就必須出家,不出家,就說不上修行,或者成就不了。這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問題就來了,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沒有說過出家人才有佛性,才能成佛,在家從就沒有佛性,不可以成佛之類的話嘛。涅槃會的屠夫、龍女都是在家人,他們不都成佛了嗎?維摩居士也是在家人,他的成就不是與佛一樣嗎?所以出家只是修行的一種方式,當然是特殊的、專業化的方式,也是殊勝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說修行也並不一定非出家不可,不然,我們大家,世界上那麼多的眾生,都沒有修行的份了,那怎麼行。都出家了,那社會怎麼辦,生產誰來搞,人類怎麼延續?那是絕不可能的,當然,人類中一部分優秀分子出家是必須的,重要的,是應有一部分的出家專業修行,專職住持寺廟,住持佛法。所以出家信眾和在家信眾如同佛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所以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而這裡的無相頌,更是專門說給在家人修持的。依照這個無相頌修行,你的家庭、單位、生活和工作都會處理得和諧,有了安寧的心理和環境,再在明心見性上很下功夫,那麼,你是能夠有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