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忏華居士:三惑 四谛 五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三惑 四谛 五明

黃忏華居士

三惑是天台宗所說的三種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歸納作三類: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明惑。總稱“三惑”。

第一見思惑,是把小乘教中所說見、思二惑合而為一而立此名。見惑是見道位上所斷的惑,是屬於知識的錯誤見解,即意根對於法境,由不合理的推度分別而起各種邪謬的見解。如於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妄計為我的身見,及於身見上計我為斷為常的邊見,乃至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利使,又貪、嗔、癡、慢、疑等五鈍使,都稱為見惑。見惑總有八十八使,欲界苦谛,具足利鈍十使;集、滅二谛,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見,各有七使;道谛,除身見、邊見,有八使;四谛下合為三十二使。色無色二界,只在每谛下除嗔使,其余都和欲界相同,所以二界各有二十八使,合為五十六使。三界相加成八十八使。思惑是思維道(修道)位上所斷的惑,是屬於情意的顛倒執著。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境,貪愛染著,倒想邪求。如於一切順適心情的境界所起的貪欲及於一切違反心情的境界所起的嗔恚,乃至癡、慢等,都稱為思惑,又叫作修惑。思惑總有八十一品。三界合為九地,地地各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貪、嗔、癡慢(上八地無嗔),合稱八十一品。這個見思二惑都是對於三界內的事理迷惑不了,因而招致三界的生死,所以稱為界內惑。又因障於空理,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通共應該斷的,所以又稱為通惑,而斷除這兩惑的方法,是用空觀,因此把這兩惑合稱為見思惑。

第二塵沙惑,是執著於空,迷於界內外塵沙數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內外。界內通二乘有,以見思為體。界外只限於菩薩所斷,所以又叫別惑。

第三無明惑,是一切生死煩惱的根本。昏迷癡暗,障蔽中道實相理,於諸法事理無所明了,所以稱為無明。在見思惑中的無明是障蔽空理的惑,是枝末無明;此惑是障蔽中道理的惑,是根本無明,能招致三界外的變易生死,所以矨E為界外惑。此惑也只限於菩薩所斷,也稱為別惑。

在四教中,藏、通二教以見惑為理惑,以思惑為事惑,即見惑為迷於無常無我等四谛真理的惑,思惑為迷於色、聲等世法事相的惑。別、圓二教以根本開明為理惑,以塵沙及見思為事惑,即根本無明惑為覆蔽中道理的惑,塵沙惑障礙化導,為覆蔽俗谛法的惑。見思惑障礙空寂,為覆蔽真谛法的惑。

三惑是和三谛不相應的,即不明了空谛理起見思惑,不明了假谛理起塵沙惑,不明了中谛理起無明惑。所以明了三谛理,斷三惑,即證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谛是實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實相的全體。空顯破情之德,假顯立法之德,中顯絕待之德。所以說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對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於是一空一切空。說假、說中,同樣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這就是三谛圓融。三谛圓融所以證一谛即證三谛。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於色心依正一切諸法通達畢竟空寂之理,即空谛智。道種智是了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即假谛智。一切種智是於一切諸法上通達本有性德之體,即中谛智。在四教的別教中,三惑其體各別,因而次第斷除,三智也次第發得。就中先修空觀,破見思惑,得一切智,證真谛理。次修假觀,破塵沙惑,得道種智,了知假谛恆沙法門。後修中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證中道法身。這樣,由隔歷的次第三觀斷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圓教就不這樣,三谛既然圓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體,即就迷於絕對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見思,細分叫作塵沙,極細分叫作無明。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谛,粗分的見思障蔽空谛,細分的塵沙障蔽假谛,極細分的無明障蔽中谛,其實,卻是一心三惑,又稱為同體三惑。斷一惑即斷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這稱為“三惑頓斷”,“三智一心中得”。但就斷惑的漸次上,先在十信位斷見思和塵沙,其中初信斷三界的見惑,次六信斷三界的思惑,後三信斷界內外的塵沙惑。從十住位的初住以後到十地漸次斷無明一品,證中道理一分,即斷四十品惑。更破一品無明,進入等覺位。再進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的覺智,智斷二德圓滿,即為圓教的妙覺果位。

 

上一篇:夢參法師:啟迪心靈的智慧
下一篇:夢參法師:日常生活中,所有外邊的境界相的一切現象,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